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徐霞客游记》简介

合集下载

《江右游日记十四》(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江右游日记十四》(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四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江右游日记十四原文初六日,晨起,雾仍密翳。

晨餐毕,别僧宝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

由洞门南越一岭,五里,〔其处西为西云山,东为佛子岭之西垂,〕望见东面一山中剖若门,意路且南向,无由一近观。

又二里至树林,忽渡桥,路转而东。

又一里,正取道断山间,乃即东向洋溪大道也。

〔盖自祝高岭而南,山分东西二界,中开大洋,直南抵汤渡。

其自断山之东,山又分南北二界,中井大洋,东抵洋溪。

而武功南面与石门山之北,彼此相对,中又横架祝高至儿坡一层,遂分南北二大洋。

北洋西自上陂合陈钱口之水,由钱山平田会于洋溪;南洋西自断山至路口,水始东下,合石门东麓卢子垅之水,由塘前而会于洋溪。

二溪合流曰洋岔,始胜舟而入安福。

〕初望断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无奇,是名错了坳,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

由坳入即东南行,三里为午口。

南上岭,山峡片石森立,色黑质秀如英石一种制作盆景,假山之特殊石头。

又二里,一小峰尖圆特立,土人号为天子地。

乃东逾一岭,共五里,为铜坑。

浓雾复霾,坑之上,即路口南来初起之脊也。

由此南向黑雾中五里,忽间溪声如沸,已循危崖峭壁上行,始觉转入山峡中也。

雾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黑逼仄,然不能详也。

已而竹影当前,犬声出户,遂得石门〔寺〕,乃入而炊。

问石门之奇,尚在山顶五里而遥,时雾霾甚,四顾一无所见,念未即开雾,余欲餐后即行。

《黔游日记五》(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黔游日记五》(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五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黔游日记五原文二十日早餐,随担夫出平坝南门,循西山麓南行。

二里,有石坊当道,其南丛山横列,小溪向东峡去,路转西峡入。

三里,又随峡南转。

又二里,上石子岭,逾岭为石子哨。

又七里,过水桥屯。

又五里,为中火铺。

又二里,西上坳,从坳夹行一里,为杨家关。

又西三里,为王家堡,乃南转四里,为石佛洞。

洞门西向,不深,有九石佛,甚古。

其处西抵大茅河为安酋界,约五十里。

又南五里,平坞间水分南北流,是为老龙过脊。

又南五里,为头铺。

又南二里,西入山坳。

逾之,出其西,又南行三里,过一堡,又二里上陇,入普定北门。

一岐自东北来者,广顺道;一岐自西北来者,大茅河诸关隘道。

普定城垣峻整,街衢宏阔;南半里,有桥;又南半里,有层楼跨街,市集甚盛。

二十一日出南门,西南行十五里,为杨家桥,有堡为杨桥堡。

又南十里,为中火铺。

又南一里,抵龙潭山下,转入西峡。

西八里,有哨。

转南七里,为龙井铺。

又南七里,过哑泉,大路从东南下山,绕山南入安庄东门;小路越岭西而南下,度小桥,抵安庄西门。

安庄后倚北峰,前瞰南陇,而无南北门,惟东西两门出入。

西门外多客肆,余乃入憩焉。

遂入西门,遇伍、徐二卫舍,为言:“此间为安邦彦所荼毒荼音tú荼毒即毒害、残害,残害独惨,人人恨不洗洗劫、讨伐其穴。

然以天兵临之,荡平甚易,而部院朱独主抚,以致天讨不行,而叛逆不戢jí收敛。

《滇中花木记》(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滇中花木记》(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滇中花木记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滇中花木记原文滇中花木皆奇,而山茶、山鹃杜鹃为最。

山茶花大逾碗,攒合成球,有分心、卷边、软枝者为第一。

省城推重者,城外太华寺。

城中张石夫所居朵红楼楼前,一株挺立三丈余,一株盘垂几及半亩。

垂者丛枝密干,下覆及地,所谓柔枝也;又为分心大红,遂为滇城冠。

山鹃一花具五色,花大如山茶,闻一路迤西,莫盛于大理、永昌境。

花红,形与吾地同,但家食时,疑色不称名,至此则花红之实,红艳果不减花也。

滇中花木记译文云南省的花木都奇特,而山茶、山鹃最引人注目。

山茶的花比碗还大,花瓣层层聚集、团成球形,有分心、卷边、柔枝,是上品。

省城昆明所推重的,是城外太华寺的山茶。

城中张石夫所居住的朵红楼前,一棵山茶树挺立,有三丈多高;另一棵山茶树盘旋垂盖,几乎遮住半亩地。

垂着的这一棵枝干丛生稠密,往下一直盖到地,就是所说的柔枝;又是分心、大红色,于是被誉为省城中的山茶之冠。

山鹃有五种颜色,花朵像山茶一样大,听说滇西一带,什么地方的山鹃都比不上大理府、永昌府境内的繁丽。

花红的形状和我家乡的相同,只是在家乡吃花红时,对果子的颜色与名称不符有怀疑,到云南花红才名符其实,红艳艳的果子不亚于红花的颜色。

《游黄山日记后》(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游黄山日记后》(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后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游黄山日记后原文戊午(公元1618年)九月初三日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

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

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硃砂庵而登。

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

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lǎn同揽。

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直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

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

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

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徐霞客游记》 简介

语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徐霞客游记》 简介

《徐霞客游记》- 简介《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旅游家、地理学家徐弘祖的旅游日记,去世前托其外甥季梦良整理原稿,后由季梦良、王忠纫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

由于明清之际战乱,多有散失,残余篇幅由后人辑编成册,共20卷,根据许多其他人,如他的朋友,家人的墓志铭,后来游记中和其他材料的记载,可以推知散失的部分。

最近发现浙游至粤西游旧钞本五册,题名《徐霞客西游记》,所记日数、字数均较世传本为多,有原编者季梦良的题识(1642年),应是季编本的残存部分。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

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发生重大事件外,几乎没有停止旅游,并详细记录途中所见,是地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徐霞客游记》自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版到1985年朱惠荣校注本。

已出版38次,相关的研究论文有139篇。

《徐霞客游记》- 成书经过徐霞客自22岁(1607年)新婚那年开始旅游,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迹遍布中国16个省。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1607年,开始旅游,母亲为他制远游冠,游历太湖泛舟,登东西洞庭山,游记缺失;1609年,“历齐、鲁、燕、冀间,上泰岱,拜孔林,谒孟庙三迁故里,峄山吊枯桐”,游记缺失;1613年,入浙,从曹娥江独走宁波,渡海游落迦山,游记缺失。

从3月30日开始是游记第一卷,游天台山,游雁荡山。

1614年冬,游金陵(南京),游记缺失;1616年,游白岳、黄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没有旅游;1618年,再游黄山,庐山;过波阳湖;年底续娶第二位妻子;1619年,妻子生子,没有旅游;1620年,游浙江仙游九鲤湖,试钱塘江潮;1621年-1622年,母病危,没有旅游;1623年,游嵩山、华山、太和山(武当山),开始游记第二卷;1624年,陪母亲游荆溪、勾曲(在浙江),没有游记;1625年-1627年,母亲去世,守孝,没有旅游;1628年,游福建;1629年,游北京、天津蓟县盘山,游记缺失;1630年,再游福建;1631年,没有旅游;1632年,游天台山、雁荡山,泛舟太湖;1633年,北上游五台山、恒山;1634年-1635年,长媳生长孙,次子娶妻,没有旅游;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从浙江旅游至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年没有回家,游记中第三卷到第19卷都是这四年的游记,每日都有记载,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诗文,其他人写的序等。

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

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

徐霞客游记的主要内容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他以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对旅游经验的把握而著称。

徐霞客的游记叫做《徐霞客游记》。

以下是徐霞客游记主要内容的介绍。

徐霞客曾经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区,包括现在的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他在旅途中,记录了中国的众多自然风景、历史遗迹、人文景观等等,并且记录了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历史遗迹,这些珍贵的记录对后代有着极大的史料和文化价值。

在贵州的旅途中,徐霞客发现了大量的岩洞和石林等自然地貌,在这些地貌中,徐霞客不仅感叹自然之美,也注意到了这些地貌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地质学、生物学等科学价值。

这一点在当时的中国非常罕见。

另外,徐霞客还记录了他在旅行时的饮食、住宿、交通等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例如,在游历大衡山时,他记录下了当地的特色美食---糯米饭和豆腐,以及当地特有的风俗---抬山翻峰;在游历安徽时,他记录了当地的特色建筑---众妙观等等。

这些记录对于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风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记录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风俗文化之外,徐霞客还非常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游记中,他记录了一些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现象,如黑妇传说、蜀中变乱、水灾等,用自己的思想去切入这些话题,着力分析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思想价值。

总而言之,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游记,它涵盖了自然、文化、科学、人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

在徐霞客所处的时代,中国处于明朝末期的动荡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导致了对王朝的不满和反叛,这些不稳定的政治局势给当时的文化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随着海外贸易的逐渐增多,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这也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与新的学派在当时共同存在。

小学六年级导读《徐霞客游记》简介

小学六年级导读《徐霞客游记》简介

三一文库()/小学六年级〔小学六年级导读《徐霞客游记》简介〕《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明末徐弘祖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

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徐霞客游记》的编辑整理和流传,除了徐霞客家的塾师季梦良幼子李介立(徐霞客的小儿子,为徐霞客侍妾周氏所生。

周氏孕后因“不容于嫡,改嫁于李”,遂名李介立,又名李寄)作出了很大贡献外,民间藏书家的珍藏、校订、增补,也是《游记》得以保存和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明、清改朝换代的政治变乱中,季梦良辑集的首部《游第1页共4页记》稿本在战火中成为灰烬。

此后,季梦良再次搜集材料,又编成了一部稿本。

后来,徐霞客志同道合的族兄徐仲昭,为使《游记》尽早成书梓印,把这部抄本面交常熟名士宿儒钱谦益。

钱谦益,明万历进士,官至吏部侍部,著有《初学集》、《有学集》,编有《列朝诗选》,是当时“操海内文字之柄”的著名学者。

他又是个大藏书家,曾不惜重资购聚古本,在红豆山庄筑了绛云楼,藏书一万卷。

钱谦益同徐霞客有过交往,深知《游记》是霞客毕生“手攀星岳,足蹑遐荒”的考察记录,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

可惜,已届耄耋之年的钱谦益生活窘迫,特别他那座万卷楼刚刚被大火焚毁,《游记》再好也无条件珍藏,更谈不上刻印了。

为此,他只得求助于当时全国闻名的大出版家毛子晋,写了《嘱刻游记书》,连同稿本一并交给了毛子晋。

毛子晋也是常熟人。

他好古博览,藏书八万多卷,专门构建了汲古阁、目耕楼存放。

还聘请文士校勘、梓印了《十三经》、《十七史》、《古今百家》及未印刷的书籍。

《楚游日记十三》(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楚游日记十三》(徐霞客游记)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三关于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楚游日记十三原文初六日饭而行。

出东门,五里,一山突于路北,武水亦北向至,路由山南水北转山嘴复东南去。

路折而东北,一里,一路直北,乃桂阳间道;一岐东北,乃宜章道也。

三里至阿皮洞,武溪复北折而来,经其东北去。

水西有居民数家,从此渡桥东上牛庙岭,俱寂无村落矣。

逾岭下四里,为川州水凉亭。

又五里,升降山谷,为桐木郎桥。

桥下去水,自南而北,其发源当自秀岩穿穴之水也。

桥东有古碑,大书飞白,为广福桥。

其书甚遒劲,为宋桂阳军知临武县事曾晞颜所书。

从此南而东上一岭,又东向循山半行五里,路忽四岐,乃不东而从北。

下岭,又东从山坞行五里,为牛行。

牛行人烟不多,散处山谷。

盖大路从四岐直东,俱高岭无人,而此为小路,便于中火耳。

由牛行又东,从小径登岭。

逾而下,三里,为小源,亦有村民数家。

从此又东北逾二岭而下,共五里,为水下。

遇一人,言:“水下至凤集铺止三里,而岭荒多盗,必得送者乃可行。

”余乃饭于水下村家,其人为我觅送者不得,遂东南一里,复南上小径,连逾二岭,则铺在山头矣。

其铺正在岭侧脊,是为临武、宜章东西界,而铺亭颓落,寂无一家。

乃东下岭,转而东北行。

二里,始有村落,在小溪西。

渡溪桥,而东北循水下二里,至锁石,村落甚盛。

北望有大山高穹,是为麻田大岭。

由锁石北上岭,三里过社山,两峰圆削峙,—尖圆而一斜突,为锁石水口。

由其东下岭二里,则武溪复自北而南,路与之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游记》简介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

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

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学上的重要成就有:一、喀斯特地区的类型分布和各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

仅在中国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他亲自探查过的洞穴便有270多个,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宽度和深度的具体记载。

并初步论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

他是中国和世界广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驱。

二、纠正了文献记载的关于中国水道源流的一些错误。

如否定自《尚书·禹贡》以来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导江”旧说,肯定金沙江是长江上源。

正确指出河岸弯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处冲刷侵蚀厉害,河床坡度与侵蚀力的大小成正比等问题。

对喷泉的发生和潜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学的解释。

三、观察记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态品种,明确提出了地形、气温、风速对植物分布和开花早晚的各种影响。

四、调查了云南腾冲打鹰山的火山遗迹,科学地记录与解释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红色浮石的质地及成因;对地热现象的详细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对所到之处的人文地理情况,包括各地的经济、交通、城镇聚落、少数民族和风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记述。

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超越前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一、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二、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三、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四、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五、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

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