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一以贯之
朱熹《论语集注》对“吾道一以贯之”的阐释

源流 。在 朱熹 之前 , 程颢 已经把 “ 忠 恕” 与“ 一贯” 紧 紧地 联 系在一 起 了 ,
查阅朱熹用力最多 、 集毕生精力而成的《 四书章句集注》 , 仍然能够发现这种学术渊源 , 朱
熹日:
程子日: “ 以 己及 物 , 仁也 ; 推 己及 物 , 恕也, 违道 不远是 也 。 忠恕 一 以贯之 : 忠
者 天道 , 恕者人 道 ; 忠者无 妄 , 恕者 所 以行 乎 忠也 ; 忠者体 , 恕者 用 , 大本 达 道也 。此
与违道不远异者, 动以天尔。 ” 又 日: “ ‘ 维天之命 , 于穆 不已’ , 忠也 ; ‘ 干道 变化 , 各 正性命 ’ . 恕也 。 ” 又 日: “ 圣人教 人各 因其 才 , 吾 道 一 以贯之 , 惟 曾子 为 能达 此 , 孔子 所 以告 之也 。 曾子告 门人 日 : ‘ 夫子 之道 , 忠恕 而 已矣 ’ , 亦犹 夫子 之告 曾子 也 。 中 庸所谓 ‘ 忠恕违道不远 ’ , 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
< 东南学术) 2 0 1 3年第 2期
朱熹 《 论语 集注》 对 “ 吾 道一 以贯之 " 的 阐释
钟 小 明
摘要 : 魏何 晏注 、 宋邢骨疏《 论 语注疏》 主要是 阐释 了“ 吾道 一以贯之” 的两方面 的含义 , 一是 忠恕, 一是 善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倡导的“忠恕之道”被视为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忠恕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孔子对于“忠恕之道”的阐释。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或者领导者应该以德治国,以其高贵的品德和远大的胸怀来感召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而在《孟子》中,孔子谈到了“忠恕”二字,他认为这是做人之本。
“忠”即忠诚,对待上级和朋友要忠心;“恕”即宽容,对待下级和平辈要宽容。
通过忠诚和宽容来维系家庭、社会的和谐。
忠恕之道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个人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圆融。
忠诚可以建立信任,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亲密和稳固;而宽容则可以化解矛盾,促进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至关重要,忠恕之道既可以提升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睦。
在社会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在家庭和社会中,忠诚可以建立稳定的家庭关系,使亲情更加深厚;而宽容则可以减少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矛盾和分歧丛生,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矛盾,减少社会的摩擦和冲突。
在管理层面上,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健康的组织关系。
忠诚的员工会更加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而宽容的领导者可以减少员工之间的矛盾,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在当代社会中,企业的管理关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忠恕之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更加和谐与稳定的组织关系。
孔子的“忠恕之道”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个人、社会和管理层面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思想,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社会关系更加稳定、组织关系更加健康,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

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以"行仁之方"的形式提出来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行仁之方也"。
"仁"是孔子及其儒学精神的核心,也是儒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之境。
只要个人将自己最容易体认的"所爱、所恶、所欲",推己及人,就可以达到"仁"的要求,这样就为儒家的仁政理想建造了人人可行的阶梯。
忠恕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在历史上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对我们现代人培养德性、修身安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忠恕之道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但我们在继承它的同时也需要转化其时代内容,吸收新的道德因素,综合古今中西,才能更好地发挥忠恕之道的新的时代作用,也才能形成适合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的新道德体系和时代精神。
正如我们所认识到的,人类本来就是同根同源,全世界各种文化往往是彼此通融的。
儒家文化讲"仁爱",基督教文化讲"博爱",佛教文化讲"慈悲",其基本精神是相通的。
无论在西方的伦理还是在东方的儒家及佛教思想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一直被视为规范人们道德的第一准则,人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将其定义为"全球伦理原则",达成伦理观念上"最低限度的基本共识"。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被认为是"规则"的同义语,即被看作是可以规范普世伦理秩序的道德金律。
当然,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一道德金律存在缺陷,应当予以修正,例如杨树森教授、赵汀阳教授都认为道德金律抹杀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赵汀阳教授进一步将其修正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用"由人至人"的方法论来包含所有的可能眼界。
美国哲学家、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阿兰葛维慈也认为,我对他人对我行为的所欲所求与在同一情况下某个他人想要得到的对待并不总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把道德金律建立在作为个人的"我"的所欲所求之上,并举例说一个医生不能根据自己对"安乐死"的好恶来决定是否对他的病人实施"安乐死"。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忠恕”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孔子仁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丰富的内容。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道德实践方法,在创造良好社会气氛、协调各阶层关系等方面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恕之道”仍是建构共同价值规范的基础,它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提高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及对现代道德教育均有积极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论语》记载,孔子对曾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为了正确理解孔子的“忠恕”思想,有必要对作为儒家道德学说重要命题之一的”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考究。
1.“忠”的本体意义《说文解字》认为“忠,敬也。
从心中声”[1];“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
有学者认为“忠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2]。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分布在15篇中。
“对孔子思想里的‘忠’不能就其只言断语,作片面理解和阐释,而要全面加以领会,分析其实质。
”[3] 孔子所说的“忠”首先指的是“忠人”。
例如《论语》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要使“人忠”必须从自己做起。
其次是“忠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浅谈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

浅谈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摘要:忠恕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最根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忠”是对己的要求,体现为一种认真和虔诚的态度;“恕”则是对他人的态度,体现为他人的理解和宽容等品质。
忠恕思想被称为“忠恕之道” 千古流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炎黄子孙应该有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忠恕之道;诚信;和谐社会一、“忠恕之道”释义忠恕思想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为世界提供的一种普遍价值之一,被称为“忠恕之道”。
“道”在儒家观念中,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天道”,二是指“人道”。
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
“忠恕之道”指的就是人的行为之道,即人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
孔子将“忠恕之道”视为“实现仁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要系统把握孔子的仁学思想,必须深入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
“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
”(《论语·里仁》)可见忠恕思想在孔子仁学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一)“忠”的伦理内涵其一,尽心竭力,公而无私。
在《论语》里,“忠”这个字出现过十七次,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但是,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直接给“忠”释义。
《论语》中孔子有这样一段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雍也》)《广韵》:“忠,无私也。
”可见“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
其二,教人为善。
孟子将“忠”解释为:“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
”(《滕文公上》)郑玄则将“忠”理解为:“告人以善道曰忠。
”因此,“忠”又有教人为善之意。
其三,待人以诚。
《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
”朱熹说:“尽己之谓忠。
”又有古人说:“忠,诚也。
”“诚”、“实”同义,即“忠”是诚实无欺的意思。
总的来说,“忠”的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教人为善,待人诚实。
漫谈孔子的忠恕之道

• 然而,民风的转变究竟靠什么呢? 孔子从人际关系的对等性特点出发, 认为民风的转变靠的是执政者的表 率作用,要转变民风,执政者自己 必须要以身作则,因为榜样的力量 是无穷的。
• 孔子认为律人必须先律己,正人必须 先正身。孔子反复强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卫灵公篇》)“其 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子路篇》)“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子路篇》)“子帅以政, 孰敢不正?”(《颜渊篇》)
• 可如今,我们有的领导干部,人在其位,不谋其 政,纸醉金迷,消极腐败。有人列举了一些政府 官员的“七宗罪”:作秀、低效、逐利、弄权、 失信、渎职和享乐。 • 也有人给某些领导者画像: • 身体越来越胖,心胸越来越小;胆量越来越大, 正气越来越少;娱乐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 搞笑越来越多,幽默越来越少;恋的越来越多, 爱的越来越少;发言越来越多,真话越来越少; 活动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职称越来越多, 学问越来越少;权势越来越高,威望越来越小。
• 这些人与令尹子文“三仕”“三已”的差 距太远。孔子称赞令尹子文“忠矣”,就 包含“忠于职守”的意思。子张学以致用, 孟子赞扬他“有圣人之一体”(《孟子· 公 孙丑上》),可见,子张对孔子思想的继 承和传播是“尽心竭力”的,被后人列为 儒家八派之首。
• 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
• 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你 永远不能疲倦,否则你就永远疲倦;你永 远不能懈怠,否则你就永远懈怠。 •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 执政者首先要自律,自律不严,何以服众? 你举止端庄,就能赢得尊敬;你敬老爱幼, 就能赢得忠诚;你任用贤良,教所不能, 就能使人勤勉。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因此,执政者要堂堂正正做 官,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切 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事事做出表率。正 如孔子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
孔子的处世之道

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在中国流传千古,为后世所敬仰的圣人,孔子有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他的为人处世让人值得深思、探索。
即便是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没有得到重视,但是他的独立不迁的处事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忠恕之道”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而这种平等,恰恰是对于别人一种最重要的尊重。
孔子“一贯之道”释说

“ 仁” 和“ 恕” 两个概 念作 了区别性解 释: 其将 “ 仁” 解 释 为“ 以己及 物 ” , 而将“ 恕” 解 释 为“ 推 己及 物 ” [ 5 ] ( P 1 2 4 ) , “ 以 己” 和“ 推己” 的 区别 在 于 :
前者 是 自然 而然 的到 “ 及物” , 而 后者 需要 人 为
道” 与“ 人事 ” , “ 忠恕 ” 理解 为体用 之关 系 , 这就
哲
何晏《 论语 ・ 卫 灵公 》 篇谓 : “ 善 有元 , 事 有 会 。天下 殊途 而 同归 , 百虑 而一致 。知其远 , 则
众善举矣 , 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 ” l 1 J ( 附 何晏
认 为宇 宙 间 事物 都 有 同 一 归属 地 , 再 多 的思 虑 头绪 也有 章可循 , 有 条理 可 贯 。 朱子 《 四书章句 集 注》中 : “ 贯, 通 也 …圣 人
贯通后得 以纵观万物。那 么此处 “ 夫子之道 ” 作何解?笔者认 为, 在这里 “ 夫子之道 ” 应是一种精神状态 , 不断通过仁的扩而充之 以及穷理、 正心功
夫来实现 , 把知识的积累归结为人格升华方面。
【 收稿 日 期】 2 0 1 6 — 1 2— 0 5 【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曲阜, 2 7 3 1 6 5 【 作者简介】 王 晶( 1 9 9 3 一 ) , 女, 河南洛阳 人, 曲 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先秦中国 儒学。
指为何 , 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含义 。如“ 道之以政 ” 中可作“ 治理” ; “ 任重而 道远” 作“ 道路” ; “ 邦有道不废” 作“ 政治清 明” 的含义; 《 中庸》 “ 率性之谓 道” 中, “ 道” 应为仁义礼智之性 ; “ 道不远人 , 人之为道而远人 , 不可以为道” “ 忠恕违道不远” , 此处“ 道” 又作人与人之 间的将心 比心来理解。《 论语 ・ 卫灵公》 篇中虽未有“ 道” 字来 , 但 出现 “ 一以贯之” , 必然是无形之“ 道” 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姓名:***忠恕之道,一以贯之——浅谈《论语》里的忠恕思想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论语•里仁》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此有极其精微的阐释,并引曾子与门人论说(子出。
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以资博辨。
从而推论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的观点。
这是后来学者大多认同的一个说法。
而在《论语集注》关于该条的下面又引了程子的一段话。
这里程子首先对“仁恕”、“忠恕”观念进行了区分——“以己及物,仁也。
推己及物,恕也。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
忠者天道。
忠者无妄。
忠者体。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
恕者人道。
恕者行忠。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
”在这里“仁恕”的区别差异很小,难以理解,必须结合程子在论说“子贡”条时的论说才可以理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程子对此进行了解释:“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恕也。
无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谓,此所以为仁恕之别。
”从这两条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仁,是自然而然,发乎天理天性的行为;而恕可能是后天教育,伦理节制所要求的行为。
这样一来,仁与恕的境界高下立判。
因而程子才说:“恕则子贡或能免之,仁则非所己矣。
”我们再来看“忠恕”之别,这里程子截然的将二者划分开来,而以“道”来绾合。
“忠”是天道,且是体,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内心本然的认知”,永远存在。
而“恕”不同,“恕”是人道,是用,是用以践行“忠”的,立足于“恕道”的所作所为,呈现出来,那就达到了“忠”的标准,是“忠”的意识的外化。
因而“忠”更多的体现出客观性,有“忠”心,则可能衍出“恕”行为,而无“忠”心,则根本不可能去践行,也就没有“恕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此条之下注解有一句是:“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
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从这条论述,可以看出由仁及道的思想。
即,仁者之心,可见天理之周流无间。
而之后朱熹又有这么一句“恕之事而仁之术”,意即践行恕道是达到仁的方法通途。
这样一来,“恕”与“仁”又发生了联系。
三者结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忠恕”与“仁”的关系,即,践行恕道就是彰显内心本然存在的“忠”,通过这种践行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也就是说“仁”是一种发乎天性、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崇高心理;“忠”是意识对“仁”的体味、认知,而“恕”则是在这一体认的指导下进行的活动行为。
因而,践行“恕道”、行“恕之事”,也就是彰显内心对“仁”的认同,从而复归“仁”。
这是有关“仁”与“忠”、“恕”关系的界定,而孔子之学说大抵是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和以“礼”为卫持的“治人之学”,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忠恕与仁礼之间的关系。
这一点不只在思想上深刻的影响了中华民族,同样,在文学艺术的创作、及其创作心理、创作范式,甚至在文艺批评、文本接受、审美观念方面同样有不容轻忽的作用。
“忠”作为内心的一种本然认知,它的存在是对“仁”,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道”的映现。
在先秦之后的封建时代,“忠君”作为一种思想标的成为对臣民的要求。
这一点反应在文学作品上,就引发了有关屈原忠贞问题的大讨论。
首先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司马迁着眼于从屈子的道德方面对其定性,并由此推论出其文学风貌。
后来刘向在《九叹•惜贤》扬雄在《法言》中都有对于屈原的论述,刘向一连用“夷由”、“介之推”、“晋申生”、“荆和氏”、“伍子胥”、“比干”等一系列忠诚之士作比,而扬雄则“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并言其智“如玉如莹,爰变丹青”。
而关于屈原的批评在班固那里达到一个极峰。
在《离骚赞序》中班固犹能持中正之见,谓屈原“以忠信见疑”、“忠诚之情,怀不能已”,而在《离骚序》中却责其“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狂狷景行之士……”不难看出这里班固对屈原的态度,而同时代的王逸则在《楚辞章句序》中,对班固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批驳。
指出屈原为人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形,俊彦之英”。
从以上论述中可知,有关屈原的讨论,都是基于其人格是否“忠贞”而进行的,由此出发,才有对其作品作出的不同的批评。
如班固斥其浪漫手法是“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而王逸则认为屈原是“依托《五经》而立义”作出了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论述。
这一点直到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辨骚》出,才有了一个比较公允的看法。
近代王国维也在《屈子文学之精神》引屈原自赞语“廉贞”一词称颂,由此“忠贞”之论方渐息。
如此看来“忠”便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条极重要的标线。
线上则其人作品,意义非凡,一旦触线成为线下,则不免受到非难。
也由此可见“忠”这一信条,表现在独立的人格追求上即是“忠贞”,待施于他人则为忠信,我们可以理解为“尽心尽力”比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然而,倘使这个“他人”指代国君,则“忠”即是“忠诚”、“忠义”这从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称许,以及历朝历代“遗民”、“贰臣”论的争议中可以看出。
那么,“恕”作为一种体现“忠”的行事原则,在本质上它更倾向于“仁”,也就是儒家常说的“仁恕”。
在道德上它又表现为“不怨”、“不愠”,即便有“怨愤”的情感,其表达也不能过分激烈,而要有所节制,以达到一种优游宛顺,从容不迫的君子容仪。
这一点影响到现实政治领域,也就是发扬古诗的讽谏传统。
即在对君主的谏诤中不能犯颜直谏,而要有策略的委婉的表现出来。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班固对屈原的批评,不仅在于对其忠贞的疑虑,更多的反而是屈原谏诤的方式太过激烈。
“露才扬己、怨恶椒兰、忿怼沉江、归罪怀王”这种“以死相抗”的方式太过激烈,因而不符合儒家的“恕道”精神,在这里“恕道”理应被解释为“温柔敦厚”。
既然在谏诤时,需要做到委屈宛顺,那么就不能面刺直讥,因而古诗的讽谏系统在这一情形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对《诗》的学习接受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
并承认“怨刺”正是“忠”的表现,而委屈宛顺则又体现出“恕”的精神。
这一思想影响到对“诗学”的接受与批评,也就是孔子提出的“雅正”思想。
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作出了明确的论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后来的《毛诗大序》可以说是在“思无邪”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
它提出诗的作用正是在“正得失,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并扩展了风雅的含意深度,将变风变雅纳入诗教系统。
“忠恕”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仁”,所以夫子才在《论语•八佾》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也就是能“恕”人之过。
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就是朱熹与程子所说的“推己及人”。
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同样有极其丰富的论述,孟子将之发展为“不忍人之心”。
而在文学创作与接受中尤以杜甫的仁爱思想最显博大深沉。
并且我们可以在他身上十分明确的看出其“仁爱”思想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由近及远,由亲而疏的流波过程的,然而始终不变的却是他那种“至诚”的情怀。
首先我们从的杜甫《月夜》来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很显然其“仁爱”思想首先表现为对妻女的爱。
从妻女而衍及到邻人,由邻人而想到陌生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又呈吴郎》)。
他的仁爱思想是有一种递进深广的过程,而在这种深化中尤能见出其为人。
再看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单此一诗就可看出其情感的变动,由对幼子饿死的悲痛,然后进而联想到普通百姓:“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而《北征》一诗同样如此,有妻儿团聚的悲喜交集,归途中所见景象引发的感慨,对国师的忧虑,对中兴的期望。
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对个人生活窘迫之感念,进而联想到“大蔽天下”。
可以说杜甫之“仁爱”思想,正是从“恕道”思想,也就是“不忍人之心”出发,进而上升至“己溺己饥”(“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的伟大情怀。
而杜甫之所以能如此“蒿目时艰”,拥有如许深广的忧患意识与博大的情怀,其根本就在于其精神的出发点在于“恕道”。
而唐诗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大抵就在于这种“民胞物与”、山花山鸟时来相亲的人文主义精神。
然而它们的出发点、精神思想的源头却是儒家的“恕道”精神,儒家的仁民爱物思想。
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通过上述对“忠恕”的分析理解,可以说我们对以“忠恕”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仁道主义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奉行忠恕之道,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更需要我们后来者继续贯之。
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课堂感悟每周五的两节传统文化与价值观课程,为我们学习领悟先秦儒家文化、提升个人修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课上老师同我们一起学习理解《四书》,通过单独提问和两人合作朗读翻译其中重要圣人之言的方式,有地集中了听课精力,大家都在有意识地去理解某种思想的真正含义,在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帮助下真正实现融汇贯通。
这样的课堂学习方式已经在大学课堂并不多见,既然有效,需要继续保留。
其次,倘若每节课都采用这样的方式,不免久而久之使大家产生应付之心,便有悖初衷。
倘若采用视频、音频、图画等形式加以辅之,或许课堂会更加高效和活跃。
当然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老师的课件做的比较用心,在讲到某一观点之时,将准备好的与之有关的资料言论与之同步展现,大大地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和视野,自然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了更好的巩固。
或许,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应该有更多的书面展示,就像临近课程接受大概三周的那次随堂检测,就“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一句写出所知道的几种不同理解。
题目一布置下,大家便有人作慌然状,课上未认真听课者自然脑袋空白,十分紧张(额,我也是小慌张了一把),而有人则不然。
我想突然搞这样的突击,是该对大家认真听课有监督作用的吧。
(纯属个人观点)总之,还是靠大家自觉,真正热爱这门课,真正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
以上是我学习这门课后的小小感悟,言语不足,妄谈妄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