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练习(1)《钱塘湖春行》《黄鹤楼》
《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题及诗歌赏读

《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题及诗歌赏读《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题及诗歌赏读引言:《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题及诗歌赏读,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阅读赏析题1.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1分)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答案1.(1分)最爱(爱)2.(2分,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1分)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3.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2分)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5.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分)答案:4.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5.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部编版八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解析资料内容:【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期中前古诗词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7、龟虽寿/曹操8、赠从弟(其二)/刘桢9、梁甫行/曹植期中后古诗词24.诗词五首10、饮酒(其五)/陶渊明11、春望/杜甫12、雁门太守行/李贺13、赤壁/杜牧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钱塘湖春行》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这首诗歌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百花开到极致,姹紫嫣红的繁盛景象”明显错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抒写了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谁家”极具表现力地写出诗人心理活动。
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C.五、六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百花开到极致、姹紫嫣红的繁盛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淹没。
D.结尾处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对美景依依不舍。
2.选出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有误的一项(D用“没马蹄”写出了春草的矮小稀疏,体现了早春“早”的特点)A.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体裁上是七言律诗。
整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秀美的春景,也写出了春光给万物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B.整首诗结构严密、安排巧妙,犹如游记一般将诗人游西湖时的所行之处、所观之景、所感之情融于一体,交相辉映,体现出结构上的均衡之美。
C.诗歌颔联侧重细节,描画出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景。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则描画出了燕子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D.诗歌颈联侧重于描写初春的花草。
“乱花”“迷人眼”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鲜艳美丽的姿态。
“没马蹄”则写出了春草茂盛深密、欣欣向荣的特点。
3.对下面白居易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项(C “春草深密、绿色醉人”不符合早春特点。
“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13《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含解析)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八年级上册13《钱塘湖春行》同步练习(含解析)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白居易的人生前期•兼济天下生于“世敦儒业”之家自幼聪慧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
他自幼聪慧,四五岁便能作诗。
勤学苦读考中进士785年,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刻苦读书。
800年(贞元十六年)中进士,28岁中进士。
元白订交出仕为官802年(贞元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
二人订交。
以后诗坛元白齐名。
803年(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出仕为官。
不畏权贵直言论事806年(元和元年),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
807年(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
808年任左拾遗,迎取杨虞卿从妹为妻。
频繁上书言事,创作大量针硬时弊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敢于当面指出皇帝错误。
越职言事遭谤被贬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后他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作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43岁的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也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后期•独善其身上书受挫任职杭州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后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
晚年隐退刘白唱和晚年开始逐渐引退,定居洛阳,官终刑部尚书。
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的生活。
时常与著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钱塘湖春行》是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

《钱塘湖春行》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
曾担任太子的老师,做官正直,深手受好评。
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诗人创作中最多的一个,作品集《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
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了人民的疾苦。
本诗是他为杭州太守时所作。
【主旨】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名句赏析】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zhi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古诗词鉴赏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鉴赏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野望》2《黄鹤楼》3《使至塞上》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5《钱塘湖春行》6《庭中有奇树》7《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
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表现了作者,当时这是难能可贵的。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
“壮心不已”表达8《赠从弟》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第一个“一何" ,第二个“一何”。
2.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猛烈,而松枝又如此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诗人采用的手法,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通过描画它与狂风、冰雹的搏斗,突出了。
3.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柏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塑造了一个。
作者,并. .9《梁甫行》10《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话朴实,回答深刻,表达了。
2.末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富有哲理,含蓄得表达了。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xian”字妙在美景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上面诗歌创设了生意盎然的意境,能让人身临其境地尽享美景。
根据链接材料,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创设意境表达主旨的?【链接材料】意象就是“意”加“象”的组合。
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
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答案】有目的地选择莺、燕、花、草等早春事物(物象),将喜悦之情融入其中,用“早”“新”“乱”“浅”修饰物象,形成带背作者情感色彩的意象,并进一步进行有机组合,创设了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意境,从而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喜悦心情的主旨。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依据链接材料中“自然界里,一切看得见的物体,如山、水、草、木等,都可以称之为“象”,即物象。
物象一旦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样的物象就成了意象”可知,诗歌中的莺、燕、花、草等早春事物都是意象。
依据“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可知,意象是用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
据此分析本诗歌中上述意象及其作用即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意是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好遮没马蹄。
依据句意可知,诗人通过描绘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自然界中事物的活动或情态,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
抒发了作者赞美和喜爱之情。
部编八年级上课内外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

部编八上课内外古诗赏析练习及答案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舍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感慨古人不可见,世事茫茫难预料,具有伤感惆怅之情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诗人从怀古的,带有惆怅的情感回到现实中来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用来表达人们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5.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赏析颈联: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
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7.“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
“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
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8.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作者叹人生以及乡关何处的思乡等复杂感情。
9.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10.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11.本诗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情感。
1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岳阳楼、滕王阁)1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14.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练习姓名: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
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1、本诗作者是朝著名诗人,字,晚号香山居士。
2、诗中“阴”同“”,指;“足”的意思是
“云脚”是指;“乱花”指
3、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4、诗中写远视所见之景的一句是“”,此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5、诗中写仰视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
6、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一句诗是“”
7、主题:全诗以为线索,写作者从出发,一直游行到,写出了时节给游人带来的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主题思想。
8、选择题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B、“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C、“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D、“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2)赏析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作者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见之景。
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近景。
B.三四两句描写动景,写作者仰视所见的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作者乍见莺燕时的喜悦心情。
C.五六两句写俯察所见花草。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使人感到眼前的春花一片杂乱。
D.结尾两句略写作者最爱的湖东白沙堤,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赏景时的喜悦之情。
《黄鹤楼》练习姓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评价此诗:“眼前有景道不得,题诗在上头。
”(填本诗作者)
2、加点字解释:
(1)昔人,指(2)白云千载.空悠悠载:
(3)历历:(4)萋萋:
(5)乡关:(6)“愁”指之愁
3、《黄鹤楼》得名原因是:。
4、描写黄鹤楼周边景色的句子是:“,。
”
5、本诗中涉及神话传说的诗句是“,。
”
6、摘抄本诗中的叠词,,
7、本诗的颈联从句式上看,运用了修辞手法,通过对、和水中高地(鹦鹉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山河大好的美丽图景。
8、本诗的尾联情绪急转直下,一个“”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一句道出了作者的这种心绪产生的原因,从而使本诗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波折和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9、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
的情怀。
10、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
A、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B、诗中“萋萋”、“历历”、“悠悠”等叠音词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C、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D、颈联两句中“萋萋”写出了鹦鹉洲凄凉荒芜的萧瑟之景,以此来突出作者的乡愁。
《钱塘湖春行》练习姓名: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2、诗中“阴”同“荫”,指树荫;“足”的意思是满足
“云脚”是指接近地面的云气;“乱花”指纷繁的花
3、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4、诗中写远视所见之景的一句是“水面初平云脚低”,此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5、诗中写仰视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诗中直接表达诗人喜悦心情的一句诗是“最爱湖东行不足”
7、主题:全诗以诗人的行踪为线索,写作者从孤山寺出发,一直游行到白沙堤,写出了早春时节西湖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早春西湖美景的无限喜爱之情的主题思想。
8、选择题
(1)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水面初平云脚低”表明春雨刚停。
B、“几处”勾画出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C、“乱花”写出早春花开不多的特征。
D、“行不足”说明诗人喜爱西湖美景。
(2)赏析正确
..的一项是(B)
A.首联两句写作者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见之景。
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写近景。
B.三四两句描写动景,写作者仰视所见的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作者乍见莺燕时的喜悦心情。
C.五六两句写俯察所见花草。
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使人感到眼前的春花一片杂乱。
D.结尾两句略写作者最爱的湖东白沙堤,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赏景时的喜悦之情。
《黄鹤楼》练习姓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评价此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填本诗作者)
2、加点字解释:
(1)昔人,指登仙驾鹤的费祎(2)白云千载.空悠悠载:年(3)历历:清楚可数(4)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5)乡关:家乡(6)“愁”指思乡之愁
3、《黄鹤楼》得名原因是:相传三国时的费祎登仙驾鹤于此。
4、描写黄鹤楼周边景色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5、本诗中涉及神话传说的诗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6、摘抄本诗中的叠词历历,萋萋,(空)悠悠
7、本诗的颈联从句式上看,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通过对树木、芳草和水中高地(鹦鹉洲)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山河大好的美丽图景。
8、本诗的尾联情绪急转直下,一个“愁”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绪,“日暮乡关何处是”一句道出了作者的这种心绪产生的原因,从而使本诗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波折和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9、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10、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E、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F、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报国无门的作品。
G、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H、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2)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 D )
A、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B、诗中“萋萋”、“历历”、“悠悠”等叠音词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C、这是一首抒写乡愁的思乡之作。
D、颈联两句中“萋萋”写出了鹦鹉洲凄凉荒芜的萧瑟之景,以此来突出作者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