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合集下载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1)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1)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荆轲刺秦王》。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文本细读、语言品味及人物形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背景,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品味文章精彩语言,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特殊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

教学重点: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文本细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边读边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5. 人物形象分析6.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文章内容的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文章背景:荆轲刺秦王史实2. 文本细读:生字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3. 语言品味:精彩语句分析4. 人物形象:荆轲、秦王等5. 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荆轲、秦王等人物形象。

(3)谈谈你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风萧萧:形容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

壮士:勇敢的人。

不复还:再也回不来。

荆轲刺秦王:指荆轲行刺秦王的故事。

(2)荆轲:勇敢、忠诚、智慧。

秦王:残忍、多疑。

(3)文章中心思想:勇敢、忠诚、智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荆轲刺秦王教案(优质)

荆轲刺秦王教案(优质)

荆轲刺秦王教案(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掌握文化常识。

2、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3、学习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2、难点: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辅助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人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评价:“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朱熹“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其妄也哉”——司马迁今天我们在前人的评价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二、讲授:1、文化常识及背景本文选自《战国策》,这是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课件展示,学生齐读)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战国末期卫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始皇: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荆轲为什么要刺杀秦王?(引出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荆轲刺秦王》的作者、历史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步骤1.4.1 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插图或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1.4.2 简要介绍作者和故事背景。

1.4.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4.4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的了解和期待。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概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2 教学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故事梗概。

2.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2.4.2 概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2.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2.4.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教学目标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秦王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人物形象。

3.4 教学步骤3.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3.4.2 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3.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3.4.4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发展变化。

第四章:故事情节分析4.1 教学目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4.2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和高潮部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或听讲来理解故事情节。

4.4 教学步骤4.4.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

4.4.2 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4.4.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4.4.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价值。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二: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朗读读准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读出个性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1)朗读(2)点读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思想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讲述荆轲、荆轲的生平背景和刺秦王的原因。

(2)描绘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场景和细节。

(3)展现荆轲刺秦王后的反响、评价和影响。

2. 象征意义:(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2)荆轲、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2)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4. 课堂讲解:(1)讲解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阐述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冲突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索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出类拔萃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日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反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举了荆轲。

田光为保守隐秘而_。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课题;荆轲刺秦王授课人:包以参授课时间:2010.、9、16教学时数:2课时授课地点:128、129一、教学目的:1、学习荆轲的忠义正直、英勇爱国的精神。

2、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翻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五、学法指导;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②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教学PPT等辅助工具。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军事战争中较为常用的战术,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

而且我们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就是运用了这一战术。

然而在我国古代也有人用过这样的战术,那就是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命令荆轲刺杀秦王,好,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刺杀故事。

(教师板书:荆轲刺秦王)二、整体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三、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四、由学生先朗读一遍文章,基础知识积累及正音,强调朗读的技巧,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名人朗读录音(这有2个选择,配乐朗读和直接朗读)五、、我们说一个小说或者一个故事,都有这么一个过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这是学生预习是所了解到的有学生来完成)好,那么就有同学们来说一下这个故事的四个部分。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

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

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

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

“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

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

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

“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

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

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

“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歔?(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

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二、在解读过程中,重点强调一些虚词的用法,诸如古今义,重点词汇,诸如“引”、“谢”、、等。

还有一些常见句式等。

三、课堂小结《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加以运用。

四、作业布置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你眼中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你认为荆轲应该刺杀秦王吗?五、板书开端(行刺缘由)发展(行刺准备)高潮(廷刺秦王)结局(遇难身亡)(大军压境)(准备信物)(计见秦王)(遇难身亡)(计划行刺)(准备匕首)(顾笑武阳)(配备副手)(秦廷搏击)(怒斥太子)(椅住而笑)第二课时一、对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义文言句式二、课堂练习对一些文言知识点进行课堂训练,借助投影仪设备。

三、问题探究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1)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就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反映了作者反抗强暴的统治思想,这是本文的主旨,同学们已经领会到了。

五、作业布置易水诀别这一片段,写出了一位侠士的勇者之风,写得悲壮,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用一些丰富的词语描绘一下这个场面,300—400字。

六、板书荆轲的“智”A、私见樊於期B、厚遗秦蒙嘉C、顾笑武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