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文化探源
成都考古调查报告

成都考古调查报告成都考古调查报告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考古调查工作在成都展开,揭示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遗存。
本文将对成都考古调查的一些重要发现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看成都的早期历史。
在成都市郊的金沙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这个遗址面积广阔,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文物,证明了这里是古代人类聚居的重要地点。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另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是成都古蜀国遗址。
蜀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权,成都是其首都。
在成都市内的金沙遗址和武侯祠遗址等地,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建筑遗址、墓葬和文物。
这些遗址和文物揭示了古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蜀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早期历史,成都还有许多其他时期的遗址和文物。
比如,三星堆遗址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中心之一。
在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那个神秘的青铜人脸。
这个人脸形象独特,表情丰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此外,成都还有许多古代寺庙和宫殿遗址。
比如,武侯祠是中国古代将领刘备的祠庙,也是成都的文化名胜之一。
在武侯祠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的石刻、木雕和青铜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精湛技艺,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资料。
最后,我们来看看成都的近代历史。
在成都市内的锦里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和民居。
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结构精巧,展示了清代成都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
锦里遗址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综上所述,成都的考古调查工作揭示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遗存。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

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地名公共服务成都市民政局成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华文化发源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明,标志着成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了解成都的地名将进一步了解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成都许多地名都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或历史典故。
一、成都街道的演变街道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形成,成都在公元前316年秦来蜀之前就有了居民区和街道,《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这是成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条街。
公元前310年张仪张若筑成都城,乃“徒臵少城内”,成都城“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其郡四出大道,道实二十里,有衢。
”左思《蜀都赋》形容为“画方轨之广涂(涂),”可惜秦汉时的街名无传不可考,只留下五担山、石室、石笋、天涯石、支机石、千秋池、龙堤池、锦里等一些古迹地名。
成都城内的街道,历代只有一些零星记载。
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于公元876年增筑罗城,城内有街坊120个。
北宋时,四川制臵使范成大用砖和石板铺设大街14条,计3360丈,改善了路面状况。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城西垣内筑满城(习称少城),城内住八旗官兵眷属,“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
其时,牛车手推车拉货进城,以致街道损坏严重,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布政司查榕巢下令通城修砌街道,清理沟渠,不使积水”。
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访问成都后写道:“街道宽阔,大多笔直,相互交叉成直角。
(《四川后记》)1897年法国人马尼爱在《游历四川成都记》里,说成都的大街“甚为宽阔,夹街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元大之路然。
”清末调查成都城共有街道438条,小巷113条(1910年《四川官报》),《成都通览》统计为543条。
清人周询《芙蓉话旧录》描述了清代成都的街道情况:“全城四门及附郭街道,大小五百有奇。
时未改筑马路,街面最宽者为东大街,宽约三丈。
成都历史文化简介

成都历史文化简介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您介绍成都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以及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
一、历史沿革成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当时成都是蜀国的都城。
而蜀国后来被秦统一,成为秦朝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演变,成都成为了多个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军事要塞和商业中心。
二、文化特色1. 风景名胜成都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而闻名遐迩。
成都拥有川西平原和四川盆地两大地理特点,山水相间,景色优美。
著名的自然景点包括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悠久的历史而吸引着无数游客。
而青城山则以其秀丽的山水和古老的道教文化而著称。
此外,成都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著名的锦里古街是成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
宽窄巷子是成都的另一个特色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豪华的餐饮、娱乐场所而吸引着游客。
2. 巴蜀文化成都是中国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巴蜀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反映在语言、饮食、戏剧和艺术等方面。
成都的方言属于巴蜀方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成都方言在中国的喜剧演员中广泛应用,成为了国内流行的喜剧表演风格。
成都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闻名于世。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辣味和麻味而著称。
成都拥有众多的特色小吃,如麻辣烫、火锅和香辣干煸等,吸引了大量的美食爱好者。
四川地区的戏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成都的川剧以其激情四溢、豪放洒脱的表演风格而备受推崇。
此外,成都还有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蜀石雕、蜀绣等,展示了巴蜀地区悠久而独特的艺术传统。
3. 梨园文化成都是中国梨园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梨园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以其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而著名。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成就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成就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古老城市,被誉为“天府之国”。
它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成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本文将介绍成都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成就,展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遗迹1. 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著名三国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刘备的庙宇。
其建筑采用典型的巴蜀风格,以黄色为主色调,彰显着古代巴蜀文化的独特风貌。
武侯祠是成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之作。
2. 锦里古街锦里古街是成都保存最完整的古老商业街区之一,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这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川西民族特色,演绎着成都市民生活的历史变迁。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巴蜀建筑、品尝川菜、购买特色手工艺品等,深入感受成都的独特魅力。
3. 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街区之一。
这里的建筑保持了古代巴蜀的风貌,小巷错落有致,砖木结构的传统巴蜀建筑仍然屹立不倒。
在宽窄巷子漫步,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老成都的历史气息。
二、文化成就1. 巴蜀文化成都作为古代巴蜀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曾经的巴蜀古国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地,各种艺术形式和传统习俗在这里彰显得淋漓尽致。
2. 川菜文化成都以其独特的川菜文化而闻名于世。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独具特色的调味方法和丰富的口味使其备受瞩目。
红油、麻辣、麻香等独特的川菜味道已经成为了成都文化的一部分。
在成都,品尝正宗的川菜成为了许多游客必做的事情之一。
3. 成都锦绣文化成都有着悠久的文人墨客传统,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人。
锦绣文化是成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是现代的文化创意产业,都为成都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成都的锦绣文化透过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表达方式,将成都独有的文化气质展露无遗。
总结: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成就。
无论是武侯祠、锦里古街还是宽窄巷子,都展示了成都古老而独特的城市魅力。
历经沧桑的城市之谜成都的起源探秘

历经沧桑的城市之谜成都的起源探秘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座城市傲立其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沧桑变迁,它就是成都。
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一个充满谜团的城市。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同探秘成都的起源,解开这座城市的谜团。
一、古蜀文明的发祥地成都所在的地区是蜀地,是古代蜀国的核心所在。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春秋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的居住活动。
巴蜀文化的形成与蜀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成都地处西南山地和平川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使得成都具备了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
这样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古代先民的多次迁徙与定居。
二、历经战火的迁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都曾多次经历了战争与迁徙。
公元前31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秦朝。
秦灭蜀后,成都成为了蜀郡临邛县的治所。
此后,成都作为蜀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然而,政权更迭带来了连续的动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汉朝,成都成为西南地区的郡治。
此后,随着汉朝的东征西讨,成都成为了汉朝对付南方少数民族的前沿阵地。
这种战争状态让城市频繁地迁徙,成都的地理位置也不断发生变化。
三、东晋时期的繁荣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成都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这一时期,成都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繁荣,文化荟萃。
特别是当地政权对少数民族进行了有效的管理,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这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四、日本侵略时期的动荡20世纪上半叶,中国遭到了日本的侵略。
成都也深受战火波及,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由于战争引起人口流动和经济下滑,成都的城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动荡时期,成都人民依旧坚守家园,抵抗侵略,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改革开放与现代成都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崛起。
特别是1993年以来,成都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传承

成都天府之国的历史传承成都,位于中国四川省的首府,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都。
作为一个历史名城,成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这种传承不仅表现在城市的物质文化遗产上,也体现在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以及文化艺术上。
通过对成都历史传承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一、历史悠久的成都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着上千年悠久的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成都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成都曾是古代蜀国的文化根据地,也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南的重要节点。
在多个历史时期,成都都扮演着维护中原王朝统一的重要角色。
二、成都的建筑与文化遗产成都的历史文化可见于其建筑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宽窄巷子和锦里。
宽窄巷子位于城市中心,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是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区,保存完整,充满了浓厚的古风情。
锦里则是古代的商业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成都文化的代表之一。
除了宽窄巷子和锦里,成都还有许多古迹和文化景点,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这些都是成都历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成都的人文风情成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文化艺术都反映了城市的历史传承。
成都被誉为“慢生活之都”,这与成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有关。
成都人注重品质生活,喜欢悠闲、舒适的生活方式。
他们热爱茶文化,茶楼和茶馆随处可见,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成都人还热衷于社交活动,尤其是夜间,各种夜市和夜景点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此外,成都还有独特的民俗节日,如腊八节、清明节、龙抬头等,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也是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四、成都的文化创作与表演成都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有着繁荣的文化创作与表演。
成都作为中国四川省的省会,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氛围。
这座城市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有着众多的文学作品和文艺创作。
成都的文艺氛围也被称为“锦绣巴乡”,成都艺术节、蓉漂节、蛙泳节等各种艺术活动层出不穷。
成都天府之国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中心

成都天府之国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中心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在这个城市,巴蜀文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着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艺术表达。
本文将介绍成都作为巴蜀文化中心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当代的文化发展。
一、成都的历史渊源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三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巴蜀文化开始形成,并通过交通和商业的发展渐渐繁荣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都成为了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学者、文人和艺术家。
二、巴蜀文化的特点巴蜀文化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巴蜀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
成都人倡导友好、和善的相处方式,并通过民间艺术和宴饮文化来表达情感和人际关系。
其次,巴蜀文化注重生活品质和享受。
成都人崇尚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注重精神和身体的平衡。
他们喜欢结伴而行,聚在公园或茶馆中,享受慢节奏的生活。
最后,巴蜀文化注重艺术和文化创作。
成都是蜀地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川剧、蜀绣、巴蜀书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线条独特的表达和丰富的传统题材,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巴蜀文化氛围。
三、成都的文化遗产成都作为巴蜀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古迹、传统工艺品等。
例如,宽窄巷子是成都保存最完整的古老街区之一,以其明清时期的建筑和四合院式的布局而闻名。
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巴蜀建筑风格,并体验到古老巴蜀的生活方式。
此外,成都还有许多文化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如郭沫若故居、蜀绣博物馆等。
这些地方将巴蜀文化的传统与当代艺术精神相结合,展示了成都悠久历史中的独特魅力。
四、成都的当代文化发展虽然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这座城市并没有停留在过去。
如今,成都以其创新的城市管理和建设理念,成为了中国的创意与文化之都。
成都的音乐、电影、时尚和艺术等领域蓬勃发展。
成都的来历

成都的来历
做为一名成都人,你知道自己家乡成都一名的来历吗?现在,就让我来告诉你。
成都在汉代的时候织锦业发达,锦官城成了成都的别称,简称“锦城”;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遍植芙蓉花,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三国时,这里又是蜀国的首都,简称“蜀都”。
成都之所以叫成都,和上述成都的别称一样,都有相似的典故---相传,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置蜀郡。
在公元前3XX年,张仪和郡守张若对成都进行了大规模修建。
按秦都咸阳建制兴筑了成都、郫城、临邛三城的城垣。
成都城周长12里,高7丈,东为太城,是郡守官舍区;西城为少城,是商业区,开店列铺,商业繁盛,成都在这一年才算正式建立。
经过长时经营,成都成为秦国有名的商业都市,来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再后来就叫“成都”了。
现在,你知道成都的来历了吧,你是否和我一样为我们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时代周刊》评论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说:“welcome to china′s china”,翻译过来是:“欢迎体验最中国的原真生活,欢迎体验最原真的生活中国。
”把这句话再演绎一下就是:“成都,最中国。
宽窄巷子,最成都。
”成都是生活中国最原真的标本,宽窄巷子是成都生活最原真的标本,是少城绝版的缩影。
这有它的根,有历史的渊源,有文化的根底。
中华文明有上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有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有5000年以上文明古国的历史。
作为中华文明中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文明,成都有4500年以上的城市文明,三千年城址不迁,二千五百年城名不变,这在世界历史都市之林中也是仅见的。
所以,成都是生活中国的历史标本,宽窄巷子街区则是现实的样板,所以,“最中国”。
我就从这个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底讲起,以“老”字开篇。
“老”字开篇若说上海可贵的是新天地,那么,成都可贵的是老天地。
少城是成都的老天地,宽窄巷子是绝版的少城,绝版少城是成都老天地的绝版。
上海的石库门和成都的少城都有中外或东西融合、与时偕行的因素,不同的是:石库门的新是时尚的,也是近代的。
少城的老是历史的,也是潮流的。
从外观看,宽巷子有些窄,窄巷子反而有些宽,错位视觉宛若人生舞台:宽巷子的“窄”是逍遥人生的印记。
窄巷子的“宽”是安逸生活的回忆。
逍遥安逸,慢游闲散,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享受和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
大自然给了“天府之国”生活方式特殊的优遇和优惠,这优惠也是蜀人的智慧和奋斗长期勤勉的结果。
大自然也给“天府之国”带来灾难,灾难考验着蜀人乐观、不屈,抗争的英雄精神,考验着蜀人“天地之间人为贵,生命至上”的传统精神家园。
他们把“5〃12”大地震,看作不过是自然之神开的大玩笑,蜀人的乐观精魂也会使他惊异得闭上嘴巴。
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与长长的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
一、金沙遗址是古少城的孕育地,少城是成都城市之根。
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少城”一名,说成都平原腹心的金沙遗址就是三千年前的“少城”也不为过。
(一)金沙遗址是最早的“少城”因为历史发展的通则,古部族和地名的迁徙,“少”是最早、最小的地域,发展到“大”或“太”,是后来迁徙的地域,如先有少皞氏,后有太皞氏。
先有少室山后有大室山。
先有少城,后有大城(又叫子城,罗城)。
先有小雅(夏),后有大雅(夏)。
最早的蜀人区域是兴于西羌的夏禹从岷山治水开始的,第一代蜀王蚕丛就居住在岷山石室。
柏灌、鱼凫、杜宇下到成都平原,最先在平原西北和西南边缘创造文明,就是今天发现的宝墩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
后来,蜀人在选择定居点的过程中,在平原北面的“三星堆”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逐步来到成都平原的腹心,最后定居点定在金沙遗址区域,就是今天的城区所在地。
3000多年前殷墟晚期直到西周早期蜀人在金沙遗址建立王都,今天已发现大规模的王城遗址。
根据文献考定,最早的“少城”就是在这少城老天地与蜀人的精神家园片平原腹心地带,古地名叫“赤里”,从选定金沙以后,成都古城再没搬迁过,“城不改址三千载,址不改名二千五”这是历史都市中唯一无二的城市。
顺便说一下,从古文化(古城)、到古国,再到古方国,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一般规律。
按这个规律来探索,金沙王国属于古国时代,它之前的宝墩文化属于古城时代,也就是成都城市文明起源的时代。
在金沙之后的杜宇王国,就已发展为古方国。
到春秋战国开明时代已发展到帝国的前夜,如果不是秦灭了蜀,也许就是蜀方国来统一全国为大帝国。
(二)仙源:“羽化飞仙”的浪漫想象力,最早源于“三星堆”与“金沙”,这是蜀人最早的精神家园从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的考古图象,如青铜杜鹃鸟,鸟神树,人身鸟足像,人面鸟身像,人身鸟羽像,玉琮线刻羽人像、戴鸟冠人像等青铜、玉器像来看,古蜀人幻想羽化飞天,经过了十二大步骤:1、崇拜飞鸟,崇拜羽翅(《三星堆祭祀坑》图版128:D形铜鸟)2、崇拜鹰头杜鹃(同上书图83)3、鸟神树崇拜(同上书图63:一号神树)4、幻想人乘飞鸟(同上书第19页:人身鸟足青铜像)5、进一步幻想人长羽翅(同上书第22页:青铜大象头冠人像)6、幻化为人鸟合一(“道经”上说:有人之象,有鸟之形,总号“人鸟”)(同上书第23页:人面鸟身青铜像)7、再幻化为额顶生出云纹,表示灵魂出窍(“魂为心之灵,魄为体之灵”)(同上书图版70:《铜兽面具2A型》)8、金沙出土玉琮上有线刻的长着翅膀的人像,表示生成羽人,飞仙上天(同上书第25页:玉十节长琮)9、太阳神鸟图像,代表奔日之仙(“日者天之魂”)(追求光明)的形象。
(同上书第27页:太阳神鸟金箔)10、蛙形金箔代表奔月之仙(“月者地之魄”)(追求纯洁)的形象。
(同上书第27页:蛙形金箔)11、三星堆出土的神坛形象可以释读为:飞翔异兽托起蜀人“天府”(同上书第28页:青铜神坛)12、从三千年前的三星堆和金沙,传承到秦汉时代,出现神仙崇拜,不少人羽化成仙,这是仙化思维历程的最后一步,是仙源形成的结穴处。
从考古发现看,三星堆人面鸟身像,人身鸟足像,鹰头杜鹃等飞鸟形象,是蜀人、成都人的羽化飞仙思想最早的渊源。
玉琮上的鸟翅人体像,是最早的羽人。
人额头上高高的勾云翼,是人脑幻想飞升、灵魂出窍的形象代表。
太阳神鸟是华夏族“日中有三足乌”传说的实物证据,蟾蜍是华夏族月中有玉兔蟾蜍、“蟾魄三五夜”的传说最早起源地,是蜀人飞奔日、月之仙观念的产物,是仙的最高境界,这个最高境界就是追求光明、追求纯洁,这就是“仙”的解读,蜀人的特殊解读,是仙化飞升思维模式的产物,是蜀人特殊仙道化过程的结晶。
再从文献看,蜀王五祖有仙化故事。
蜀王仙化的传说很早,蚕丛、柏灌、鱼凫,这三代“治国久长,后皆仙去”,“皆得仙道”,他们的部下也跟着仙化,成为“化民”。
杜宇从天坠,“望帝春心托杜鹃”,“声哀而吻有血”,魂化杜鹃受到蜀人千百年的朝拜,是蜀人羽化飞仙梦魂的开始,是后来道教以羽化飞仙为理念核心的开端。
开明上天成为守昆仑之墟的开明兽,这也是仙化故事。
岷山,古称为“昆仑”,它能成为道教昆仑真官仙灵的中心,就是这么来的。
文献与考古对照,说明古蜀王的仙化故事是古蜀人仙化想象力的真实记载,是古蜀仙道流传的真实记录。
古蜀五祖及其跟着仙化的部族就是最早具有仙化思维的第一代蜀民,古蜀文化的内涵是重仙的文化。
中原文化重礼治,楚文化重巫化,巴文化重鬼化,蜀文化重仙化,这是不同文化想象力的表现。
其实,神仙并不神秘,仙字古写为迁,仙化就是迁化,引起羽化飞仙的浪漫想象就成了仙,蜀人的仙化思维就是这么来的。
司马相如仿屈原作《大人赋》,写列仙之儒云游群山,汉武帝读后,感到“飘飘欲仙,似有云游天地之间意”,这就是古蜀人文化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传承的结晶。
在灾难中,蜀人面临水灾、地震而不惧,仍然有凿巫峡、玉垒山、金堂峡的壮举,这些成史故事所体现的仙化思维最容易转化为“仰望星空”的乐观理想,这是对付灾难的坚韧不屈的精神支柱,“汶川大地震”证明了这一点。
古蜀仙道流传了3000多年,它是张陵创立道教的基础。
道教分为仙学、神学和道学三部分,仙学是统率神学和道学的。
所以,成都是仙学的起源地,西蜀是仙源的故乡,也是道源的故乡,就是这么来的。
成都是最佳的仙游胜地,是逍遥似神仙过日子的人居胜地。
逍遥安逸的成都,宽窄巷子的慢生活,现已为世所公认,它的渊源就在这里。
李白说:“九天开出—成都”,这是道家术语,成都是凌霄步虚的九天之上开辟出的万户千门入画图的神仙洞府。
结论:成都是仙源故乡,三星堆和金沙人的仙化想象力是蜀人精神家园最早的来源和核心,流传至今3000多年。
这,我已把它写入天府广场的十二文化柱,其中一柱就叫“仙源故乡”。
(三)少城是最早的商业区和富人区少城被规划为最早的商业区,是2310多年前秦国张仪筑成都、郫城和邛城时定下来的,其布局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城市规划,有少城有罗城(即大城)。
顺便说一句,很多城市也都采用了“罗城”包小城的规划体制。
当时还设了“市长”一职管理市场,“市长”这个官名最早就出于成都少城,只不过今天的市长比古市长职责要管得宽得多。
少城历史上曾有几度兴废,但它的商业性一直没变,“万商云集市廛中,金碧辉煌户户同”,始终是肆张列市,货贿山积兼风光秀丽的商业富人区,是成都积累财富最多的地方,不少成都富豪出在这里。
开明王的七宝楼台,金碧珠翠,瑟瑟玉珠,石笋街,都在这一带。
“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断”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二、满城——少城区域文化的转型(一)满城的转型与城市经济的东移清代康熙后期,因西部军事征战和统一战争的需要,康熙五十七年(1714年)在大城西筑小城,驻防八旗兵丁。
因满族八旗居住,故叫作满城。
因在古少城区域,故又叫少城。
实际上古少城还要大得多,更靠北一些。
少城改为兵营性质,是少城文化由商业化向军事化的一次大转型。
这个转型倒有利于成都商业的东移,这个东移过程是从唐代的大慈寺东市开始的,到了清代进一步东移,从东门大桥到劝业场,成都城区东部商业的繁华,为民国春熙路奠定了基础。
今天市政府还在采取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这是唐代以来东移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满城由总督年羹尧修建。
满城东门题有“少城旧治”、“既丽且崇”的匾额,表明清代人对于成都历史文脉的重视,比我们今人的历史观念强得多。
宽窄巷子是当时镶红旗人所居的地方。
少城布局大体是:东为白旗,南为蓝旗,西为红旗,北为黄旗。
少城重要建筑有: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商业街)、左司衙门(东胜街)、右司衙门(西胜街)、恩赏库、永济仓、火药局、协领、佑领、防街、骁骑校,还设有八旗少城书院。
乾隆41年(1776)平定大小金川,始设将军。
前后担任将军职务的主要有:明亮、完颜崇实、吴棠、赵尔巽、玉昆等46人。
到辛亥保路运动时期,旗人也有参加同盟会,宣传反对列强瓜分的革命教师。
玉昆在宣统元年(1909年)上任,创建少城公园。
他还不同意总督赵尔丰杀蒲殿俊、罗纶、颜楷、张澜。
满城和平解放,就是由将军玉昆同尹昌衡、罗纶、徐子休谈判而和平解放的,并决定旗人自行安置,没有发生流血冲突,这是成都民族和谐传统的体现。
辛亥革命后,同仁工厂的修建与少城公园的兴建,是少城向近代化转型的标志,是满汉民族交流与融会的标志。
(二)成都城市龙脉:二江环抱,龟城走向,三城相套满城布局特点是非常特别的蜈蚣形,长顺街是蜈蚣的背脊,分布两端的胡同是蜈蚣脚。
胡同内分布着川西民居四合院落,共有8条街32兵丁胡同。
胡同内每户约一亩地,是有院宅,有院坝,有园林的官兵营房,栽有花草树木。
而皇城布局是正南正北,方正庄严。
大城布局多为棋盘式街道,外形如龟,又称龟城。
大城,少城、皇城、三城相套,故有竹枝词说:“本是芙蓉城一座,蓉城以内请分明。
满城又与皇城共,三座城共一座城。
”正是成都城市龙脉特色的写照。
三城相套,二江环抱,龟城走向,北方的对称方正、庄正凝重与南方的自由率性、因地制宜两种不同建筑环境风貌特征的交融与重叠,形成成都城市的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