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作品分析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变形记》教案教案

《变形记》教案教案

《变形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冷漠。

2.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变化。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性异化的批判和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变形记》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

2.提问:同学们对《变形记》有什么了解?这部小说讲述了什么故事?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简要回顾小说的情节。

2.教师简要梳理小说的情节。

三、分析主人公变形前的心理状态1.请同学们找出主人公变形前的心理描写。

2.分析主人公变形前的心理状态。

四、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变化1.请同学们找出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描写。

2.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1.复习主人公变形前的心理状态。

2.复习主人公变形后的心理变化。

二、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1.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三、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1.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中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讨论小说的社会价值1.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社会价值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

六、作业布置1.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

第三课时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对《变形记》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有什么新的认识?二、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1.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a.你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发生变形?b.小说的主题思想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小说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五、作业布置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小说主题思想对你的启示。

第四课时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提问:同学们对《变形记》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有何新的认识?二、课堂讨论a.小说中的主人公变形对你有什么启示?b.你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受到社会的冷漠对待?2.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1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

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

《变形记》的教案

《变形记》的教案

《变形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帮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3.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二、教学内容1. 简要介绍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 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和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

2. 阅读: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3. 讲解:讲解小说情节、人物和象征意义。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的积极性。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学生心得体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程度。

3. 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格里高尔的变形象征着现实社会的压力和人性的异化。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变形记》原著或相关教学资料。

2. 辅助材料:关于卡夫卡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投影仪、PPT等。

八、教学进程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自读小说第一部分。

2. 第二课时:讲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 第三课时:讨论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5. 第五课时:总结评价,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重新阅读《变形记》,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心得体会,讨论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2. 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

《变形记》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变形记》教案变形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2.了解卡夫卡;3.了解小说的情节及人物;4.鉴赏小说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一、简介卡夫卡及现代主义文学。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为阅读作品扫清障碍。

二、阅读小说,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

阅读时,教师可做如下提示:读第一部分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

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学生熟悉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后归纳: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成为累赘一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一逐渐憎恨一“把他弄走”三、阅读讨论A.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

B.讨论这篇小说的主题(问题A的解决方法:1.引导学生找出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的句子,思考: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的原因。

此为落实书后练习一的要求。

2.结合书后练习四所列三段人物心理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片断所表现的格里高尔的内心状态及其变化。

此过程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来感悟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3.讨论: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1.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地干活,却受老板的气。

他不幸变成甲虫,失业了,然而他还为父债担忧,还眷恋亲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乖乖地、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忠实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还是被亲人抛弃。

2.格里高尔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的。

心理变化大致有三个阶段:①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

《变形记》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

1.2 教学内容简介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变形记》。

分析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元素。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变形记》第一章,体会作品风格。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思考。

第二章: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分析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象征意义。

讨论变形后主人公与家人关系的演变。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和象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变形对主人公及其家庭的影响。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第三章: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2 教学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后的生活状况及其心理变化。

探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冷漠。

学生阅读相关章节,体会主人公的痛苦和无奈。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深度。

课后收集团队讨论成果,了解学生对作品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四章:作品的现实意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变形记》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分析《变形记》中的现实意义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变形记》教案(精选

《变形记》教案(精选

《变形记》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变形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本课详细内容为:通过阅读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使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形象特征及其变形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变形记》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深刻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形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主人公形象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变形记》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讲解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特征。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见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深层含义: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进一步了解卡夫卡的文学特点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变形”主题的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

2.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3. 作业设计: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变形的理解。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变形记》章节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变形记》这部小说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分析、主题探讨等详细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变形记》的作者弗兰茨·卡夫卡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引导学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人性、家庭、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的解读、小说主题的探讨。

2. 教学重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卡夫卡的画像,引导学生谈论对卡夫卡的认知,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回答问题(问题涉及人物、情节等)。

3.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心理刻画,解读象征手法,探讨小说主题。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如人物心理分析、象征意义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个问题,如家庭关系、人性探讨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变形记》2.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3. 主题:人性、家庭、社会4. 人物:格里高尔、母亲、妹妹、父亲等5. 艺术特色:象征、心理刻画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变形记》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人性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城堡》、《审判》等,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

《变形记》的教学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变形记》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弗朗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研读小说《变形记》的第一、二节,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变形过程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探讨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变形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作者运用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理解主人公变形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重点:主人公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变形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变形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课。

a. 学生分享对变形的初步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及其作品。

2. 课堂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变形记》的第一、二节。

a. 学生自主阅读,标注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的原因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a.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变形过程。

b.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随堂练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

a. 教师给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b. 学生展示答案,教师点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变形记》2. 板书内容:a.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b. 情节:主人公变形过程c. 象征、暗示手法d. 社会现实反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变形的原因。

b.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象征、暗示手法。

2. 答案:a. 答案要点:主人公的变形源于社会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变形记》作
品分析
卡夫卡《变形记》——作品介绍
中文1033班 1号曹海沅
一、作品内容
《变形记》故事神秘离奇。

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挣钱养活家人。

一天早晨他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腹部长了两排细腿,背部变成硬壳,翻不了身,下不了床。

他感到恐慌,担心失去工作,也无法见人。

他的父母和妹妹见到这个情景,极为震惊。

父亲不理他,母亲悲伤并害怕,妹妹开始同情他,照顾他。

由于他失去了挣钱养家的能力,家境江河日下,他们只得出租房屋以增加收入。

一天格里高尔被妹妹的小提琴声吸引并且爬了出来,房客惊恐要退租,妹妹表示无法忍受,一定得把这个“怪物”弄走。

此时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他反锁自己不再进食,很多天后,老妈子发现他已经死了,成了一具干瘪的尸体,全家人仿佛卸掉了沉重的包袱。

二、《变形记》艺术手法
1、借虚幻写真实,于正常见反常。

主人公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很难想象还会有比这更虚妄的怪事。

甲虫又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并对其所受折磨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反应,更是不可思议。

但这从表面上看来反常、虚妄、荒诞的事情,从社会本质来看,又是正常、可能、现实的。

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一旦失去了谋生的能力、手段、资本和机会,就无异于一只大甲虫,何况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异化为非人,早已司空见惯。

与此同时,作品还告诉读者,格里高尔的家人并不是过分见利忘义的坏蛋,都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他们甚至还不乏善良的心肠。

只是由于格里
高尔好转无望而家庭又处于极端困顿时,才逐渐对他厌恶起来。

作者把这种冷酷的社会关系写得极其平淡、“合情合理”,似乎无论什么人处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采用同样的态度。

这正是作者用心所在,即透过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披露其反常的社会实质,使读者深感问题的严重性。

2、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格里高尔外形起了变化,但精神世界并没有变,仍然保持着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只是失去了言语表达能力。

因此,内心活动在作品中占了首位。

作者细腻地描写他变形后精神上的痛苦。

开始他担心失去工作,惧怕上司责罚;接着为不能挣钱养家而焦虑、羞愧,也为骨肉至亲和房客佣人对他的厌弃而悲痛欲绝;最后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临死前还怀着温柔和爱想着自己一家人。

大量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叙而不议,含而不露,冷静客观。

格里高尔的遭遇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悲剧,可是小说在叙述其悲惨遭遇时,却采用了平静的笔调,不动声色,不带感情,不发议论,不作评价,把一件本应令人十分惊诧的怪事写得平淡无奇。

人变成甲虫本来就够荒诞,而人们对此竟无动于衷,这就更说明世界的荒诞。

作者摒弃一切阐释,赤裸裸地推出对人的异化的最形象、最通俗的表述形式。

4、多层次、多视角的对照原则的运用。

小说中充满对照,其中有虚与实的对照、爱与憎的对照、变与不变的对照等,增强形象的鲜明度和表现力,有助于体现作者审美评价,从而突出作品的倾向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