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阅读理解,对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进行分析;对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师傅等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对文章的语言、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进行品味。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3. 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文章的语言品味和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师傅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的性格特点。
4. 语言品味: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分析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后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师傅3. 语言品味:修辞手法、表达技巧4. 主题思想:家国情怀、英勇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荆轲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荆轲的家国情怀、英勇壮志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其他关于荆轲的文章或史料,深入了解荆轲刺秦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和品味文章语言美。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文章的语言品味和表达技巧。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点。
教学内容: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荆轲刺秦王的主题。
2. 向学生简单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例如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为什么荆轲要刺杀秦王?”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2. 教师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简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包括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准备和行动过程。
2. 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文献,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重要情节。
2. 学生阅读提供的历史资料或文献,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包括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荆轲的个人背景。
2. 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或文献,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学生阅读提供的历史资料或文献,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四章:荆轲刺秦王的文化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文化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化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荆轲刺秦王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影响,例如诗歌、戏剧等艺术作品中的描绘。
2. 提供相关的文化作品或文献,供学生阅读和欣赏。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荆轲刺秦王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文化作品。
2. 学生阅读提供的文化作品或文献,欣赏并理解其艺术价值。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进行评价和思考。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3篇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1《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译文读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记》史学价值及文学地位,建立对《史记》的浓厚兴趣。
教学内容:《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荆轲刺秦王片段。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刚学过一篇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PT:鲁迅评价《史记》),意思说《史记》史料价值与文学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诗来自《史记》(PPT:《易水歌》)。
教师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读懂它们呢?刚才老师讲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记》中司马迁是如何记载这段故事的。
2、学习送别片段(PPT:送别片段)。
(1)初读。
轻声阅读,对照注释看看能否读懂每一句话。
(2)再读。
请同学们翻开译文,找一找与这段文字相对应的译文。
读一读译文,再读一读古文,试着对古文进行解释。
(3)三读。
理解了意思,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试着断句,将古文读通顺。
(4)对这段文字,你有没有疑问?①为什么太子及宾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来为荆轲送行?所以人们的心情都是怎样的,文章当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心情?②荆轲知道这一去再也不能回来吗?那他表现得如何?为什么荆轲连头都不回一下?(5)读懂了文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谁能读出这些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6)小结归纳学习古文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读懂这段古文运用了哪些方法。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讨论和评价荆轲刺秦王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文化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的英雄主义、忠诚与背叛等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荆轲刺秦王事件。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法:以荆轲刺秦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教科书、相关的历史资料。
2. 课件:荆轲刺秦王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荆轲刺秦王是谁,有何特殊之处。
2. 讲解: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的英雄主义、忠诚与背叛等复杂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总结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6. 拓展: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资料。
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文化探究:组织学生探讨荆轲刺秦王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何影响了后世对于忠诚、英雄等概念的理解。
2. 比较分析:让学生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岳飞、文天祥等,分析他们与荆轲刺秦王的共性与差异。
3. 影视作品欣赏:播放根据荆轲刺秦王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艺术处理。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二: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朗读读准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读出个性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1)朗读(2)点读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案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引发学生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思考和讨论。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发生的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秦朝的统治和暴政。
讲述六国抵抗秦朝的斗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背景的图片和视频。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朝的统治和六国的抵抗。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荆轲刺秦王的事件经过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事件经过。
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述荆轲刺秦王的具体经过。
分析荆轲的行动和动机。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经过。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听讲和理解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荆轲刺秦王的影响和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荆轲刺秦王事件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4.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荆轲刺秦王的评价和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事件进行评价和反思。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事件进行评价和反思。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比解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学问与力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二、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大事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争论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支配:三课时第一、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复习《战国策》相关内容2、借助解释、工具书理解课文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三、教学方法:分组争论法、提问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日,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
信任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化的了解。
师: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生:《战国策》师:好,关于《战国策》,同学们收集到哪些资料呢?下面我们来沟通一下?生:《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谈论辩时的政治主见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师:这里,我补充一下,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谈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师:对于本文的背景,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学问,来谈一谈?生: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年荆轲刺秦王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传统文化》中的《荆轲刺秦王》。
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析荆轲、荆轲的同谋、秦王等人物形象;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荆轲、荆轲的同谋、秦王等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 教学重点:荆轲刺秦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文章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动画片《荆轲刺秦王》片段,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荆轲、荆轲的同谋、秦王等人物形象,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难点句子,讲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7. 课堂拓展: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荆轲的同谋:智勇双全、团结协作秦王:昏庸无能、残忍暴虐文章主题:颂扬荆轲英勇精神,揭示历史悲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荆轲刺秦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2)分析荆轲、荆轲的同谋、秦王等人物形象。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认识。
2. 答案:(1)起因:秦国统一六国,荆轲为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
经过:荆轲、荆轲的同谋策划刺杀行动,荆轲成功接近秦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
课型:讲读课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3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
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
朗读读准
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
美读读出个性
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
(1)朗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点读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
给(jǐ),供应,供给。
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3)美读
2、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步,首先我们找同学翻译几个句子,看同学们掌握的如何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重点讲解古今异义的词在翻译时的重要性
3、很好,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第四步【析读】
今天我们的探讨的话题是《荆轲,他是一位英雄吗?》
我们或许会说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可是还真的有人有不同的观点好,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一步一步的来
二、分析荆轲的形象和描写手法
问:首先,我们还得回到课文,从课文中看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典型的有表现力的句子
1、引导学生说,再归纳,如
“荆丹会谈”一节:荆轲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城府深
“荆轲叱丹”一节:荆轲刚烈
荆轲贿赂蒙嘉,得见秦王,深思熟虑,计划周密
咸阳宫中,“秦武阳色变振恐”,更加衬出“荆轲顾笑武阳”的从容镇定,机智灵活,随机应变“图穷而匕首见”以后,极力铺写秦王的如:“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环柱而走”,“秦王目眩良久”而主动出击的荆轲,却是把袖持刃,逐赶秦王左股被斩断,“乃引其匕首以提秦王”重创之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最后壮烈牺牲,无比英勇还有与太子丹的比较,与秦武阳的比较还有献图时表现出来的机智
荆轲的性格,是在情节发展的矛盾和冲突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取樊于期头,触动樊的怨愤,可见荆轲的“深沉”;易水告别,送行者的高歌,可见荆轲的“激昂慷慨”;咸阳宫中,秦王的惶恐狼狈,更衬出荆轲的“英勇壮烈”
再如重点段落品读:
樊荆会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呢?
(参考:荆轲:讲究策略、推心置腹、以诚感人,深谋远虑,善于辞令樊於期:不失为一个英雄,深明大义,义勇刚烈)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话
请同学们说说看,荆轲是如何劝说樊,让他慷慨献身?
(参考: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易水诀别:看出荆轲是什么样的形象?(荆轲:为国为民从容赴死、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读本段
“易水送别”从哪些方面突出荆轲的形象的?
(参考:用音乐和景物描写以及进行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表现人物的)
秦廷行刺:看出了荆轲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荆轲:有勇有谋,临危不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秦王:极尽丑态,外强中干,窘迫惶恐,狼狈不堪)
在这个画面中,作者通过什么来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2、总结荆轲的形象:有智有勇有义
三、如何看待荆轲这一形象?(荆轲是英雄吗?)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这些无不让千载之下的我们为之动容,可是千年之下,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西汉汉赋四大家的扬雄,《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们认为荆轲乃匹夫之勇,或愚蠢之人,你们是如何看待的呢?荆轲是英雄吗?
(一)让学生各抒己见
(二)其实我们判定荆轲是不是英雄可以这样进行:
1、他爱国吗?这是首先判定的标准结果不知道,到死都是个谜,所以不是爱国英雄那么能不能是其他英雄呢?
2、有一部电影或许倒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张艺谋的《英雄》他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止一个
3、他的行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吗?符合,六国皆欲杀秦
那么这样,智勇义结合的荆轲我们称呼他什么?侠义英雄(秦王:时势英雄)
附板书:
荆轲?英雄?描写手法
智谋、深沉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悲壮神态描写
环境描写
有勇有谋对比衬托
侠义英雄:智、勇、义
四、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五、作业:写一段文字,鉴赏易水诀别或秦廷行刺画面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