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蛋白表达系统

合集下载

融合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融合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目的蛋白的回收
化学断裂法: 用于蛋白位点专一性化学断裂的最佳试剂为溴化氰(CNBr)
它与多肽链中的甲硫氨酸残基侧链的硫醚基反应,生成溴化亚氨内 酯,后者不稳定,在水的作用下肽键断裂,形成两个多肽降解片段 其中上游肽段的甲硫氨酸残基转化为高丝氨酸残基,而下游肽段N 端的第一位氨基酸残基保持不变。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回收率高(可 达到85%以上),专一性强,而且所产生的目的蛋白的N端不含甲 硫氨酸,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成熟表达产物较为接近。然而,如果 异源蛋白分子内部含有甲硫氨酸残基,则不能用此方法
大分子量的异源蛋白来说,上述三种氨基酸残基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
融合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目的蛋白的回收
酶促裂解法:多残基位点 为了克服仅切单一氨基酸残基的蛋白酶所带来的应用局限性,
可在受体蛋白编码序列与不含起始密码子的外源基因之间加装一段 编码寡肽序列(Ile-Glu-Gly-Arg)的人工接头片段,该寡肽为具有 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Xa的识别和作用序列,其断裂位点在Arg的 C末端。纯化后的融合蛋白用Xa处理,即可获得不含上述寡肽序列 的目的蛋白。由于Xa的识别作用序列由四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大 多数蛋白质中出现这种寡肽序列的概率极少,因此这种方法可广泛 用于从融合蛋白中回收各种不同大小的目的蛋白产物
融合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目的蛋白的回收
融合蛋白中受体蛋白部分的存在可能会影响目的蛋白的空 间构象和生物活性,如果将之注入人体还会导致免疫反应,因 此在制备和生产药用目的蛋白时,将融合蛋白中的受体蛋白部 分完整除去是必不可少的工序。融合蛋白的位点专一性断裂方 法有两种:
化学断裂法 酶促裂解法
融合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融合型异源蛋白的表达
融合型目的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

待测蛋白与gfp蛋白的融合表达

待测蛋白与gfp蛋白的融合表达

待测蛋白与gfp蛋白的融合表达待测蛋白与GFP蛋白的融合表达是一项常用的实验技术,可以用来研究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功能性研究以及蛋白的相互作用等。

在本文中,我将以一步一步的方式解释待测蛋白与GFP蛋白的融合表达的过程和原理。

第一步:选择适合的表达载体在进行待测蛋白与GFP蛋白的融合表达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

常见的表达载体包括质粒和病毒载体。

质粒通常用于体内表达,病毒载体则可以用于体内或体外表达。

选择表达载体时,需要考虑载体的大小、复制起源、选择标记等因素。

在此过程中,一个常用的表达载体是pEGFP-C1,它兼具了高效的GFP蛋白表达和稳定性。

第二步:将待测蛋白与GFP基因连接在将待测蛋白与GFP蛋白融合表达之前,需要将待测蛋白基因与GFP基因连接。

连接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PCR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连接。

PCR扩增可以利用引物特异性扩增待测蛋白基因和GFP基因的DNA片段,然后通过连接酶将两个PCR产物连接在一起。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连接则需要选择适合的限制性内切酶将待测蛋白基因和GFP基因进行消化,然后通过DNA连接酶将两个消化片段连接在一起。

第三步:转染细胞或注射在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完成后,下一步是将表达载体导入到细胞中。

有两种常见的方法可以实现这一步骤:细胞转染和动物体内注射。

细胞转染可以通过化学法、电穿孔法或基因枪等技术将表达载体导入到细胞中。

动物体内注射则可以将表达载体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使表达载体进入目标组织或器官。

第四步:蛋白表达检测一旦表达载体成功转染或注射到细胞或动物体内,下一步是检测蛋白的表达情况。

常见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 等。

免疫荧光染色可以使用抗GFP抗体或待测蛋白特异性抗体与GFP融合蛋白结合,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融合蛋白结合,并使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蛋白的分布情况。

实验一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设计与质粒提取与全面分析

实验一融合蛋白表达载体构建设计与质粒提取与全面分析

pPROEX HT蛋白表达载体
原核表达系统中的各因素
复制子 :通常情况下质粒拷贝数和表达量是非线性的正相关 筛选标记和报告基因 :氨苄青霉素 ,卡那霉素 启动子 :启动子的强弱是对表达量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 组成型表达 :组成型启动子 诱导调控型表达 :IPTG 融合表达 :GST, His-Taq 分泌表达 :信号肽,可以引导目的蛋白穿越细胞膜 可溶性表达 : 转录终止子 :控制转录的RNA长度提高稳定性,避免质粒上异常
克 隆: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克隆化:获取同一拷贝的过程。 DNA克隆(分子克隆、基因克隆、重组DNA ):
应用酶学方法,在体外将外源性遗传性物质(DNA)与 载体结合成重组DNA分子,继而通过转化或转染宿主细 胞、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转化子细胞,再进行扩增、提 取获得大量同一DNA分子的过程。
提前IPTG诱导 SDS-PAGE胶 Brand ford 蛋白定量分析 蛋白纯化及活性测定
六、总RNA的提取及测定
组织总RNA的提取,变性胶鉴定 讲解RT-PCR
七、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鉴定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鉴定 基因组和cDNA PCR,基因结构分析
八、基因的蛋白水平表达检测(Western blot)
移液操作tips
吸酶或母液时,永远用新的干净的枪头。如果不幸污染了酶,请报告 老师。即使是稀释一梯度溶液,如要求很严格的体积,也必须使用新 的头。
检测是否漏气的方法:将吸取液体后的移液器垂直静置 15 秒,观察 是否有液滴缓慢 的流出。若有流出,说明有漏气现象。
严禁吸液后将移液器平放! 对于粘稠液体可首先吸放几次,然后极缓慢地松开按钮,使溶液慢慢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原理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原理

GST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原理GST 纯化系统是利用GST (glutathione-S-transferase )融合蛋白与固定的谷胱甘肽(GSH)通过硫键共价亲和,通过GSH交换洗脱的原理来进行纯化。

1ml树脂大约可结合5-8 mg融合蛋白,并可反复使用数次。

试剂u 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 2g IPTG 溶解入10ml 水,过滤除菌,分装,-20℃保存。

u Lysis buffer (50ml)1)2.5ml 1 M Tris,pH8.0 2)0.1ml 0.5ml EDTA 3)0.292g NaCl4)0.5ml Triton X-100 5)0.25ml 1M DTT u Elution buffer 1)0.615g glutathione 2)10 ml 1M Tris,pH8.0 3)90ml distilled water .GST 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操作步骤1、挑一个克隆至2ml LB液中(Amp+ )2、37℃振摇至OD600值约为0.63、将2ml菌液加入100 ml LB中4、37℃振摇至OD600值约为0.65、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mM6、)继续摇3~4h7、离心(5000 rpm,5min,4℃)8、用10×柱体积的lysis buffer悬浮细菌9、超声破碎细胞10、离心(12,000rpm,15min,4℃),取上清11、用滤纸过滤12、加0.5 ml 50%谷胱甘肽琼脂糖beads于层析柱13、5×柱体积的lysis buffer洗层析柱14、样品过柱15、5×柱体积的lysis buffer洗层析柱16、3×柱体积的elution buffer洗脱蛋白17、收集蛋白:0.5ml/管 18)取20ml样品SDS-PAGE鉴定可以在buffer里增加点蛋白酶抑制剂,防止蛋白的降解。

原核表达融合蛋白

原核表达融合蛋白

原核表达融合蛋白广义的原核表达,是指发生在原核生物内的基因表达。

狭义的原核表达,常出现于生物工程中。

是指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通过构建表达载体并导入表达菌株的方法,使其在特定原核生物或细胞内表达。

表达载体:为了获得高水平的基因表达产物,人们通过综合考虑控制转录、翻译、蛋白质稳定性及向胞外分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设计出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表达载体,以满足表达不同性质、不同要求的目的基因的需要。

通常关心的表达载体质粒上的元件包括:启动子、多克隆位点、终止密码、融合Tag(如果有的话)、复制子、筛选标记或报告基因等。

现在常用的pET表达系统以及GST-融合蛋白表达系统。

复制子:通常表达载体都会选用高拷贝的复制子。

pSC101类质粒是严谨方式复制,拷贝数低,pCoE1,pMBI(pUC)类的复制子的拷贝数高达500以上,是表达载体常用的。

通常情况下质粒拷贝数和表达量是非线性的正相关,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超过细胞的承受范围反而会损害细胞的生长。

如果碰巧需要2个质粒共转化,就要考虑复制元是否相容的问题。

筛选标记和报告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是最常见的筛选标记,卡那霉素或者是新霉素次之,通常是另一个载体的筛选标记用。

四环素,红霉素和氯霉素等已经日渐式微。

抗性基因的选择要注意是否会对研究对象产生干扰,比如代谢研究中要留意抗性基因编码的酶是否和代谢物相互作用。

在表达筛选中要注意的问题应该就是LB倒板前加抗生素的温度,温度过高容易导致抗生素失效。

对于做表达来说,如果不是要研究启动子的强弱,通常比较少关心或者用到报告基因吧。

绿色荧光蛋白是最常用的报告基因了。

其他还有半乳糖苷酶、荧光素酶等。

一些融合表达Tag也有报告基因的功能。

启动子:启动子的强弱是对表达量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之一。

从转录模式上看有组成型表达和诱导调控型表达。

lac和Tac,PL和PR,T7是最常用的启动子。

终止子:转录终止子对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有重要作用,即控制转录的RNA长度提高稳定性,避免质粒上异常表达导致质粒稳定性下降。

蛋白融合表达

蛋白融合表达

蛋白融合表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蛋白融合表达(Protein Fusion Expression)是生物技术领域中一种常用的蛋白表达技术,通过将不同蛋白基因序列进行融合,使其能够在目标宿主细胞中表达出含有多个功能区域的融合蛋白。

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从基因水平上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为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药物研发和生物制药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一、蛋白融合表达的原理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两个或多个蛋白基因的编码序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融合蛋白基因,然后通过转染或转化等手段将其导入目标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出融合蛋白。

蛋白融合表达的基本原理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功能的蛋白通过融合技术合并在一起,达到协同作用或增强某一功能的效果。

蛋白融合表达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直接连接两个蛋白的编码序列、利用核酶切割和PCR等技术进行DNA重组,以及通过载体和质粒等载体介导融合蛋白的表达。

不同的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融合表达策略可提高蛋白表达效率和提取纯度。

1. 生物学功能研究: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融合不同功能区域的蛋白进行功能分析和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揭示蛋白质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2. 药物研发: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在药物研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合成重组蛋白、多肽和抗体等生物制剂,提高药物的活性和稳定性,开发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3. 生物制药:蛋白融合表达技术是生物制药领域中最常用的生产方法之一,可用于大规模生产融合蛋白、重组蛋白和生物药物,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4. 技术创新: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可以用于开发新型蛋白表达系统、优化蛋白表达和纯化工艺、改良蛋白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 提高蛋白表达效率:蛋白融合表达技术可以利用多个功能区域相互作用增强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提高蛋白的表达水平和纯度。

蛋白的融合表达名词解释

蛋白的融合表达名词解释

蛋白的融合表达名词解释蛋白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它们不仅在细胞内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还在体内调节着各种生物过程。

蛋白的融合表达是指将两种或多种蛋白合并为一个蛋白分子,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或产生新的特性。

这种融合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来实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蛋白的融合表达的原理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不同基因的DNA序列组合在一起,使它们在同一蛋白分子中共享同一条多肽链。

融合表达蛋白通常由两个或多个蛋白质结构域组成,分别来自不同的源。

这种融合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实现:一是将两个或多个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直接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功能的蛋白质;二是将一个目标蛋白质的编码序列与另一个蛋白质的编码序列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蛋白质。

蛋白的融合表达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优势。

首先,它可以增加蛋白质的稳定性和溶解性,提高蛋白质的生产效率。

有些蛋白质在原生条件下很难表达或纯化,但通过融合表达可以提高它们的表达量和稳定性,从而更容易获取高纯度的产物。

其次,融合表达可以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和特性。

通过融合表达不同的蛋白质结构域,可以赋予蛋白质新的功能或改变其特性,从而扩展蛋白质的应用范围。

例如,将抗体结构域与毒素结构域融合可以产生具有杀伤性的蛋白质,用于治疗某些疾病。

此外,融合表达还可以将两种蛋白质的互作性结构域融合在一起,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机制。

蛋白的融合表达在医药、生物工程和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药领域,通过融合表达产生的融合蛋白质可以用于疫苗的研发、药物的开发和治疗特定疾病。

在生物工程领域,融合表达可以用于改善目标蛋白质的表达量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性。

在农业领域,融合表达可以用于改良农作物,提高其抗病性和适应性,增加产量和品质。

尽管蛋白的融合表达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不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对融合表达产生不利影响。

某些蛋白质的融合可能导致其折叠不正常或失去原有的功能。

mfc融合蛋白 免疫小鼠 原理

mfc融合蛋白 免疫小鼠 原理

mfc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原理MFC(Mouse Fc,小鼠Fc)融合蛋白是指通过重组DNA技术将小鼠的Fc部分与其他蛋白质进行融合构建的一类蛋白。

这类蛋白通常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制药等领域。

以下是MFC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的原理:1. MFC融合蛋白构建:1.选择目标蛋白:选择要研究的目标蛋白,通常是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或临床应用价值的蛋白。

2.设计融合蛋白:将小鼠Fc部分的编码序列与目标蛋白的编码序列进行融合。

这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限制性酶切、连接等来实现。

3.构建表达载体:将设计好的融合蛋白基因插入适当的表达载体中,通常是质粒或病毒载体。

4.转染表达系统:将表达载体转染至宿主细胞,例如CHO (Chinese Hamster Ovary)细胞、HEK293细胞等,以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来表达目标融合蛋白。

2. MFC融合蛋白免疫小鼠的原理:1.免疫小鼠:使用表达MFC融合蛋白的细胞或纯化的融合蛋白来免疫小鼠。

这通常包括多次免疫过程,以激发小鼠产生抗体。

2.收集免疫小鼠血清:定期从免疫小鼠采集血液样本,分离血清,其中含有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包括对MFC融合蛋白和目标蛋白的抗体。

3.抗体鉴定:鉴定血清中是否含有对MFC融合蛋白和目标蛋白的特异性抗体。

这可以通过技术如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Western blot来实现。

4.抗体纯化:如有需要,可以通过亲和层析等方法从小鼠血清中纯化目标抗体,以用于后续实验或应用。

3. 应用:1.生物医学研究:获得的抗体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例如在实验室中检测、定位、纯化目标蛋白。

2.生物制药:融合蛋白和相关抗体可能被用于生物制药,例如治疗某些疾病的药物研发。

3.免疫诊断:抗体可以用于开发免疫诊断工具,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

总体而言,MFC融合蛋白的免疫小鼠原理是通过激发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可用于各种应用的抗体。

这些抗体对于研究和治疗特定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者们在分离到某一基因后,要对其编码蛋白质进行研究最理所当然的工作就是表达,即:有目的性地合成外源基因产物。

在重组 DNA技术的发展早期,人
们认为在基因的前面有一个强启动子和一个起始密码子就足以在大肠杆菌中获
得很好的表达。

随后,认识到获得有效的翻译所需的条件要复杂得多,除了要有强启动子和起始密码子外,良好的表达尚需编码目的蛋白的mRNA中含有核糖体结合位点,表达水平受密码子喜好程度的影响,也受编码序列中其他目前尚未明了的因素影响。

通过改变起始密码子前端的序列,或者在不改变蛋白质序列的条件下利用密码子的简并性改变5’末端编码序列往往有助于解决问题。

通常,两个基因之间的融合表达能更快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种方式中,目的基因被引入某个高表达蛋白序列(fusion tag)的3’末端,比如大肠杆菌的一段
序列,或者任一可在大肠杆菌中高度表达的基因,它提供良好表达所必需的信号,而表达出的融合蛋白的N末端含有由fusion tag编码的片段。

fusion tag所编码的可能是整个功能蛋白或是其中的部分。

比如6x His Tag、β-半乳糖苷酶融合蛋白和trpE融合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蛋白以及硫氧还蛋
白(Trx)融合蛋白等。

由于利用tag
选择融合表达是为了简化重组一是fusion tag位于目的蛋白的N端,这时tag
帮助提高目的蛋白的表达,缺点是纯化的表达产物中可能会有不完整的目的蛋白,原因是在翻译过程中意外中断的少量(C端)不完整的表达产物会一起被纯化。

另一是fusion tag位于目的蛋白的C端,这可以保证只有完整的表达产物才会被纯化。

当目的蛋白的功能区位于N端时,fusion tag位于C端可能减少对其功
能的影响,反之亦然。

进行融合蛋白的表达经常会遇到三个问题,它们是:表达蛋白的溶解性、稳定性和fusion tag的存在。

前两个问题在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和非融合蛋白表达系统都会遇到,而第三个问题是融合蛋白系统所独有的。

裂解融合蛋白以除去fusion tag
为了对目的蛋白进行生化及功能分析,通常要从目的蛋白上去除fusion tag部分。

早期已建立了数种对融合蛋白进行位点特异性裂解的方法。

化学裂解如溴化氰(Met↓)、BNPS-3-甲基吲哚(Trp↓)、羟胺(Asn↓Gly)等,不但便宜且有效,往往还可以在变性条件下进行反应。

但由于裂解位点的特异性低和可能对目的蛋白产生的不必要修饰,使该法渐渐被酶解法取代。

酶解的方法相对来说反应条件较温和,更重要的是,普遍用于此用途的蛋白酶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其中有用的酶有:Xa因子、凝血酶、肠激酶、凝乳酶、胶原酶。

所有这些
酶都具有较长的底物识别序列(如在凝乳酶中为7个氨基酸),从而降低了蛋白质中其他无关部位生断裂的可能性。

而酶解法存在成本高(这些蛋白酶价格一般都相当昂贵),反应时间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蛋白酶本身不可避免地会混入目的蛋白中,造成新的污染,提高纯化的复杂性。

IMPACT系统的推出是融合表达系统的一个重大突破。

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表达的融合蛋白无需蛋白酶裂解即可实现目的蛋白与fusion tag的精确切割。

IMPACT(Intein Mediated Purification with an Affinity Chitin-binding Tag)系统利用一个来源于枯草杆菌的5kDa大小的几丁质结合域(chitin binding domain,用于亲和纯化)和一个来源于酵母intein蛋白质组成一个双效的fusion tag,再与克隆到多克隆位点的目的基因融合表达。

Intein是一个蛋白质剪接元件,类似于基因组中的内含子intron在RNA的剪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intein 在较低的温度和还原条件下发生自身介导的N端裂解,可以释放出与之相连的目的蛋白。

也就是说融合表达产物在挂上亲和层析柱后只需要在低温(4度)条件下用含DTT,或者巯基乙醇,或者半胱氨酸的溶液洗脱,即可将目的蛋白洗脱,而将fusion tag留在纯化柱上。

而还原剂的小分子可以非常简单的去除。

该系统的出现是融合表达系统的重大突破,完全避免了蛋白酶的使用,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避免了蛋白酶与目的蛋白的分离纯化的麻烦。

随后推出的IMPACT-CN系统提供了两种选择,即fusion tag可以选择在目的蛋白的C端或者N端,使克隆或表达都能满足不同需要。

但是这一系统仍然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含有较多二硫键的蛋白不适用这一系统,因为还原剂的存在会破坏/影响蛋白的二级结构。

IMPACT―TWIN的推出为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

在多克隆位点的两端各有一段intein和几丁质结合域的fusion tag,提供了三种选择:1、在克隆时切掉N
端的fusion tag 1,插入目的基因,同原来的系统一样,可以在表达产物挂上亲和纯化柱后加入还原剂,将目的蛋白从fusion tag上解离并洗脱下来,得到的目的蛋白C端带有硫酯键(酯化反应:酸去羟基醇去氢),可以直接用于连接一个标记物、非编码氨基酸或者另一个蛋白;2、在克隆时切掉C端的fusion tag 2并插入目的基因,当表达产物挂上亲和纯化柱时只需要改pH值和温度(pH7,25度)即可将目的蛋白从fusion tag上解离并洗脱下来。

这不但避免了蛋白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也避免了还原剂对含丰富二硫键的蛋白二级结构的破坏。

由于调节缓冲液的pH值非常方便且无需另外去除洗脱产物中的还原剂,这大大地简化了目的蛋白的纯化过程,也扩大了该系统的应用范围。

3、可以将目的基因插入两个fusion tag之间,这样表达产物的两端都含有fusion tag,当产物挂上亲和纯化柱并经过两级洗脱后,由于目的蛋白两端分别有一个硫酯键和半胱氨酸,可以自身环化得到环形蛋白。

表达蛋白的可溶性
在大肠杆菌中许多外源蛋白的高水平表达最后都会导致形成包涵体,它是致密的不溶性蛋白和RNA的凝聚体,含有大部分的表达蛋白。

蛋白质沉淀形成包涵体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利用包涵体的不溶性和致密性,通过超声波破碎、离心就能相对容易地对之进行初级纯化。

此外,以可溶性蛋白形式表达时往往易被降解的蛋白质,以包涵体形式表达时却可以很稳定。

纯化时,可用盐酸胍或尿素变性溶解包涵体中的蛋白质。

透析除去变性剂后,蛋白质可重新折叠复性。

然而这种方法亦有其弊端,经变性/复性后正确折叠的蛋白质的产量不稳定,有时会很低,更有些蛋白尤其是大蛋白基本上不能正确进行重折叠。

当包含体复性后的产量太低,而所需表达的是可溶性蛋白时,有多种解决方法可供尝试。

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温度,由于尚未明了的原因,高温(37℃和42℃)
会促进包涵体形成,低温(30℃)的抑制其形成;另一个变量是表达水平,有时降低表达水平可增加可溶蛋白比例;第三个变量是携带表达载体的细胞株背景,不同的受体菌株表达出的特定蛋白的可溶性有显著的差异,但各株间究竟是何种遗传差异决定了溶解性的差异仍属未知;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改变fusion tag
往往可以影响所表达的融合蛋白的溶解性。

(详细资料待续)
表达蛋白的稳定性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外源蛋白,尤其是真核蛋白时,经常会遇到稳定性的问题。

包含体有助于稳定融合蛋白;采用缺失已知蛋白酶的大肠杆菌株作为宿主也是解决的方法之一。

比如,缺失数种胞质蛋白酶的lon htpR双突变株可减少不稳定蛋白质的降解。

与之相似的是,degP突变株可稳定胞质中的融合蛋白、ompT突变株被证实在蛋白质的粗提过程中能避免一些非融合蛋白中暴露的碱性氨基酸残
基之间的肽键发生断裂(如Arg-Arg)。

最后,对于某一特定融合蛋白来说,在不同的野生型实验株内其稳定性亦有差异,可能归因于不同株内蛋白酶的水平不同。

近年来在原核表达体系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表达纯化系统的应用更为普遍,它的来源是日本血吸
虫的25kDa大小的GST蛋白。

GST标签系统具有蛋白表达产率高、表达产物纯化方便,以及利于GST
抗体制备等特点和优势。

GST融合蛋白在水溶液中可溶,可从细菌裂解液中提取,在不变性的条件下通过
亲和层析得到。

GST融合蛋白可被位点特异性蛋白酶裂解,从而除去GST蛋白。

正是由于以上的优点,
商品化的GST融合蛋白表达体系以及GST标签抗体系统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用GST融合表达系统表达
外源基因时,需要对融合表达的产物进行检测和纯化,这里面就包括了GST标签抗体的应用,如果选择一
个最具性价比的GST抗体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抗体的来源,比如小鼠源的单克隆抗体还是兔源的
多克隆抗体,一般来说,单抗的特异性、稳定性以及效价都要优于多克隆抗体。

Abbkine的GST标签抗体——Anti-GST T ag Monoclonal Antibody(2A8)(货号#A02030)是来源于小鼠的单克隆抗体,克
隆号为2AB,免疫原为GST多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