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1)增长缓慢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
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
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
(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
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
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变迁。
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中国的人口变迁也影响着国家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探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人口变迁。
1. 远古时期在远古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生活在此时期的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社会结构简单。
由于资源有限,人口增长缓慢。
2. 古代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人口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
古代农业社会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固定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并养殖家禽牲畜。
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供给,使得人们能够生育更多的后代。
人口扩大也促进了定居村落的形成,社会结构逐渐复杂。
3. 刘宋、隋唐时期刘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家之一。
农田的开垦和灌溉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人口得到了快速增长。
4. 明清时期明代和清代人口的增长相对缓慢。
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家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如旱涝和饥荒,丧失了大量的人口。
因此,在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相对较慢。
5. 当代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口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
这导致了人口增长的放缓。
总结起来,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口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稀少到古代农业时期的增长,再到明清时期的缓慢增长,最终到当代时期的放缓。
人口数量的变迁不仅受到农业发展、经济状况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

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正在经历一系列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原因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3.5%,达到了近2亿人。
其次,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倒金字塔形态。
由于中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对生育观念的改变,生育率下降,导致老年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比例明显增加。
这也给养老保险、医疗服务等社会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民平均寿命得以延长。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出生率下降,进一步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此外,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也对人口老龄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人口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原因除了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结构还在发生其他重要的调整。
这些调整体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首先,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
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和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同时也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人口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政策的实施。
经济发展使得教育机会增加,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促进了人口结构的调整。
此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对人口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流动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

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转变的过程首先是由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变为建国后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有效实行,中国的人口转变进而再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发展。
在此其间,社会自觉控制因素表现尤为明显。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加速中国人口转变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生育政策所显示的控制能力是影响生育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的人口转变呈现出社会自觉控制特点。
从而中国的人口转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转变的时间短。
首先从人口死亡率来看,建国以后,下降较快,1949年人口死亡率还高达20.0‰,到1965年已降至9.5‰(1960年因三年自然灾害曾回升到25.43‰)。
此后,便在此数值下平稳下降,到1997年,已降至6.51‰再次,就出生率的下降来说,从世界各国人口转变的具体情况来看,总是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中国也不例外。
学术界一般以出生率显著下降并达到30‰以下为人口转变开始的基本标志,按此标准,中国出生率开始转变的时间应为1972年,该年出生率降至29.77‰。
此后,便迅速下降,到1997年已降至16.57‰。
再有,从生育水平来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70年代以前一直徘徊在6.0左右,70年代以后才开始迅速下降,从1970年到1982年的12年间,总和生育率就由5.8降至2.2,到1992年又进一步降至2.0。
以后便稳定在2.0以下。
与之相适应,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1970年还高达25.83‰,到1980年就已降至11.87‰。
虽然由于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略有回升,但总趋势是趋于下降,到1998年已降至9.53‰。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都需至少百年的时间,其中,以丹麦为例,其人口转变开始于1870年,到1930年,历经150年,人口才达到“三低”阶段。
2.地区发展不平衡。
人口转变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转变过程必然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也有学者把它们分为两种类型:自发性转变和诱导性转变。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代人口变化过程

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代人口变化过程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历代中国的人口变化也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一文带你全面了解历代人口变化过程。
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人口数量比较少,人口密度也比较低。
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生育率较低。
同时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劣、疾病的流行等原因,人口数量也比较不稳定。
2. 奴隶社会到了奴隶社会,人口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加。
由于人们不再过着以捕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开始使用劳动工具来进行生产,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生育率也有所上升。
3. 封建社会到了封建社会,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由于生产方式的瓶颈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使得封建社会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没法和奴隶社会相提并论。
不过由于政府的改革措施和社会的稳定,生育率在封建社会也比较稳定,人口总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 资本主义社会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数量开始迅速增加。
由于工业革命的出现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而这也刺激了生育率的上升。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增长速度是历史上最为迅猛、规模最大的,其中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为突出。
5. 社会主义社会及市场经济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生育人口,使得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减缓。
而到了市场经济社会,这种限制逐渐被放宽,人口增长速度也有所回升。
综上所述,历代中国的人口变化经历了起伏跌宕,但总体趋势是人口的不断增加。
而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政府的政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口问题是个长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关注和探索。
中国人口迁移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人口发展历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口数量的增长到人口结构的转变,都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中国人口发展的历程。
一、新中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的总人口约为5.3亿。
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政策,如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等,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才逐渐趋于稳定。
目前,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14亿。
二、人口结构的转变1. 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城市人口相对较少。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60%。
2. 年龄结构的演变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过去,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庞大的年轻人口和相对较少的老年人口的特点。
然而,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平衡。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劳动力资源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结构的转变,对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去,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辟,以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2. 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等,以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
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徙的历程与原因

中国古代人口与人口迁徙的历程与原因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人口与人口迁徙的历程与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在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和人口迁徙的变化与国家的兴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时期的人口与人口迁徙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
古代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从历史文献和古代人口普查中获得一些信息。
在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受到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例如封建社会前期,人口数量一直保持着缓慢的增长态势。
每个家庭都在努力繁衍后代,以维持家族传承。
然而,在一些动荡的时期,例如战乱与农荒时期,人口数量会出现急剧下降。
人口迁徙在中国古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人口迁徙主要分为流徙和逃难两种情况。
流徙是因为地方资源匮乏或社会经济变动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例如,北方农田的疏浚和开垦,吸引了南方人口大量向北迁徙,形成了南方人北上的迁徙潮。
逃难则是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争等不可控的因素,导致人口被迫迁徙至相对安全的地方。
人口迁徙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地理环境的变化是人口迁徙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
例如,北方地区的干旱与寒冷,南方地区的湿热与高温,这些地理特点导致了人口迁移的需求。
南北地区人口的迁徙也与农业生产的需求有关,南方的农田疏浚和北方的水利工程吸引了许多人口迁往新的生产区域。
其次,社会经济的变化也是人口迁徙的原因之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会导致人口的集聚与分散。
例如,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频繁变迁,这就导致了人口迁移的需求。
以中原地区为例,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从西周的洛阳,到秦朝的咸阳,再到汉朝的长安。
每一次政治中心的迁移都伴随着大量人口的流入与流出,这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战争与外族侵略也是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战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迁徙。
特别是在外族侵略的时期,人口迁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一)l 、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看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众所周知,我们一般所讲的人口转变首先指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这是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所关注和阐述的。
因此,要考察和研究中国的人口转变,不妨先了解一下我国传统意义的人口转变历程。
由图1可见,从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组合情况来看,如果说一般意义的人口转变始于粗死亡率的下降,那么中国建国初期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端倪。
从1949年到1957年,粗死亡率显然是下降的,从20‰。
降到了‰。
1958年至1962年,粗死亡率有一个非正常的剧烈波动,196o年的粗死亡率曾经达到‰。
的高水平,但1961年马上回落到‰入和‰的正常水平上①,所以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意外,短时期的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死亡率变动的内在规律和大的走势。
从人口转变理论的一般规范和中国所走过的具体道路结合起来看,可以认为,在过去的5O年里,中国的人口转变大致可以分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死亡率变动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死亡率率先下降,而出生率在本质上是居高不下的,1970年的出生率水平还与建国初期差不多,在33‰至35‰之间。
中国的人口转变早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开始,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死亡率的转变阶段。
但真正对人口增长产生遏制的人口转变应该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的时候——这就是60年代末,确切说是在1970年前后进入了人口转变的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出生率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上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由于粗出生率不同的变化态势,所以如图所示,又可以分出若干发展阶段:其一是粗出生率直线式急剧下降的阶段,在整个70年代,出生率从30‰快速地下降到20‰以下,下降了10个千分点,幅度很大。
其二是粗出生率波动中缓慢下降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显着特点是多年年份的出生率在略高于2O%。
的水平上波动,而粗死亡率则稳定在‰上下的水平上。
其三是出生率在一个低水平上继续缓慢下降的阶段。
在20‰以下,出生率开始了拾级而下的下降趋势。
这样,整个第二阶段经过70年代的快速下降。
80年代的波动和9O年代的缓慢下降,中国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缺口开始逐渐收拢,人口转变逐渐趋向完成。
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差不多每隔十年就是一个转折。
大的转折点是在60年代末。
人口转变从“开口”转向了“收口”;小的转折点则有1961年、1971年。
1981年和1991年这几个重要年份。
“十年一转变”是近50年来中国人口转变的一个显着特点。
如果进行平滑处理,我们就会发现:人口转变经过了两个大的阶段。
一是扩口的阶段,死亡率比出生率率先对以制度变迁为先导的现代化作出了反映,这也是符合规律的现象。
这时,人口增长率趋向扩大,人口膨胀。
二是逐步收口的阶段,死亡率已经降到一个较低。
较稳定的阶段,出生率作出了较强烈的反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越来越小,人口增长减缓并走向零增长。
但显然,从图2可见,“增长之口”还没有收拢,还需要借以时日。
这就是我们未来可预见的前景了。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大致也有四个阶段:1949年到1970年,经历了一段爬坡的过程,自然增长率从15‰上升到25‰以上,是人口转变的增长阶段。
1958年至1963年的增长低谷是非正常的,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实质;相反地,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口状况来说,高速增长才是反映实质的特征。
1970年到1980年,人口增长开始急剧下降。
1980年到1990年,人口增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波动和回升现象。
进入叨年代,人口增长稳步下降和减慢。
但此后是否一直稳步下降却是我们目前不能轻易肯定的。
总之,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动的趋势来看,我国人口转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而且非常巧妙地与每十年的时段相吻合。
从预测来看,今后中国的人口转变趋势是在粉出生率继续缓慢下降、粗死亡率略有回升的综合作用下,自然增长率是逐步趋向“零。
负”的这么一个前景。
这一点可以很清晰地从图4中看出。
如下图所示,中国人口转变要趋向完成大概是在21纪的30年代以后。
从预测结果看,自然增长率是单调递减的演变过程。
2030年前后或许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此前的中国人口是一个增长型的人口,而此后的中国人口则演变为缩减型。
这一转变意昧深长,为中国实现适度人口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根据林副德。
刘金塘的预测,人口增长惯性将逐步减弱,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2000年降到%,2020年为%,2040年降到%.这样,大概到2O33年人口增长将达到峰值亿。
根据这样的前景,中国目前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实现一个彻底的和稳定的人口转变,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出生率持续的和稳定的下降。
黑线以右方向标志着“后人口转变”的到来——如果考虑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增长类型这双重转变的话。
我们现在实现的充其量也只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而且是不稳定的一种转变。
黑线以右方向也标志着建国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五个阶段,即零、负增长阶段。
目前我们所经历的人口转变将是历时最长的,是现代人口转变从进入门槛到走出门槛的整个壮丽历程。
2、从总和生育率的变动看人口转变的历程生育是人口增长的原动力。
我国出生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育率的变动。
1999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是:“人类对生育的选择决定着人类对未来的选择”。
那么建国以来我国的生育率水平又是如何变动的呢?从总和生育率的角度看人口转变的历程无疑是重要且独特的角度。
至少,从计划生育工作的角度说,生育率的变动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指标。
如下图所示,中国的生育率经过了一个与整个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相似的历程。
根据数据所显示的信息,我们的结论是:1949年至196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一个阶段。
不妨称之为“前转变阶段”。
从全国的情形来看,除了大跃进和三年灾害期间非正常的生育减少和生育回升以外,其它年份生育率居高不下,这一点与出生率的变动几乎完全一致。
生育率维持在平均6个孩子的水平上。
1969年到1977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2个阶段,为生育率快速下降的阶段,可简称为“快速转变的初始阶段”。
生育率从接近6急速降到3以下。
和出生率一样,几乎下降一半。
1977年到1991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波动中转变的中期阶段”。
生育水平在2-3之间波动。
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计划生育本身的手段也十分有限,所以生育率下降在接近极限的时候外部的控制力和内部的反控制力就构成了持久的冲突,形成了“拉锯战”的局面。
在本阶段,我们多年的努力已经使“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
但由于超越了特定的生育率转变的文化边界,所以出现波动也在所难免。
1991年到1999年为生育率转变的第四个阶段,由于这段时期的生育率变动出现了相对稳定的下降趋势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所以不妨称之为“持续的低生育率阶段”。
与前一阶段比较,它的特点一是曲线下延比较平滑,二是持续地低于更替水平。
这一阶段的成绩可以说是既梦寐以求。
又来之不易。
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大致达到了而且多年来维持了一个左右的低水平。
但未来的走势到底如何,似乎还没有权威的说法。
事实上,1995年以后的数据也是有多家的估计,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不过,估计的差别很小,大致在左右的水平上波动。
从今后的变化看,有些“波动”恐怕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但只要能持久地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就不会影响我们实现2010年将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在刀世纪的上半叶实现人口零增长的目标。
在最后的那个阶段,也就是对当下的中国来说,稳定住一个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对于最后的和完成意义的人口转变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在人口惯性增长时期,生育率的控制和转变决定着出生率的变动,最终影响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
目前,我们来自人口数量方面的挑战既有存量方面的问题,也有增量方面的问题。
解决或者说降低增量,就是要遏止和减缓人口存量的膨胀。
但解决了人口增量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人口的存量问题。
而“稳定低生育水平”在短期内服从的是增量控制的要求,从长期来说则是服从于存量减少的要求。
这样,从结合适度人口目标而设计的人口控制目标,决定了“稳定低生育水平”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抉择。
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但在付出了代价之后,我们的确为相对减少人口的压力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3、从“制度一政策一发展”的综合角度看人口转变历程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人口转变,譬如以1973年国家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方案开始算起,根据几个主要年份的数据,可以很明显地分出几个阶段。
这种划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作用。
结合图1和图2,我们知道:建国初期的死亡率转变和70年代初期的出生率转变是两次意义重大的转变。
但显然,70年代前,出生率已经有下降趋势。
进入80年代以后,出生率下降的空间实际上已经不大,进一步的下降预计会是一个缓慢和渐进的过程。
从人口转变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始终处在传统阶段或者说人口转变的萌芽阶段。
而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口增长转入转变阶段,使得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的差距拉大,人口增长急剧加快,形成了现代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现代中国的人口爆炸。
1950-1995年间,中国人口实际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是历史上和平时期年平均增长率的倍。
考虑到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不妨以1970年为分界计算进入现代以后两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1950-197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971-1995年为‰,前者比后者高出近6个千分点。
如果1971-1995年继续保持1950-1970年的高增长率,那么1995年的总人口将是亿,而不是12亿,多出近2亿人。
②任何一个经历过人口转变过程的国家必然有一个人口增长加速的过程,所以现代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有其客观必然性。
不批马寅初,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历史命运,只不过人口转变可能会提前完成,人口转变增长量会相对减少而已。
这样,如果中国人口转变从建国初期算起,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一幅简图来总结一下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其一,在1950-1973年,无论哪种估计,死亡率的下降幅度要大于出生率的下降幅度,死亡率从18‰下降到7‰,而出生率则从32‰下降到28‰。
这是死亡率下降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又是人口转变的开始阶段。
由于当时死亡率的下降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大有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称之为“制度型转变”。
其二,在1973—1980年,则恰恰相反,出生率的下降幅度要显着大于死亡率的下降幅度,出生率从28‰下降到18‰,死亡率则从7‰下降到6‰。
这一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加速阶段,是出生率下降主导型的人口转变阶段。
由于其时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与我国大力推行的“晚、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