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实验报告五篇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doc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范文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报告单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2015年秋季上学期学校三台花园初中班级七年级姓名目录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2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3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4)四、观察植物细胞........................................................................5五、观察动物细胞 (6)六、人体的基本组织........................................................................7七、观察草履虫 (8)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9九、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0)十、植物茎内水分的运输...................................................11十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12)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目的:1、尝试调查的方法,初步学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生物和生活环境实验器材:调查表、笔、望眼镜、放大镜实验设计:1、选择调查范围。
校园、公园或农田2、分组。
8人一组,确定组长3、设计调查路线。
选择生物多、环境变化多得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
6、进行整理,系在笔记本上。
7、汇报调查结果。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目的: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器材:10只鼠妇、湿土、铁盘(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实验设计:1.取一个方形的月饼盒,清洗干净,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范文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范文昆虫的翅膀色彩在生物学的课堂上,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关昆虫的知识。
其中一个令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是昆虫的翅膀色彩。
我进行了一项实验,以探究昆虫翅膀色彩的原因及其可能的生态功能。
(小节一)实验目的我的实验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昆虫翅膀的观察和比较,了解昆虫翅膀色彩的形成原因及其可能的功能。
(小节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我选择了几种普遍的昆虫,如蝴蝶、蜻蜓和苍蝇。
手边准备了一个放大镜和一个相机,以便观察和记录昆虫翅膀的特征。
(小节三)实验过程我首先观察了不同昆虫翅膀的颜色和图案。
我发现蝴蝶的翅膀上有美丽而复杂的花纹,而蜻蜓的翅膀则呈现出鲜艳的颜色。
与此相比,苍蝇的翅膀则较为单调。
(小节四)实验分析我认为昆虫翅膀的色彩差异可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有关。
例如,蝴蝶需要吸引异性的注意,在繁殖过程中,色彩丰富的翅膀有助于在茂密的植被中显眼地展示自己。
而苍蝇由于其短暂的寿命和较低的需求,翅膀色彩相对较为简单。
(小节五) 生态功能色彩对昆虫来说可能有多种生态功能。
首先,翅膀色彩可以用来吸引异性,如蝴蝶和蜻蜓,这对它们的繁殖至关重要。
其次,翅膀的色彩也可以用来警示天敌,如蝴蝶翅膀上的亮丽花纹可能对鸟类构成威胁,使它们保持距离。
此外,翅膀的色彩还可以用来伪装,使昆虫更好地融入它们的生境中,如某些昆虫的翅膀色彩与周围植物相似,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小节六) 与环境的关系昆虫的翅膀色彩也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
颜色鲜艳的昆虫通常生活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比如花朵周围。
然而,底色相当温暖的昆虫往往生活在较暗的环境中,比如草地。
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环境调节昆虫色彩以提供更好的生存能力。
(小节七) 色素和生物反应我还发现昆虫翅膀的颜色可能受到其体内色素的影响。
在观察过程中,我看到蜻蜓的翅膀颜色在不同的角度下会发生改变,这可能是由于颜色的折射和反射造成的。
(小节八)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我发现昆虫翅膀的色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doc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_共10篇范文一: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报告单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2015年秋季上学期学校三台花园初中班级七年级姓名目录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2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3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4)四、观察植物细胞........................................................................5五、观察动物细胞 (6)六、人体的基本组织........................................................................7七、观察草履虫 (8)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种子...................................................9九、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0)十、植物茎内水分的运输...................................................11十一、观察叶片的结构 (12)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实验目的:1、尝试调查的方法,初步学会调查记录2、描述身边生物和生活环境实验器材:调查表、笔、望眼镜、放大镜实验设计:1、选择调查范围。
校园、公园或农田2、分组。
8人一组,确定组长3、设计调查路线。
选择生物多、环境变化多得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
6、进行整理,系在笔记本上。
7、汇报调查结果。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报告年级班实验人:组次:试验时间:实验名称: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实验目的: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器材:10只鼠妇、湿土、铁盘(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实验设计:1.取一个方形的月饼盒,清洗干净,用记号笔在盒内画一条中线。
初一生物调查报告

初一生物调查报告初一生物调查报告(精选5篇)初一生物调查报告篇1一、基本状况按大纲要求七班级上册应开出演示试验4个,实际开出3个,开出率为75%;同学分组试验7个,实际开出7个,开出率为100%;同学自做试验3个,实际完成3个,开出率100%。
七班级下册应开出演示试验6个,实际开出4个,开出率为67%;同学分组试验4个,实际开出3个,开出率为75%;同学自做试验2个,实际完2个,开出率100%。
二、状况分析1、无法完成试验客观缘由:我校七、七年纪共有8个教学班,6名生物老师,均为兼职老师。
其中七班级老师2名(每人两个班),七班级老师4名(每人一个班)。
迫于教学压力老师以自己的主课为主,加之同学对辅课的不重视、教学时间紧,所以任课老师从思想上没有引起对生物试验课的重视。
2、无法完成试验详细缘由:七班级上册同学演示试验"观看鱼的呼吸':由于试验活体动物因各种缘由无法预备,教学时间紧迫。
七班级下册同学分组试验"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由于该试验需要水蚤,水蚤无处找寻,没有完成。
七班级下册演示试验"观看家蚕生殖发育过程,观看人体(男、女)细胞染色体的排序':由于各班上课时间不一、无法找到家蚕进行试验。
初一生物调查报告篇2生物学是一门试验科学,观看和试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努力制造条件,开齐、开好教材规定的试验,对培育同学的力量,进展智力,提高同学的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方面,具有不行替代的作用。
现阶段都在关注教育的公正问题,为了让国内的教育工了解贫困山区的生物学试验教学现状,了解山区教学资源短缺;为广阔的生物教育者,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教育者供应教学资源的参考让他们依据本地资源的不足来设定生物试验课和生物实践活动课;同时,为山区的教育改革供应资料和理论依据。
泸水县农村中同学物老师师资匮乏,生物试验教学资源过少,生物课外试验活动几乎没有进行过,同学对生物试验表现出的热忱不高,学校对本土资源利用不充分,试验课后的报告和评价欠缺,但是同学对生物试验的期望值很高。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实验报告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目的:1. 观察细菌的菌落2. 观察真菌菌落3. 对比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用具:培养皿牛肉汁培养基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放大镜提出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那些环境更多一些?哪些环境少一些?哪种环境根本没有? 探究思路:如果请你帮助幼儿园的教师想个办法,让小朋友知道手上有细菌和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 材料用具: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的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实验过程:1、没有想好如何工作之前,,不能打开培养皿。
2、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2号),将标签贴在培养皿的底部。
3、为什么要有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各做什么用?4、在各自选定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例如,在教室或草地、林中、汽车站旁等地方,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封好。
又如,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擦取口腔内部,手心等处,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如果你想检测硬币上有没有细菌,只需将硬币放在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
5、应考虑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
两套装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在同一环境下培养。
实验时间:2008.10.28制作孢子印实验目的1、认识孢子是真菌的一种生殖器官。
2、了解真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
材料用具:新鲜的蘑菇、解剖刀、白纸或玻璃板、培养皿或玻璃杯、放大镜。
方法步骤:1、选取一个较大的新鲜蘑菇或香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烧杯,以避免散落的孢子被风吹散。
3、第二天,拿开培养皿(或玻璃杯)和菌盖,就可以看到在白纸或玻璃板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性孢子印。
4、孢子印是由菌褶上散落下来的孢子组成的。
用放大镜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
实验结果:在白纸上有明显的孢子印实验时间:2008.11.19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实验报告(三)观察鸡蛋结构目的要求:1.认识鸡蛋的结构。
生物实验报告(合集15篇)

生物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合集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实验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实验报告1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
根据课程标准和计划,本学期按要求完成实验课时,就生物实验教学进行如下总结: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
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律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但是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
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
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
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
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预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
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
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
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

生物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精选9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1、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
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
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
其反应式如下: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B)的硫酸铜溶液。
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3、脂肪的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成红色三、实验过程(见书P18)四、实验用品(见书P18)五、注意1、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生物单细胞有机体的特点。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
显微镜、玻片、载玻片、封玻片、显微镜盖玻片、移物钳、挤滤管、尖嘴吸管、毛细管、盐水、叶子、裂解液。
三、实验步骤
1. 取一片新鲜叶子,用显微镜夹子将其夹在一片载玻片上。
2. 用尖嘴吸管从叶子上吸取适量的裂解液,将其滴在叶片上。
3. 用另一片玻片将叶片轻轻覆盖在上面,使叶片均匀分散在玻片上。
4. 用显微镜盖玻片将其盖住,进行显微镜观察。
5. 观察叶片下方显微镜中的图像,看是否能看到细胞。
四、实验结果
经过观察,可以看到显微镜中的图像下,出现了许多颗粒状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细胞。
五、实验分析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包括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形态。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壳,细胞核则是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核心。
通过本
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生物单细胞有机体的特点,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在后续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细胞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五篇
1. 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
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
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
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
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1.上皮组织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想一想,上皮组织有什么主要的
功能?
2.神经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这种功能相适应? 3.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组织下定义。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一眼睁开,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通过目镜看到白亮视野后并报告教师。
1、把涂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2、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接近涂片。
3、一眼注视目镜内,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到物像,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报告老师。
4、正确填写实验报告。
1、取下涂片并复位。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降至最低位置。
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
3、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4、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
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
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
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
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5、是否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6、是否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
7、实验后是否将小鱼放回鱼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