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中国援非医疗队

合集下载

援非医疗队感想

援非医疗队感想

援非医疗队感想
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的一员,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在非洲,我们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还向他们传授了许多医学知识和技能。

工作虽然艰苦,但每一天都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在援非医疗队中,我们有很多的任务,例如做好病人的诊疗工作、开展公共卫生宣传等。

这些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永远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跨文化交流,尊重当地人的文化和习惯,做到既不落下专业的水平,也不伤害他们的感情。

援非医疗队并不是在某个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援助工作,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在工作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援助对非洲国家发展的意义,也意识到了协作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在医疗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的福利。

作为一名援非医疗队员,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不仅扩大了自己医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我认为,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援助工作中来,将有助于推进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和文化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医疗健康事业取得更大进步,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献给中国援非医疗五十六载非凡岁月

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献给中国援非医疗五十六载非凡岁月

0648月19日,中国医师节。

渤海之滨,天津。

即将启程的中国第26批援刚果(布)医疗队队员们,在忙碌的行前准备中度过这别有意义的一天。

万里之外,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市西郊。

由中国援建的中刚友好医院,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2013年3月,正是在中刚友好医院,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谈起中国医疗队精神,“这就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代代中国援非医疗队队员从未停下远行的脚步,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用心血乃至生命,诠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让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

065疾。

但下一次任务到来时,他仍毫不迟苦,再难,也要扛起神圣使儿现在是一名药学系在读研究生。

参加援非医疗队,已成为这个程家第三代的心愿。

从最早到达阿尔及利亚至今,两万多个日日夜夜,超过两万人次的中国医务人员在非洲48个国家,救治患者超过两亿人次。

中国援非医疗队“金字招牌”的背后,是青丝变成白发,是51人长眠他乡,更是薪火代代相传。

1963年,中国第一支援非医疗队队员张友明辗转了近20天,才到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

离开的时候,面对赶来挽留的病人,张友明拉着他们的手说:“下一支中国医疗队一定和我们一样,你们放心。

”多少人的坚守与付出,让这句朴实的话,得到了时间的印证。

效之实:这是义无反顾的责任担当,这是因地制宜的扎实成效2014年,世界谈“埃”色变。

肆虐的埃博拉疫情,成为检验一个大国道义与责任的“试金石”。

一如半个多世纪前毅然向阿尔及利亚伸出援手,在抗击埃博拉的斗争中,中国同样站在最前列。

这是一群“最美逆行者”:有些国家的人员不断撤离时,中国派出了1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来到疫区人民身边。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前往的塞拉利昂,疫情严重。

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卢洪洲参加了中国首批师资培训队,在塞拉利昂开展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和援非抗疫工作。

“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化验室医生。

感动中国医生事迹五篇800字(精选)

感动中国医生事迹五篇800字(精选)

感动中国医生事迹1我读了一本叫《乡村医生》的书。

在偏僻山区落户的倍纳西,当上市镇市长之后,为了改变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制定了一个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扩大交换,增加市民收入;并切实加以贯彻。

后来因为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可以看得出,这个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的市镇市长(医生)倍纳西,是多么的善良。

文章中男孩的亲人们、马夫、甚至罗莎都是世俗中的人,行为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行为乖僻的只有医生和男孩,现在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两个人。

乡村医生,一个行走于穷乡僻壤的,拥有皮大衣的,有固定收入的医生,在文章的开头就开始抱怨,抱怨深夜出行,抱怨风雪太大,抱怨没有马。

我想问一句,尊敬的医生,您怎么这么没有专业精神?您是个医生,您有您的工作方式,您以此获得收入,您为什么要抱怨那么多,难道别的医生都是在白天出诊?我们再看看拉-福绥斯是怎么给男孩治病的,他“把头贴在小伙子胸口上”,继而得出结论“小伙子是健康的”。

我再次提醒您的专业精神,这是一次误诊!一个医生,如此玩忽职守,只能算是一个庸医。

好在他在男孩亲人们的干预下及时更正了他的诊断,才避免了一次医疗事故。

我真为倍纳斯感到高兴,真为拉-福绥斯感到悲伤。

感动中国医生事迹2呼呼,今天把我累坏了!我第一次在接近正午时走了那么长的路,一个来回足足四里路。

这次,我跟随着妈妈,一起去看看乡村的医生。

乡村医生又名“赤脚医生”。

那医生住在一个瓦屋里,上面没挂牌,如果不是有人带路,我可能会迷路。

走进那个灰暗的小屋,里面坐着几个老人。

小屋摆设十分简单。

屋里头上一个堆柴火的地方,外头一点是几张板凳,右边是两张木桌,一张桌子上面有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药。

一张椅子上坐一个大约三十多岁的人,大概就是所说的乡村医生。

他正在给一个老人量血糖,他很仔细,很认真,不出丝毫差错!虽然用的是最简单的工具,给的是少量的药,但因为他是这个大队的唯一一个医生,所有人都找他看病。

听外婆讲,那次,他还亲自去了外婆家,给外婆看病,还帮忙煮饭。

中国医疗援非50年

中国医疗援非50年

龙源期刊网 中国医疗援非50年作者: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06期非洲是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大陆,广袤的非洲大陆拥有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7亿不同肤色的居民,其中黑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这块热情奔放的土地上,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的非洲人,提起中国医生,大家都充满了无比的感激之情。

1963年,中国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

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第一批医疗队员送行,从此开启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合作。

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以来,已经向以非洲为主的五大洲派出医务工作者2万余人,诊治患者2.4亿人次。

中国援非医疗队中,既有综合队,又有专业组,既有西医,也有中医,以临床科室为主,又辅以卫生检疫、药品检验、预防保健、设备维修等多个方面。

非洲是疟疾、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这些致命的疾病对医生来说却是无法避免的职业危险,特别是在外科和妇产科这类出血性较多的手术中,被感染的几率就更大。

但中国医生却不顾自身安危,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艾滋病患者做了一例又一例手术。

50年来,中国援外医务人员牢记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语言、气候、生活等诸多困难,与当地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全心全意地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

中国医生在非洲不仅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成功地开展了心脏手术、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难度较大的技术服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他们不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还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疗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带到非洲,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在所在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有资料显示,中国医疗队先后有730名队员获得有关国家颁发的总统勋章、骑士勋章等各种荣誉,有47名中国医生因疾病、工伤、意外事故等原因,为非洲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医疗临床技术援助的同时,对医疗管理、医院建设、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信也会成为非洲医疗界新的需求。

援外医疗感人故事

援外医疗感人故事

中国的援外医疗故事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例子。

有一则关于中国医疗队前往非洲的故事尤为感人。

在非洲一些贫困和偏远地区,中国派遣了医疗队,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援助。

在这个故事中,一支中国医疗队前往一处偏远村庄,那里的医疗资源极度匮乏。

医疗队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他们设立了医疗点,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在这个村庄,有一位年迈的村民因为长期的疾病一直无法行走。

他过去曾经去过医院,但因为交通和经济原因无法得到继续治疗。

这位村民听说有中国医疗队前来,他鼓起勇气,被家人搀扶着来到医疗点。

医疗队了解到他的情况,虽然他的病情相当严重,但他们决心帮助这位村民。

他们为他进行了简单而必要的治疗,并提供了所需的药物。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医疗队不断对他进行治疗和护理。

几周后,这位村民开始渐渐康复。

他第一次能够站起来,而且能够走动了。

他的家人和整个村庄的人都对中国医疗队满怀感激,因为他们的帮助改变了这位村民的生活。

这个故事展现了中国医疗队在援外医疗工作中的坚韧和奉献精神,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感动不已。

2014年,中国派遣一支医疗队前往非洲西部的塞拉利昂,这个国家当时正遭受埃博拉疫情的严重打击。

这支医疗队由一组医生、护士和医疗工作者组成,他们前赴后继,冒着巨大风险,为当地人民提供医疗援助。

在塞拉利昂,这支中国医疗队建立了临时医疗设施,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病人提供紧急护理。

他们穿着严密的防护服,每天工作长达数小时,面临巨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

尽管存在感染的风险,这支医疗队的成员仍然坚定不移地执行他们的工作。

在他们的帮助下,许多病人成功康复,疫情得以控制。

这支医疗队的工作不仅挽救了生命,还传递了友谊和国际合作的信息。

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是中国援外医疗工作的杰出代表,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球卫生紧急情况下的支持和帮助。

这个故事突显了中国在援外医疗方面的坚定承诺,以及医疗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让人感到深受鼓舞。

这种国际合作和援助有助于改善全球健康,加强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中国援非医疗队的魅力

中国援非医疗队的魅力

“看到来自非洲的礼物,我真是太激动了。

尽管只是一个简单的木雕,但是它表示了我们和非洲朋友结下的深厚友谊。

”2006年8月,两年一届的“四川省援非洲几内亚比绍医疗队”顺利返回成都,一名队员给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的王楷容医生捎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这样的情景勾起了这名女医生的非洲回忆:“作为代表祖国前往非洲工作的医疗队成员,我和大家一起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除了给予当地人不少帮助,为我们的祖国在非洲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也结识了许多非洲的好朋友。

”2006年9月14日,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四川省再次派遣的医疗援助队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这是该省向莫桑比克派出的第16支援外医疗队。

来自成都、乐山、攀枝花、自贡和绵阳等市各大医院的14名队员将在莫桑比克首都的马普托中心医院度过两年的援外生涯。

四川省卫生厅有关官员表示,2007年四川省还将首次向非洲的安哥拉派遣医疗援助队,届时四川将成为全国援助非洲国家最多的省份。

我可以和你们合影留念吗“外事工作是大事,当上级通知将派我参加非洲医疗队时,我的确产生了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

”成都市妇产科医院业务副院长、妇产科专家冉崇兰说,“当然也不能否认其中有着自己对神秘非洲的好奇,包括对于自身能力的一种挑战尝试。

”2000年8月,以冉崇兰为队长的第九批医疗队一行8人到达非洲岛国佛得角,轮替已经在那里工作两年的上一批医疗队。

1976年,四川省第一次向莫桑比克派出医疗队。

按照国家的统一协调和安排,四川作为全国唯一承担非洲葡语国家和部分亚洲国家援外任务的省份,30年里共向瓦鲁阿图、阿联酋、东帝汶和莫桑比克、圣多美、佛得角、几内亚比绍等国家派出医疗队42批,队员500多名,为当地200多万人次提供了医疗服务。

“尽管一直都有着思想准备,觉得非洲的生活、工作条件会很差,但是真正到达当地还是忍不住很吃惊。

”冉崇兰说,“那里的条件远比我预想中的还要差很多,我马上意识到工作的艰难程度,也对前面许多届中国医疗队员产生了敬意。

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特别致敬: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作者:来源:《求学·高分作文版》2015年第05期大国担当1:人道主义2014年8月8日,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月中旬,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抵达塞拉利昂。

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了一所有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2015年1月,中国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

感动点: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温情外交大国担当2:敢于担责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迄今,中国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

感动点:大国责任/担当/援助人物速写:医者仁心,为了病人的需要,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冒着被感染的危险,飞过半个地球,奉献了自己的医术和爱心。

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援外行动,正体现了中国以人道主义的情怀,担起了国际社会的责任!【速递】感动中国,感动你我河北“同桌妈妈”陶艳波:陪读十六年把聋儿送进大学颁奖词: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1岁时,因为发烧引起耳膜出血,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

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

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

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

如今,杨乃彬已如愿考上了大学。

素材价值:在父爱、母爱类题材中,“同桌妈妈”的母爱独树一帜,运用该素材能让你的文章更加新颖和感人。

援非医疗队 新闻标题

援非医疗队 新闻标题

援非医疗队介绍援非医疗队是指中国派遣到非洲国家的医疗团队,为当地人民提供救治和医疗服务。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就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发展援助工作,其中医疗援助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

援非医疗队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援助,更是传播中医药文化、增进友谊、加强国际交流的使者。

重要性1. 促进国际友谊援非医疗队的到来不仅仅是提供医疗服务,更是为中非两国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医疗团队通过日常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这种友谊的建立对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疗效。

援非医疗队的成员在医疗援助的同时,还积极传播和推广中医药文化。

他们向非洲人民介绍中医药的疗效和使用方法,帮助当地人民了解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提高他们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3. 改善非洲医疗条件非洲很多国家的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医疗资源不足。

援非医疗队的到来,填补了这一医疗资源的缺口,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服务,为非洲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康复的机会。

援非医疗队通过培训当地医务人员、援建医疗设施等方式,提升了非洲国家的医疗水平,改善了当地人民的医疗条件。

援非医疗队的工作内容援非医疗队的工作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医疗救治援非医疗队的成员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当地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治。

他们在非洲国家的医疗机构中开展各类手术、治疗各种疾病,并为当地人民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建议。

2. 培训当地医务人员为了提高非洲国家的医疗水平,援非医疗队的成员常常会给当地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传授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援非医疗队在离开后,留给非洲国家一支更加专业和高效的医疗团队,为当地人民的医疗事业长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疾病防控工作援非医疗队也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疾病防控工作。

非洲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地区,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的传播,援非医疗队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普及疾病预防知识,进行免疫接种和检测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中国援非医疗队
【集体奖】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获奖名片】流芳布天涯
“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2014年3月,爱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

这是一种人类束手无策的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

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

而且疫情正在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

疫情最早出现在几内亚,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就是由中国医生曹广亲自接诊的,曹广曾徒手翻开患者的眼皮检查瞳孔,他也成为距离埃博拉最近的中国人。

这名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死亡。

随后20天,医院接诊了12名感染者,有9名几内亚医护人员被感染,六名死亡。

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

中几友好医院的中国医生选择了坚守,他们借鉴抗非典的经验,制定出一套疫情应急方案,并向几内亚工作人员和当地华侨华人广泛宣传,普及防控知识。

很快中国的后援医疗队抵达这里,一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大接力开始了。

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声明,宣布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疫情发生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

有些援非国家开始撤走本国医生,召回驻疫区国外交官。

在声明发布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决定派出3支专家组分赴西非三国,对当地防控埃博拉疫情进行技术援助。

同时,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于当地时间11日分别运抵三个国家。

9月,塞拉利昂的疫情严重起来,中国增援的医疗队和检测队,共59人在9月中旬抵达塞拉利昂。

11月,又一支队伍从中国出发,远赴千里之外的利比里亚,他们很快新建一所100张床位的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

2015年1月12日,在这里就诊的三名埃博拉患者康复出院。

疫情虽然并没有过去,但正在出现转机。

两天之后,新一批援助利比亚和塞拉利利昂的医疗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奔赴疫区一线。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疫情不仅是西非三国的事情,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

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
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有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这是中非友谊的真情体现。

在埃博拉疫情中,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使命,也看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推荐阅读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
∙感动中国于敏
∙感动中国朱敏才、孙丽娜
∙感动中国赵久富
∙感动中国张纪清
∙感动中国陶艳波
∙感动中国木拉提·西日甫江
∙感动中国肖卿福
∙感动中国朱晓晖
∙感动中国师昌绪
∙感动中国陇海大院
∙感动中国中国援非医疗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
∙2015感动中国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2015
∙感动中国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