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定义

融合蛋白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融合蛋白英文名称:fusion protein定义1: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或通过生物学和化学方法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质。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应用免疫(二级学科);免疫学检测和诊断(三级学科)定义2: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将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基因片段按照正确的读框进行重组,将其表达后获得的新蛋白质。
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方法与技术(二级学科)定义3:由两段或多段基因序列串联形成的融合基因表达所产生的蛋白质。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目录融合蛋白 - 技术概况融合蛋白技术是为获得大量标准融合蛋白而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基因融合和蛋白表达方法。
利用融合蛋白技术,可构建和表达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目的蛋白。
技术特点融合蛋白融合基因可在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 也可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
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是时程短,费用低,是科研中的主要工具。
其缺点是真核蛋白表达没有得到确切修饰;大量蛋白常常沉淀成不溶性包涵体聚合物,需要复杂的变性和复性过程;大量蛋白的分泌较困难。
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是蛋白翻译后加工机会多,甚至可被改造成人源型;真核细胞易被转染,具有遗传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产物可被分泌,提纯简单,成本低。
技术内容构建融合蛋白的基本原则是,将第一个蛋白的终止密码子删除,再接上带有终止密码子的第二个蛋白基因,以实现两个基因的共同表达。
具体步骤有:1.进行目的基因的克隆:根据基因序列互补原则,设计合适的引物序列,以c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不同的目的DNA片段。
2.在载体中进行重组:通过限制内切酶将两个DNA片段进行酶切并回收,然后通过连接酶将两个具有相同末端酶切位点的基因片段进行体外连接,并克隆到高表达质粒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
3.将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并利用选择标志进行筛选及测序。
蛋白融合表达

蛋白融合表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蛋白融合表达(Protein Fusion Expression)是生物技术领域中一种常用的蛋白表达技术,通过将不同蛋白基因序列进行融合,使其能够在目标宿主细胞中表达出含有多个功能区域的融合蛋白。
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从基因水平上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药物研发和生物制药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一、蛋白融合表达的原理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个或多个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融合蛋白基因,然后通过转染或转化等手段将其导入目标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出融合蛋白。
蛋白融合表达的基本原理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功能的蛋白通过融合技术合并在一起,达到协同作用或增强某一功能的效果。
蛋白融合表达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直接连接两个蛋白的编码序列、利用核酶切割和PCR等技术进行DNA重组,以及通过载体和质粒等载体介导融合蛋白的表达。
不同的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融合表达策略可提高蛋白表达效率和提取纯度。
1. 生物学功能研究: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融合不同功能区域的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揭示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研发: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合成重组蛋白、多肽和抗体等生物制剂,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3. 生物制药: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生物制药领域中最常用的生产方法之一,可用于大规模生产融合蛋白、重组蛋白和生物药物,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4. 技术创新: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可以用于开发新型蛋白表达系统、优化蛋白表达和纯化工艺、改良蛋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 提高蛋白表达效率: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可以利用多个功能区域相互作用增强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提高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纯度。
重组白介素15融合蛋白

重组白介素15融合蛋白
重组白介素15融合蛋白通常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制备的。
首先,科学家会获取到白介素15的基因序列,并将其进行人工合成。
然后,将合成的白介素15基因与其他蛋白质的基因序列进行连接,形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
接下来,将融合基因导入到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如大肠杆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使其表达出融合蛋白。
重组白介素15融合蛋白的制备具有多个优势。
首先,融合蛋白可以增加稳定性和溶解性,提高蛋白质的表达量。
其次,融合蛋白可以通过融合的蛋白质序列实现特定的功能或增加其他蛋白质的活性。
此外,融合蛋白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纯化和检测。
重组白介素15融合蛋白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作治疗癌症、免疫调节剂和疫苗辅助剂等方面。
融合蛋白的设计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重组白介素15融合蛋白是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蛋白质,它具有多种应用,并且可以通过融合其他蛋白质的序列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这种蛋白质的制备和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蛋白

(1)抗病毒感染
目前IL-2已用于临床治疗HIV和癌 症,但由于 IL-2在活体内半衰期短, 有毒性作用及成本高,其临床治疗 作用受限。而用 IL2- Ig融合蛋白, 它有 IL-2的免疫刺激活性且半衰期 长 , 用它注入健康恒河猴可诱导T 细胞数目增加并表达CD25 。
(2)治疗痛觉过敏
Etanercept , 一个重组 TNFR-Fc融 合蛋白, 可竞争性抑制TNF,它已成 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 能减少疼痛和炎症,在神经损伤后, 由于局部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对疼痛 产生起一 个主要作用。给坐骨神经慢 性压缩性损伤的鼠注射 Etanercept 可 减少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异常性疼痛。
一般来说, 3-5 个氨基酸的Linker 可满足大部分融合蛋白的正确折叠的 要求。 有人尝试在融合蛋白间加入一 段有疏水性和一定伸展性的较长肽链, 如(Gly4Ser1),目的是将两者分开, 以缓解相互干扰作用, 并获得了满意 的结果。
(三)融合蛋白技术的关键
但具体涉及到每种蛋白时,需具体分 析。当我们构建融合蛋白时,应多选 择几种融合方式, 从中优化出理想的 连接方式。 另外,大量研究表明连接肽的柔性和 疏水性对不扰乱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域 是十分重要的。
(二)双功能酶(多功能酶)
目前研究发现,
β-半乳糖苷酶-半 乳糖脱氢酶融合蛋白在一定条件下, 其偶联反应产生 NADH 的速度是 同时加入这两种酶的反应速度的两 倍以上。同时过渡态时间缩短近四 倍。
(三)定向药物
定向药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
分是药物;另一部分是可以与病灶 特异性结合的配基。通过融合蛋白 技术将这两部分融合在一起, 即 可构成一个具有独特构象与功能的 蛋白质。
(四)溶栓剂
融合蛋白表达的优点

融合蛋白表达的优点蛋白质是生命体中最基本的分子,它们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对于生命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蛋白质表达领域,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融合蛋白表达的优点。
一、提高表达量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提高目标蛋白的表达量。
这是因为融合蛋白可以增加目标蛋白的稳定性和溶解度,从而提高其表达量。
此外,融合蛋白还可以通过增加目标蛋白的半衰期来提高其表达量。
因此,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目标蛋白的表达量,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样品。
二、提高纯度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提高目标蛋白的纯度。
这是因为融合蛋白可以通过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来纯化目标蛋白。
此外,融合蛋白还可以通过特异性结合某些亲和剂来纯化目标蛋白。
因此,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目标蛋白的纯度,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样品。
三、方便检测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方便地检测目标蛋白。
这是因为融合蛋白可以通过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来检测目标蛋白。
此外,融合蛋白还可以通过荧光标记等方法来检测目标蛋白。
因此,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方便地检测目标蛋白,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四、提高稳定性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提高目标蛋白的稳定性。
这是因为融合蛋白可以通过增加目标蛋白的稳定性来提高其稳定性。
此外,融合蛋白还可以通过保护目标蛋白免受蛋白酶降解等方法来提高其稳定性。
因此,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目标蛋白的稳定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样品。
综上所述,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具有提高表达量、提高纯度、方便检测和提高稳定性等优点。
因此,融合蛋白表达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方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Fc融合蛋白

什么是Fc融合蛋白?
Fc融合蛋白是一种新型的重组蛋白,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到某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功能蛋白分子上形成的,为原来的功能蛋白附加了抗体的性质。
Fc融合蛋白的优点
长效性
这类蛋白制成的药物在血浆内有比较长的半衰期,Fc 片段通过CH2-CH3 与FcRn 结合并呈pH 依赖性:在pH 7.4 的生理条件下,FcRn 与Fc 不结合;在细胞内涵体pH 6.0~6.5 的酸性条件下,两者结合,从而避免融合分子在细胞内被溶酶体等快速降解。
稳定性
Fc融合蛋白可以通过Fc 铰链区的二硫键连接形成稳定的二聚体,进一步通过对二硫键的基因工程改造和修饰,还可以使Fc 融合蛋白聚集成六聚体复合物。
Fc 区域可以独立折叠,保证伴侣分子体内外的稳定性。
简化纯化流程
疫苗领域
Fc融合蛋白的功能蛋白部分可以是细胞因子、毒素、受体、酶、抗原肽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相应的抗原以后加上Fc段作为抗原的运载工具,靶向结合上APC(表面能表达FcR),缩短抗原在血浆中的游离时间,减少蛋白酶对抗原的降解,提高抗原半衰期,从而加强抗原的呈递。
随着细胞内能够结合Fc并影响免疫反应的受体蛋白不断被发现,Fc融合蛋白类疫苗能结合的受体将不仅仅局限于APC,应用前景也将大大扩展。
其他应用Fc融合蛋白稳定性相较于单一的功能蛋白更好,并且可以通过Fc与protein A/G 的结合作用,将Fc融合蛋白绑定在连有protein A/G的固相载体上,构建蛋白微阵列或微。
融合蛋白连接原则

融合蛋白连接原则1. 引言融合蛋白连接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蛋白质序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连接在生物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生物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融合蛋白连接的设计和构建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可溶性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融合蛋白连接的原则和方法,包括连接位点选择、连接序列设计、连接方式选择以及连接后的蛋白质表达和纯化方法等。
2. 连接位点选择连接位点的选择对于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选择在两个蛋白质序列中间的松弛区域作为连接位点,以避免对两个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连接位点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松弛区域:连接位点应选择在两个蛋白质中间的松弛区域,避免对两个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酶切位点:连接位点的选择还应考虑到酶切位点的位置,以方便后续的蛋白质表达和纯化。
•亲水性:连接位点的选择还应考虑到亲水性的变化,以确保连接后的融合蛋白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3. 连接序列设计连接序列是指连接位点之间的氨基酸序列。
连接序列的设计应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连接位点的氨基酸残基:连接序列的设计应根据连接位点的氨基酸残基来选择合适的连接序列。
连接序列的氨基酸残基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连接序列的长度:连接序列的长度应适中,过短可能导致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下降,过长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折叠和功能。
•连接序列的氨基酸组成:连接序列的氨基酸组成应选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的氨基酸。
4. 连接方式选择连接方式是指连接位点之间的化学键的形成方式。
常见的连接方式包括:•肽键连接:通过形成肽键将两个蛋白质连接在一起。
肽键连接是最常用的连接方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二硫键连接:通过形成二硫键将两个蛋白质连接在一起。
二硫键连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用于一些较大的蛋白质。
•化学交联:通过化学反应将两个蛋白质连接在一起。
化学交联可以实现更多样化的连接方式,但需要考虑到反应条件和副反应的影响。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1、综述融合蛋白表达载体(fusion protein expression vector)是指将有特定功能的蛋白与启动子和响应元件结合到一起,然后构建在多肽片段表达载体上进行表达的载体。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可以帮助抗体和酶表达,它们也可能为蛋白定位,更好地控制蛋白表达提供帮助,更容易地把蛋白植入细胞内的膜,改善蛋白的结构并实现更高的表达水平。
2、融合蛋白的构建步骤一:准备载体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设计首先需要准备一个载体,载体可以是基因组DNA,基因的cDNA或者是其他可以表达目标基因的DNA片段,如遗传可变的质粒。
步骤二:确定编码区需要从基因组DNA、cDNA或者是其他载体(如质粒)中确定出编码目标基因的编码区,这一步一般是靠PCR扩增。
步骤三:筛选表达元件要实现融合蛋白效果,需要筛选出可以有效促进目标基因表达的表达元件,常用的表达元件有宿主细胞系特异性的启动子、促炎症基因表达的细胞因子受体对应的响应元件、核糖体蛋白结合位点以及转录抑制因子。
步骤四: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在确定编码区和表达元件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设计和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使其具有指定的基因表达功能。
步骤五:植入细胞中和进行表达构建完毕的融合蛋白表达载体需要进入胞内,实现真正的核酸表达,可以通过转染(transfection)或者质粒转染(transfection)将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植入细胞中,从而实现目标基因的表达。
步骤六:确定表达结果植入细胞后,可以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等生物实验技术,从而确定融合蛋白的表达效果,从而确定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是否有效。
3、结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可以提高蛋白表达的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复杂的分子机制中,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使用可以帮助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DNA疫苗
目前,疫苗已经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疫苗是用减毒或杀死的病原体来激 活机体免疫系统; 第二代疫苗是用生物技术和重组DNA技术 研制的组分疫苗注射机体诱导免疫应答; 第三代疫苗是直接注射基因重组的抗原基 因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即DNA疫苗。
(一)DNA疫苗
• DNA疫苗与传统疫苗相比有着 明显的优势,如易于生产,稳 定性强,成本低廉等,并可同 时诱导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
融合蛋白及其应用
07生物技术
主要内容
融合蛋白的概念
融合蛋白技术概况
融合蛋白技术的临床应用 常见的几种融合蛋白
一、融合蛋白的概念
在基因工程迅速发展的基础上, 有目的地把两段或多段编码功能蛋白 的基因连接在一起,进而表达所需蛋 白,这种通过在人工条件下将两个或 多个基因的编码区首尾连接,由同一 调控序列控制构成的基因表达后所得 的蛋白质产物称为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P)。
真核或原核细胞中表达出的具有上 述两部分结构域的重组蛋白。据目 的蛋白与Ig不同片断相连,可将其 分为二大类 :一类为Fab(Fv)融合 蛋白; 另一类为 Fc融合蛋白。
1、Fab (Fv) 融合蛋
Fab(Fv) 融合蛋白主要是将Fab(Fv) 段与其他生物活性蛋白结合,利用
抗体对抗原的特异识别功能将活性 蛋白导向特定部位。使活性蛋白在 特定部位发挥生物作用。常见的与 Fab融合的蛋白有毒素、细胞因子、 受体、酶等。
二、融合蛋白技术概况
融合蛋白技术是为获得大量 标准融合蛋白而进行的有目的 性的基因融合和蛋白表达方法。 利用融合蛋白技术,可构建和 表达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目的 蛋白。
(一)融合蛋白技术的特点
融合基因可在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
也可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原核表 达系统的特点是时程短,费用低,是 科研中的主要工具。其缺点是真核蛋 白表达没有得到确切修饰;大量蛋 白常常沉淀成不溶性包涵体聚合物, 需要复杂的变性和复性过程;大量蛋 白的分泌较困难。
(2)治疗痛觉过敏
实验诱导猪神经根损伤,同时给猪 注射 Etanercept 7天后显示 Etanercept 能预防神经传导速度 的减低 , 限制神经纤维损伤, 防 止毛细血管内血栓和神经内水肿形 成。预示 Etanercept 可用于治疗 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
(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一)融合蛋白技术的特点
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是蛋白翻
译后加工机会多,甚至可被改 造成人源型;真核细胞易被转 染,具有遗传稳定性和可重复 性;产物可被分泌,提纯简单, 成本低。
(二)融合蛋白技术的内容
构建融合蛋白的基本原则是, 将第一个 蛋白的终止密码子删除,再接上带有终 止密码子的第二个蛋白基因,以实现两 个基因的共同表达。具体步骤有: 1.进行目的基因的克隆:根据基因序列互 补原则 ,设计合适的引物序列,以 c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不同 的目的DNA片段。
(二)融合蛋白技术的内容
2.在载体中进行重组:通过限制 内切酶将两个DNA片段进行酶 切并回收,然后通过连接酶将 两个具有相同末端酶切位点的 基因片段进行体外连接,并克 隆到高表达质粒载体中,构建 重组质粒。
(二)融合蛋白技术的内容
3.将重组表达载体转染宿主细胞 并利用选择标志进行筛选及测 序。 4.融合基因的诱导表达及表达蛋 白的纯化 。
(4)用于其他科学研究
融合蛋白还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应 用 于许多方面的研究,如人表皮生长 因子受体2蛋白(HER2)向上调节血管 促白细胞生成素(Ang-2)的表达 , 而 利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2-Fc(Tie2/Fc)融合蛋白将减少肿瘤细胞释放血 管促白细胞生成素,这样就可研究 HER2对微血管的折除(dismantle)作 用。
(五)抗菌肽
肽类抗生素又名抗菌肽,机体天然 产生的抗菌肽由于其对耐药菌的强 大抗菌作用而受到人们关注。它广 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由生物体 特定基因编码的一类阳离子小分子 多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是机体 天然免疫的重要结果表明,抗菌肽可以在亚 毒性浓度下抑制 HIV-1的基因 表达, 减少 HIV-1的增殖。而 人源溶菌酶除了具有一般溶菌酶 的抗菌活性外, 也具有抗病毒 的特性, 已有研究证实人源溶 菌酶具有抗HIV-1的作用。
(二)双功能酶(多功能酶)
以往研究发现 , 在利用基因 融合所构建的大的酶分子中,如果 用以构成融合蛋白的各个酶分子的 整个编码序列均保留于新的酶分子 中,则融合蛋白一般均保留所构成 的酶分子各自的酶活性。
(二)双功能酶(多功能酶)
并且发现在这些新构建的融合蛋 白中,蛋白的正确折叠以及各个酶 的活性部位均未受到影响,与单个 酶相比,融合蛋白的酶的比活力为 50%-100%,对于催化连续反应的 两种或几种酶, 利用基因融合的方 法构成的融合蛋白可产生“ 邻近效 应” (proximity effect)。
与 Fc段融合的蛋白种类很多,其作 用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如下几 方面:
(1)抗病毒感染
目前发现使用DNA疫苗加上IL-2Ig融合蛋白注射到实验用的恒河 猴 , 然后高剂量静脉内给恒河猴 注射 SHIV病毒。虽然它们不能阻 止猴被 SHIV病毒感染, 但确实可 控制病毒血症到几乎测不到的水平, 并预防免疫缺陷和临床症状。
肿瘤靶向免疫治疗
将一些生物活性蛋白(如毒素、
细胞因子等)与抗肿瘤抗体的 Fab段融合, 利用抗体对肿瘤抗 原的识别作用而进行靶向免疫治 疗。
肿瘤靶向免疫治疗
如Forsberg G等利用抗癌胚抗原 (CEA) 抗体的Fab段与葡萄球菌肠
毒素(SEA) 融合组成 一个超抗原 , 融合超抗原可导向肿瘤细胞并激活 T细胞杀死表达有癌胚抗原肿瘤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是一个系统 性疾病, 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反 应为特征并有软骨变性和关节旁骨 的侵蚀 。
(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已知TNF与RA的发病机理有很大关系, 许多实验证实用人可溶性重组TNF受 体与 IgFc段蛋白融合可完全竞争性抑 制TNF结合到细胞表面受体, 使TNF 无生物活性。给病人注射 Etanercept 可减少关节肿胀及炎症 , 减少关节腔狭窄。临床上已用于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定向药物
特点:它可以特异性地与靶细胞或
致病因子结合,并把药物引导至病 灶处,从而大大提高药物的效力。 可以选择性地杀伤相应的抗原相关 细胞或受体相关细胞,对其他无关 细胞影响较少或无影响。
(三)定向药物
配基常是肿瘤特异性抗体、细
胞因子或激素等导向物质,药 物常是毒性分子(如动植物毒 素、 放疗、化疗药物或细菌毒 素等)。
肿瘤靶向免疫治疗
而将T细胞共刺激分子B7与抗瘤抗 体结合就可将B7导向肿瘤细胞。
B7-抗瘤抗体,一方面与肿瘤细胞表 面抗原结合,一方面提供共刺激信 号给T细胞能有效触发肿瘤特异细胞 毒T细胞反应。
2、Fc融合蛋白
Fc融合蛋白主要是将生物活性蛋白 与 Ig的绞链区及 CH2、CH3区结合。
(1)抗病毒感染
目前IL-2已用于临床治疗HIV和癌 症,但由于 IL-2在活体内半衰期短, 有毒性作用及成本高,其临床治疗 作用受限。而用 IL2- Ig融合蛋白, 它有 IL-2的免疫刺激活性且半衰期 长 , 用它注入健康恒河猴可诱导T 细胞数目增加并表达CD25 。
(2)治疗痛觉过敏
Etanercept , 一个重组 TNFR-Fc融 合蛋白, 可竞争性抑制TNF,它已成 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 能减少疼痛和炎症,在神经损伤后, 由于局部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对疼痛 产生起一 个主要作用。给坐骨神经慢 性压缩性损伤的鼠注射 Etanercept 可 减少热痛觉过敏和机械性异常性疼痛。
(四)溶栓剂
但两者化学结合不仅产量低,而且
在生产过程中部分损失了水蛭素的 溶栓活性。 利用基因融合技术, 把水蛭素和mAb59D8的纤维蛋白 原片段融合,融合蛋白在稳态时无 作用,只有用凝血酶原激酶(Ax) 对它进行切割激活后,才有活性。
(四)溶栓剂
利用分子克隆技术,
这种融合 蛋白能成功 转录并高效表达于 59D8杂交瘤细胞系,这种策略 结合了靶向溶栓和 Ax因子激活, 有效地在血栓处发挥作用,对 全身的副作用很小。
(三)融合蛋白技术的关键
在构建融合蛋白中,一个关键的问题 是两蛋白间的接头序列( Linker ),即 连接肽。它的长度对蛋白质的折叠和 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接头序列太短, 可能影响两蛋白高级结构的折叠,从 而相互干扰;如果接头序列太长,又 涉及免疫原性的问题,因为接头序列 本身就是新的抗原。
(三)融合蛋白技术的关键
(二)双功能酶(多功能酶)
目前研究发现,
β-半乳糖苷酶-半 乳糖脱氢酶融合蛋白在一定条件下, 其偶联反应产生 NADH 的速度是 同时加入这两种酶的反应速度的两 倍以上。同时过渡态时间缩短近四 倍。
(三)定向药物
定向药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
分是药物;另一部分是可以与病灶 特异性结合的配基。通过融合蛋白 技术将这两部分融合在一起, 即 可构成一个具有独特构象与功能的 蛋白质。
一般来说, 3-5 个氨基酸的Linker 可满足大部分融合蛋白的正确折叠的 要求。 有人尝试在融合蛋白间加入一 段有疏水性和一定伸展性的较长肽链, 如(Gly4Ser1),目的是将两者分开, 以缓解相互干扰作用, 并获得了满意 的结果。
(三)融合蛋白技术的关键
但具体涉及到每种蛋白时,需具体分 析。当我们构建融合蛋白时,应多选 择几种融合方式, 从中优化出理想的 连接方式。 另外,大量研究表明连接肽的柔性和 疏水性对不扰乱蛋白质的功能结构域 是十分重要的。
(三)融合蛋白技术的关键
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连接肽序列的设
计还没有可靠的选择标准。现在,大 多数连接肽序列的设计和选择仍主要 依赖于直觉。尽管依赖于蛋白质的一 级结构来预测其二级结构已经产生了 重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对于序列和结 构之间的关系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