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

人文学院(人类学系)人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山大学————————————————————————————————作者:————————————————————————————————日期: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胜任文物、考古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在考古研究机构、文物鉴定机构、文物博物馆、文化旅游等部门工作,也适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部分毕业生可以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风范。

2、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义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史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课程类别学分数所占比例备注公共必修课42 27%公共选修课20 13%专业必修课64 41%专业选修课30 19%毕业总学分156课内总学时2426五、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史、人类学概论、考古学导论、史前考古学、秦汉考古、夏商周考古、魏晋-宋元考古、田野考古实习、民族考古学。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田野考古实习、人类学概论;重点课程: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实习)。

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介绍

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介绍+课程设置(本科)2011-07-27 12:14 P.M.这篇文是为了让更多孩纸了解人类学这个专业,偶觉得这么好的专业不受重视实在是让人受不鸟。

好吧说我打广告也行。

首先介绍一下中大人类学专业概况。

人类学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

大类可以分为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

详情百度百科。

全国只有中大和厦大设置人类学专业本科课程(注意是人类学专业不是考古学专业)。

中大人类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设置本硕博三点+博士后流动站。

自从前不久北大某学科带头人被指学术剽窃后,中大人类学就可以说位居大陆第一。

人类学系与社会学专业、中文系、历史系乃至医学部都有合作。

成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合作),人类学系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

总之,这门学科最大的优点就在于————综合!俗话说,社会、社工(社会工作)、人类、考古一家亲,四个专业构成中大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是华南社会学研究的中心。

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率是非常有保证的,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这样的人才。

据去年校内各专业本科就业率分析的报告指出,人类学排在第四,文科专业它则排在第一。

如果选择深造,前景则更为开阔。

像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香港都是不错的选择。

人类学研究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对成熟,因此开设此专业的大学数不胜数,它们的课程也更有趣,同性恋啊帮派啊女权啊等等,不过恐怕就少有纳西族神马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对象了。

看到那么多服从分配的童鞋被调剂到这个专业,我痛心疾首。

我想人类学之所以冷清不在于其内容和前景,而在于当代太多人对它的忽视!想想就在二十多年前,经济学还是没人学的冷门专业,银行就业全包分配。

如今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社会的精神缺失,人们在赚钱的快感中渐渐麻痹了心灵。

明天,你还能确定人类学的时代不会到来?孩纸们!要知道真正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不会大学一上来就搞经济建设,人类学这么好的学科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

人类学培养方案

人类学培养方案

人类学培养方案人类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它通过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语言、物质和生物等方面,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变化。

人类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人际交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从事社会研究和相关领域工作的技能。

以下是人类学专业的一套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掌握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人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能够分析和解释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语言、物质和生物等方面的现象和变化。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他人良好地沟通和合作。

6.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社会研究和相关领域工作的技能,能够胜任相关的职业岗位。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生物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

2.主干课程:包括田野调查、人类学理论、人类学方法、人类学文献阅读、人类学原著选读等相关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和方法能力。

3.实践课程:包括参与田野调查、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4.选修课程:包括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历史、社会、语言等相关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

5.职业发展课程:包括学术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社会科学软件应用等相关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三、实践环节1.田野调查:组织学生参与田野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2.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社会问题和现实情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交流: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关于制订2009级中山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通知

关于制订2009级中山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通知

中山大学文件中大教务…2009‟38号关于制订2009级中山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通知各学院、直属系:为保障本科教学质量,推进“三学期制”的实施,现要求各学院、直属系制订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具体要求如下:一、学期周数设置:秋季学期18周,其中17周教学,1周考试;春季学期18周,其中17周教学,1周考试;短学期4周半,其中4周教学,3天考试。

短学期主要用于安排军事教育、辅修(含双专业、双学位)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

二、公共必修课程由教务处负责制订(格式见附件1)。

—1—三、专业课程由各学院(系)负责修订。

要求从专业特点、专业知识构成要求、专业特色形成等出发,以世界排名前100位大学的同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参照,优化和规范专业课程设置。

同时,为推动学科大类培养,要求各学院(系)整合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一、二年级学科大类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数学、物理、化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实行分级或分类教学。

具体地,由开课教学单位列出拟开设的课程种类或级别,由学生所在学院(系)按专业分别选择课程教学需求(格式见附件2)。

上述课程信息请登录“教务处主页——表格下载”处(/home/tabledown.aspx)查看。

教务处负责整体协调和落实。

五、所制订的培养方案,原则上要求周学时不超过30学时。

毕业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要求、学分规定如下:1、文理科:四年总学分原则上要求155学分左右,相应的学时数为:文科总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理科总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700学时左右。

2、医科:四年制医科总学分原则上要求200学分左右,总学时控制在3000学时左右;五年制医科总学分原则上要求250学分左右,总学时控制在3900学时左右;七、八年制医科按长学制医学教育要求,设置总学分和总学时。

3、学分规定:(1)理论课程:18学时为1学分;(2)实践教学:36学时为1学分或1周为1学分;(3)毕业论文(设计):学—2—分由各学院(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自行确定,原则上不能超过8学分。

社会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熟练掌握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发展研究与预测等工作的社会学专业高级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基本要求:一是深厚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底蕴;二是扎实的理论功底;三是较强的社会调查工作能力;四是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五是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的基本知识,接受社会研究、社会调查和表达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实证调查研究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团结与协作精神及较强的组织能力;2.系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中外社会学的主要学派与学说,并善于分析各种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理论和思潮;3.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4.掌握文献检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5.学习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及开展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二、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社区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

三、学制4年四、授予学位法学学士五、教学时间分配表(续表)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注:专业类必修课指学科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类选修课指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七、课程计划表(续表)(续表)八、说明1.本专业第一、第二学年与社会工作专业打通培养;2.毕业论文与社会调查能力训练相结合,共设6学分。

专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部分实习(四周时间)在暑假期间进行;3.应在学校开设的综合素质课程中修读至少4个学分的理科类课程和2个学分的艺术类课程;4.本专业设双学位课程16门,共51学分,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表“双学位课”栏。

人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人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人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1. 引言人类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方面的多个领域。

本科阶段的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培养其独立研究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人类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设定,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

2. 核心课程2.1 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导论是人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内容包括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解释,以及人类学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方法论。

2.2 人类遗传学人类遗传学是人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介绍人类的遗传特征、基因演化和人类群体的遗传结构。

学生将学习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探讨人类基因组研究在人类学中的应用。

人类演化学课程通过对人类进化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进化历程和演化机制。

课程内容包括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比较研究、人类种群的起源和分化以及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等内容。

2.4 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探讨人类的社会文化差异和文化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学生将学习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对跨文化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 选修课程3.1 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课程旨在探索人类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变化。

学生将学习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

3.2 人类考古学人类考古学课程介绍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学生将了解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分析,以及考古学在揭示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

人类生态学课程旨在研究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人类适应环境的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3.4 比较文化研究比较文化研究课程旨在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人类学概论、中国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导论、民俗学概论。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校级精品课程“人类学概论”、“都市人类学”;双语教学课程:“民族志导论”、“文化人类学理论”;重点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工人才,使学生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既能从事实务工作,又能从事策划与管理工作。

二、专业基本培养规格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开放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拥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拥有良好的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熟悉定量和定性分析;初步具有独立进行实际工作、教学、研究以及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心灵。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心理学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实习等。

六、专业特色课程该专业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强调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的训练和运用。

通过理论教育和在各类社会管理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实习,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适合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行政等机构和社会服务团体从事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行政管理的人才。

该专业得到香港社工专家的支持,并与境外社工院校和数家社工服务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程表二○○九年本科专业公共必修课课程设置及学分安排计划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注:实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社会工作实习Ⅰ由社会工作导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专业成长工作坊五门课程任课教师负责;社会工作实习Ⅱ由系上统一安排,其中有200学时是第8学期期间以理论讲座形式进行的,但这部分不单独出成绩,而是汇总了小学期的实习表现后一起出成绩。

原则上所有专业必修课(含社会工作实习)都由两位老师轮流担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2009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专业必修课人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Anthropology3 72 1/4周大鸣教授张应强教授中国民族学Chinese Ethnology3 54 1/3吴国富副教授/刘志扬副教授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3 54 2/3陈华副教授/李法军讲师语言学概论Introduction toLinguistics3 54 4/3张振江副教授文化人类学理论The Theory ofCultural Anthropology3 54 2/3朱健刚副教授/何国强教授定量研究方法The MethodologyQuantitative Studies3 54 4/3 社会学系老师考古人类学Prehistory Anthropology3 54 4/3 金志伟讲师中国民族史Chinese Ethnohistory3 54 5/3张应强教授刘志扬副教授经济人类学Economic Ethnography2 36 5/2周大鸣教授程瑜副教授政治法律人类学Anthropology inPolitical and JuristicalSciences3 54 7/3何国强教授朱健刚副教授民俗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Folklore3 54 5/3邓启耀教授朱爱东副教授宗教学与宗教人类学Religious Studies andAuthnopological Studiesof Religion3 54 8/3刘昭瑞教授王建新教授民族志导论Lectures on EthnographyStudies3 54 2/3王建新教授/刘志扬副教授亲属和社会组织Kinship and SocialOrganization3 54 8/3麻国庆教授杨小柳讲师人类学系列讲座Series Lectureson Anthropology3 54 1/3 周大鸣教授等学年论文Paper Writing(as the 3dUniversity year studycompletion)2 36 8/2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教研室毕业论文Graduation Paper8 8周11/8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教研室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8 5周9/5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教研室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专业选修课发展人类学DevelopmentAnthropology2 36 8/2周大鸣教授/朱健刚副教授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Anthropology2 36 2/2陈华副教授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Study of Ethnic Groupsand District Culture2 36 10/2何国强教授人类学原著导读Anthropology ClassicsReading3 54 7/3吴国富副教授/朱健刚副教授都市人类学Urban Anthropology3 54 8/3周大鸣教授杨小柳讲师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3 54 4/3邓启耀教授医学人类学导论Introduction toMedical Anthropology3 54 8/3陈华副教授程瑜副教授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3 54 7/3朱爱东副教授中国古代史(上)History of AncientChina (1)3 54 2/3刘文锁教授/姚崇新副教授/郑君雷教授中国古代史(下)History of AncientChina (2)3 54 4/3姚崇新副教授/刘文锁教授/郑君雷教授历史人类学导论Intraduction to HistoricalAnthropology3 54 7/3 张应强教授乡村人类学Rural Anthropology2 36 10/2周大鸣教授/程瑜副教授服饰与饮食文化Culture of Clothingwith Ornamentation AndDietary3 54 7/3 邓启耀教授区域语言与文化Local Language andCulture3 54 7/3 张振江副教授世界民族志World Ethnography 2 36 5/2王建新教授/麻国庆教授/吴国富副教授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专业选修课人类之前的社会进化 2 36 8/2 张鹏博士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3 54 1/3社会学系教师社会学理论Sociological Theory3 54 2/3 社会学系教师社会研究方法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3 54 7/3 社会学系教师社区概论Community Studies3 54 5/3 朱健刚副教授国外中国研究评介Contemporary Chinesestudies abroad2 36 5/3 吴国富副教授人类学专业英语Professional English inAnthropology2 36 8/2 吴国富副教授语言人类学AnthropoligicalLinguistics3 54 5/3张振江副教授语言学方法与语言调查The Method ofLinguistics and LanguageInvestigation3 54 3/3 张振江副教授附表二:人类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必中国民族学Chinese Ethnology3 54 1/3吴国富副教授/刘志扬副教授人类学概论Introduction toAnthropology3 72 1/4周大鸣教授/张应强教授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修课文化人类学理论The Theory ofCulturalAnthropology3 54 2/3何国强教授政治法律人类学Anthropology inPolitical andJuristical Sciences3 54 7/3何国强教授朱健刚副教授民族志导论LecturesonEthnographyStudies3 54 2/3 王建新教授体质人类学PhysicalAnthropology3 54 2/3 陈华副教授人类学系列讲座Series Lectureson Anthropology2 54 1/3 周大鸣教授等中国民族史ChineseEthnohistory3 54 5/3张应强教授/刘志扬副教授民俗学概论Introduction toFolklore3 54 5/3 朱爱东副教授语言学概论Introduction toLinguistics3 54 4/3张振江副教授宗教学与宗教人类学Religious Studiesand AuthnopologicalStudies of Religion3 54 8/3 刘昭瑞教授选修课都市人类学Urban Anthropology3 54 8/3周大鸣教授杨小柳讲师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3 54 7/3 朱爱东副教授世界民族志World Ethnography2 36 5/2王建新教授/麻国庆教授/吴国富副教授人类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课程类别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分总学时开课学期/ 周学时课程负责人选修课亲属和社会组织Kinship And SocialOrganization3 54 8/3麻国庆教授杨小柳讲师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Study of EthnicGroups and DistrictCulture2 36 10/2 何国强教授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3 54 7/3 邓启耀教授发展人类学DevelopmentAnthropology2 36 8/2周大鸣教授/朱健刚副教授医学人类学导论Introduction toMedicalAnthropology3 54 8/3 陈华副教授注:1.副修:应修够25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4门。

2.双专业:须达到50学分或以上。

3.双学位:要求达到75学分或以上,包括毕业论文(8学分)。

4.民族学田野实习,可随本专业实习班或利用假期等时间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