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

邓州市台湾村高山族村落考作者:马奥来源:《大观》2015年第11期摘要:350年前,原郑成功部下,黄廷将军归顺清朝朝廷。
率5600名亲兵到河南邓州落籍屯垦,随军而来的有一些台湾籍将士及家属,黄廷带领他们以此为家建“闽营”。
为了生存,这些台湾籍将士均改汉姓、起汉名,与汉族通婚;他们很快融合于汉族。
但是,在家族内部却世代相传称自己是台湾人,并保留自己的风俗。
350年来,他们千方百计跟亲人保持往来与联系;令人惋惜的是,内忧外患的国运迫使他们中断了与亲人的联系,给他们造成内心世界的巨大痛苦。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们开始了寻亲、民族文化修复、乃至建设台湾风情园、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
关键词:邓州;台湾村;高山族一、南明降清将军黄廷率部屯垦邓州建“闽营”黄廷(公元1620~1717年),字华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西十八里锦里村(今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锦宅村)人。
明末拥兵海上,“善战,持重,百战不败”。
1646年率领家族兵约十万人投郑成功麾下,官拜水师提督,右先锋。
被南明唐王封为“永安伯”。
随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奉郑成功之命,率一支军队回厦门防清。
1662年郑成功去世后,郑氏家族内讧,郑成功之弟郑袭与郑成功之子郑经,为了争夺权位相互残杀。
加上他与郑成功的另一位大将周全斌有隙,双方部队摩擦不断。
最终,黄廷选择了归清。
清敕封他为慕义伯。
公元1668年腊月24日,黄廷率5600名亲兵屯垦邓州城城西。
落籍邓州之后,一边务农桑,一边练武功,以备国家征调。
由于众垦兵多来自福建沿海,故地方人称他们为“闽营”。
黄廷在邓州期间曾六次奉召率部出征,立下赫赫战功。
黄廷将军来到邓州后,在训练部队的同时还进行基础建设。
在邓州城西十八里处建帅府,随后又建议事厅、天后宫(奉祀妈祖,俗称福建会馆)、兵营和花园。
黄廷手下各都督也在自己的领地开展建设。
闽营人在邓州屯垦定居后,与本地居民和睦相处。
他们把台湾的佛手瓜引种到邓州,还把邓州的绿豆、芝麻引种到福建、台湾。
许氏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总结

许氏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总结
许氏家谱家史研究报告总结
该报告主要研究了许氏家族的家谱和家史。
经过对许氏家族历代家谱和家史的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 许氏家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明代。
家谱中记载了许氏家族的祖先是怀仁许氏先祖,由于其勇敢善战,在当时的战争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和声望。
2. 家谱中记载了许氏家族的后代人数众多,世世代代延续至今。
逐渐有分支家族的形成,包括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不同支系。
3. 家谱中还记载了许氏家族的产业和财富积累。
许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从事地产和商业,通过经商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许氏家族还在某某年创立了某某公司,成为该地区的知名企业家族。
4. 家史中还记载了许氏家族的重要人物和事迹。
许氏家族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都有人员的突出贡献。
并且许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也有人员参加,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通过对家谱和家史的整理和研究,也发现了许氏家族的一些风俗和传统。
例如,许氏家族男子多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女子多从事家族管理和传统家庭事务。
总的来说,该研究报告提供了有关许氏家族的详细家谱和家史,
为研究许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该报告还揭示了许氏家族在地产、商业和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对于了解中国家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许氏族谱

许氏族谱谱由江南迁贵州之始祖始祖—许圭圭祖次子—许旺旺祖三子—许绅绅祖长子—许继龙龙祖次子—许仲举举祖长子—许政宦宦公次子—许启文许氏族谱序盖闻尧舜之道,孝弟而已。
孝弟从何而来耶?无他民族为本。
然有民族必须有谱。
故一姓之宜谱者必也。
有谱者方可以上溯祖也。
使之其所自出,下庇云,使不失其所依。
否则,其族何存?族之不存何为孝弟。
则其与禽兽何别焉。
是以人之有异于禽兽者,在能亲亲,尊祖敬宗是也。
吾许氏出自炎农,本太岳伯夷的胤。
为甫侯所,封于颖川(即今凤阳府)故居凤阳历虞,夏、商、周、秦、汉以及唐、宋、元、明、清,蔓延天下,人发无数。
其间文明达士,道德循良,天下皆是,至此,年湮代远,无法稽考,江之西南,河之东北,谁亲谁疏,姑且不述,惟是明末清初战乱之后。
我许氏先祖政宦公奉清康熙诏令补川,公命次子启文,携家由黔入蜀,乃玉德初惠四人,当分四照,置业于乐邑仁义乡,鸡公山,何家湾、复兴汫、窨坟沟等处披荆斩棘,垦荒种植以生以养子孙繁衍,始回黔省亲,清取谱牌、但代远支分,星散派别,诚难总集。
惟由近代自江南圭祖号怀远,洪武勑获国将军一脉,经先人盛禄公继述未完,世珍公再述已久,至光绪间名儒虽多,有志未成,有玩山以翱游,或抱明月而长终,斯文既丧,谱事难题。
迄今民国文明道学逝尽,若再延不理,则亲亲尊祖全失,既不知亲亲尊祖何以。
异于禽兽,而我等难忘木本水潺籍以示睦族之义,俾不忘孝弟而重人伦联小族以合大宗,合大宗而合民族,宏胞与之量,合天下之人如同谱也,岂非由斯道而合乎尧舜之道也。
聊是序。
民国己丑岁三十八年仲夏月第十四世裔孙洪彦序原前许氏族谱序余生康照之末年,诵读之暇,发筐检阅书帙,得王父手书宗支一帙,初祖圭濠之怀远人也,因此以为号。
壮年从义,镇守豫章,拒陈兵以功没,洪武初追封高阳侯,肖像而庙祀焉。
长子祥、次子旺一同行征十五年,平镇段世雄。
是年八月后剿普平定诸蛮,置各位指挥使司,子孙世袭,祥得扁桥五之指挥,旺居本卫中所耶,上翁烧幻,背汗庄过水江。
关于许姓的研究报告

关于许姓的研究报告《许姓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姓氏是一个家族传承和身份认同的象征,研究姓氏不仅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还可以探究人口迁徙和亲属关系等问题。
而本次研究报告将聚焦于"许姓",探究其起源、分布和文化含义等方面。
二、许氏的起源与分布据研究,许姓源于中国,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关于许氏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许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许氏起源于汉族。
许姓在中国的分布相对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福建等地。
然而,由于人口迁徙和历史变迁等原因,许姓也分散到了其他地区,如台湾、香港和海外华人社群等。
三、许氏的文化含义1. 家族文化许氏是中国姓氏中属于中等规模的姓氏之一,他们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
在家族文化方面,许家人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团结,通常会举办隆重的祭祖仪式,以此来表达对先祖的尊重。
2. 德行文化许氏有着儒家文化的熏陶,注重德行教育,强调品德和道德修养。
历史上有不少许氏的代表人物,如许多威、许广平等,他们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而闻名。
3. 贤良文化许氏也有着贤良的文化含义,在古代社会中,许姓多有文学才华,有不少人成为了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等,留下了许多卓越的作品。
四、许姓的名人与传承1. 历史名人许姓历史上有不少杰出的名人,如许多威、许广平、许贞、许浑等,他们在政治、文学、军事等领域有出众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
2. 文化传承许姓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
许姓世系文化是许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许姓家族的世系、家族成员的事迹和宗谱。
此外,许氏的家训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通过家训的宣扬,许家人可以在道德和品德上有所坚守。
五、许氏的现状与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许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许氏的家族意识和传承面临挑战,家族组织的建设和家族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许氏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维护家族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加强族谱和家训的编纂,开展许氏家族的返乡活动,组织家族成员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许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朱熹
族谱名者,所以谱吾族之人以尊吾之亲也。
不谱,则祖先存没之日莫之知,葬埋之地不之认,则吾身之所自出将馁乘,而不享尊尊之道乖矣。
族属亲疏之名分不明,远近降杀之纪泽不识,而吾族之一体如分者,将有同路之人,亲亲之道废矣,此族之所以不可不谱也。
见许氏诗礼传家,簪缨继世,而尤族之表表者,又可无谱牒以会聚之。
今学士以南渡之谱,绘图烈传,实谱三卷,计六十条,庶可以享祀先祖,登拜坟茔,叙昭穆,通庆吊,昭扬先德,告诫后人其子亲亲尊尊之义,非为小补也!爱书以为序。
大宋淳熙壬寅(1182年)秋九月吉日宣教郎直徽犹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新安朱熹拜撰
【朱熹】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许氏族谱序
朱熹
族谱名者,所以谱吾族之人以尊吾之亲也。
不谱,则祖先存没之日莫之知,葬埋之地不之认,则吾身之所自出将馁乘,而不享尊尊之道乖矣。
族属亲疏之名分不明,远近降杀之纪泽不识,而吾族之一体如分者,将有同路之人,亲亲之道废矣,此族之所以不可不谱也。
见许氏诗礼传家,簪缨继世,而尤族之表表者,又可无谱牒以会聚之。
今学士以南渡之谱,绘图烈传,实谱三卷,计六十条,庶可以享祀先祖,登拜坟茔,叙昭穆,通庆吊,昭扬先德,告诫后人其子亲亲尊尊之义,非为小补也!爱书以为序。
大宋淳熙壬寅(1182年)秋九月吉日宣教郎直徽犹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新安朱熹拜撰。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从“潮汕许氏”由来,看潮汕人的千年迁徙路线图作为一个潮汕人,你从哪里来?你为何会生在潮汕?你的祖先们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光辉历史?相信许多潮汕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
今天,“潮汕水”将为你一一解答:潮汕人的祖先多来自中原一带汉人,千百年来,先民们在历代战乱中一路南迁,最终定居潮汕地区,世代繁衍生自息。
那么,潮汕先民的迁徙史,究竟历经了多长的漫漫时光?又有多少曲折故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四点金”通过梳理潮汕各姓氏的南迁路线,基本可以得出大同小异的迁徙路径。
潮汕水以潮汕许氏的迁徙史为范例,来看潮汕先民波澜壮阔的千年迁徙路线图。
我们以时间为序,每个重要的节点和开基始祖均予以记述。
许氏在潮汕姓氏中排名第12,现有人口约30多万。
潮汕前十大姓氏分别为:陈、林、黄、吴、郑、李、张、王、蔡、刘。
说到潮汕许氏的由来,首先要从许氏的起源说起。
许由故里许氏始祖:“三代宗师”许由现今普遍认为,生活在迄今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的许由,是许氏的“开姓始祖”。
许由(约前2323~前2244年),河北省行唐县人(也有一说河南登封人),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
据传他曾为尧、舜、禹的老师,被后人尊称为“三代宗师”。
相传尧帝年老时,因儿子丹朱不肖,不愿因爱子而误天下,听说许由清高大志,便欲禅让帝位。
许由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羞辱,固辞不受,隐居在箕山颍水(今河北省行唐县)一带,农耕而食。
尧得知许由去处后,又派人请他做九州长,并打算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一同嫁给他。
许由听后顿感蒙受了奇耻大辱,跑到颖水边掏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遂隐居深山,躬耕而食。
许由终身不为名利,逝后葬于箕山之巅。
今河北省行唐县上方乡有一村名叫许由村,村南有河名颍水,村西有山名箕山。
据《行唐县志》记载:“为传说‘唐尧访贤’中的贤人许由的故里,因名”。
许由画像“开国始祖”:许国国君许文叔西周初年(前1120年前后),许文叔(姜姓,许氏,名丁,字文叔)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
许氏家谱大全!许家人必看

许氏家谱大全!许家人必看❈❈一、许氏简介许姓,中华姓氏,属颛顼帝姬姓子孙衍生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
《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
2007年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八位,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中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
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许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六位。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
唐以后许姓大举南迁繁衍于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广东。
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移居海外。
迁至四川,湖南、广东、广西、福建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二、许氏来源...一、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二、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
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
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
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三、许氏郡望、堂号许氏郡望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2004年3月,于河南邓州张村镇冠军村发现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
兵营许氏家谱》(以下简称《许氏家谱》,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第36册,九州出版社2016年),解开了一断不为人知的历史。
《许氏家谱》的内容并不完整,从其目录可以看出,家谱原本包含如下内容:《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皇清勅封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台湾土番冠军尖兵营张许二姓太始祖公传、伯始祖公神主奉祀家祠、始祖公墓碑记奉祀家谱、冠军尖兵营许氏原籍台湾昭穆、冠军尖兵营许氏邓州垦兵籍列祖列宗、邓州冠军尖兵营许氏分支宗派、张许二姓历代同辈辈字、家族轶事等内容。
而现存的《许氏家谱》只留存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以及家族轶事三则:《神灵钢叉祛邪纳吉》、《孩童惧怕黑老牦》、《冠军烟王云香草》。
一、家谱序言中的阿美族远祖
《许氏家谱》序言的落款显示记录者为许氏九世孙许秀亭,时间为1941年。
在家谱的开头这样写道:“吾台湾土番阿美族实乃炎帝神农裔孙,战神蚩尤孑遗也。
远古涿鹿之战蚩尤为黄帝所败,殆之解肢身首,葬于异处。
则其所遗三苗族南迁分支百越族。
洪荒初辟,为谋生计。
有勇者刳木为舟,漂泊台湾孤岛,云游玉山东麓聚落。
密林幽谷、斩木辟径,构木为巢,与野兽为伍。
刀耕火种,胼手砥足,茹毛饮血,垦荒拓野,创建家园历千百载,繁衍发展。
因承远祖蚩尤崇蛇重祀之遗风,勿忘中原故土。
殚精竭虑,代代铭志复仇崛起振兴焉。
渐称为阿美族且自称班遮人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记录者追溯台湾阿美族的最初远祖系战神蚩尤,说明他们也认同是华夏民族子孙的一脉。
在宗教信仰方面,蚩尤崇蛇重祀,这在如今台湾阿美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例证,1925年9月的《人类学杂志》上刊登了佐山融吉的文章《高砂族の雷神と蛇》,后来收录于达西乌拉弯·毕马的专著《阿美族族神话与传说》中,故事说到:“从前,有一位叫chiyaudai 的男孩,每天只知捻线。
他用这线转陀螺,不一会儿功夫就耕好了一大片田地,种了南瓜与竹,等到南瓜与竹成熟后,由南瓜里生出了米,而竹子里则跑出了猪,于是他成了族里的首富。
不久,妻子怀孕竟产下蛇。
”达西乌拉弯·毕马在他的这部专著中还提到阿美族禁食蛇肉,他们认为如果阿美族妇女在怀孕与生育期间杀蛇,婴儿会得吐舌头的习惯。
《许氏家谱》认为崇蛇重祀的蚩尤是阿美族的远祖。
二、家谱序言中的许氏近祖
在《许氏家谱》中被称为太始祖公奇瓦毛苏,其出生番社为台湾花莲县南部玉山东麓阿美族哈喇八湾社。
“体躯雄伟,性介寡言,勇敢剽悍,为族社酿酒能手。
”奇瓦毛苏生活时代的台湾正处于荷据时期(1622--1660年),谢必震主编《台湾历史与文化》指出,这一时期荷兰人统治台湾人民的侧重点在于原住民,除了血腥镇压之外,还建立纳贡制度,禁止原住民迁徙与外出狩猎,禁止原住民与汉人交往等。
奇瓦毛苏和两个儿子毛苏达拉、毛苏达丹参与了郑芝龙之旧部郭怀一反抗荷兰人的斗争。
《许氏家谱》载奇瓦毛苏“早年丧妻。
所遗二子长讳毛苏达拉,次讳毛苏达丹为谋生计,携二子出逃至台南赤嵌城,旋被荷兰军头目挟持充以伙
夫焉。
迨永历六年,国姓爷令尊郑芝龙之旧部郭怀一者举义驱红毛,公姑且为荷兰佣役,实因生计所迫而无奈也,毕竟系华夏子孙;台湾土番骨肉之同胞。
屡遭荷虏欺辱盘剥,怒火满腔、同仇敌忾,遂纵火焚烧敌火药库,襄义军里应外合奋勇参战,终遭惨败。
公携二子星夜潜渡厦门投奔郑成功军,入黄廷将军麾下继充伙夫矣。
其二子随眷属苦练武功,日月如梭,年长成人,蒙黄元帅撮合长子与都督佥事张旻之女合卺,遂赐其汉姓。
名张伯春者即吾尖兵营张姓先始祖也。
次子入左都督许胜麾下,遂赐其汉姓,名许仲春者,乃吾尖兵营许姓始祖也。
”由此认定,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的始祖是许仲春,其土番族名字为毛苏达丹。
据许秀亭《许氏家譜》序介绍,阿美族原来采用父子连名制,父亲名字四字的后两字,为儿子名字的前两字,这是他们在获汉姓名之前的命名规则。
三、许氏始祖跟随黄廷将军屯垦邓州
许氏始祖既为台湾阿美族人又如何来到河南定居邓州?这与黄廷将军投诚有关。
姚子琅纂、蒋光祖修《邓州志》卷十三载:“黄廷,字华明,福建人。
明末聚兵海上,唐王封为永安伯。
投诚,本朝封慕义伯,屯长乐。
康熙七年,迁廷于邓,带领本标兵丁垦荒因家焉。
”黄廷原为郑成功手猛将,曾被南明永历皇帝封为永安伯,也为收复台湾打败荷兰侵略者立下汗马功劳。
据涂征、涂重航《闽台垦兵屯中原:邓州台湾村史话》介绍:郑成功去世之后郑氏集团内讧,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位割据台湾,与清王朝分庭抗礼;黄廷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采用了分兵投主的策略,下令由其长子黄尔道率领1240余名兵丁眷属赴台追随郑经,黄廷将军亲率主力献铜山岛投诚;康熙皇帝御赠“表率元勲”匾额,并封黄廷将军为“慕义伯”。
黄廷率十万将士北上向康熙皇帝请旨分拨,行至卢沟桥时得到康熙的旨意:“自卢沟桥南下,疏散屯垦寓兵于农,设立官兵里,且务农桑且练武功,惟纳钱粮正供,杂派徭役概行蠲免之,以待国家战时征调。
”《许氏家谱》记载:“是年腊月廿四日,黄廷率五营亲兵,计五千六百余名,抵达邓州自州城西北四十五里至冠军故城遗址,湍刁二水间官道两侧肥沃之土地,设立五个行政官兵里,计四十八村,分垦兵屯居之。
因众垦兵多来自福建沿海,故地方称之为闽营人也。
”而来自台湾土番族的将士则组成一镇分为上营、下营与尖兵营。
尖兵营即后来的张许村,如今的邓州张许村人就是尖兵营张姓始祖张伯春、许姓始祖许仲春的后裔,而他们的共同先祖即太始祖公是台湾阿美族人奇瓦毛苏。
奇瓦毛苏的后裔一部分定居于河南邓州繁衍生息,另一部分至今还留在宝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