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你所不认识的倭寇:大明王朝时代的谎言

你所不认识的倭寇:大明王朝时代的谎言【导读】这场惨烈的双屿港之战,便是主流史籍中所记载的,最著名的“抗倭”战役之一。
它像是一支锚,被深深抛入大明“倭患”的岁月之海,任何重要的追溯都无法绕过它。
这是明代画家仇英的《倭寇图卷》(局部),从旗帜上来看,左边船上的应是明军水师,右边两条船上的即为倭寇。
浙江沿海历史上曾有过连绵漫长的“倭患”,被认为是“明朝时日本海盗对中国沿海的一场侵略”。
然而,在数百年正统史观的笼罩之下,诸多史实却也透漏出无法掩盖的微光——所谓“倭寇”,实际上是被误读的一群中国海商,而在他们被掩盖的身份和命运背后,则是中国曾经强劲的民间海洋力量与农耕王朝的对峙、抗争和落败……舟山双屿港,五百年前“世贸中心”的覆灭2011年的隆冬,我来到了浙江舟山的六横岛,与建设速度日新月异的舟山主岛相比,这里冷落而偏僻,海面的寒风仿佛吹得透骨头。
山坳中坐落着一个名叫涨起的村子,冬天的田野衰败而空旷,只残有零星的绿色。
奔波近千公里来到这里,是为了追寻一个久远的传奇。
500多年前这地方有着一个声震中外的名字——双屿港,史籍中,这里中外商船云集,白银滚滚,被历史学家称为“16世纪的上海”。
然而,与岛上的出租车女司机谈起双屿,她却一无所知,说到倭寇才听懂了:“听说岛上以前有许多。
”这并不能怪她,因为就在双屿港最繁荣的岁月里,曾遭遇了一场极为惨烈的镇压和荼毒——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右副都御史朱纨派遣2000多官兵直扑双屿港。
在风雨和海雾中,双屿海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官军大胜。
战后,朱纨又下令将岸上房屋、港中船只全部焚毁,并用沉船、木石等淤塞了入港航道,实行了“三光”,令这个“世贸中心”成为一片废墟。
此后,在漫长的明清海禁期间,这里都只是一座空岛,直到清康熙年间方有移民迁居。
那时,淤塞百余年的双屿港已变成一片低洼的谷地,被开辟为田园和池塘,而那个曾闻名中外的港口徒剩下一个空洞的地名,直到今天,其具体位置仍有争议。
对《学者胡适是怎样被卷入政治旋涡的?》一文的看法

最后 ,副标题 。胡适一生好交友 , 各 界 朋 友 众 多 ,而 “ 与政 要 们 的交
少地方 ,令人不敢苟 同。
一
其次 , “ 被卷入 ”。通篇 文章 ,大 往 ” 的昌 标 题 ,作 为 本文 论据 作 用之 0
磺 、兵器 、铜等违 禁物 资 ,以及生丝 、 茶叶 ,还有景德镇 的瓷器 等 ,长途贩运
贸 易行 为 中既 有 “ ”的 成分 ,又有 徽歙 ,人海而贸 夷 ,差强 赀用”。 ( 商 参
“ 寇”的性质了 。这些以东南沿海 为跳 见方利 山 《 明清 徽商在粤闽 》) 只是从
1 趋衰微 , 规模及 声势 到 了 日本 、东 南亚以及非洲 、欧洲等国 板走 向海洋 的徽 州 海 商 ,仿效 西 方海 此 以后海商贸易 日 家 。最 早 在 江浙 东 南沿 海地 带从 事 走 商 ,制造大舰 ,配备武装 ,称雄东 亚海 均大不如前了。 私 贸 易 的歙 县人 有许 辰 江 、许 本 善等 域 ,并 建 立贸 易基 地 ,建 立 商业 殖民
由于 茶叶 外销 量 增加 ,由赣 江溯 路线既费时又费力 ,于是许多徽州商人
“ 夹带货物私卖 ”,于嘉庆二十二年下
就 开始 了 与外 国蕃 舶 的海 上 贸易 活动 许栋和 老三许楠 海上通商到了大宜 ,也 流而上 ,越大庾岭 ,南入广东这条运输 易 ,不幸病疽 ,同舟 的人弃之 穷岛 ,差 即马来西亚的马 六甲。稍 后 ,老大许松 改 由海道贩运茶叶 。清政府为防止商人
一
出洋 贩运 ” 。 但是 有的徽 宁西门 的汪洪 ,则 “ 业鹾 于海 上 ,积帛 活动区域以东南沿海为主 ,他们控制了 令 ,禁止 “ 赢金 ,至累百万 ,而未 以为 富” 。 ( 均 整 个马六甲海峡的贸易 ,当时明朝廷曾 商 还是 继续 冒险越 海 贸易 。如 清 代歙 年三 十 ,航 海贩 见方 利山 《 明清 徽商在粤闽 》) 见其 经称 许 氏海 商集 团为 “ 上寇 最 称强 县 北岸 人 吴肇 福 , “ 可 海
许氏族谱

许氏族谱谱由江南迁贵州之始祖始祖—许圭圭祖次子—许旺旺祖三子—许绅绅祖长子—许继龙龙祖次子—许仲举举祖长子—许政宦宦公次子—许启文许氏族谱序盖闻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孝弟从何而来耶?无他民族为本。
然有民族必须有谱。
故一姓之宜谱者必也。
有谱者方可以上溯祖也。
使之其所自出,下庇云,使不失其所依。
否则,其族何存?族之不存何为孝弟。
则其与禽兽何别焉。
是以人之有异于禽兽者,在能亲亲,尊祖敬宗是也。
吾许氏出自炎农,本太岳伯夷的胤。
为甫侯所,封于颖川(即今凤阳府)故居凤阳历虞,夏、商、周、秦、汉以及唐、宋、元、明、清,蔓延天下,人发无数。
其间文明达士,道德循良,天下皆是,至此,年湮代远,无法稽考,江之西南,河之东北,谁亲谁疏,姑且不述,惟是明末清初战乱之后。
我许氏先祖政宦公奉清康熙诏令补川,公命次子启文,携家由黔入蜀,乃玉德初惠四人,当分四照,置业于乐邑仁义乡,鸡公山,何家湾、复兴汫、窨坟沟等处披荆斩棘,垦荒种植以生以养子孙繁衍,始回黔省亲,清取谱牌、但代远支分,星散派别,诚难总集。
惟由近代自江南圭祖号怀远,洪武勑获国将军一脉,经先人盛禄公继述未完,世珍公再述已久,至光绪间名儒虽多,有志未成,有玩山以翱游,或抱明月而长终,斯文既丧,谱事难题。
迄今民国文明道学逝尽,若再延不理,则亲亲尊祖全失,既不知亲亲尊祖何以。
异于禽兽,而我等难忘木本水潺籍以示睦族之义,俾不忘孝弟而重人伦联小族以合大宗,合大宗而合民族,宏胞与之量,合天下之人如同谱也,岂非由斯道而合乎尧舜之道也。
聊是序。
民国己丑岁三十八年仲夏月第十四世裔孙洪彦序原前许氏族谱序余生康照之末年,诵读之暇,发筐检阅书帙,得王父手书宗支一帙,初祖圭濠之怀远人也,因此以为号。
壮年从义,镇守豫章,拒陈兵以功没,洪武初追封高阳侯,肖像而庙祀焉。
长子祥、次子旺一同行征十五年,平镇段世雄。
是年八月后剿普平定诸蛮,置各位指挥使司,子孙世袭,祥得扁桥五之指挥,旺居本卫中所耶,上翁烧幻,背汗庄过水江。
明中叶至清前期闽南海洋环境与家族发展——圭海许氏家族的个案分析

— —
A Ca s e o n Xu’ S F a mi l y i n Gu i h a i S U Hu i —p i n g
中图分 类号 : K 2 4 8 ; K2 4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6 0 5 X( 2 0 1 4 ) 0 1 - 0 1 0 1 - 0 9
Ma r i n e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F a mi l y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A r e a o f F u j i a n P r o i v n c e
所得 , 试 图透过一个 家族的 个案 , 分析其在明 中叶至 清前期 闽南海 洋环境 中生存与 发展 的应对之 策 , 以及 海洋社会 中许 氏族人 的经济活动 , 进 而探讨海 洋环境 与 家族 发展 之 间的关 系。 明末 清初 , 圭海许 氏家族 的
发展呈现 出鲜明的时代特 色。
关键词 : 闽南 ; 海 洋环 境 ; 家族 发 展 ; 圭 海 许 氏
r o n me n t a n d f a m i l y d e v e l o p me n t w e r e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d .F r o m t h e l a t e M i n g t o t h e e a r l y Q i n g ,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X u ’ S f a m i l y i n
时 的月港 日益引起 明朝 政府 的关 注 , 最终 , 明政 府在
四川家风故事

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有许多优秀的家风故事。
以下是一些四川家风故事的例子:
成都张家的“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家风。
张家祖籍河北清苑,从明朝开始迁居成都,世代以诗书传家。
张家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在当地颇有声望。
南充许家的“清白家风”。
许家是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的一户农家,从许氏三兄弟开始,连续四代都清白为人、勤劳节俭、诚实守信。
许家“清白家风”成为当地传承家风典范。
绵阳温氏的“行善积德、家族和睦”家风。
温氏家族在绵阳三台县经营旅栈业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一直秉承“行善积德、家族和睦”的家风。
温氏家族在当地有“旅栈世家”之称,其家风传承成为当地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泸州何家的“正直、诚信、勤学、厚德”家风。
何家祖籍安徽徽州,明朝时期迁居泸州,世代以医术传家。
何家秉承“正直、诚信、勤学、厚德”的家训,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声誉。
宜宾高家的“勤学苦练、忠孝传家”家风。
高家祖籍江苏南京,清朝时期迁居宜宾,世代以书法和绘画艺术传家。
高家秉承“勤学苦练、忠孝传家”的家训,在当地成为书香门第的代表。
这些四川家风故事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四川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这些故事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也有现实性和教育性,对当地乃至全国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

海曲许氏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转载)海曲许氏基本迁徙史海曲许氏元代之前的家族史,就是安徽许村的家族史,先祖和许村都有记载,不再累述。
为避红巾之乱,始祖三兄弟於1354年前后,自安徽歙县起家投奔许氏先迁海门族人孟卿公,而来海州短暂居住。
明初朝廷的赶散政策迫使兄弟三人分开居住(注:赶散时期成年亲兄弟不得同居一县);长房、次房自海州之东海(现连云港)乘船迁照邑,三房此时尚未成家,去了赣榆青口。
明朝初年首次赶散:长房分居尚沟;次房讳士能分居仲家庄,即许家园;三房分居青口,至成化四年,(此期间由于受海盗的杀戮,三房后代遇难者颇多,皆附葬青口三始祖茔)后代仅余三支即六世祖讳有才迁日照居城南河口一带,六世祖讳福来迁居莒南老古窝,留居青口一支。
明朝中后期二次赶散:此次续修家谱发现,有迹象表明,明朝的弘治、嘉靖年间,朝廷都实施了干散政策,也许是赶散的不彻底,隆庆初年又实施了大规模的赶散。
期间,长房五世祖之一支於1505年自尚沟分居五莲许家店子(今名邱家店子),1555年之后,后裔散居於许家店子附近各村以及五莲诸城交界处一带。
六世祖数人自尚沟分居於东陈疃、中陈疃(城顶前)、西陈疃一带,其中一支六世祖自陈疃迁居五莲许家庄;七世祖一支迁居诸城枳沟镇赵庄村,七世祖三支迁居莒县分居于大小双墩坡,大小许家庄、阎庄、岳家村等;九世祖氏携三子自尚沟迁居迁居五莲上官家沟。
次房五世祖讳元、成、强三兄弟自仲家庄分居日照碑廓镇下湖村及莒南崖沟庄,后裔明末迁居连云港分居于前后许安村。
六世祖讳治隆分居许家园附近,后裔八世祖讳学仕旋迁莒南许家派庄,六世祖讳治安后裔某世祖迁居费县(日照许家官庄已无许姓人口,疑为此支外迁,大连发现一支自十二世兄弟三人由此外迁),六世祖讳治化迁居涛雒栈子。
六世祖讳福隆迁居许家沟(今日照长途站附近),六世祖讳仕隆迁居许家大庄今白云村,六世祖讳文隆迁居大官庄,六世祖讳汝孝、汝弟兄弟自仲家庄分居胶南大场镇吉湄村,后裔散居于泊里镇封家庄季家村、海青镇许家村等。
“明代三朝宰相”徐阶的家谱

“明代三朝宰相”徐阶的家谱作者:顾燕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06期《(上海松江)徐氏族谱》是明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宰相徐阶家谱。
徐阶(1503年-1583年),字子升,号少湖,晚号存斋,溢文忠,探花及第,家族第五代孙。
荣耀显赫的华亭徐氏家族徐階高祖徐德成,是明洪武初人,世籍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小蒸,以耕读为业,家谱中是第一世。
传到徐阶祖父徐礼,入赘郡城西门内德丰桥黄氏。
徐阶父亲徐黼,官至宣平县(今浙江武义、丽水一带)县丞,后调至宁都县丞,有惠政、御寇之功,两县都为其立祠祭祀。
他经常训导子孙说:“读书不能做好人,即不如不读。
”父亲的言行对徐阶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明嘉靖二年(1523),徐阶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又续隆庆及万历朝宰相,著有《经世堂集》、《少湖文集》等。
后华亭徐氏家族都因徐阶而显赫。
万历十一年,81岁的徐阶逝世,皇帝赠予“太师”荣誉头衔,赏赐溢号“文贞”。
徐阶嫡弟徐陟,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累官南京刑部侍郎。
徐阶长子徐播,荫官太常卿。
次子徐琨、三子徐瑛,荫官尚宝卿。
徐阶之孙徐元春,明万历朝进士,也官至太常卿。
徐元春孙徐本高,官锦衣千户,天启中因拒魏忠贤建祠而夺职,崇祯改元后累官左都尉。
徐阶曾孙徐念祖,适逢国变城破,自缢而亡。
至此家族由盛转衰。
保持修谱之风的华亭徐氏家族华亭徐氏家族长期保持着修谱的延续传统。
据谱内记载,华亭徐氏最早的修谱者即为徐阶,他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亲自撰修了家谱,但徐阶并未将《族谱》付梓刊行,而是将其传授给长孙徐元春,指望其继之。
后元春去世,族谱遂长期搁置而无增续付梓。
之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徐氏第六世孙徐琳将《徐氏族谱》增辑并首次刊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徐氏第十世孙徐俭偶然从家中寻到修辑谱稿《世系》一册,“启卷披阅,怆然于怀,敬为装订添注,见闻所及,其申酉后无考者,姑俟访问续增”;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徐氏十一世孙徐自立于甘肃任职间,托友从江南购得《世系》,悉心披阅,并绘制宗支图,授予其子徐与藩,且嘱日:“吾《徐氏族谱》失修久矣,吾年老久客于此,若他日能自振勉,归江南当无忘修辑事”;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徐氏十三世孙徐大容根据徐阶所著《谱例》,证以新刻《世系》,兼考各房抄本,按支询访,增编世系,补纂事行,终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新修成《徐氏族谱》,徐大容得意云:“今而后遗漏虽不免,而混冒则无自矣。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

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要列举中国历史上的豪门巨族,我们先做一个划分,豪门巨族这四个字在不同时期也改一改。
东汉到唐末为第一阶段,我们称他们为门阀士族,或者高门;五代白马之祸到清末是第二阶段,我们称他们为名士望族;清末到现在是第三阶段,我们称他们为著姓高族。
之所以称第一阶段的这些家族为门阀士族,门阀二字表示他们的对政局影响力,士族二字表示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古代贵族精神。
之所以称第二阶段的这些家族为名士望族,是因为这些家族依靠家族里的名士构成家族的名望,而名士的产出很不稳定,他们一般是阶段性的地区望族。
第三阶段之所以称他们为著姓高族,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比起前两个阶段还是明显下降了。
第一阶段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两汉时期选任官员有三个路子: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以察举制为主,察举制就是由郡国举孝廉。
无论哪种选任官员的方式,都是懂经学者为主。
之所以用经学取士,是因为经学的研究是透过不可更动的文本,来阐发可以更动的注释,非常适合用来作为处理政事的准则。
经学不易学,而且当时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学习经学的成本非常高昂,往往只有有钱人家才学的起,而且经学难以理解,需要有人教授,经学大师往往只会将自己的见解传授给自家子弟,所以选出来的官往往是郡国里面的官家子弟。
东汉时期有“遗子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的说法。
朝廷以经学取士,而经学又代代相传,累世经学而至累世公卿,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门阀观念也渐渐形成了。
东汉时期:1、汝南袁氏,累世专攻一经《易经》,世传《孟氏易》,东汉初期家族兴起,号称四世三公,代表人物袁绍、袁术。
2、弘农杨氏,累世专攻一经《尚书》,先祖杨敞西汉昭帝时即为丞相,号称四世三公,代表人物杨震、杨修。
3、平舆许氏,汉灵帝时许敬为太尉,与其子许训、其孙许相一起,三世三公。
代表人物许慎、许劭。
4、桓氏,传为齐桓公后代,没有郡望,累世专攻《欧阳尚书》,代表人物桓荣,东汉明帝时封关内侯。
后世有谯国桓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在东昌府名门望族中,许贤家族的鼎盛和显赫时期早于任、邓、朱、傅、耿诸大家。
在明朝成化以后近二百年里,这个家族辈出名人,出过两名进士、六名举人以及一些贡生之类。
一座标榜家族功名的“八世科第九代恩光”牌坊曾经从明末到民国年间,矗立楼东大街三百年之久。
近日,东昌府区侯营镇二十里铺村的许氏后人、71岁的许孟祥老人对记者讲述了家族辉煌的历史。
显赫:以军籍定居聊城以科举步入辉煌
许孟祥回忆,家族中曾经保存着13道圣旨,现在只有3道幸存在明清圣旨博物馆中。
许氏族谱也已经不存在了,幸亏旧县志、府志对家族史记载较多。
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和大人们到祖坟前祭扫过。
祖坟就在城西,现在已经踪影无存。
近年发现的许麾、许东望墓志铭弥补了家族史料不足的缺憾。
许孟祥介绍,许氏原籍安徽宿松,家族的第一个举人许麾的高祖父许贤,洪武年间“以伍长调平山卫”,开始在聊城定居。
许麾生于正统己巳年十一月,于成化十三年(1477)考中举人,先后任景州、浚县训导,“士多成才者”。
许麾勤于公务,急人所难,是个德才兼备的官员。
遇到“夏水涨”,修建了“许公桥”;遇“春夏大旱,君祷而雨。
”见到贫民死后无力丧葬,他就出资料理。
许麾先后任职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后更治保定及永平,“冒炎暑巡历于外”,“以足得疾卒于保定公署”,时间为正德壬申年闰五月,卒年六十四岁。
许麾之妻郭氏,是平山卫百户郭春的女儿,被封为“孺人”。
生有四个儿子:许尧、许宾、许景、许路。
许麾开启了许氏家族的科举之路,此后,许堂(许麾兄许庠之子)于弘治八年(1495)中举;许路(许麾之子)于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许东望(许麾之孙)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许东渐(许麾之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许观象(许麾五世孙)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许正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许典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
典范:许宏好善乐施许东望廉洁仁慈
许孟祥对记者讲,许氏在洪武年间定居聊城后,置宅于古城楼东大街路南(今新华园一带),人称“许府”或“许家大院”。
约在明末,许府门侧建起了一座巍峨壮观的石质牌坊,它横跨街心,行人、车马在其下通行。
牌坊一面写“八世科第”,另一面写“九代恩光”。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名进士、六名举人外,许氏家族还有九位受到封赠的男性。
那时,朝廷有赏赐官爵的“赠封”制度,皇帝将官爵授给重臣、近臣之父母,其父母存者称为封,已故者称为赠。
子孙中科第而父祖受皇恩封赠即称恩光。
许家受到封赠的男性有许宏、许庠、许尧、许路、许东明、许堂、许东望、许东渐、许霞,统称为“九代恩光”。
其实,八世科第是许家五代人参加科举考试,有八位考中者。
九代恩光,是六代人中有九位受到封赠者。
九代恩光第一位许宏,以好善乐施闻名,曾经拾到百两黄金,“寻其主还之”,后被赠“文林郎,善化县知县”。
许东望既科第高中又受到恩封。
许东望,字应鲁,嘉靖七年(1528)举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
初任山阴县知县,治政宽平,民爱他如父。
在任时主持修了《山阴县志》。
嘉靖二十二年(1543)任户部郎,曾督收江西拖欠的赋税。
后又任浙江参议,分守绍兴,督战龛山之捷,因同事窃功,仅升为按察副使。
不久,又升任太仆寺卿。
后辞官离职。
许东望廉洁仁慈,平易近人,坦诚耿直,恭顺谦让。
晚年编《古今名方》,著《性命三编》。
年八十余岁时,依然目光炯炯,灯下能书蝇头小字。
延续:许府功德流传广许氏后人振家风
清代以来,聊城民间世代流传着有关许氏家族的传说,都说他家出过“吏部天官许赞”,“许老太太是状元的岳母”。
据说诰命夫人许老太太乘坐小轿到状元府里走亲戚,在古楼转角处与县官的八抬大桥走顶了头,县官见不让路,并叫衙役把小轿砸扁。
许老太太开口了:“芝麻官儿你好无理,老身的来历你听仔细……吏部天官许赞的妻……就数四儿官职小,督察院里做御史。
”县官吓得“磕头如同鸡啄米”。
许孟祥解释,其实这个故事与外地传说混淆了。
河南明朝时有许赞,他任过户部尚书,其弟任过兵部尚书,其父任过吏部尚书。
许赞的故事被说唱艺人传唱到聊城后,人们都以为说得就是本地科甲连第的许贤家族,逐渐地混为一谈了。
许氏家族的辉煌在明朝,由于世代受到朱明王朝的封赠,可谓皇恩浩荡,对明朝忠心耿耿。
明朝灭亡后,家族人物不能与时俱进,逐渐走向衰落。
许氏故宅到康熙年间就被著名书庄“书业德”占用了。
该书庄临街五间门面,大院内有仓库、作坊等百余间房屋。
1923年书业德将门面房转让给聊城首家现代金融企业“农工银行”。
至于那座牌坊,是在民国中期县政府“扩街”时拆掉的。
现在许氏后人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许孟祥现为东昌府区书画协会顾问,曾任中国民主同盟聊城市委副主任委员,民盟东昌府区委主任委员,东昌府区政协常委,聊城市政协常委,东昌府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全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民盟山东省画院会员,民盟聊城市画院副院长。
许孟祥书法宗董其昌、郑板桥、华世奎,并以地方名家吴云涛、崔鼓源为师,字体风格以颜为骨,借鉴魏碑、欧、柳等风格,自成一家。
习画学宋宝臣,承袭齐白石画风,成为当今聊城知名书画家之一。
许孟祥说,近现代许氏家族出现了不少书画家、文化名人,他们都传承了书香门第的优良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