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共3篇)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共3篇)篇:定滑轮和动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定滑轮和动滑轮》。
我这节课的说课流程是: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和学法三说过程四说教学预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五课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杠杆原理、轮轴省力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中学生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两种机械,并分别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这节课也是本单元重要内容之一。
2.【学情分析】:对于农村六年级学生来说,定滑轮的位置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不多,实际应用中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使用,因此学生对这类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滑轮图片,教学中从生活中的升国旗实例出发引出定滑轮,最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科学概念:1.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5.【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6.【教具学具准备】:滑轮2个,铁支架1个,测力计1支,钩码1盒,细绳子2根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本课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优秀3篇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优秀3篇《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篇一六年级科学《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定滑轮和动滑轮构造上的特点2、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一三;科学知识:3、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4、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能有机会与同学们共上一节科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特地为同学准备了一首歌曲,请同学欣赏。
2、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
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3、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
(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预测是()否()要改变的条件不要改变的条件实验设计(可附图)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一三的表格内。
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2、 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简单机械的兴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验证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
教具学具准备滑轮9个,铁架台9个,测力计9个,钩码9盒,细绳9根( 厘米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升旗视频。
“我们每周一都进行升旗仪式,你想过没有,旗杆上的什么装置帮助我们把国旗升上旗杆顶端?”(生答滑轮)“对,滑轮。
”师手拿滑轮“像这样边缘有槽,能绕中心轴自由转动的轮,称为滑轮。
”(出示课件2)这是各种型号、各种颜色的滑轮。
(出示课件3)定滑轮的定义:像这样固定在一个位置,不随重物的移动而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板:定滑轮)2、 科学探究(一)模拟升旗,感受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1、你愿意当升旗手吗?(出示课件4)这个同学升旗的时候,请同学们观察升旗手向哪个方向拉绳子?旗子向哪个方向运动?2、你看清楚了吗?发现了什么?(手往下拉绳子,国旗往上升)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板:作用 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升国旗时使用定滑轮有什么作用?(使工作方便)(二)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1、师:定滑轮能不能省力呢?2、生猜测。
3、请各小组讨论利用现有的器材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呢?(讨论、汇报)怎样才能证明定滑轮省力?4、实验操作方法(1)组装定滑轮。
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挂在定滑轮的槽内。
(2)在细绳的左端挂上钩码当作重物。
(3)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上几个钩码能够拉起左边的重物。
(右边钩码看作所用的力)当定滑轮达到平衡时,我们认为右边所用的力刚好把左边的重物拉起,这和我们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杠杆尺的研究)5、教师提醒学生实验要求,做好记录。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

《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的教学内一,从教材体系上看,前面已学过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知识,跟前面的杠杆、轮轴相比,本课内容难度小,学生容易认识,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这一部分内容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习本节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定滑轮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熟悉。
因为它的位置比较高,比较隐蔽,真正见到过的为数不多,动滑轮也常与吊钩组合在一起,也不易看到,所以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我在课前搜集一些滑轮的图片,学生先观察滑轮图片,对滑轮有个初步的认识。
由于六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大胆猜想,并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通过实验现象得出基本的实验结论,所以对于滑轮的作用的学习,采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猜想一实验证明一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2.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进一步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了解机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四、重点难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认识滑轮的作用。
五、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科学知识”,所以在课堂上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及原理,把学生引向滑轮组的探索中。
《定滑轮和动滑轮》这节课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享受探究的乐趣。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传递和转换的原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滑轮组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知道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模型、实验器材、图片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图片,如吊车、滑轮组等,引导学生思考滑轮的作用和原理。
学生分享对滑轮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滑轮组模型,向学生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原理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组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吊车、电梯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5《定滑轮和动滑轮》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滑轮的实质,掌握滑轮的使用方法,以及了解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滑轮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滑轮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学会使用滑轮,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滑轮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认识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轮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点。
2.难点:滑轮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直观地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绳子、重物、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故事引起学生对滑轮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滑轮?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思考滑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类型的滑轮,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滑轮的分类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滑轮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滑轮的工作原理。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滑轮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因素对工作效果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滑轮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运用动滑轮和定滑轮进行物理实验——小学科学教案

《用动滑轮和定滑轮进行物理实验——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作用和原理;2.掌握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方法;3.能够通过控制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数量和位置,达到不同的提升效果;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动滑轮和定滑轮动滑轮和定滑轮是机械运动中常用的元件,它们的作用是改变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其中,动滑轮是可以自由运动的,它的作用是改变作用力的方向,并减小所受力的大小;定滑轮是不能自由运动的,它的作用是改变所受力的方向。
2.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原理动滑轮的原理是:当外力作用在动滑轮上时,通过轮子转动的运动将力到轮缘边缘处的距离增加,从而改变作用力的方向,并减小所受力的大小。
定滑轮的原理是:定滑轮本身号称无用,是因为它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只能改变力的方向。
所以当力传到定滑轮上时,定滑轮会改变作用力的方向。
3.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方法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使用方法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将滑轮放在需要的位置上,再用绳子把滑轮扣住,就可以使用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滑轮的过程中,绳子要绕在滑轮上,避免绳子歪斜,导致滑轮损坏或者使用效果不佳。
4.控制滑轮数量和位置的提升效果在使用滑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滑轮的数量和位置,来达到不同的提升效果。
如果只有一个滑轮,那么它只能改变力的方向,而不能改变力的大小,因此如果需要提升物体,就需要施加大力,很容易疲劳。
但如果使用两个滑轮,就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绕滑轮的绳子减小所受力的大小,从而提升物体的效果更好。
当然,当需要提升物体的高度时,滑轮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滑轮的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物体,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减小所受力的大小,达到提升物体的目的。
三、实验步骤1.确定实验的目的和对象;2.根据实验需要,选择适当数量和位置的滑轮;3.搭建实验用机构,确定物和滑轮的位置;4.调整滑轮和绳子的位置,确保顺畅;5.根据实验需要,施加相应的力,记录实验结果;6.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定滑轮和动滑轮》教案2一. 教材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这部分内容位于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五单元“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也有实践操作的指导,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作用、重力等。
他们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观察和操作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如使用剪刀、胶带等工具。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够与同伴一起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
三. 教学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2.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滑轮组的应用。
2.难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滑轮组的设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2.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学习滑轮的知识。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滑轮组、剪刀、胶带、绳子、重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滑轮组、剪刀、胶带、绳子、重物等。
3.教学课件:PPT或者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滑轮应用实例,如吊车、滑轮包等,引导学生关注滑轮,激发学生对滑轮知识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操作滑轮组,引导学生发现滑轮组的使用可以省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滑轮组,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