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学图谱
肌电图学PPT课件

1
• 肌电图系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电 活动,借以判定神经和肌肉功 能状态。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 源性疾病和肌源性疾病;在神 经源性疾病中,可区别脊髓前 角细胞病变或周围神经病变。
2
• 周围神经操作的检查中,可 以确定操作的程度,并可对 神经损伤后的再组和预后方 面进行判断,在神经根压迫 性疾病的诊断上亦有帮助。
19
•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差异较 大,故其诊断价值较小,若其幅 度大于6000uV时,称为波幅增 高巨大电位。长时间和高波幅的
电位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疾病和陈
旧性周围神经损伤,低波幅和短
时限电位则见于肌原性疾病及神 经再生早期。
20
• 多相电位增加:多相电位的数量超 过12%
• 复合电位:位相繁多呈簇的多相电 位,多见于周围神经损伤。
27
肌电图的检测项目
28
F波
• 概念:周围神经接受超强刺 激后,神经冲动逆行沿近端 运动纤维向脊髓传导,兴奋 前角细胞后返回的电位
17
• (3)运动单位电位的改变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处长或缩 短,波幅的增高或降低,多 相电位数量增加时,常提示 异常。
18
• 运动单位电位的时程,随不同年 龄不同肌肉而异,通常需要测定 20个以上运动单位电位计算出平 均值。为迅速作出比较,可粗略 的将时限大于12mS者称为运动 单位时限增宽;小于3mS者为运 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
11
• (2)自发性电位 正常肌肉 在静息时无自发性电位,在神 经肌肉病变时见下列几种自发 性电位:
12
• ① 纤颤电位 肌肉放松时出现 的短时限,低电压自发电位, 称纤颤电位。时限为0.5-4mS, 大部分在2mS以下;波幅为50 -500uV,大部分小于300uV; 波形呈单相或双相,起始相为 正相;
肌电图

多相电位
单纯相、混合相、干扰相
重收缩时肌电图
重收缩时肌电图波形的异常改变是运动单位电 位数量和放电频率的改变。 1、完全无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收缩时,不出 现任何运动单位电位,表示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见于严重的神经肌肉疾患、神经失用及癔症性 瘫痪。 2、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表现为单纯相或 少量运动单位电位出现。 3、病理干扰相:见于肌病患者。严重受累肌 肉。可无病理干扰相。
异常插入电位
(1)插入电位延长是肌肉去神经支配后肌膜 兴奋行异常增高的结果。出现强直样电位 与肌强直电位为插入电位延长改变。见于 神经源性疾病,也可见于多发性肌炎、皮 肌炎。 (2) 插入电位减弱消失,见于肌纤维严重萎 缩,被结缔组织或脂肪组织所替代。
强直样电位与肌强直电位
1、强直样电位:针极插入后继发的一系列 高频电位。特点: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波幅和频率通常没有变化,扬声器上可听 到“咕咕” 样蛙鸣声。 2、肌强直电位:插入电位延长的一种特殊 形式,特点:波幅和频率递增递减,扬声 器上可听到俯冲轰炸机样特殊音响。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3、时程(D):从电位开始到回到基线的 时间,以毫秒表示。反映神经纤维兴奋的 同步性。D延长,提示神经纤维脱髓鞘传导 扩散可能性。 4、传导速度:单位时间内冲动传导的距离 (m/s),综合反映神经传导状态。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1、运动神经传导(MNCV)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近端、远端刺激 点间的距离(mm)/两点间潜伏期差(ms)
2、感觉神经传导(SNCV)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刺激与记录点的 距离(mm)/潜伏期(ms)
肌电图

肌电图测量时可用电极大体有两类:一是皮肤表面电极,它是置于皮肤表面用以记录整块肌肉的电活动,以 此来记录神经传导速度、脊髓的反射、肌肉的不自主运动等;二是同轴单心或双心针电极,它是插入肌腹用以检 测运动单位电位。医学上常用针电极,插入受检的肌肉会引起疼痛,因此在测量食品质地时不可滥用。在相同的 条件下,使用电极面积小者比面积大者记录的电位更大。因此,在食品质地分析时,使用较多的是皮肤表面电极。 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表面电极通常为两个小圆盘(直径 约8mm)或长方形(12mm×6mm)的不锈钢、锡或银板构成,安放在被检测EMG的肌肉覆盖皮肤表面,电极间距离视肌 肉大小及检测范围而定。据报道,用表面电极测定咀嚼肌EMG时,若两极问的距离在3.5~40mm,则EMG平均电压 随两极间距离的增大而增高;如两极间距达50ram,平均电压不再增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在咀嚼肌EMG测量时 一般两极间距可采用15~20ram。电极应与清洁的皮肤表面良好接触,在皮肤表面可涂以导电膏或生理盐水,皮 肤电阻应小于10k12。接触不良或皮肤电阻太大时会发生干扰。表面电极不能用于引导深部肌肉的电活动,即使 对表浅的小肌肉也不能用它来引导单个运动单位电位和EMG的高频成分。
肌电图

异常结果判断标准
(3)肌源性损害:针极肌电图检查时,MUP时限 缩短,小于正常同龄儿正常值20%以上,伴或 不伴自发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4)重复频率刺激阳性,刺激频率为3 Hz时,第4 次刺激波幅较第1次刺激波幅降低超过10%。
界线性肌电图
(1)针极肌电图检查时,仅出现自发电位,无 MUP时限明显改变 (2)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②圆锥马尾病变: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复合重复 放电和运动单位丢失等神经源性损害的改变;
③括约肌发育不良的诊断和排除诊断及新生儿肛门 闭锁的术前评估等。
巨肌电图
巨肌电图(macroelectromyography,macro—EMG) 是在SFEMG的基础上改良的一项电诊断技术。与
同心圆针EMG不同的是可以记录整个(或运动单位 的大部分)运动单位的电活动。 主要用于运动单位的研究和检测,在各种神经肌肉 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均有价值。虽然macro— EMG技术是其他电生理手段不能完全取代的研究 和评估整个运动单位的客观手段,与FD等指标的结 合有助于鉴别肌源性损害和神经源性以及废用性 肌肉萎缩等。 因电极粗大引起的疼痛和耗时而影响该技术的推 广应用。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和电压改变:时限的平均值 偏离正常值的20%为时限的缩短与延长。
意义: (1)时限延长,电压增高,见于脊髓前角细 胞病变和陈旧性周围神经损伤、卡压、小儿产 伤等。病变早期时限并不延长。 (2)时限缩短,电压减低,见于肌源性疾病。 (3)时限延长,电压减低,见于周围神经损 伤。
NCV的临床意义
(1)定性诊断:鉴别髓鞘和轴索损害。 (2)定位诊断:周围神经、神经丛、神经
根及前角细胞病变。节段NCV的测定可发 现部分传导阻滞,用于多灶运动神经病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 (3)病变的程度。 (4)协助周围神经疾病疗效观察及随访。
肌 电 图A1

波幅: 正常100~200uv(微伏),最大用力时可达400uv。
波形: 正常应为较大的负波(向上)。前后有较低的正相波向
多相波占5~10%(大于、等于五相就是多相波)。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轻收缩 孤立MUAP 出现双相和三相电位,波幅0.5-1mv,频率520Hz.
重度用力收缩 MUAP呈干扰相
肌电图概述
神经电图发生原理
1 神经干上的刺激 负极和正极 刺激强度 刺激伪差 2 肌肉和神经电位的记录
区别神经源性和 肌源性损害
帮助指导 外科手术选择
分段测定神经 传导通路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判断神经损伤后功能状态
了解病变的 定位和定性
及神经恢复状况
肌电图临床应用
普通肌电图 针电极
脱髓鞘/轴索损伤
F波 对整个神经特别是近端神经的运动功能作 出评估,在轻微的周围神经病中,可提供早期
诊断依据,动态观察可评估预后
H反射
瞬目反射
反射检查 F反应(the F wave)刺激神经干运动纤维的兴奋
双向传导,向下引起肌肉兴奋即M波,向上达运 动神经元激起兴奋,此兴奋回返传导并引起同一 肌肉的二次兴奋。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①插入电位延长 ②可有纤颤电位、正锐波、肌强直样电位 ③短棘波多相电位增加 ④运动单位电位数目正常,时限缩短,波幅 减小 ⑤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肌营养不良
①插入电位正常 ②一般无自发电位 ③短棘波多相电位增加
④运动单位电位数目正常或增加,时限缩短,
波幅低 ⑤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肌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
⑥一般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晚期可降低,但
神经肌电图

对称长度依赖
不对称,神经丛样分布 单或多神经病 感觉性受累 对称或不对称性神经病 运动性神经病 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药物,中毒,代谢,遗传
糖尿病性肌萎缩,原发性从性神经病,卟啉病 缺血性、外伤性神经病,感染,HNPP 药物性,干燥综合征,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ALS LMNS
肌源性损害
时限缩短20% 波幅降低
多相波百分比增高
干扰相 单纯相 病理干扰 相
正常:干扰相或混合相 神强直放电
肌肉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异常放电
特点:频率、波幅、声音
意义:萎缩性肌强直最常见,及其他肌强直
神经传导速度(NCV)
-轴突正常
节段性、斑点状病
变 电生理:
肌肉无自发电位
神经传导减慢
瓦勒变性
轴索病变;CMAP波幅降低,自发电位发放
定位诊断
神经损伤的部位:近端/远端 神经损害的类型:感觉或(和)运动 神经损害的程度:完全/部分, 急性/慢性 是否可治及评判疗效
周围神经病损害分布、病理分类和相关疾病
下降的百分比,计算机 自动分析 正常值: ↓ < 5 8 %或1 0%以内意义
异 常 : 波 幅 递 减 >
10%~15%
意义:诊断后膜病变 —
MG
高频RNS正常值和意义
刺激频率:>10c/s 计算:最后波比第1波上升的
百分比,计算机自动计算
正常值:<30%;
>100%为异常
病例分析2
患者男性,32岁,四肢无力10余年,10余年前开 始出现双下肢无力,蹲起困难,渐及双上肢。其 姐有类似症状。 查体:轻度肌萎缩,GOWER征(+) EMG:神经传导正常 部分肌静息时可见少量失神经电位 轻收缩MU时限宽大,高波幅,多相波增 多不明显。 募集减少,近端肌单纯相。
《医学肌电图学》课件

个性化治疗
普及推广
基于肌电图的个体化特征,未来将有望开 展个性化治疗和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
随着人们对肌肉疾病的认知不断提高,肌 电图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06
案例分析
神经源性疾病的肌电图表现
神经根病变
肌电图可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波幅降低,肌肉无收缩反应等
异常表现。
脊髓病变
肌电图可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 消失,肌肉无收缩反应等异常表现 。
肌肉源性疾病的诊断
01
肌无力综合征
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肌肉的电生 理活动,有助于诊断肌无力综合 征。
肌萎缩症
02
03
先天性肌肉疾病
通过肌电图检查,可以观察肌肉 的电生理特征,有助于诊断各种 肌萎缩症。
肌电图可以检测先天性肌肉疾病 的肌肉电生理特征,如先天性肌 营养不良症等。
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
初步发展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肌电图学得 到了初步的发展和应用。
现代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肌电图学在医学、运动科 学、康复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02
肌电图的原理与技术
肌电图的原理
肌电图是通过记录肌肉活动的电信号 来反映神经肌肉功能的一种检测方法 。
采集到的肌电图信号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准确的解 读。
肌电图的解读与报告
解读肌电图时,需要分析肌电图的波 形、幅度、频率等特征,并与正常值 进行比较,以判断肌肉或神经的功能 状态。
报告肌电图结果时,需要详细描述检 测过程、结果解释、临床意义和建议 等信息,以便医生根据报告结果进行 诊断和治疗。
特点
肌电图

临床肌电图——针极肌电图——自发放电对于骨骼肌的针电极肌电图检测,由四个步骤组成:1.插入电活动—在肌肉中移动针电极所产生的电活动;2、自发电活动—在肌肉处于静息状态下,将针置于放松的肌肉中不动,而记录的电活动;3、MUP—肌肉随意轻收缩期间,运动神经元零星发放所诱发的电活动;4、募集和干扰型电活动—逐渐增加力量,一直到最大用力收缩期间,电活动的变化。
一、正常肌电图 1、插入电位在电静息条件下,插入及移动针电极的瞬间,针电极机械地刺激肌纤维所诱发的动作电位,称为插入电位。
插入电位与神经支配无关,而是肌纤维受机械刺激引起的。
它的特征是,针电极移动一旦停止,插入电位随即消失。
插入电活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动针的幅度和速度。
根据波形和从其声响,插入电位有正常、减少、增加几种类型。
当肌肉纤维化时,肌电量明显减少,而在失神经和炎症状况下,肌纤维就易激惹,肌电量增加。
这样,就首先给出肌电图异常的提示。
2、终板电位在终板区,由于针尖激惹肌肉内神经末梢,从而产生终板活动。
终板活动主要有两种成分: (1) 终板噪声是一种反复出现的低电压、短时限的负性电位,这种活动最常表现为不规则的基线,通过扬声器,可听到特征性的海啸样声响。
(2) 终板棘波是高波幅的、以快速不规则形式发放的电位。
是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性刺激后,继发的肌纤维放电。
典型者先有负相、说明起源于记录针尖。
其声响好似肥肉在煎锅里噼啪作响。
终板棘波与终板区记录到的纤颤电位从形态上不好区别。
但是终板区外记录到的纤颤电位,在主负棘波之前有一个小的正波。
因此,稍稍一动针尖的位置,即可改变初始呈负相的终板棘波的极性。
所以,终板外的纤颤电位才有病理诊断价值。
二、异常肌电图 1、插入电活动插入活动减少见于:①周期性麻痹的发作期;②在肌病或神经源性病变中,肌肉为结缔组织或脂肪所代替。
在纤维化或严重萎缩的肌肉中,正常肌纤维数目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应除外技术上的因素,如导线断裂、记录针质量出现问题,或针极插入不够深以致停留在皮下脂肪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