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找骆驼
16《找骆驼》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6 *找骆驼【教材分析】课文是根据阿拉伯的一个民间故事进行改编的,讲了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但是他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叙述中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通过低学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含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他们还未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的习惯,常以主观的想法来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主题,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老人乐于助人的好品质,体会老人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培养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真揣摩老人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点的过程,学习老人善于观察认真分析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橡皮泥、表格、小红旗。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大家好!老师非常高兴能跟三(一)班的同学交朋友。
早就听说三(一)班的同学观察能力强、反应灵敏,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看是不是名不虚传,好吗?我来段自我介绍,请大家判断哪些真、哪些假。
我姓陈,是人民路小学的老师,今年五十岁了。
我还是一名大作家,《爬天都峰》就是我写的。
介绍完了,请你来辨一辨吧。
咱班同学可真是名不虚传哪!老师可愿意跟聪明的孩子交朋友了,既然是朋友了,我就带了见面礼。
是什么呢?我这儿有两块橡皮泥,下面我想选一位最爱动脑的小朋友上台来按下你的小手印,一块轻一点按,一块用力按。
教案表格 - 找骆驼

主备人:张旭影使用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16、找骆驼

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特点: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
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
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
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 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 牙齿。”
你能用“因为……所以……” 或 “……是因为……” 的句式 说说老人的判断过程吗?
自 学 提 示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 词语的意思。
驮(tuó)米 缺少 哄(hǒng)骗 跛(bǒ)脚 啃(kěn)树叶 脚印 究竟 至于 指点 顺着 商人 详细 好嘛 牙齿印 忿(fèn)忿不平 不紧不慢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 了在沙漠中商人( 走失)一 只骆驼,向老人( 打听), 经老人(指点),(找到 ) 骆驼的事。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 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 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 右边深,左边浅 ), 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
)。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 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 是这两样东西。”
因为( 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
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
所以( 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
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 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的英雄。
骆驼
骆驼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 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 能够见到。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 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 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 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náng),能贮存很多水; 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 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 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 涉。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16、找骆驼 课时训练 (2)

16* 找骆驼
一、多音字注音组词
着藏
二、按课文内容填表
三、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那可不知道
四、阅读答题
蒲公英
蒲公英的叶从根部长出,边缘呈羽状分裂,几片叶子中间,伸出长长的花轴,花轴顶端便是淡黄色的小花。
蒲公英的花,乍看只是一朵,其实何止一朵?当你蹲下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淡黄的小花是由许多小花朵构成的一个花亭。
每一个花朵下,长着一个很小的果,每个果上,冒出一撮又长又密的冠毛。
一个个小果结成一团,就像一个毛茸茸的圆球,真是逗人喜爱。
1、作者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观察蒲公英的,重点写了蒲公英的_________。
2、运用以上观察方法,有顺序地观察一种植物,并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一段话。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组 16《找骆驼》骆驼简介相关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

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骆驼简介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
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
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
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
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
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骆驼的两座高高的驼峰,可储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和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
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于骆驼在行走或跑步的时候,同时伸出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腿,所以人骑坐在上面会觉得很不稳定。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
世界上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它们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驼峰的数目不同。
我国产的双峰驼,背脊上有前后两个马鞍一样的驼峰。
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家骆驼,它们的祖先是野骆驼,生活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沙漠地区,它同家骆驼的区别是:驼峰矮小,腿细长,全身的毛短,颜色淡黄。
由于野骆驼的数量十分稀少,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它们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又饿又渴,这时驼峰的脂肪便会分解,供给骆驼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
骆驼在缺水的沙漠里能耐渴,是由于它平时喝水少,一喝就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在夏天一天只排出一升左右尿,而且不轻易开口,防止体内水分外出,所以在夏天的沙漠中,它可以8天不喝水也不会干死。
骆驼善于走沙漠,因为它有两对奇特的脚掌,掌下生着宽厚的像弹簧一样的肉垫,走路时脚趾在前方叉开,这样,在沙面上走路不会陷到沙窝里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16找骆驼骆驼简介相关阅读素材部编版

骆驼简介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
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
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
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
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
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骆驼的两座高高的驼峰,可储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和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
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于骆驼在行走或跑步的时候,同时伸出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腿,所以人骑坐在上面会觉得很不稳定。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
世界上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它们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驼峰的数目不同。
我国产的双峰驼,背脊上有前后两个马鞍一样的驼峰。
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家骆驼,它们的祖先是野骆驼,生活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沙漠地区,它同家骆驼的区别是:驼峰矮小,腿细长,全身的毛短,颜色淡黄。
由于野骆驼的数量十分稀少,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它们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又饿又渴,这时驼峰的脂肪便会分解,供给骆驼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
骆驼在缺水的沙漠里能耐渴,是由于它平时喝水少,一喝就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在夏天一天只排出一升左右尿,而且不轻易开口,防止体内水分外出,所以在夏天的沙漠中,它可以8天不喝水也不会干死。
骆驼善于走沙漠,因为它有两对奇特的脚掌,掌下生着宽厚的像弹簧一样的肉垫,走路时脚趾在前方叉开,这样,在沙面上走路不会陷到沙窝里去。
它在旅行中,将头抬得高高的,眼睛不会被地面上阳光反射的高热所灼伤。
骆驼的长睫毛的眼睛,自动开闭的鼻孔,长满密毛的耳朵,都能使它免遭风沙的袭击……早在2000年前的西汉,我国人民就用骆驼作为通向西域的交通工具,它也是唐朝时在“丝绸之路’上驮运货物的动忧”。
16《找骆驼》 之二

16《找骆驼》之二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
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
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
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
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
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要求: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
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
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讲读课文。
小学语文第五册-16 找骆驼-189

16 找骆驼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仔细观察,又要善于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读出老人不紧不慢、自信和商人急切、生气的语气。
3.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1.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2.理解“忿忿、不紧不慢”等词,体会老人与商人当时的心情及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为什么骆驼左脚脚印浅就能判断左脚有点跛;看树叶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课时安排:1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找骆驼(主备:陈霞)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
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
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
(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这时候左右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这左右应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
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
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
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讠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
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
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
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
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重点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自主感悟,而字词的训练退居其次。
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