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哀伤意识论文

合集下载

变形记主题作文卡夫卡

变形记主题作文卡夫卡

变形记主题作文卡夫卡“嘭!”一声巨响,我从睡梦中惊醒。

迷迷糊糊中,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无比沉重,仿佛被一座大山压着。

我试图伸展四肢,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

我费力地睁开眼睛,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

原本熟悉的房间变得异常巨大,我的床就像一片广阔的平原,而我,竟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我的身体覆盖着坚硬的甲壳,一节一节的,像个会移动的盔甲。

六条细长的腿,此刻也变得粗壮有力,却完全不听我的使唤。

我的脑袋上长着两根长长的触角,不停地晃动着,仿佛在探索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

我试图从床上爬起来,可是我的身体太笨重了,每动一下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好不容易翻了个身,却“砰”的一声掉到了地上,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

这一摔,让我头晕目眩,眼冒金星。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我心里焦急地想着。

我望着那高高的床,感觉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峰。

我尝试着用我的六条腿往上爬,可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那床腿就像光滑的柱子,我根本找不到着力点。

无奈之下,我只能在地上慢慢地蠕动。

我发现自己的视力也变得很差,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

我费力地朝着门口爬去,一路上磕磕绊绊,不是撞到了椅子腿,就是被地上的杂物挡住了去路。

“哎呀,我的妈呀!这是造了什么孽呀!”我一边爬一边嘟囔着。

好不容易爬到了门口,却发现门是关着的。

我用头顶着门,试图把它推开,可是那门却纹丝不动。

我又用我的腿不停地踢打着门,希望能引起外面人的注意,可是除了发出一些微弱的声响,什么用都没有。

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我听到了外面传来了脚步声。

我的心里顿时燃起了一丝希望,我大声地呼喊着:“救命啊!快开门!”可是从我嘴里发出的,却是一阵奇怪的嘶鸣声。

门开了,是妈妈。

她看到我变成了这副模样,吓得尖叫起来:“啊!这是什么东西!”然后“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妈妈,是我呀!我是你的儿子!”我拼命地喊着,可是妈妈根本听不见。

我沮丧地瘫倒在地上,心里充满了失落和恐惧。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也不知道该如何变回原来的样子。

卡夫卡的《变形记》作文400字(10篇)

卡夫卡的《变形记》作文400字(10篇)

卡夫卡的《变形记》作文400字(10篇)卡夫卡的《变形记》作文400字(篇1)《变形记》是卡夫卡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卜公格雷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旅行推销员,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自己没能够按时起床赶火车上班。

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没能按时走出自己的房间,都感到极度的惊讶。

然而,尽管他竭尽全力,也没能成功起床。

随后,公司的经理亲自登门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并且威胁他说,如果再不立即去上班就开除他。

在家人和公司经理的催促下,他挣扎着起床去开门。

可是,他的身体变化越来越大,起初还可以说话,但终于完全丧失了人的声音,整个人彻底的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的新形象吓跑了经理,几乎吓昏了母亲,于是被父亲粗鲁的用手杖赶回自己的房间。

从此格雷高尔成为家庭中的丑闻,成为亲人们的累赘,与他最亲近的妹妹都不再理解他,并且成了对他误解最深的人。

终于,家人不能够容忍他了,妹妹公然宣布人不能和动物生活在一起而他也由于长期不吃东西,最后悄然死去。

有人说,格雷高尔之所以会变形,就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个人受到迫害,不再可能作为真正的人而存在,因此发生了异化,变成了非人。

其实,我们从细节上可以看出,格雷高尔的变形仅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内心仍然执著于以往的一切,没有大的改变。

换言之。

格雷高尔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异化”。

《变形记》中反复提到的是社会主义和家人对格雷高尔的误解,他的“真实形象”——一只巨大的甲虫一再让人们惊恐并遭到无情的拒绝。

在这些心酸的文字下面,潜伏着的是卡夫卡对于“绝对孤独”的体验和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之匮乏的痛苦描述。

卡夫卡笔下的“公司”和“家人”都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他们绝不仅仅单纯指代他的单位领导或者他自己的父母和妹妹,因为卡夫卡所深切渴望的并不是宽容温暖的情感。

而且,事实上他的生活中视乎并不真正的缺少他们。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故事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清晨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一荒诞的变形,成为了整个故事的导火索。

然而,这种变形并非仅仅是生理上的突变,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人的精神与灵魂的扭曲和异化。

在小说中,格里高尔所处的工作环境是极度压抑和残酷的。

他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从事一份自己厌恶且高强度的工作。

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压力使得他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工作的机器。

这种工作对人的奴役,使人逐渐丧失了个性和自由,是一种典型的异化表现。

当他变成甲虫后,无法再去工作,立刻被公司抛弃,这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功利。

人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劳动价值,而一旦失去这种价值,便会被无情地丢弃。

家庭关系在小说中也呈现出异化的特征。

在格里高尔还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时,家人对他尚有一定的关爱和依赖。

然而,当他变成甲虫失去了赚钱的能力后,家人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

从最初的惊恐、同情,到后来的厌恶、嫌弃,亲情在现实的压力下变得如此脆弱。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懦弱、妹妹的冷漠,都让格里高尔感到无比的孤独和绝望。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但在异化的影响下,却成为了伤害的源头。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格里高尔的变形是对人性弱点的一种揭示。

在面对困境和变化时,人们往往表现出恐惧、自私和怯懦。

家人无法接受格里高尔的变形,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爱,而是因为他们缺乏面对未知和困难的勇气和包容。

而格里高尔自己,在变形后虽然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内心依然保留着对家人的爱和责任。

他默默承受着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此外,小说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对人性的摧残。

在格里高尔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内心世界。

读《变形记》有感600字——压抑的扭曲

读《变形记》有感600字——压抑的扭曲

读《变形记》有感600字——压抑的扭曲卡夫卡的《变形记》究竟预示着什么?是一场噩梦,还是人类难以抗争的现实?它惹来了我的思考。

阅读《变形记》的过程,压抑得厉害,就像巨石压在身上一样。

那种生活的拘束,那种情感的压抑,那种人性的扭曲,困住了我,动弹不得,感觉到我就是哥里马修斯,我变成了甲虫。

《变形记》的心存故事情节让我感到很震惊,仿佛在梦中一样:格里高尔是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

他痛苦、绝望,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

惶恐之后,萨姆沙那家只有接受这个现实。

在这时,格力高尔在绝望的大山似乎看到了一根希望的绳子,淡淡的爱意出现明显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他感到几分温暖,他充满信念、希望,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变回来的。

但是,他还是忍受不了别人把他当做一只的爬虫,他再也不相信自己,是绝望把他逼到悬崖的顶端。

他想克服,又无法克服,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虽然他拥有一支甲虫的外壳,但他保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存活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

他渴望自己像悄悄地一样,但是,他对曾经生活充满的恐惧,又使到他爱上了现在的模样。

矛盾,是矛盾让他身心俱疲,消失是矛盾让他消亡在这个世界上,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

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格力高尔妹妹的滑翔中,格林高尔被忘记了。

不,他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格力高尔,不过是萨姆莎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变形记》中的人物即便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小市民。

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会,他们会去关心别人,爱别人,别人但别人一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这时,爱就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

从《变形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卡夫卡是道德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的作家,面对人们生活的疾苦,卡夫卡认真地思考,在作品中,尔对格里高卡夫卡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出了社会现实的残忍和悲哀。

标题:变形记读后感——“异化的人性与失落的灵魂”

标题:变形记读后感——“异化的人性与失落的灵魂”

我常在夜深人静时,静默地翻阅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巨著,其中,《变形记》以其荒诞不经的笔触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格外触动我。

卡夫卡先生将人性之恶和社会之铁律剥离成人的外衣,在扭曲中裸露出社会的冷峻真相。

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更是一场灵魂深处的呐喊。

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保险公司小职员萨姆沙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壳虫的故事。

这个平凡人物的主要转折不仅仅是形貌的变化,而是他在变成甲虫之后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巨大转变。

萨姆沙不再能够负担起家的开支,他的父母兄弟逐渐从同情变为厌恶,并最终加快了他走向死亡的步伐。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自私和冷漠是如何一步步蚕食了家族间的温情脉脉。

曾经被依赖的小职员成了累赘、成为家中人人避讳的存在;从一家人骄傲的对象到家庭中的怪物——这样的变化未尝不是对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一种讽刺。

鲁迅式的思考是淬炼于火中的锐利批判:“资本的社会框架下,人性亦如同蝼蚁般踟蹰在生存的边缘”,再没有权力为生活提供保障之时,“群落之间的温情也便随之消散”。

有如故事之中那瞬间崩溃的家庭结构一般,在压力面前变得脆弱无比。

然而,在我个人看来,《变形记》并不仅仅是关于个体孤立无援的象征叙述;它更是一种对人的存在意义及其背后的驱使力量深入探讨的话语体系。

当我们随着社会规则而行时是否也曾反思过内心深处的声音?并非每个人都会变成甲壳虫这般极端的情形出现才让我们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真实境遇。

在这个削足适履的世界里,其实处处充满着类似的悲剧色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机械化、功能化, 情感交流变作空洞的商品交换, 个性消弭而尽. 在此情境之中, “变形”不仅代表了具体的身份变迁, 更象征着心灵深处对于自由本性的压迫与失声. 回顾全书情节中的细节: 家人最初还设法喂食给萨姆沙以维持其生命. 但是他们所做的不过是出于习惯上的善意或是道德上的自责罢了. 最终当他们发现萨姆沙已成为不可逾越的生命障碍后,则残忍地摒弃他的存在. 如此家属之间的割裂实乃当今社会关系异化的缩影. 鲁迅先生若见到这番景象定会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乎!唯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尚能寻得一丝真性情?”,此刻我想大声疾呼:即使我们的生活已被物质所填满、身份所囚禁,请不要忘记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宝贵之处以及对他们曾经是我们共同战线上的一员这一事实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重视!书中更有言道:“他两只可怜的爪子永远也够不到自己头上去了”,这是何等悲哀!生命退化至此便是沦落到了何种田地啊!人类自主性的最高象征就是掌控自己的四肢,在支配自如之中彰显意志的力量;如今能动的性能丧失了仅仅是肉体上的限制吗?不!这是一种内在关怀缺失的表现——人类的灵性落实何处?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从未改变形态成异类怪异之物的可能性或许微乎其微,但却往往面临着另外一种“变形”:从开朗自信的人变为沉默寡言的心病人;从小事业蓬勃的年轻人渐变为了唯利是图中年人……这种无形的变化同样令人心寒却常常无声无息进行着未曾被人关注—恰似人们易于忽视一个人内心的哀嚎一样。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法国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
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了人性
的扭曲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不禁陷入了深思。

格里高尔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他却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
的昆虫。

这种变形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改变,更是内心的扭曲和孤独。

在家人和社会的排斥下,他渐渐沦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存在。

这种孤
独和绝望让人心痛,也让人深思。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其实代表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挣扎。

我们都曾经历过被排斥和孤独的时刻,而格里高尔则是这种孤
独的极端表现。

他的变形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
残酷是如此可怕,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

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他人
的关爱和理解。

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温暖,而不是排斥和冷漠。

读完《变形记》,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的来说,读完《变形记》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一次探索和思考。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这部小说,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让我们更加关心他人,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例文
《变形记》读后感。

《变形记》是法国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一
种荒诞、悲剧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之路。

读完这部
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性、社会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上醒来时,发现自己变成了
一个巨大的昆虫。

他原本是一个勤奋的商人,为了家庭和生计努力
工作,但这一变形让他从社会的中心变成了社会的边缘。

他被家人
和社会抛弃,最终孤独地死去。

这种荒诞的命运让人不禁感到悲哀
和绝望。

通过这个故事,卡夫卡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人因为外表、
身份或其他原因被边缘化,他们被排斥、被忽视,甚至被遗忘。


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无情。

另外,小说中的格里高尔也让我想起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也
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变形的状态,无法适应环境,无法找到自己的
位置。

我们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我们努力追求,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远离理想。

这种迷茫和困惑,让人感到无比沉重。

总的来说,读完《变形记》让我对人生、社会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孤独地前行,我们都可能遭遇变形般的困境。

但是,我们也要学会坚强、勇敢,去面对和克服这些困难。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

《变形记》中的异化与人性反思《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荒诞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异化和人性的困境。

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从此他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看似离奇的故事,实则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隐喻和批判。

格里高尔的变形,首先是身体上的异化。

他从一个能够自由行动、为家庭经济支柱的人,变成了一只无法正常交流、行动受限的甲虫。

这种身体上的巨变,使他失去了工作能力,无法再承担家庭的责任。

然而,更深刻的异化是他在社会和家庭关系中的地位转变。

在变形之前,他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家人对他寄予厚望,依赖他的收入维持生计。

但当他变成甲虫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关心和照顾,到后来的厌恶和嫌弃。

这种亲情的冷漠和疏离,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利益的驱动下,亲情、友情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都变得脆弱不堪。

小说中,格里高尔的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异化的体现。

他在一家公司担任旅行推销员,工作辛苦,压力巨大。

他每天奔波于各地,为了完成业绩而拼命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这种机械、单调、压抑的工作,使人失去了自我,成为了工作的奴隶。

这种工作上的异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普遍存在。

许多人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在高强度的压力下,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求。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变形记》让我们深刻反思了人性的弱点和复杂性。

格里高尔的家人在他变形后,表现出的自私、冷漠和无情,让人感到心寒。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害怕见到他,妹妹从最初的照顾到最后的嫌弃,这一系列的行为揭示了人性在面对困境和利益冲突时的丑恶一面。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将责任归咎于他们,因为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这让我们思考,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是环境的压力扭曲了人性,还是人性本身就存在着弱点?同时,格里高尔自身的心理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哀伤意识摘要: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德语文坛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是一位以写作为生命的保险公司职员,是有着悲惨童年畏惧父亲渴望家庭温暖的儿子,是生活在德语国家中永世漂泊的犹太人中的一员,是要在地狱中寻找建立天国力量的人……读过卡夫卡的作品,不难发现一种深深的哀伤意识萦绕在他的心头。

本篇以小说《变形记》为例,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及其生活环境的分析探究,挖掘贯穿于卡夫卡整个创作生命过程中的哀伤意识及其对时代的体悟。

关键词:异变哀伤意识
(一)、由人到虫的哀伤命运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小说开头,作者用简单平常的语言交代了主人公由人到虫的荒诞遭遇。

“在钟楼上的钟敲响凌晨三点之前,他便一直处于这种空洞和平和的沉思的状态中。

窗户外面的朦胧的晨曦他还经历着了,然后他的脑袋便不由自主地完全垂下,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微弱的气息。

”格里高尔又是这样悄无声息静静的死去了。

作者平静的叙述着主人公的变异与离开,然而在这平实的叙述中,一种淡淡的忧伤飘散开来。

《新编外国文学史》说“小说写旅行员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遭到了家人的厌恶,最后孤独寂寞的死去。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说“这部小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写人变成甲虫。

”无论如何解读,格里高尔
荒诞的命运都是让人哀伤的。

然而更为悲哀是异化后的格里高尔并没有作为一只虫的自觉。

他继续用人的头脑思考,继续用人的感情要求自己和家人。

在发现自己变为虫后,他没有对自身遭遇的惊恐和对未来命运的慌张,而是想到了自己的工作,常年辛劳的奔波、恶劣的饮食以及迟到后老板的怒火。

现在的他是一只变异后的虫,不再归属于正常的人类世界。

在常人的眼中,他应该是生活在某个角落,而不是为家人的生计忧心,为妹妹的音乐梦想愁苦。

甚至在死之前仍旧“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着他的家人。


“那只甲虫无声的、非人的心事和言语,那无人理解、无法表达、无法申辩的委屈和痛苦,归根结底仍然不过是对亲情之爱、伦理之爱以及人类之爱的一种梦魂萦绕。

”[1]被异化、被排斥、被厌恶却仍然渴望着亲情与关爱,也仍旧关爱着家人,这是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写照。

“格里高尔的悲剧,与其说在于变形,不如说在于被固定下来,即如果他不能再变回人类,也就不能变形成其他物种。


[2]格里高尔再也变不回去,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愈发冷漠、孤独的人们也再也回不去,如同格里高尔变异一样在生活重压之下的自我价值和个性丧失的现代人让卡夫卡感到深深的哀伤。

(二)、异化了的亲情及人性
格里高尔为了替父亲还债,为了家人的生活和妹妹的音乐梦想奔波忙碌。

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然而当看到他的“变形”时,母亲昏倒在地,“父亲恶狠狠地捏握拳头,仿佛他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

”起初照顾他的妹妹后来却喊着“一定要把他弄
走”“再也无法忍受了”。

亲人的疏离、冷漠让格里高尔比妹妹还要强烈的憎恨自己,最后以一只虫的形态悄然死去。

扔苹果轰炸他的父亲、懦弱的母亲、愈发冷漠的妹妹是这部小说中最值得我们深思的部分,也是卡夫卡哀伤意识最为浓郁的部分。

随着格里高尔的变形,他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

到后来,他的房间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就连打扫的保姆都要逗弄嘲笑他。

在家人眼中,他不再是一份子,而是一个可有可有毫无价值的存在,甚至在心底里他们期待他早日离开。

他的离开被家人视作一种解脱,这个家庭随着他的离开又重新恢复了活力,他们会心的默契微笑,心情愉悦的外出郊游,“妹妹站起来舒展她的那富有青春美丽的身体。

”作者通过一个家庭向我们展示了整个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现实。

人人都是异化者,处处都是被异化了的关系。

除去欲望与利益,人情的温存不复存在,人性失落,人际关系异化,人已经沦为权利与欲望的工具。

作家通过他的笔传递给我们他所处的世界的人情的荒凉,以及他内心深处的凝重的哀伤。

《变形记》是一曲反映现代西方世界的哀歌。

卡夫卡用他笔平静的近乎冷漠的写下被异化了的亲情、人性以及人际关系。

“动物本身不会说话,实际上是人作为解说者谈论动物,即使看上去像动物们在谈论自身,他们此时通过操纵语言已变得不是动物了。

”[3]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用甲虫的身体人类的思维表达情感,他的语言和意识不仅仅是他自己内心的反映,而且也是和他同时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的情感诉求,所有的苦闷、无助与孤独、
人与人之间暗藏的利益关系都在格里高尔的变形后彻底地体现出来。

这是卡夫卡最为浓郁的哀伤意识的体现,为了这个异化的世界和生存其中的人们。

我想,卡夫卡在为这个世界和时代哀伤的同时,对自己也会感到哀伤的。

他痴爱文学,但是却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考取了法学博士;他是犹太人,却说“所有的犹太人都是被开除社会的拉瓦荷尔。

”他用一双清澈忧郁的眼睛,静静的观察着这个世界。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灵魂必然都是痛苦的。

因为这个世界本就是充满苦难的,而人生来本就是要经历的苦痛的。

作家们却恰好要用一颗本就历经苦痛的心书写他人并不顺遂的生活。

卡夫卡说“笔不是作家的工具,而是作家的器官。

”[4]“既然除了写作,我一无是处,只有通过写作,我才得以把握生命。

”[5]如果不能书写,那么身体将会衰竭,生命将不复存在,那还有什么理由停止。

但是书写是痛苦的,即使苦痛也无法停止,那么灵魂将会怎样哀伤。

参考文献:
[1]林和生《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华文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2](日)平野嘉彦著刘文柱译《卡夫卡身体的位相》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3](日)平野嘉彦著刘文柱译《卡夫卡身体的位相》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4](捷)雅诺施记录赵登荣译《卡夫卡口述》上海三联
书店 2009年3月第1版
[5](捷)雅诺施记录赵登荣译《卡夫卡口述》上海三联书店 2009年3月第1版
作者简介:常芳(1992--)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