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徐明阳【摘要】基于我国1978-2015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数据,选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视角来建立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的加深,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具有明显反方向影响.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结构变迁能够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Based on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data from 1978 to 2015,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econometric model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Chinese economic growth.The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certain lag on economic growth, whil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volatile and unstabl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it has obvious negative influence on the upgrade proc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It can be seen that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economicgrowth, but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is complex.【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7)004【总页数】8页(P34-41)【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增长;VAR模型【作者】徐明阳【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1近年来,重视产业结构内部层次,加强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政策一直以来都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产业聚集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产业聚集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运用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本文指制造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造成中西部经济差距的影响。
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距。
因此,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和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措施有利于促成地区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聚,制造业,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国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理论。
自马歇尔提出集聚概念以来,产业集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
但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未能有所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一直缺少地理因素的影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korugman、fujita和venables等人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才试图把企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空间因素纳入到标准的贸易模型框架中构建新的研究方法来解释经济活动在区域上的配置以及在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现象。
虽然新经济地理学没有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所关注的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但新经理地理学的动态模型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架起了二者之间的桥梁。
一、产业集聚度指标的选取国内外学者一般用城市规模、行业集中度、就业密度、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熵指数和空间集聚指数等来衡量产业集聚度。
ciccone和hall(1996)用就业密度来代表集聚程度,认为集聚通过运输成本、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三个途径来影响美国各州劳动生产率,发现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左右。
较之城市规模,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更能表达集聚的含义。
本文也用就业密度来衡量中国产业聚集状况和区域间的产业聚集水平差异。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

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一、本文概述《中国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影响机理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旅游经济在面对内部和外部冲击时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其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影响机制。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旅游经济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韧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因此,研究中国旅游经济的韧性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策略,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旅游经济韧性的概念,分析了其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估旅游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利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和案例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中国旅游经济的韧性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其演化的规律和趋势。
文章还探讨了影响旅游经济韧性的多种因素,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结构、资源配置、创新能力等,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旅游经济的韧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应对各种经济风险和挑战,推动旅游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也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共同推动旅游经济韧性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旅游经济韧性理论基础旅游经济韧性,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在近年来的旅游研究领域逐渐受到重视。
它指的是旅游经济系统在面临内外部冲击时,能够保持其基本结构和核心功能,同时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韧性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韧性理论起源于生态学和工程学领域,后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在经济学中,韧性被用来描述经济系统在遭受冲击后的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
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韧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旅游经济韧性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
地理学为旅游经济韧性提供了空间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旅游经济系统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规律。
产业聚集对城市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信息14产业聚集对城市发展影响黄伟龙 宋 然 代 芃 南玮玮 安徽三联学院摘要:本文分析产业聚集的条件,即良好的社会氛围、产品市场潜力、政府政策支持,重点分析了能带来城市发展的产业聚集形成的极增长效应,并提出了产业聚集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外部影响。
关键词:产业聚集;城市发展;极增长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5-0014-01一、产业聚集的现象产业集群是聚集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相互协作,相互关联的合作企业,上下游企业,服务供应商,相关生产厂商以及科研机构等。
由于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协作、互补,它们不断汇聚经济利益,不断创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产业集聚是一种空间分布不均衡性;从产业结构的视角,产业聚集通常依靠核心的产业,并围绕该核心产业发展上下游供应体系;在产业集聚中创新尤为重要,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创新有利于企业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集聚及其形成条件第一,产业聚集有助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
产业聚集促使企业必须成为一个共同体,在利益共同的前提下,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负外部效应较少,通过不断的合作,协作企业间更加相互信任与依靠,形成一定合作范围的信用体系,进而一定程度减少交易成本。
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交易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合作企业间的矛盾,提高协作企业的盈利水平,改善员工的福利水平。
第二,产业聚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聚要求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为广泛的资源汇聚,带来了企业发展的各种驱动力,特别是企业赖以发展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等有利资源禀赋,因此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政府政策制定可以充分考虑产业聚集的因素,资源是产业聚集的必备条件,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产业聚集的外在条件,市场潜力是产业聚集的目标动力,政策扶持是产业聚集的推动力。
产业聚集有利于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统筹考虑有利于该聚集产业所需的政策支撑,更加有利于有效政策制定。
新疆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No.420212021年第4期新疆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申东力(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835000)摘要:本研究以新疆14个地州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新疆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新疆旅游产业集聚阻碍了经济增长,但是旅游产业密度的提高却促进了经济发展,可能原因是新疆地州间旅游发展存在同质竞争的现象。
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新疆地州应该加强区域间合作,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典型旅游产业,避免恶性竞争和拥挤效应,促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空间计量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21.04.011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87(2021)04-0048-05【收稿日期】2021-09-20【作者简介】申东力(1988~),男,河北邢台人,中共伊犁州委党校经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
经济与文旅研究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将新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集散中心,把南疆建设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
2018年,自治区党委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实施旅游兴疆战略。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中,将旅游业确立为新疆经济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三大重点经济工作之一。
近几年,新疆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旅游总收入为186.11亿元,2019年,旅游总收入为3632.58亿元,全区旅游业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4.4%上升至2019年的26.7%,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新疆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是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旅游经济论文-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旅游经济论文-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摘要:为了研究四川省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了四川省1995-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和Granger的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旅游产业和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经济增长与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正向均衡关系,也具有短期动态调整关系。
关键词:经济增长;旅游产业;单位根;协整关系1 引言四川省旅游产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的战略性转变,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并且成为四川省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一举突破了千亿元大关,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217.31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1.6%,比上年同期增长24.3%,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8569.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179.9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0%和24.3%,接待入境游客170.8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1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和29.6%。
2009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8%。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9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89亿美元,分别增长21.5%、25.4%;接待国内游客21922.1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52.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6%、34.8%。
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同期GDP的10.4%,全年全省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778.2亿元,占同期GDP的5.5%;旅游业实现增加值占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0%。
因而,研究四川省旅游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个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本文是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省1995-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近年来经济学主流的单位根检验、协整理论、Granger检验的方法和修正误差模型,对旅游业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四川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王燕郭立宏
摘要:产业集聚理论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产业 集聚现象日益发展,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成为经济学家首要关注的主题。纵观国内外关于产业集 聚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研究和阐释;二是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探究 和对区域产业集聚现状实证研究;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研究。
一、国外产业集聚研究
(一)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研究 产业集聚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学者 从不同视角展开了一系列的有益研究,认识和理解因经济 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产业空间布局现象。通过对文献归纳和
总结,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经典理论主要包含有以下 五个方面。
1. 古典产业区理论: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等 马歇尔(Marshall.1890 )最早关注并系统研究产业集 聚现象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经济学原理》阐述工业集 聚的特定地区成为“产业区”,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 在“产业区”内集聚。并且引入“内部规模经济”和“外 部规模经济”这两个重要概念,由于受到“外部规模经济” 的影响是导致这些相互关联的企业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的 根本原因。外部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由于 地理位置接近,减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以及运营成本。 其次,可以通过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中更容易获得专业化 的投入。第三,产业区可以和地方生产系统相互融合,推 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人物有韦伯、廖什和胡佛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Webber,1909 )在《论工业区位》 一书中首次提出“工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论是工业企 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为了生产上成本最低而形成集聚
5.竞争力理论 :代表人物有波特 波特(Porter,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通过对美国、英国、 德虱日本等国家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战略 和竞争优势角度对集聚现象进行分析,提岀产业集聚概念, 同时还构建“钻石”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需求因素、要素因素、竞争战略、相关产业这四个方面 因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关键因素,这四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钻石体系,并通过“钻石”模型解 释产业集聚形成原因。同时他还指出产业竞争优势对国家竞 争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内 几个区域中已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叫 (二)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 自马歇尔首次提岀产业空间集聚原因以来,管理学 家、经济学家以及地理学家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积极的探 索,他们构建不同测度模型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其中主 要包括对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测量指标进行深入探讨。 从以往国外学者关于产业集聚测度所用评价方法来看,根 据测度对象具体特征和研究目的不同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获 得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偏定性的测度方法,如波特 (Porter.1990 )的钻石模型评估方法,这种定性测度方法目 前较少使用;二是偏定量的测度方法,常用的有: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Kfl)、空间基尼系数(G)、空间集聚指数 (EG)、区位爛(LQ)、行业集中度指数(% )、规范 爛(e-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摘要:选取区位商测度旅游产业聚集水平,使用2000~2014年31个省份旅游产业、旅行社、星级酒店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机制。
实证结果表明,各省份旅游产业聚集水平逐年提高,区域间差距有缩小趋势。
总体来看,旅游产业聚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其作用具有滞后特征。
就不同区域而言,旅游产业聚集能在短期内较大程度地拉动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较微弱。
关键词:旅游产业聚集区域经济面板VAR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6-063-03一、引言旅游产业聚集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关于旅游产业聚集及其效益的一系列研究也随之发展。
Michael(1998)率先提出旅游业适合集群化发展,其聚集效应显著。
Jackson(2006)对澳大利亚的旅游产业聚集进行研究,发现聚集可以实现资源丰富地区的优势转换。
国内方面,刘春济和高静(2008)选用EG指数计算了我国1997~2005年间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
王兆锋(2010)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提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刘佳和于水仙(2013)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检验考察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目前学界关于旅游产业聚集的测度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分析较为深入,但基于不同区域的实证研究较少。
有文献指出,旅游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内生性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可以采用工具变量加以解决。
同时,聚集经济的效益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而现有的研究结果很少体现出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性特征。
鉴于此,本文选用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机制,从而为制定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提供理论支撑,为制定区域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一)综合区位商指数区位商LQ(Location Quotient)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用于区位分析,它反映了整个区域中某一产业部门的聚集程度。
传统的区位商以单项指标(如产值)进行测度,不同的指标常会对测度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为此,本文以区位商为基础构造综合区位商指数kQ (简称为区位商),结合多项指标刻画一个区域旅游产业的聚集程度。
计算公式如下:KQij=■(1)其中,KQij表示区位商指数;eij表示某区域旅游产业i第j项指标的值;ej表示该区域所有产业第项指标的总值;Eij表示全国范围内旅游产业i第j项指标的值;Ej表示全国范围内所有产业第j项指标的总值;n表示指标个数;i表示研究对象。
KQ取值范围为(0,+∞),若01),2014年增长到28个,说明我国旅游产业正走向区域聚集化。
以2014年为例,北京、上海、海南、贵州四省的区位商指数超过了2,旅游产业区域聚集优势非常明显。
从时间变化上看,山东、山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的区位商指数在15年间增幅明显,从不聚集转向聚集;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发达城市的区位商指数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位于全国前列,优势地位无法撼动。
由于人文自然条件以及开发战略的不同,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发展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为进一步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的旅游产业聚集状况,分别选取三个区域各省的平均区位商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图1为2000~2014年间三大地区的区位商指数变化情况。
可以发现,东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区位商指数始终大于1.5,明显高于中西部,西部地区的区位商指数略高于中部。
这种聚集程度的差异反映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旅游业也相应呈现良好的聚集态势。
区位商指数排名前三的北京、上海、海南均位于该地区,产业聚集优势显著;中部地区聚集优势较弱,而且区域内各省的差距较大。
而此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产品、观光旅游资源,较低的区位商指数可能与市场结构不合理、缺乏地区间合作有关;西部地区作为资源大省,近年来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民俗旅游产品、观光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旅游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时间变化来看,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有下降趋势,中西部逐渐上升,说明三大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差距正在缩小。
(二)PVAR模型实证结果1.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分别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指标InGDP、旅游产业区位商指数TI、旅行社区位商指数TA、星级酒店区位商指数SH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数据非平稳,一阶差分后各序列平稳。
因此各变量属于一阶单整I(1),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考虑到个体差异,本文用Pedroni检验法将东、中、西部的旅游产业聚集指标:TI、TA、SH分别与经济指标InGDP 进行协整检验。
综合考虑四个联合组内尺度描述统计量和三个组间尺度描述统计量,除个别统计量没有通过检验外,其余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认为东、中、西部的旅游产业聚集均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2.PVAR模型的估计。
本文将区域经济指标InGDP、旅游产业区位商指数TI、旅行社区位商指数TA、星级酒店区位商指数SH作为PVAR模型的内生变量。
综合考虑AIC、SC准则以及三大区域模型的统一性,将滞后阶数定为2。
依次以InGDP、TI、TA和SH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PVAR(2)模型,其中以In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形式如下:InGDPt=β1InGDPt,t-1+β2InGDPt,t-2+β3TIi,t-1+β4TIi,t-2+β5TAt,t-1+β6TAt,t-2+β7SHi,t-1+β8SHi,t-2(3)表2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PVAR估计结果,根据研究目的仅列出了In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的部分。
从PVAR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变量的系数为正,说明旅游产业的聚集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不同区域对比发现,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系数小于中部和西部,说明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聚集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现阶段旅游产业聚集对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
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来说,旅游产业聚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明显,聚集水平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这与刘佳、于水仙的研究结论一致。
3.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考虑到本文研究目的,这里重点分析旅游产业聚集度、旅行社聚集度、星级酒店聚集度对GDP增长的冲击作用。
图2为东、中、西部相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图,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GDP对各变量的响应大小,中间曲线表示响应函数曲线,外侧两条曲线代表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
由脉冲响应图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东部地区,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首先产生负的冲击,从滞后4期开始逐渐表现为正向影响,这表明旅游产业聚集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但作用效果较缓慢。
面对旅行社聚集的冲击,经济的变化呈现波浪状,除滞后3期外都表现为正向影响,但较微弱;星级酒店聚集对东部地区经济产生滞后1期和2期的正向影响,随后响应变负且持续下降,说明星级酒店聚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见效快但不能长期维持。
在中部地区,经济对于来自旅游产业聚集的冲击,一开始没有明显响应,滞后2期开始出现正响应,且呈上升态势,滞后5期开始收敛。
旅行社聚集对经济增长产生持续稳定上升的正向冲击,见效快且持续时间长;星级酒店聚集对经济的脉冲响应效果与东部相似。
在西部地区,面对来自旅游产业聚集的冲击,经济的响应在前3期表现为负,滞后4期开始逐渐上升为正向响应。
旅行社聚集在给经济增长带来2期的正向影响后效果变弱,滞后3期开始变为负作用;星级酒店聚集对经济增长则首先产生较为剧烈的正向影响,之后变负。
从经济增长对各个指标的响应程度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响应程度与速度均优于东部地区,再一次说明加快中西部旅游产业的聚集进程,可以在短期内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且效果明显。
为进一步比较旅游产业、旅行社、星级酒店在各期的聚集水平对区域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将面板VAR模型对InGDP预测值的前5期误差方差进行分解,得到表3。
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区域GDP的大部分因素来自于其本身,三大地区各期的贡献度基本都超过了90%,而其他部分来自于旅游产业聚集的影响,说明现阶段我国各地区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仍然较微弱。
在全国范围内,星级酒店各期的影响比例均大于旅行社,说明其对区域经济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中部地区,星级酒店在滞后5期时影响程度达到13.50%;西部地区,星级酒店聚集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较为及时,滞后2期时已成为较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解释GDP变动的3.33%。
由此可知,星级酒店在旅游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格兰杰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发现,在东部地区,旅游产业聚集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的聚集都与经济增长有双向因果关系。
说明东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也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聚集;中部地区,星级酒店聚集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旅行社的聚集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可见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内各部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西部地区,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的聚集都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因此在西部重点发展旅行社和星级酒店,有利于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本文通过综合区位商指数测度旅游产业聚集水平,选取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PVAR模型研究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作用机制。
实证结果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聚集水平逐年上升,产业聚集进程发展较快。
东部地区的聚集度长期领先,中西部地区作为资源大省,其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大前景,总的来说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聚集差距有缩小趋势。
此外,旅游产业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作用效果具有滞后特征,需要相关部门对旅游业发展制定长远的规划。
同时,产业内不同部门的影响形式存在差异。
星级酒店的促进作用较大,但响应峰值的出现具有滞后性,而旅行社的促进作用当期即可发生,滞后期影响较为稳定。
聚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各省份应努力提高旅游产业聚集水平,平衡产业内各部门的发展,将旅游业经济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极。
就不同区域而言,旅游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不同。
一是在东部地区,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不明显。
但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东部地区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因此可以依靠当地的经济优势带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使旅游产业焕发新的活力,继续带动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