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和毒作用剂量?

答案: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性质。

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也可能简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作用剂量:既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试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

2,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案:(1)致死剂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1,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2,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3,最小致死量(MLD或LD01或LD min)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4,最大耐受量(MTD或LD0)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敏感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包括急性阈剂量(Lim ac)和慢性阈剂量(Lim ch)

(3)最大无作用量(MNEL)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经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哟美好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4)毒作用带{包括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

(5)作用水平:

[1]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

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机体是可以区分的。

[2] 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实验,一种外源化学物

不引起机体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某种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机体

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非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4] 未观察到作用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实验,与适当的对照机体比

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6)安全限值:是对包括食品在内的各种环境介质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规定的限量要求。

3, 机体吸收外源化学物有哪些途径?各自特点?

答案:(1)途经:一、经胃肠道吸收;二、经呼吸道吸收;三、经皮肤吸收;四、经其它途径吸收。

(2)特点:

一、经胃肠道吸收:

(1)毒物的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甚至是在口腔和直肠中,但主要是在小肠,

(2)方式:被动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或胞饮等

(3)外源化学物经胃肠道被动扩散主要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和pKa,胃肠道腔内pH。

(4)特殊转运系统

(5) 胃肠道中的消化酶或菌群的作用

二、经呼吸道吸收

(1)经呼吸道吸收,以肺泡吸收为主,经肺吸收的速度相当快,仅次于静脉注射

(2)鼻腔吸收:表面积较小,但黏膜有高度通透性

(3)气态物质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

(4)气态物质的吸收速率还取决于其在血中的溶解度、肺通气量和血流量

(5)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气溶胶中颗粒的大小和化学物质的水溶性

(6)颗粒物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

三、经皮肤吸收

(1)毒物经皮吸收必须通过表皮或附属物(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是表皮的角质层。

(2)一般来说,脂水分配系数高的外源化学物质易经皮肤吸收,相对分子质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通过无损的皮肤。人体不同部位皮肤对毒物的通透性不同,阴囊>腹部>额部>手掌>足底。

四、经其它途径吸收

(1)静脉注射

(2)腹腔注射:门脉循环,肝脏。

(3)皮下或肌肉注射

4.什么是分布?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答案:(1)分布:外源化学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和体液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2)贮存方式: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2. 肝和肾作为贮存库3. 脂肪组织作

为贮存库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5,代谢过程分为哪几相?其定义是什么?

答案:代谢过程分为Ⅰ相反应和Ⅱ相反应。

I相: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水溶性增高形成为适合II相反应的底物。

II 相: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

6.何谓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答案:(1)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在24h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中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及

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2)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1]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及其他的急性毒性参

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并对该外源化学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

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剂量—反应关系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

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为亚慢性及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学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

选择的依据。

[4]为毒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