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河象》预习解析

《黄河象》预习解析五年级语文教案●重点生字骼:gé骨头:骨骼(亦作“骨胳”)。
笔画数:15;部首:骨造句:这是一块珍贵的恐龙骨骼化石。
椎:zhuī构成高等动物背部中央骨柱的短骨:椎骨。
脊椎。
颈椎。
胸椎。
尾椎。
椎chuí 敲打东西的器具:铁椎。
木椎。
鼓椎。
敲打,用椎打击:椎鼓。
椎杀。
椎心泣血(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
愚钝,朴实:椎鲁。
笔画数:12;部首:木造句:不要总作着时间长了会得颈椎病的。
颌:(頜)hé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与肌肉等组织:上颌。
下颌。
颌(頜)gé 口。
笔画数:12;部首:页造句:上颌跟下颌缺一不可。
趾:zhǐ脚:趾高气扬。
脚指头:趾骨。
趾甲。
踪迹:“庶追芳趾”。
古同“址”。
笔画数:11;部首:足造句:我的脚趾头跟妈妈的一摸一样。
炙:zhì烤:炙兔。
焚炙忠良。
炙手可热(热得烫手,喻权贵气焰很盛)。
烤肉: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喻好的诗文、事物大家都称赞)。
喻受到熏陶:亲炙(直接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
笔画数:8;部首:火造句:这篇文章脍炙人口,你怎么会不知道。
烤:kǎo把东西放在火的周围使干或使熟:烤炙。
烤面包。
烤肉。
烘烤。
挨近火取暖:烤火。
烤一烤手。
笔画数:10;部首:火造句:周末,爸爸要带我去吃烤肉。
栎:(櫟)lì落叶乔木,叶子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叶可喂蚕;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供建筑用,树皮可鞣皮或做染料。
亦称“麻栎”、“橡”;通称“柞树”。
栎(櫟)yuè 〔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櫟)笔画数:9;部首:木造句:奶奶的庭院前种了几棵栎树。
羚:líng〔羚羊〕哺乳动物,种类很多,角可入药,如“羚羚挂角”(传说羧羊夜晚睡觉时,以角挂于树上,脚不着地,猎人难以找寻它的踪迹。
喻诗文奥妙超脱,不露雕琢痕迹)。
笔画数:11;部首:羊造句:羚羊是哺乳动物。
鸵:(鴕)tuó〔鸵鸟〕现代鸟类中最大的鸟,高两米多,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黄河象》这篇课文。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关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黄河象》。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对黄河象生活习性和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象》的文本。
2. 与黄河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是什么动物。
(2)教师简要介绍黄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黄河象的了解。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4. 讲解与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教师提出与黄河象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分享所学知识,进行家庭互动。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学生的发音和表情,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2课件

黄河 象 (huánɡ hé)
第一页,共十六页。
会读会写
骨骼 gé 尾椎 zhuī 下颌 hé 脚趾 zhǐ 栎树 lì 羚羊 líng 鸵鸟 tuó 椭圆 tuǒ 政府 zhèng 瞬间 shùn 炙烤 zhìkǎo
12/11/2021
第二页,共十六页。
朗读课文,把握(bǎwò)课文大意
第九页,共十六页。
改换 顺序 (gǎihuàn)
黄河象骨骼化石被发现、发掘的过程。
黄河象骨骼(gǔgé)化石的样子。
“黄河象”的命名。
推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12/11/2021
? 还有哪些写作顺序可以采用呢?
第十页,共十六页。
体会“合理(hélǐ)想象的细节”
• 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
12/11/2021
第十四页,共十六页。
再见(zàijiàn)
12/11/2021
第十五页,共十六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黄河象。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思考:这头大象为什么被命 名为“黄河象”。因为在黄河边出土,所以这头大象被命名为“黄河象”。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
No 同的。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sì hū)要燃烧起来了。远处,
课文写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
• 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 2.推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xíngchéng)过程。
• 3.黄河象骨骼化石被发现、发掘以及命名
的过程。
12/11/2021
第三页,共十六页。
欣赏“黄河(huánɡ hé)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 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黄河象》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黄河象相关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象》文本。
2. 与黄河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黄河象吗?对黄河象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黄河象》,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详细介绍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黄河象的骨骼结构、生活环境等信息。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象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黄河象的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可以适当延长一些时间,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象的相关知识。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续)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根据课堂所学,让学生绘制一幅黄河象的生活环境图。
2. 写一篇关于黄河象的小短文,可以是故事、科普文章等形式。
(完整版)《黄河象》课文

《黄河象》课文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
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
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
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
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
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
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五年级语文黄河象1

二
入夜,村庄就真正活起来,白天活着的只是村庄里的人。被声音包围的夜晚就像一座进入幻境的老城,一缕又一缕的声音从月光下穿过去,从树梢上穿过去,惊醒了所有的事物,唯独没有惊醒庄稼 人的梦。这样的夜晚真热闹,漆黑的荒野被一阵阵声音点亮。村庄的夜晚可以少了人,却不能少了树。少了树,就听不到虫鸣。杨树林是村庄里的另外一个世界,没有人的参与,各种昆虫在大自然的感 召下循规蹈矩地活着,声音是它们对生命体现的一种方式。虫鸣响成一片,交织成一张网,紧紧地罩在树梢上,将树林隔绝成另外一个世界。站在林畔听,细听,品啧其中的韵味,村庄的魅力被各种声 音拉得意味深长。这种感触,我得之,别人不得。夜晚来临之际,我和贵旺钻进深深地树林,手握一把电筒,费力地搜寻每一棵树,是否能在其中找到一窝鸟,借助手电的微光,擒获鸟儿。找累了,盘 腿坐在树下,杨树林中很多昆虫的秘密都是那个时候听来的。
村庄一旦走进夜晚就真正站在了声音的中央。风从南岗子绕过来,从南边吹过去,又打个回旋从北边吹过来,围着村庄绕圈儿。电线被风捋得嗡嗡响,树梢被风摇得唰唰动,村庄里沉睡的事物被风 惊动。草丛中的蛐蛐,树梢上的雀鸟,山沟里的猫头鹰,还有很多白天不常见的生命,都在夜晚活跃起来。这种猜想来自我的主观臆断,风是所有声音的源头。对于狗的解释,我的理解是它在每个夜晚 被吵得睡不着,只能通过一种特殊的吼叫宣泄它们的不满。
黄河象课文原文

黄河象课文原文大约二百年前的一个夜晚,大地失去了早晨的活力(这理所当然),变得十分安静,一个又一个的动物睡去,只有几只猫头鹰正在觅食。
突然,一阵叫喊打破了夜的寂静,这叫喊声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甚至还有一丝惊慌(可能还不止一丝)。
接着几只鸟尖叫着飞走了。
一只老象从一场可怕的梦里惊醒,他梦见自己被一只非常大的翼龙吊了起来,扔进河里,给活活的闷死了,这真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啊。
老象正喘着粗气,这几天他经常作这种既可怕又逼真的梦。
并且都是梦见自己被别人弄死的一些听了就另人害怕的梦。
老象十分的恐惧,他已是奄奄一息了,他感觉自己现在只有活一天算一天,用不了多久就该归西了。
但这头固执的老象不相信自己的直觉。
老象还没有从刚做的那个梦的恐惧回过神来,便使劲的安慰自己说:“我有3米多高,2米多宽,8米多长,体积大约有48立方米,就那一只小小的翼龙不能把我怎么样。
”但他却没有得到丝毫安慰,因为他梦中的翼龙比自己大两倍,而且十分强壮,力大无比。
这头老象又一个劲的安慰自己:“翼龙再怎么样也不能和我相提并论,再怎么我还是这只象群的象王呢。
”这时老象突然想起几天前和另一只象群争夺地盘时,把一只刚刚学飞的小翼龙无意中打伤了。
老象又不安的想:“要是有一群翼龙来找我报仇怎么办呢?那也没有什么,我可是象王啊,当然有一大堆手下啦。
”“可万一有人叛变或见死不救怎么办?”老象就这样想来想去,越想越害怕,眼前似乎出现了被翼龙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情景。
他便自言自语道:“我还是到处走走,散散心。
”老象吃力的站起来,他认真的朝四周望了许久才分出哪儿是树林,哪儿是蒿草,哪儿是河流。
他借着天上那奚奚落落的星星与一轮月亮的微弱的亮光散起步来。
老象慢悠悠的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小路上。
他每走一步,大地似乎就微微的颤动起来。
整个世界一片死一般的寂静,老象漫无目的走着。
这时,老象听见自己背后的草丛里发出了“沙沙沙”的声音。
那声音,听了就觉得毛骨悚然,全身发抖。
他惊恐得转回头,心跳每一分跳动十万八千次。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黄河象》这一教案是我作为五年级语文老师所设计的,针对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黄河的认知与理解。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黄河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们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国家文化自信心。
本教案采用了课前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先行对黄河进行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环节中,我向学生们介绍了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流经区域,让学生们通过地图了解黄河的流经路径。
我还通过图表及有关资料向学生们展示了黄河的历史文化,以及历经多少年的沧桑与蓬勃发展。
在本教案的正式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的手段,演示了学生们从地理地貌、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们仔细阅读教材中的《黄河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带领学生们分析归纳黄河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以及黄河的形象等细节描写。
同时,我还通过互动式的问答方式,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挑战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及创造性。
在课堂的小组交流环节中,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就黄河文化及黄河代表的象征意义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们在合作与交流中,各自分享自己的看法及理解。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还向学生们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从多角度分析黄河的重要性和象征意义,并鼓励学生们发挥团队合作及思考能力,以此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黄河象》这一五年级语文教案,深入浅出地向学生展现了中国的宝贵文化财富——黄河文化。
通过课堂的引导、阅读与讨论互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知黄河这一伟大的水系,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是一堂非常有益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象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第二段各层的提纲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能收集资料,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背景课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一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出示幻灯)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师板书课题:19、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
师板书。
)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
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幻灯示答案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石头。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一)、抓住关键词导入,理解课文内容
1、师问:什么是假想?
2、生答:假设、想象。
3、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
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4、生自由谈。
5、(出示幻灯,示假想依据)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6、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并能复述此故事;(2)、对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7、指名一人复述此内容。
8、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9、质疑:对于科学家的假想,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10、学生自由质疑。
12、自由感情朗读。
(二)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
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
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
(幻灯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三)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1、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
2、让学生提出不懂的生字、词,共同交流、讨论。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附板书
19 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斜插沙土
完整干渴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