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荫下的光斑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拍摄、课上展示树荫下光斑的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惯,激发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2.通过观察现象,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培养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斑形状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本节课的难点是小孔的设计2.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教学资源】略活动方案】第一阶段:确定课题1.学情调查调查对象:可以是初一的学生,也可以是初二的学生,甚至是学过光现象的初三的学生。
(课题可以向两极延伸,初一注重兴趣,了解小学科学的探索程度;初二注重联系研究的光学知识;初三检验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调查方式: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抽几个班,播放拍摄的一段树荫下光斑的视频,询问学生对这一现象的了解程度。
预计有的学生留意过,有的学生能说出光斑的形状,甚至可能知道是太阳的像,引导学生回想曾经看到过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学生表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小组动员选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在校园展开一段侦探之旅。
其实我们学校教学楼前的就有十棵梧桐树,枝繁叶茂,树下的光斑现象明显,只是学生中午很少走到哪儿,惯于食堂和教室,两点一线;或者熟视无睹。
)3.初步观察阶段:教师全程追随,让学生走在前面,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引导其详细比较地上一些光斑的不同点,并用事先准备的白纸作为光屏,去承接光斑。
(自然界没有完整相同的两片叶子,我想光斑也是各有不同,学生更是如此。
让学生多看、多说,不仅能为活动积聚充分的理性资料,并且能体验到自然之美)4.发现问题:可能发觉的问题分为两种:地上的光斑可以分为两种:有的光斑形状不规则,有些光斑是圆形。
两种光斑的亮度不同:形状不规则的光斑较亮,与周围没有树荫的地方几乎一样;圆形光斑较暗,而且亮暗不同,变化明显。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doc

八年级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礼河实验学校吴小伟一、学情分析树荫下的光斑,学生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仔细观察过光斑的形状,更少有人深思过光斑形状的规律。
通过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探究的欲望,通过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非常直观地探究;圆形光斑的成因,再进一步用蜡烛代替太阳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本课用到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基本上能够顺利达到目标,用到的实验技能中,怎样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象可能稍有点难度,经教师提醒和点拨后即可解决。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小孔成像的原理,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阳光下树荫中圆形光斑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强化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蜡烛、不透光纸、剪刀、白纸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阳光透过茂密树荫下形成光斑的图片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有许多光斑,有圆形的,有不规则的追问:这种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有些是圆的,而有些是非圆的?(二)问题探究讲述: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想和预测学生可能的猜想和预测:可能透光的树叶间的空隙形状近似圆形,从而使影子的边缘近似圆形,如果透光的树叶的空隙不是圆形的,那么形成的光斑也不是圆形的;可能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形状形成的光斑;树叶间的空隙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光斑的形状;思考:哪一种猜想可能是正确的呢?怎样判断?(三)学生:实验检验1、设计实验方案思考:怎样模拟树叶间的不规则的空隙进行通光实验?2、交流讨论:用不透光的纸代替茂密的树叶遮住阳光,纸上开不同形状的小孔模拟树叶间的不规则的空隙,让阳光通过纸上的小孔,观察地面上的光斑形状。
描写树荫阳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树荫阳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名句)树荫下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间隙洒落在地面上,如同点点金粉,温暖而柔和。
阳光在树荫下跳动,穿梭于枝叶间,给人一种宁静和宽慰的感觉。
树荫中的阳光仿佛是大自然派给我们的礼物,温暖着我们的内心,令人感觉舒适和平静。
当阳光穿过密集的树叶,映照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斑,犹如一个个精致的图案。
阳光透过树荫,将大地铺展得如一幅画卷,美得让人不忍移开目光。
树荫中的阳光像是天空中最柔和的光芒,洒落在地面上,温暖了整个世界。
阳光是树荫最美丽的陪伴,犹如大自然赐予树木的恩赐,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树荫下的阳光柔和而明亮,仿佛给大自然穿上了一件金黄的披风。
被树荫所笼罩的阳光,若即若离地照亮了我的步伐,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树荫下的阳光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仿佛时间停止了,只留下我与大自然的交流。
阳光穿过树荫的缝隙,点亮了大地,犹如星光闪烁的夜空,美得让人陶醉。
在树荫的庇护下,阳光透过枝叶的空隙,洒落在草地上,如同烛火的光芒。
树荫下的阳光像是一把神奇的画笔,绘制出美丽的图景,让人心生赞叹。
阳光穿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斑,如同神奇的魔法,将世界点亮。
树荫下的阳光轻轻地拂过脸庞,带来一丝温暖,让人感到幸福和安心。
树荫中的阳光宛如一抹清晨的嫩绿,透过枝叶间的缝隙,散发出宁静和生机。
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溅起一片金色的涟漪,犹如神秘的魔法展示给世人。
树荫下的阳光是大自然最真挚的拥抱,温暖了树木、花草和每一个人的心。
阳光从树荫中穿过,照亮了一片绿意盎然的世界,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
树荫中的阳光如同天使的微笑,温暖着我的脸庞,令我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喜悦。
阳光在树荫中跳跃,像是一群欢快的精灵,为大地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光明。
树荫下的阳光如同闪耀的宝石,洒落在地面上,点亮了一切,美得令人陶醉。
阳光透过树荫,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光晕,仿佛给大自然画上了一道金色的轮廓。
树荫中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给人一种宁静和安抚的感觉,仿佛是大自然的拥抱。
苏科版八上物理 3.6综合实践 树荫下的光斑 说课稿

苏科版八上物理 3.6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苏科版八上物理》是为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所编写的物理教材。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主题是“树荫下的光斑”,属于“光学”这一章节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二、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传播路径,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2.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3.通过实践探究,观察树荫下的光斑,加深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理解;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究加深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理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用具(罗盘、闪光灯、墨水笔、树叶、纸板);2.学生准备:扫描或摄影工具,笔记本;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对树荫的概念,询问学生在平时的观察中有没有注意到树荫下的现象。
2. 实践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在室外找一棵大树,站在树荫下,手朝树上方伸出,勾勒出手影。
•让学生仔细观察手影,注意手影的边缘有没有变化。
然后逐渐靠近树干,在手影上涂抹墨水,观察墨水颜色边缘的变化。
3. 讨论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树荫下的光斑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树影边缘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4. 实验验证(15分钟)•按照学生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用一个纸板挡住部分光线,观察光斑的变化。
5.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产生的。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了解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并对树荫下的光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培养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较短,下节课可以适当延长实践环节的时间,以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究光的相关实验,提高兴趣和学习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的光斑与哪些因素有关

1. 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_ _(合理、不合理)的;(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张带孔的卡片,如图2所示,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3mm,甲、丙、丁卡片中的大孔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通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让你在甲、乙、丙三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用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你选用 __卡片;(3)在探究“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白纸上得到四个圆形光斑,由此得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_ _ _(可靠、不可靠),若由你进行探究,你将如何设计带孔的卡片?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孔的形状.(4)若只选择一个孔探究“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应选择:A.○B.☆C.□D.△2.小华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将刻有边长为3cm等边三角形的纸板正对着太阳,保持纸板与地面距离为1m不变,观察白纸上的光斑。
小华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所示),遮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小孔,将右侧的卡片缓缓向左移动,观察光斑变化情况。
上述过程中。
(1)可以探究光斑的形状与的关系(选填“小孔形状”或“小孔大小”);(2)刚开始时,白纸上光斑大小将(“变大”、“不变”或“变小”),光斑亮度“增强”、“不变”或“减弱”);(3)当小孔足够小时,此时光斑形状是形,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变大”、“不变”或“变小”)。
最新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_实验中学资料

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树荫下的光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培养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
探究过程的设计。
教具准备:有不同孔的硬纸板,中间有菱形空的纸板。
三、自主先学1.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光斑,请你说出光斑的一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按形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光斑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光斑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孔成像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孔成像现象中所成的像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互学:猜想与假设:你认为影响光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方案:(1)在卡片制作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孔,(2)实验方法:①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光斑的形状和亮度。
②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光斑的形状和亮度。
这种研究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结论1.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光斑的特点是形状不规则,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类光斑的特点是圆形,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科版八上物理3.6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上物理 3.6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6节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小孔成像现象,通过观察树荫下的光斑,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树荫下的光斑,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树叶、孔径不同的透明圆片。
学具:学生手册、笔、剪刀、胶带。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树荫下的光斑。
让学生描述光斑的形状、大小,并讨论光斑的形成原因。
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通过投影仪展示光斑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小孔成像的原理。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用树叶遮住阳光,然后在树叶下面放置孔径不同的透明圆片。
观察并记录光斑的形状、大小,与理论讲解的结果进行对比。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如针孔照相机、星空观测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手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光的传播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小孔成像规律: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相同。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的一种小孔成像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答案:例如,用相机拍摄树荫下的光斑,通过镜头中的小孔,形成倒立的实像。
2. 思考小孔成像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答案:如医学成像技术中的X光成像、雷达技术中的波束成象等。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

2 厉红. 合作 探究 教 学提 高 化学 实验 教 学 实效 性. 化 学 教 育,
2 01 0( S 2)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3 - 2 7 )
《 探 究树 荫下的光斑》 实验教 学设计 与创 新
口 李 婷
江 苏省 盐城 景 山 中学 2 2 4 0 0 1
固体接 触 反应 开始 ;拧 紧瓶 盖 , 瓶 体 飘浮 , 液体 和
块状 固体 脱 离接 触 , 反 应 随 即停 止 。用 它 代替 启
普发 生器 使用 。学 生在课 外 实验 中真 正感受 到创 新是无 处 不在 的 , 创 新 并 非 高 不 可 攀 。这对 培 养 学生 的创新 意识 和创 新 能力是 十分 有益 的 。
按照 教 材 提 示 当小 孔孔 径 约 为 1 o m, 把 带 孔
・
2 0 ’
E d u c a t i o n a l E q u i p me n t An d E x p e r i me n t V o 1 . 3 0,N o . 8,2 0 1 4
参 考文 献
1 陈峥. 探 究性 实 验 优 点 之 我 见 . 学 习方法 报 ・ 理化 教研 周 刊,
2 0 1 2 ( 2 7 )
演, 组 织 学 生 展 开交 流 、 讨论 , 对各 设 计 方 案共 同 做 出评 价 , 一起 探讨 有否 更好 的改进 方 案 。这样 ,
为汇 报者 提供 了展 示平 台 , 对 他们 勇 于探究 、 勇 于 创新 的做 法给 予肯 定和鼓 励 。通 过交 流 、 讨 论和
固光 的直 线传 播 的应用 及加 深对 小孔 成像 知识 的
理解 , 同时培养 学生 的观察能 力 和实验 探究 能力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荫下的光斑
四年六班张智凯早晨,我在树下散步,阳光透射过树荫,洒满路边,一个个光斑跳来跳去,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阳光从树叶缝中透过来,照在地上的光影不是叶缝形状的,而是一个圆圆的亮斑。
我忙上楼问爸爸。
爸爸:“那圆斑和太阳很像啊。
”我奇怪极了:“那谁给太阳照像呢?爸爸又说:“这是‘小孔成像’我更糊涂了,爸爸接着说:“来,做个实验你就明白了。
”做实验?这太有趣了。
我按爸爸的要求,拿来了蜡烛、火柴、一张纸和剪刀。
爸爸接着说:“你要看好了。
”他把点燃的蜡烛放在桌上,又将纸中间剪了一个大洞,我目不转晴的盯着爸爸的一举一动。
爸爸开始做实验了,他把点然的蜡烛放在桌上,又将纸剪了一个小小的圆洞。
爸爸问我:“我把纸放在火苗后面,烛光穿过小孔会在墙上照出一个影子吗?”我使劲点点头说:“那当然”爸爸接着问我:“那你猜猜墙上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当然是圆的。
”爸爸轻轻吹了口烛苗,火苗一动,我看得清楚了,这是火苗的影子!我惊讶的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爸爸说:“这是小孔成像啊,我恍然大悟。
我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好解开一个个谜。
点评:文章中小作者用有心的眼睛发现了阳光透过叶缝为什么会形成圆圆的光斑这一现象,并通过实验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可见小作者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好奇之心。
指导老师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