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找骆驼
16课找骆驼教学反思

学目的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
(板书课题)2.提出学习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
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16.找骆驼

16.找骆驼(主备:陈霞)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
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1、板书课题,读题。
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
(自由读)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课题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走失这时候左右应该(三)出示生字失这左右应该(四)学习生字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失、左、右是独体字。
教案表格 - 找骆驼

主备人:张旭影使用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16、找骆驼

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特点: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
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
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
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 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 牙齿。”
你能用“因为……所以……” 或 “……是因为……” 的句式 说说老人的判断过程吗?
自 学 提 示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 词语的意思。
驮(tuó)米 缺少 哄(hǒng)骗 跛(bǒ)脚 啃(kěn)树叶 脚印 究竟 至于 指点 顺着 商人 详细 好嘛 牙齿印 忿(fèn)忿不平 不紧不慢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 了在沙漠中商人( 走失)一 只骆驼,向老人( 打听), 经老人(指点),(找到 ) 骆驼的事。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 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 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 右边深,左边浅 ), 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
)。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 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 是这两样东西。”
因为( 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
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
所以( 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
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 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的英雄。
骆驼
骆驼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 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 能够见到。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 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 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 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náng),能贮存很多水; 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 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 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 涉。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16找骆驼(教案)

16*找骆驼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
1.当你丢失东西的时候,你会怎么寻找呢?本文就讲述了一个找骆驼的故事,一位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帮助商人找到了骆驼。
你知道老人是怎么凭借观察找到骆驼的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借助字典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字词。
3.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
4.读完课文后,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找骆驼。
)5.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商人到处找走失了的骆驼,在询问一位老人时,老人详尽地描述了骆驼的特征。
第二部分(第9、10自然段):写老人讲述自己知道骆驼特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商人照老人的指点,找到了骆驼。
三、理解课文,引导探究。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画出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2)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征?(3)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4)自由完成下列研究性表格。
2.交流第一个问题:老人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并画出相关句子。
出示:“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1)学生说,教师总结特点。
(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齿。
)(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理解“是的”“不错”“对极了”等词、句子表达的好处,理解“愤愤”(表现商人很生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组 16《找骆驼》骆驼简介相关阅读素材 新人教版

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骆驼简介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
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
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
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京华之舟”的美誉。
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
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骆驼的两座高高的驼峰,可储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和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
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由于骆驼在行走或跑步的时候,同时伸出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腿,所以人骑坐在上面会觉得很不稳定。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
世界上有双峰驼和单峰驼,它们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驼峰的数目不同。
我国产的双峰驼,背脊上有前后两个马鞍一样的驼峰。
平时我们看到的大都是家骆驼,它们的祖先是野骆驼,生活在、甘肃、青海、内蒙古等沙漠地区,它同家骆驼的区别是:驼峰矮小,腿细长,全身的毛短,颜色淡黄。
由于野骆驼的数量十分稀少,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它们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又饿又渴,这时驼峰的脂肪便会分解,供给骆驼体内所需要的营养和水分。
骆驼在缺水的沙漠里能耐渴,是由于它平时喝水少,一喝就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同时排水少,在夏天一天只排出一升左右尿,而且不轻易开口,防止体内水分外出,所以在夏天的沙漠中,它可以8天不喝水也不会干死。
骆驼善于走沙漠,因为它有两对奇特的脚掌,掌下生着宽厚的像弹簧一样的肉垫,走路时脚趾在前方叉开,这样,在沙面上走路不会陷到沙窝里去。
对话描写的课文

对话描写的课文16* 找骆驼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他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心里很着急。
这时候,他看见一位老人在前面走,就赶上去问:“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老人说:“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老人说:“那我可不知道。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
要不,你怎么知道得这样详细?”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嘛。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17 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6《找骆驼》 之二

16《找骆驼》之二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
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
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
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
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
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要求: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
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
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讲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找骆驼
导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4、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知识链接: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驼峰里储存有一百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的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
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
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习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自主学习
1、读读认认并理解加横线的词语。
2、《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一只骆驼,向老人(),
2、故事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收获吗?
小练笔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