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合集下载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李歌、傅丹娜)孔子“仁”的思想“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就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她与樊迟的问答中。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她的社会责任。

为父之道就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

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

(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就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就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就是“仁人”一词的含义。

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就是品德完美。

二、《论语》中“仁”的诠释。

(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

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就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

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

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

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

如何合理?即合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就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

一、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

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

三、忠一、“忠”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同心曰忠。

二、《论语》中“忠”的三类出现形式。

(一)交友(二)事君(三)治民四、信一、“信”的含义。

所谓信,《说文解字》中说:“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诚与信互训,这表明“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可靠。

从信的字体构成来看,信从人从言,由“言”和“人”组成,即“人言为信”,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守言行诺,亦即“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五、恕从曾子对“一以贯之”的“夫子之道”所做的“忠恕而已”的高度概括,再到子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追寻,可以感受到仁爱精神从理论层面进行一次次凝练的同时,实际上也为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而摸索出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恕”“”何为以““勇”乱”二、“智”在论语中的体现1.为学方面做学问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为智。

爱学习,不放荡,打好根基为智。

《论语》中并没有直接提出“智”,而是以对待知识的态度来说明智的语句也有很多,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2.统治国家方面作为统治者能够了解人才,选拔正直的人居上位为智。

不失人亦不失言,即慎言为智。

做符合人民利益的事、敬鬼神但不沉湎于鬼神之事为智。

3.为人处事方面居住在仁德的地方,接近仁德为智。

“有道”时智,“无道”时愚,实际上在混乱世道下装傻,即“愚”,是大智若愚。

入仕从政,出来做事为智。

三、智的性质与内涵智,.。

孔子“忠恕”思想发微

孔子“忠恕”思想发微
管 子学刊

2 0 年第3 09 期
古 代 学术 思潮
孔 子 “ 恕 ’ 想 发 微 忠 ’ 思
邢 培 顺
( 州 学院 中文 系, 东 滨 州 2 60 ) 滨 山 5 6 3
[ 要]“ 恕 ” 孔 子 儒 学 中 具 有 方 法 论 的重 要 意义 , 熹 解 释 其 意 义 说 :尽 己 之谓 忠 , 己之 谓 恕 。 这 就 准 确 地 指 出 了 它 在 词 性 摘 忠 在 朱 “ 推 ”
上 既有 形 容 词 性 又 有 动 词性 的特 点 , 也 就 意 味 着 它 的含 义不 会 局 限 于 道 德 一 域 , 是 具 有 极 丰 富 的 内 涵 。 具 体 说 来 , 同 时 具 有 个 人 这 而 它 道 德修 养 、 会 政 治 实 践 和 知识 论 三 个 层 次 的 含 义 。 当 然 , 三 者 在 “ 恕” 是 一 个 以 一 贯 之 的 混 融 整 体 , 们 这 样 区 分 , 粹 是 为 了 社 这 忠 中 我 纯
Ab ta t sr c :The z ngs o e i n ha m p r a i iia c u h a e ho ol gy i nf c u on ho hu c nc pto s i o t ntsgn fc n e s c s m t d o n Co u i s c —
像有 些论者 所认 为 的 那样 , 只具 有 道 德 修养 的 意
义。
曲 当 , 则 天 地 之 至 诚 无 息 , 万 物 各 得 其 所 譬 而
也 。E 由 此 可 知 , 为 夫 子 之 道 的 “ 恕 ” 既 然 是 ,3 ,3 作 忠 ,
《 语 ・里 仁 》 “ 日 : 参 乎 !吾 道 一 以 贯 论 :子 ‘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即宽容同理、忠诚关怀和恕知仁义的精神。

它把仁义的强制行为和仁政的礼仪相结合,遵循“崇德而行”的理念,彰显出“施恩柔惠”的敬畏之心,以及“敬容谅变”的宽容之心。

在建筑的艺术上,这一思想的内涵也可以被写照出来。

一方面,孔子忠贞思想强调理性、和谐,充分把握时代特点,立足历史,表现
在建筑中,意图在于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复杂精致的艺术融为一体,发挥历史传统文化的张力,表达宽厚毕现的优雅之情,进而对现实的赋予、对未来的繁荣、对历史的责任等进行灵活处理,以求当代社会所必备的文化特质。

另一方面,孔子忠正思想崇尚仁义、规范,从而修树规则、处理问题、协调关系,表达出恕仁义、和谐礼仪之意图。

这一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是以保护传统文化、充分释放其内在价值观和民俗特性,以及赋予建筑传统文化以更深刻的精神内容,进而把传统文化贯穿到审美风格、结构等大量建筑语言之中,理性、平等的解决问题,凝聚出一种作品的整体性和精神性,令建筑更贴近民间社会文化。

总之,孔子忠诚思想在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将文明文化、礼仪文化和艺
术文化贯穿其中,彰显出“柔和博大”的气质,大大提升了古代建筑的智慧型气质,从而激励更多的艺术家勇于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文化立意。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1、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2、“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3、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仁爱虽然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但却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就会达到仁爱的境界。

扩展资料: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
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社会上生活的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种统一的道德加以规范,就没有秩序可言,所以,礼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东西;其次,要以礼待人,在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礼相待,利用礼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才能够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浅谈孔子的“忠恕之道”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仁之方是重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律,它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思维模式和待人方式,对于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忠恕”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孔子仁学的方方面面,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丰富的内容。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道德实践方法,在创造良好社会气氛、协调各阶层关系等方面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忠恕之道”仍是建构共同价值规范的基础,它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提高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及对现代道德教育均有积极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论语》记载,孔子对曾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为了正确理解孔子的“忠恕”思想,有必要对作为儒家道德学说重要命题之一的”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考究。

1.“忠”的本体意义《说文解字》认为“忠,敬也。

从心中声”[1];“忠”是形声字,心是形旁,中是声旁。

有学者认为“忠是会意字,从中,从心,心在中为忠”[2]。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8次,分布在15篇中。

“对孔子思想里的‘忠’不能就其只言断语,作片面理解和阐释,而要全面加以领会,分析其实质。

”[3] 孔子所说的“忠”首先指的是“忠人”。

例如《论语》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要使“人忠”必须从自己做起。

其次是“忠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卜师霞摘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

本文从训诂文献出发, 认为“忠”“恕”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

对于“忠”“恕”的关系, 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 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果关系, 相反, “恕”在外延上涵盖“忠”, 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

关键词孔子忠恕心理原则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2627(2007)05 -0004 -05作者:卜师霞, 女, 1974年生, 吉林梨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训诂文字学。

北京100875“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种终极的追求。

《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次, 其中105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用法①。

涉及“仁”的定义13条, 均见于师徒之间的问答,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 孔子对“仁”的阐述都是不同的。

但《论语》中却指出了“仁之方”为“忠恕”。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中进一步阐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足见“忠恕”是孔子道德思想中被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准则。

一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 怎样解释才更符合《论语》的精神, 接近“忠恕”的本质内涵? 历代学者对“忠恕”的阐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将“忠恕”作为实现“仁”的两种方法, 但对于“忠”与“恕”之间并未作更多①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221页。

分析。

例如《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忠者, 内尽于心。

恕者, 外不欺物。

”又云:“言身行忠恕, 则去道不远也”。

第二类是宋代学者提出的“体用”之说。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对“忠恕”进行了详尽阐释, 认为“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

《传承》2008年第11期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说:“仁者,人也。

”(《中庸》)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

在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9次。

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从中可见孔子仁爱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仁爱思想的内涵(一)爱人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爱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

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

《中庸》中也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百善孝为先,孝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善事父母为孝,孔子及其重视孝道,孝并不是空泛的,在孔子的思想中赋予了孝具体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顺,即无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

对父母的生、死、葬、祭都必须用礼。

另一方面指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对父母,如果只是养活,而不是从心里尊重、敬爱,与养活犬马无异,不是孝。

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是比孝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

还有一方面就是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

善事兄长为悌。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爱人是从父母兄弟开始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卜师霞摘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但对其内涵的界定有所分歧。

本文从训诂文献出发, 认为“忠”“恕”是在“克己”上统一起来的实现“仁”的心理换位原则。

对于“忠”“恕”的关系, 本文认为“忠”“恕”并非是积极和消极的并列关系, 也并非是“因忠而恕”的因果关系, 相反, “恕”在外延上涵盖“忠”, 应该是“忠”的心理前提。

关键词孔子忠恕心理原则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 -2627(2007)05 -0004 -05作者:卜师霞, 女, 1974年生, 吉林梨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训诂文字学。

北京100875“仁”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一种终极的追求。

《论语》中“仁”字共出现109次, 其中105次都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用法①。

涉及“仁”的定义13条, 均见于师徒之间的问答,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 孔子对“仁”的阐述都是不同的。

但《论语》中却指出了“仁之方”为“忠恕”。

《论语·里仁》:“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中进一步阐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足见“忠恕”是孔子道德思想中被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准则。

一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 怎样解释才更符合《论语》的精神, 接近“忠恕”的本质内涵? 历代学者对“忠恕”的阐释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是将“忠恕”作为实现“仁”的两种方法, 但对于“忠”与“恕”之间并未作更多①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221页。

分析。

例如《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忠者, 内尽于心。

恕者, 外不欺物。

”又云:“言身行忠恕, 则去道不远也”。

第二类是宋代学者提出的“体用”之说。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对“忠恕”进行了详尽阐释, 认为“忠恕只是一件事, 不可作两个看”。

又云:“忠是本根, 恕是枝叶。

非是别有枝叶, 乃是本根中发出枝叶, 枝叶即是本根。

”又云:“忠只是一个忠, 做出百千万个恕来。

”又云:“方忠时, 未见得恕;及至恕时, 忠行乎其间。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诸人' , 非忠不能也。

故曰:`无忠, 做恕不出来' 。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陈子的话, 即“忠者, 天道; 恕者, 人道。

忠者无妄, 恕者所以行乎忠也。

忠者体, 恕者用, 大本达道也。

”在这里, 朱熹认为“忠恕”是表示主从关系的一个概念, 由于有内心的“忠”, 才有行动上的“恕”。

第三类为现代一些学者的观点。

他们认为, “忠”“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仁”的实践。

但是“忠”是从积极的角度阐发的, 而“恕”则是从消极的角度阐释的。

认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即所谓忠也。

`因己之不欲, 推以知人之不欲' , 即`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即所谓恕也。

”①“孔子自己曾给`恕' 下了定义:`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 这是`仁' 的消极面。

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②二为了更清晰地说明“忠恕”思想的内涵, 本文试图从“忠恕”的词义发展入手, 通过对文献中用例的总结和分析, 利用传统的训诂学和文献学方法来阐发其意义, 对以上几种观点进行考辨,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首先来看看训诂材料中所保存的“忠”和“恕”的训释。

《说文》对“忠”的解释是:“敬也, 从心, 中声。

”典籍中常以“中心”“尽心”作训释。

《吕氏春秋·孝行》:“事君不忠。

”高诱注:“忠, 正也。

”《论语·里仁》:“忠恕而已矣。

”刘宝楠正义:“忠者, 亦实也。

”《左传·成公九年》:“无私, 忠也。

”《国语·周语上》:“中能应外, 忠也。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非忠信, 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矣。

”王聘珍解诂:“上思利民, 忠也。

”《盐铁论·刺议》:“以正辅仁谓之忠。

”《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

”孔颖达疏:“忠者, 内尽于心。

”《论语·宪问》:“忠焉, 能勿诲乎。

”皇侃疏:“忠者, 尽中心也。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其言甚忠。

”王聘珍注:“言忠者, 言必由中也。

”《论语·述而》:“文行忠信。

”刘宝楠正义:“中以尽心曰忠。

”《论语·里仁》:“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注:“中心为忠。

”《说文》:“中, 内也。

”可见, “忠”强调的是不存私心, 尽心尽力。

它强调的是当“我”为“他人”做事时, 要把他人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做。

而且, “他人”并不仅仅限于君, 而是既可以·5·孔子忠恕思想的内涵①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1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16页。

指君主的“忠”, 如《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也可指臣下的“忠”, 如《荀子·臣道》:“上忠乎君, 下爱百姓而不倦, 是功臣者也”。

正因为“忠”意为不存私心, 尽心尽力, “忠”才是“真实的”“诚实的”。

所以, 在古籍中, “忠”常与“诚”互训, 《六书精蕴》说“忠, 竭诚也”, 而且两者后来连缀成“忠诚”一词。

我们可以以此来考察《论语》中“忠”的使用。

“忠”在《论语》中除“忠恕”连用外, 还有17处用例, 其中“忠信”6例, 如《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忠信”连用词义为“诚信”“坦诚”。

“忠告”1 例, 《论语·颜渊》:“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毋自辱焉。

' ”此处“忠”作状语, 词义为“坦诚地”。

“忠”单用为10次: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 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

”(《论语·为政》)3.定公问:“君使臣, 臣事君, 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无喜色;三已之, 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 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论语·公冶长》)5.子以四教:文, 行, 忠, 信。

(《论语·述而》)6.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7.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虽之夷狄, 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8.子曰:“爱之, 能勿劳乎? 忠焉, 能勿诲乎?”(《论语·宪问》)9.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 听思聪, 色思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除5、9外, 其他均很明确地表示“竭尽全力做事”之义。

当然, 这种“尽己”是多角度的。

2表示百姓对政府的“忠”;3表示臣子对国君的“忠”;4、6、8则表示国君或官员对百姓或所做之事的“忠”;1、7泛指与“他人”相处时的“忠”。

对于“恕”, 《说文》:“恕, 仁也。

从心, 如声。

”《诗经·周南·关雎·序》:“哀窈窕”。

郑玄笺:“哀, 盖字之误也, 当谓衷。

衷谓中心恕之。

”孔颖达疏:“于文, 如心为恕。

”《论语·里仁》:“忠恕而已矣。

”邢昺疏:“恕, 谓忖己度物也。

”皇侃疏:“恕谓忖我以度于人也。

”刘宝楠正义:“恕即为仁也。

”又引《新书·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楚辞·离骚》:“羌内恕己以量人兮。

”王逸注:“以心揆心曰恕。

”《荀子·法行》:“有君而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 非恕也;有亲不能报, 有子而求其孝, 非恕也;有兄不能敬, 有弟而求其听·6·孔子研究2007年第5期令, 非恕也。

”贾谊在《新书·道术》里说“以己量人谓之恕”。

因此, “恕”强调的是当“我”看待“他人”时, 要用“我”之心衡量“他人”, 用“我”之爱憎体会“他人”之爱憎, 是对自己的要求和限制, 强调要把“我”放在“他人”的处境中去考虑。

在这种限制原则的支配下, 一方面当“他人”为“我”做事时, “我”要从本心出发设身处地去理解;另一方面, 当“我”为“他人”做事时, “我”仍要从本心出发进行换位思考, 然后把“他人”之事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

无论哪一方面, 都是强调这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的一种换位思考的心理原则, 是对“我”的要求标准, 而这种标准所达到的正是“仁者爱人”。

通过对“忠”和“恕”的词义分析, 可以看出, “忠”“恕”在以下两点存在共同之处:首先它们都是在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对“我”的限制和要求;其次它们均强调一种换位思考的原则。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这两种换位思考的原则在外延上是有所不同的, “忠”是在处理“我”为“人”做事时的原则, 而“恕”则不仅仅包括“我”为“人”做事时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更包括着“人”为“我”做事时“我”应如何换位思考去体谅别人。

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恕”的外延是大于“忠”的。

也就是说, “忠”的“尽己”是在“推己”原则下的“尽己”。

这一点是应该容易理解的, 因为只有当我们懂得把“我”与“他人”进行换位思考, 懂得“以己量人”, 我们才会把“他人”之事当作“我”之事去“尽心”。

所以, “恕”和“忠”比较起来, 前者更为抽象, 后者更为具体。

只有心中有“恕”, 才可以做出行动上的“忠”。

因此, 笔者不赞同前述第二种观点, 也就是说“忠”和“恕”之间并不像宋代学者所说的“忠”是“体”, “恕”为“用”。

相反, 从先秦的词义出发来看, 反而是“恕”在词义上涵盖着“忠”, 反而是无“恕”则做不出“忠”来。

因此, 《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 忠也。

”韦昭注:“忠, 恕也。

”《国语·晋语二》:“除暗以应外谓之忠”。

韦昭注:“忠, 谓恕也。

”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可以理解《论语》中除“忠恕”连用外的“恕”的另外一个用例。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在这里, 孔子把“恕”作为了终身行之的准则;而且能够明白前代的经学家常以“仁”来训释“恕”, 如《说文》:“恕, 仁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