《带刺的朋友》教案3

合集下载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课程目标:1.了解并理解故事《带刺的朋友》的情节和主题;2.学习并掌握少量生词及词组;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正义感。

教学重点:1.学习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2.分析和讨论故事中的情节;3.阅读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2.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主题和道德教育意义;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重新编写故事结局。

教学准备:1.大型投影仪或白板;2.故事《带刺的朋友》的副本;3.相关练习题的复印件;4.纸和铅笔。

教学流程:Step 1:导入 (5分钟)1.与学生们打招呼并简要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

2.与学生们分享一则与主题相似的真实故事,例如关于友情和正义的小故事。

Step 2:阅读故事 (15分钟)1.将故事的封面及作者的名字展示给学生,然后让他们猜测故事的主题。

2.分发故事副本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或两人一组读故事。

3.让学生读完后,提问以下问题:a.故事中的主角是谁?b.故事发生在哪里?c.故事中的冲突是什么?d.故事的结局是什么?Step 3:讨论故事 (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

2.提问以下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a.为什么主角要帮助那只刺猬?b.主角在故事中面临了什么困难?c.你认为主角的行为正确吗?d.故事的主题是什么?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Step 4:学习生词和词组 (10分钟)1. 展示故事中的一些关键词和词组,例如“thorn”、“spiky”、“brave”等。

2.解释并让学生重复这些词汇和词组。

3.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在小组内编写造句,使用这些词汇和词组。

Step 5:课堂练习 (15分钟)1.分发练习题的复印件给学生。

2.让学生单独或两人一组完成练习题,测试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对相关词汇的掌握程度。

3.检查答案,并给予学生反馈。

Step 6:扩展活动 (15分钟)1.鼓励学生对故事的结局进行创作,可以将主角的决定改为与原版不同的结局。

《带刺的朋友》经典教案

《带刺的朋友》经典教案

《带刺的朋友》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带刺的朋友》。

o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点。

o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o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提问、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o培养学生分析文本、提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o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

o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身边的友情。

o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到勇敢、善良、宽容等品质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把握。

o人物性格特点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2.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价值观。

o学生对于课文情感内涵的体会和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带刺的朋友》课文内容、人物插图、相关视频等。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和记录学生讨论的内容。

•课文录音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朗读和感受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导入话题:谈论学生们对于“朋友”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他们眼中理想的友情是怎样的。

2.激发兴趣:展示一些带有刺的动物图片,如刺猬、豪猪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存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引出课题:介绍《带刺的朋友》的故事背景和内容简介,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带刺的朋友》,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让学生感受故事的节奏和情感。

2.理解内容: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关系。

3.分析人物: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如主角的性格、行为等,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关系。

4.探讨主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思想,如友谊、勇敢、善良等,以及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价值观。

三、互动讨论(1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带刺的朋友》教案范文三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带刺的朋友》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带刺的朋友》这篇课⽂的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明这件事,字⾥⾏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的语⾔⽣动、明快,⽤词准确,条理清楚。

特别是把刺猬偷枣的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要求: 1.体会句⼦的不同表达⽅式。

2.朗读课⽂,归纳课⽂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3.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4.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归纳课⽂中记叙的刺猬的两件事例。

教学难点: 学会介绍刺猬,体会如何⽤具体的事例来反映动物独到的本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1.同学们,现在是秋天,是⽠果成熟的收获季节。

瞧,图上画着什么呀? 出⽰《秋枣》图,学⽣说图意,师引导学⽣⽤上动词“挂满”、数量词“⼀颗颗”,来体现红枣⼉的⼤和多。

2.枣⼉长得可真好!想不想摘些来尝⼀尝?这不,咱们这位带刺的朋友就迫不及待,抢先⾏动了。

出⽰刺猬图,出⽰课题,齐读。

3.它是谁呀?出⽰“--刺猬”,再读。

破折号有什么作⽤? ⼆、检查预习情况。

1.⼤家课前都预习过课⽂了,现在⽼师先来检查⼀下⼤家预习得怎么样。

出⽰预习要求: (1)轻声读课⽂,读准字⾳,读通句⼦。

(2)边读边思考:课⽂写了刺猬的⼏件事?分别是哪⼏⼩节? 2.指名分节读课⽂,师⽣共同点评。

3.课⽂写了刺猬的⼏件事?分别是哪⼏⼩节? 出⽰两幅课⽂插图,明确2~9节讲了第⼀件事,10~15节讲了第⼆件事。

三、⼩组合作,归纳课⽂主要内容。

1.四⼈学习⼩组分别轻声朗读2~9、10~15节,讨论:课⽂写了刺猬的哪两件事? 2.集体讨论交流。

归纳板书: ⼀天晚上,刺猬偷枣⼉。

第⼆天晚上,刺猬⽤刺击退了⼤⿊狗。

3.课⽂主要讲了什么? 四、细读课⽂,体会作者情感。

1.刺猬是怎样偷枣⼉的呢?默读2~9节,圈出刺猬偷枣时的动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__作者通过记叙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特别是细致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本事高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习抓主要事件的方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课文中叙述的"偷枣"这件事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文本,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并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3.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能够使句子生动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三、说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

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通过二年的学习,已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只要抓住难读的字、词进行正音即可。

理解词语是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培养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关于比较句子的练习,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定式思维,只要是__中用的那一句,总是好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后,比较出句子的不同点,一句比较简明扼要,而另一句则用比喻等手法写得具体生动。

课文中显然用第二句合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简明扼要也是非常需要的。

《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

《带刺的朋友》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3 带刺的朋友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记述刺猬偷枣的本事高明这件事,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全文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用词准确。

特别是描写刺猬偷枣,把刺猬的机灵、敏捷写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刺猬的聪明、机灵。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枣”、“馋”等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难点】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今天,我们要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位朋友,它浑身长满刺,是带刺的朋友。

2、板书课题:带刺的朋友3、师:这位朋友就是——(刺猬)出示刺猬的介绍。

对,刺猬就是作者将向我们介绍的那位——4、齐读课题。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交一交这位新朋友吧!【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既达到了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的目的,又不着痕迹地引起了新课的学习期待。

二、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找到识记好方法。

2、检查自读:(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出示生字及扩词,多种形式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并适时出示难理解词语的解释。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按要求练读,自主学习将字词、课文读正确,通过检查环节的指导和再读巩固字词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第1篇】单元主题:我与自然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材分析:本文节选自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的长篇散文《带刺的朋友》。

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期间穿插着作者所思所想,情趣盎然。

教学目标:1. 品读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通过问答法、比较法感受词语的生动。

2. 拓展阅读散文《带刺的朋友》中的另外一个片段,能给动词前面添加生动的修饰语。

3. 写一段话,围绕一个中心句写出大熊猫戏水时的姿态。

教学重点:感受动词前面修饰语的生动。

教学难点:采用读和说,读和写相结合的方式把动作描述生动。

教学过程:一、读课题知内容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题是《带刺的朋友》。

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文章写了谁?干什么?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够把这四个词组填入到相应的位置。

谁来试一试它先爬树摇枝,再归拢红枣,然后打滚扎枣,最后驮枣急跑。

3.看来呀,小刺猬是有步骤、有计划地在实施偷枣行动的。

难怪作者这样说道:聪明的小家伙,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过渡语: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刺猬的聪明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学习学习。

二、品语言学写法(一)抓住词语提炼学法1.出示学习任务一:默读2-9自然段中刺猬爬树摇枝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到刺猬的聪明?勾画出来。

2. 指名交流自己的:读句子,谈体会。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①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②去掉“缓慢地”指名读,谈体会。

③同学们,你看到了刺猬在怎样地爬?问答合作朗读。

3.还有一个描写它爬树的句子,你还从哪个词语感受到刺猬的聪明?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①“诡秘地”爬是什么样子呢?你体会到了什么?②师生一问一答合作读。

③.合作读这两个描写爬树的句子。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带刺的朋友》的主要内容,了解刺猬的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带刺的朋友》的主要内容。

2. 生字词的掌握和正确书写。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带刺的朋友》的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 小组合作学习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刺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刺猬的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刺猬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刺猬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带刺的朋友》,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与同桌互相交流。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刺猬的特点和习性。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4. 课堂练习(1)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刺猬和其它动物?”(2)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保护措施。

六、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带刺的朋友》的主要内容,了解刺猬的特点。

2. 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七、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带刺的朋友》,巩固生字词。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种动物,了解其特点,下节课分享。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

《带刺的朋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带刺的朋友》的主要内容。

2.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刺猬的生活。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带刺的朋友》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实物模型或图片of a hedgehog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刺猬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刺猬的特点。

(2)学生分享对刺猬的了解,引出课文《带刺的朋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学生讨论,分享对刺猬的感悟。

4. 应用拓展:(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刺猬的生活场景。

(2)各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5. 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刺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课堂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1)刺猬的____是____色的。

(2)刺猬的____是____形的。

(3)刺猬_____时,会把身体____起来。

2. 写一篇关于刺猬的小短文,不少于100字。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带刺的朋友》的内容。

2. 家长协助学生查阅更多关于刺猬的资料,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3 带刺的朋友(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

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

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文共12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

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一、十二自然段)写了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二是“朦胧”“斑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感;四是“哗哗”“哪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插图描绘了刺猬摇枣后的情景,新月斜挂,树影斑驳,刺猬“摔”下枣树,地上枣子撒了一地。

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刺猬背上扎满了枣子走的情形。

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的可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

学情分析:《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篇文章。

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在教学时,巧妙引导孩子去发现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生动地语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但本篇课文的易错字较多,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

另外,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刺猬不太了解,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刺猬的资料。

教学目标: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流程: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做《带刺的朋友》。

2.齐读课题。

3.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这位带刺的朋友是谁吗?(小刺猬)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这位带刺的朋友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94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第一组生字:眼馋缓慢猜测逐个(1)指名读,正音。

(2)小组开火车读。

像刚才这样一个一个地读,就是哪个词语的意思?(逐个)(3)齐读。

3.出示第二组生字:兴许散落满背扎枣子(1)自由读,发现共同点(都有多音字)(2)指名领读,学生跟读。

(3)学习多音字“扎”你知道“扎”还有另外的读音吗?怎么区分呢?出示字典:我们把字典老师请出来。

(当表示捆、绑这个意思时,读zā,当表示刺这个意思时,读zhā)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请教了字典老师,你觉得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句1: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句2:小熊每天都扎一只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三组词语:带刺枣树(1)齐读词语。

(2)“刺”和“枣”是今天要写的字,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共同部件“朿”)为什么都有“朿”呢?(3)微课识字微课内容:瞧,这是一棵树(图片树、篆书“木”字),树上长出了刺(图片刺、篆书“朿”字)。

后来人们觉得不够锋利,又给它加了一把刀(篆书“刺”字)。

这个带刺的树还会结出红红的枣子呢!(篆书“枣”)最初的枣字就是由两个刺组成的(棗,)。

后来为了方便楷书把下面的刺简化成“两点”。

(4)观察比较同一个部件在不同的位置,笔画有什么变化?“朿”在“刺”的左边时,捺变成点;“朿”在“枣”的上面时,横折钩就变成横折。

(5)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第三笔横折钩的钩,就像一枚小小的刺。

“枣”第3笔是横折,没有钩,就像光溜溜的枣。

撇有锋,捺有脚,笔画要拉长,笔锋要展开)出示评价标准:形近处笔画书写准确。

☆撇捺舒展一颗星。

☆(4)评价反馈三、品味“红枣”,体会妙用(一)预习检查,读好长句子。

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

读一读,比一比,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数量多、香味、动态的美感、比喻)(3)指名读:连人都馋,何况是刺猬呢。

谁能把这种馋人的感觉读出来?(4)齐读感受再读句子,也再次看看红枣那诱人的颜色,闻闻它的香味。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老师听着你们郎朗的读书声,仿佛闻到了阵阵枣香。

小刺猬听见你们得朗读,它也忍不住来偷枣了!四、聚焦动作,讲述“偷枣”(一)明确“偷枣”段落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它偷枣的过程?(2-10)(二)默读圈画过渡:小小的刺猬究竟是如何从高大的枣树上成功偷取红枣的呢?我们把镜头悄悄移到后院的枣树旁,贴近墙根,来注视它的一举一动。

1.(PPT出示)默读第2—10自然段,按照顺序用横线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偷枣的动作。

2.指名生答,师提醒生说明出处并相机板书:(爬、爬、停、摇晃、掉、爬来爬去、归拢、打了一个滚儿、扎、驮、跑)动手演示理解:谁能上来把老师的粉笔归拢到一起?(把分散的东西聚集到一起)3.关注顺序这些动作这样贴行不行。

小刺猬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说说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

如:老师注意到,这只小刺猬在“归拢”和“打滚”这里犹豫了一下,最终她选择了先“逐个归拢”,小刺猬,你是怎么想的呢?4.读句子别小瞧这些动作,这可都是刺猬偷枣所使出的招数啊!把这些动词放进文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

(三)借助支架,简要复述1.导语:这位“带刺的朋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预设:聪明、机灵、可爱、偷枣水平很高……2.作者也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小刺猬偷枣本领的看法,找一找作者是怎么说的呢?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3.请结合板书,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这句话作为开头,用自己的话刺猬偷枣的过程。

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

(1)自由练说。

月黑风高,枣树上挂满了枣子,嘘,小刺猬们,我们奇妙的旅行开始了。

把我们偷枣的过程再说一说吧!(2)指名说:(音乐起)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小刺猬想得清清楚楚的,的确不一般!五、小结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在旁边偷偷观察的我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着。

下节课就让我们当当作者,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吧!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3 带刺的朋友(第2课时)人教(部编版)《带刺的朋友》(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重点: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流程:一、借助板书,回顾故事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只高明的刺猬吗?夜晚的后院,在那颗枣树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谁来讲讲?二、聚焦细节,详细复述1.走进故事,再读课文过渡:同学们真厉害,把这些动作的词串联起来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就说清楚了。

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和课文相比,作者把这个过程说得更生动更有趣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2.示范指导,体验生动那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偷枣的动作写生动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

(1)哪些地方将它的动作写得更加生动了?(板贴:缓慢地、急火火地)(2)想象小刺猬的心理独白。

导语:采访一下小刺猬们,你们上树缓慢,跑走是急火火的,能换吗,为什么?请学生任选一句,想象刺猬的心理活动:如果不慢慢爬,就会……如果不快点跑,就会……(3)跑得很快,而且心里很着急。

这就叫做——(急火火)(4)在学生想象、表达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个别朗读、评价读、男女生合作读……3.由扶到放,感受“高明”导语:像“急火火地跑”、“缓慢地爬”……这样的词组还有很多。

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的其他动作写生动的,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贴。

预设:(1)诡秘是一种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宗爷爷是音乐老师,他也常常用音乐来表达感受。

如果我们给这句话配一个音乐,你觉得选哪段音乐更合适。

请生听两段音乐,并做选择。

(2)说理由。

理解“诡秘”包含神秘,鬼鬼祟祟。

(3)音乐停止,请生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

(4)学着小刺猬偷偷摸摸、神神秘秘的样子,带上表情和动作读一读句子。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很多红枣落在地上的声音,小刺猬重重地摔在地上的声音。

仿佛看到树枝空空如也,地上落满了红枣,小刺猬从树上快速地掉下来。

(2)哪里让你感受到很用力?(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谁能用声音告诉我刺猬很用力!谁能用动作表示?来,你用动作,其他同学大声读。

这么大动静,不怕被发现吗?(引导学生理解刺猬多摇些枣的意图)(3)这样表示声音的词都叫拟声词,找找看还有这样的词吗?(1)读好拟声词“噗的一声”。

(2)真是个贪吃鬼,怎么回事?快还是慢?哪里感受到快?“噗”怎么读这个字?你来试试。

再大声点!再大点!(3)摔得可真重啊!地上的枣,怎么搬回家呢?可是东边扎完跑西边,要累坏的!有好办法吗?(逐个归拢)好在哪里?你从哪体会到了它的高明?总结:你看,其实不仅是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很高明,作者写得也很高明,把小刺猬的动作写生动了,偷枣的过程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4.创设情境,活用语言(1)引入《带刺的朋友》一书:我们现在读的课文只是作者写得第一个片段,在第二个片段开头作者是这么写的:“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把小刺猬偷枣儿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

”(2)情境设置:假如现在你就是文中的作者,请你以“爸爸,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高明啦!”说一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记得用上刚才学习的语句,注意要把过程说得生动哦!(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学生展示。

(3)评一评:你觉得他说得生动吗?哪里让你觉得很生动?(4)同桌轮流说给对方听,互相提建议,让对方说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