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麻醉学麻醉技术与麻醉监护

麻醉学麻醉技术与麻醉监护麻醉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麻醉技术与麻醉监护。
麻醉技术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神经阻滞等,而麻醉监护则负责对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和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麻醉学的相关知识和这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麻醉技术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一种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无痛觉的麻醉技术。
全身麻醉通常需要使用静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包括镇静药、诱导药和维持药。
这种麻醉技术常用于复杂手术、高风险手术以及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情况下。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注射或局部涂抹麻醉药物,使特定部位失去痛觉和感觉。
局部麻醉通常用于皮肤手术、手术切口以及需要有限范围麻醉的手术。
3.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特定神经的传导,从而实现局部麻醉的技术。
神经阻滞可以用于四肢手术、下肢手术以及局部麻醉效果较难达到的部位。
二、麻醉监护麻醉监护是保障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患者的生命指征和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麻醉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1. 生命体征监测麻醉期间,医护人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患者的整体生理状态和器官功能,如有异常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2.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是患者意识丧失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麻醉深度监测可以通过脑电图、瞳孔反应等指标来评估,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合适的麻醉状态。
3. 异常情况处理在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异常情况,如低血压、心率过快或过慢、呼吸抑制等。
麻醉监护人员需要及时判断异常情况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除了上述的麻醉技术和麻醉监护,麻醉学还涉及到术前评估、术后麻醉恢复和疼痛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术前评估是为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准备手术所需的麻醉方案。
术后麻醉恢复则关注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中的麻醉管理。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麻醉过程 中的麻醉药物浓度、生理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 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确保麻醉安全的过 程。
对于危重病人,麻醉深度监测可以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患者病情 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时监测危重病人的麻醉深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 的抢救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危重病人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研究与开发
麻醉深度监测在药物研究与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础监测
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监测, 是最早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监测脑电活动、听觉诱发电位等 指标,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药物浓度监测
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深入研究,麻醉药物浓度的实时监 测成为可能,通过监测血液或呼吸中的药物浓度,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多模态监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监测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融合多 种生理指标和监测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 麻醉深度和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主要依赖于麻醉师的观察和经验,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判断麻醉深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 受麻醉师个人经验和判断的影响较大。
麻醉期间常用的几种监测技术

麻醉期间常用的几种监测技术发表时间:2019-08-15T09:33:55.76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1期作者:木乃拉日[导读] 可以说,临床麻醉学是医学内最具风险的领域之一,临床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郫都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610097 可以说,临床麻醉学是医学内最具风险的领域之一,临床麻醉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监测检验结果会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得以呈现,该结果能够为患者在手术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近年来,临床麻醉的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
下面,文章将对麻醉期间几种常用的监测技术相关知识进行科普。
一、麻醉及临床监测的相关概念麻醉: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
因此,麻醉的含义是通过药物等使病人局部或整体暂时失去感觉,以此达到手术无痛治疗的目的。
麻醉学是运用有关麻醉技术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等帮助病人减轻或消除手术疼痛,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同时创造良好手术条件的一门学科。
临床麻醉监测:对麻醉期间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临床麻醉监测有助于麻醉医师依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
通常情况下,实时监测下的患者生命体征若保持稳定,则无较大的安全风险。
二、麻醉期间临床监测的主要内容很多人都想知道,麻醉期间的临床监测到底监测的是些什么呢?为了帮助大家进行了解,我们将麻醉期间的监测指标归纳为以下几项:1.体温;2、肌肉松弛度;3、呼吸系统。
包括呼吸、呼气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动脉血气分析等。
4、循环系统。
包括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压、心脏排出量、失血量、血容量及心电图等。
5、肾功能,主要监测尿量等。
6、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电图、脑血流图、颅内压及诱发电位、脑代谢以及脑氧饱和度等。
三、麻醉期间常用的几种监测技术1、EEG(脑电图)常有人说,脑电图是麻醉监测的金标准。
华医网项目学习 围术期麻醉安全管理答案

1.基于周围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1、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时机()A、24-48h内2、老年髋部骨折优先考虑的麻醉方式是()D、椎管内麻醉3、疼痛对生理的影响包括()D、以上均是4、老年髋部骨折首选的镇痛方式是()C、PCA5、国际疼痛学会决定(IASP)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的()定为“世界镇痛日”B、10月11日6、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E、以上均是2、产科围术期镇痛与舒适化医疗1、下列关于硬膜外麻醉说法有误的是()C、麻醉诱导和完善时间短2、妊娠及产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E、以上均是3、下列关于妊娠期生理改变说法错误的是()B、TSH及甲状腺激素降低,机体代谢率降低4、下列关于胎儿的血液循环特点说法有误的是()B、只有肺循环,几乎无体循环,胎儿体循环是高阻低流量型5、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的痛苦体验E、以上均是6、下列属于局麻药的有()E、以上均是3.老年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1、老年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的原因有()E、以上均是2、()岁以上的接受中大型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易并发应激性溃疡D、653、下列关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说法有误的是()C、心率减慢,氧耗降低,心肌缺血风险增加4、老年患者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期间,择期手术推迟到完全治愈()后D、1-2周5、老年患者围术期谵妄的危险因素包括()E、以上均是6、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这是哪种疼痛评估方法()A、视觉模拟评分法4.小儿围术期疼痛管理1、婴幼儿应用FLACC评估量表评估疼痛,当评分≥(),建议使用镇痛药物C、32、小儿术后镇痛常见的不良反应有()E、以上均是3、下列关于对乙酰氨基酚说法有误的是()D、其镇痛剂量高于解热镇痛剂量,且不产生封顶效应4、下列关于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说法正确的有()E、以上均正确5、数字等级评定量表适用于()岁及以上儿童评估疼痛D、86、镇痛伤害指数ANI,可用于()岁以上患者的疼痛检测D、25.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的实施1、以下属于常用脑功能区定位中功能定位的是()E、术中体感诱发定位(SSEP)2、术中唤醒开颅手术的弊端不包括()C、不利于神经功能监测3、神经外科唤醒麻醉MAC中常用()组合C、丙泊酚-瑞芬太尼4、术中唤醒麻醉的禁忌证为()B、病理性肥胖合并OSAHS者5、术中唤醒麻醉为保障患者合作应当()E、以上都是6、术中唤醒麻醉麻醉前用药的抗呕吐药物不包括()A、咪达唑仑6.肥胖病人的麻醉管理1、女性的理想体重为()D、身高-105(cm)2、肥胖病人呼吸系统的特点有误的是()C、静息代谢率降低3、肥胖病人需考虑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为()E、以上都是4、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kg/m2为肥胖前期B、23~24.95、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kg/m2为肥胖C、306、男性的理想体重为()C、身高-100(cm)7.清醒镇静气管插管1、清醒镇静气管插管术前用药时60岁以下的患者使用的止涎剂为()D、东莨菪碱2、清醒镇静气管插管术前用药时6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的止涎剂为()E、格隆溴胺3、清醒镇静气管插管术前用药时右美托咪啶应给予负荷量()D、0.75~1.0ug/kg*10min4、清醒镇静气管插管术前术前的PlanB为()E、以上都是5、清醒镇静气管插管上呼吸道表面麻醉利多卡因的单次极限用量为()E、100mg6、清醒镇静气管插管的适应证为()B、气道不完全梗8.颅咽管瘤围术期麻醉1、以下关于颅咽管瘤的概述,错误的是()D、已经建立了公认的诊断、治疗标准及规范2、以下关于颅咽管瘤的流行病学,说法错误的是()D、发病高峰在1一5岁和50-74岁3、颅咽管瘤常见手术入路,以下哪项不对()A、经颈部入路4、以下关于高糖血症的处理,说法错误的是()D、立刻注射肾上腺素5、关于下丘脑损害的表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少尿6、以下关于尿量的描述,错误的是()C、1~6岁:1300~2000ml/24小时9.新生儿麻醉技术与术中管理1、新生儿低糖血症是指全血血糖<()B、2.2mmol/L2、新生儿低钙血症是指血钙总量低于1.75~2mmol/L或游离钙低于()E、0.9mmol/L3、低体重新生儿是指出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的新生儿C、2500g4、早产儿是指孕龄<()出生者C、37周5、新生儿是指产后()内的小儿D、28天6、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内出现,3~4周消退C、24h10.小儿麻醉气道管理1、小儿麻醉气道管理中,喉罩的适应证为()A、颈椎不稳定的患儿2、小儿麻醉气道管理中,鼻咽通气道的禁忌证为()E、凝血功能紊乱3、小儿麻醉气道管理中,吸气峰压一般维持在12~20cmH2O,最大不得超过()D、30cmH2O4、小儿麻醉气道管理中,ID(带套囊导管)=()C、年龄/4 + 45、小儿麻醉气道管理中,不带套囊导管在气道压达到()时有漏气最为理想B、20cmH2O6、小儿麻醉气道管理中,气管插管拔管前患儿须具备的条件为()E、以上都是11.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1、新生儿、早产儿以及伴有明显心肺疾病的患儿(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Hct 应维持在()C、30%以上2、小儿围术期应禁母乳()D、4小时3、一岁以上患儿血红蛋白值低于()时应给予输血B、70g/L4、小儿收缩压=()B、80+年龄×2(mmHg)5、中等手术补充性输液的速度为()B、4ml/(kg·h)6、对全身状况良好的小儿,当失血量达到估计血容量的()应给予输血C、15%以上12.小儿术后镇痛治疗1、舒芬太尼的锁定时间为()C、15min2、以下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说法有误的是()E、镇痛剂量高于解热剂量,无封顶效应3、小儿疼痛程度的金标准是()A、自我评估4、NSAIDs类药物一般不推荐用于()患儿B、3个月以下5、芬太尼的单次静脉注射剂量为()C、0.5~1.0μg/kg6、住院手术患儿首推的评估方法为()B、FLACC评分13.麻醉学走向围术期医学的核心技术-区域阻滞1、从麻醉学到围手术期医学五大愿景,下列错误的是()E、社会不熟知的品牌学科2、以下被誉为“加速康复外科”之父的是()A、Henrik Kehlet3、患者需要进行急性疼痛治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内容不包括:()E、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4、患者术前生理状况评估内容不包括()C、健康状况5、关于髂筋膜间隙阻滞的原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同时阻断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6、以下说法关于ERAS术前治疗不正确的是()E、术前禁止用药14.ERAS--液体治疗1、关于ERAS液体治疗,需要()E、以上都正确2、ERAS液体治疗时,术前不应该()C、不使用抗生素3、关于ERAS 容量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可以输液过多4、ERAS治疗时,下列哪项正确()A、病灶要根除创伤要最小5、对于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如何进行液体治疗()E、以上均正确6、ERAS液体治疗时,术后需要注意()E、以上均正确15.危重烧伤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1、关于危重烧伤围术期液体管理基本原则,错误的是()C、宁多勿少2、危重烧伤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不正确的是()C、血管收缩3、危重烧伤的烧伤总面积()D、≥51%4、烧伤合并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危重患者围术期补液限制应用()E、人工胶体5、烧伤合并脓毒性休克危重患者围术期在充分液体复苏基础上,适度应用血管活性药,首选()B、去甲肾上腺素6、危重烧伤患者补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晶体液首选生理盐水16.全身麻醉深度判断与监测1、以下关于熵的临床意义,说法错误的是()D、20——皮质脑电完全被激活2、定义麻醉深度的主要困难是()A、不能直接测量无意识状态3、以下关于麻醉过浅的危害,说法错误的是()C、尿量增多4、以下关于AEP index的优点,说法错误的是()B、增加麻醉药的用量5、关于适宜的麻醉深度,以下哪项不正确()C、肌紧张6、提倡用脑功能监测设备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如BIS,以确保麻醉中BIS<()A、60 17.躯干区域阻滞技术1、胸内侧神经(medial?pectoral?nerve):由()的脊神经前支组成A、C8~T12、竖脊肌阻滞用于胸外科术后镇痛,不包括下列哪种情况()C、静脉药物和肋间神经阻滞疗效不佳时3、关于Blanco提出改良的胸肌间阻滞PecsⅡ,阻滞范围:()B、T2~4,有时可达T64、关于竖脊肌阻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在临床中几乎不用5、竖脊肌位于()的深面,位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沟内A、斜方肌和菱形肌6、对于抗凝治疗患者,连续竖脊肌阻滞优于传统硬膜外镇痛,同时有利于减少()药物使用量A、阿片类18、加速康复外科之我见1、以下关于ERAS的理念核心的目标,说法错误的是()C、增加手术时间2、ERAS液体管理中,术中液体输注速度为()A、4—6ml/kg/h3、NICE 2008围手术期体温控制指南推荐:围手术期患者的体温应不低于()C、36.0℃4、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可防止手术部位感染,应该在切皮前()单剂量使用B、30-60分钟5、以下哪项不属于ERAS的主要术前措施()A、术前镇痛6、以下哪项不属于ERAS的主要术后措施()C、促进恶心呕吐19.血糖与麻醉1、正常人,输入葡萄糖,约有()可以变为乳酸,而在危重病人,约有()的葡萄糖,会被转变成为乳酸D、5%,85%2、传统的成人心肺复苏中,有六个H ,不包括以下哪项()D、高血糖3、健康婴儿和儿童,输入5%的糖作为维持液体后,会发生()E、高血糖症4、以下不属于高血糖对围手术期病人的危害的是()C、增强白细胞趋向性5、关于应激性高血糖,治疗措施不包括()D、补铁6、以下属于ACP(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美国内科学会说法的是()D、不论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病史,不建议患者以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至正常值20.麻醉深度监测进展1、根据乙醚麻醉分期,第三期为()C、外科手术期2、关于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E、熵测定的是EEG和FEMG的规则性3、肌松监测采用哪项麻醉深度监测技术()E、TOF4、AEP index数值30以下为()状态D、临床麻醉5、全身麻醉定义较恰当的描述为()C、药物诱导的无意识状态和痛觉消失6、判断全身麻醉深度的基本方法是()A、临床体征。
麻醉围手术期监测

5.呼吸道压力:
机械通气时,气道压力吸气时为正压, 成人约12~15cmH2O,儿童约10~12 cmH2O,呼气时迅速下降至0
6.动脉血氧分压(PaO2)
仅能反映肺的氧合功能和动脉血的 氧合程度
吸 空 气 时 正 常 值 为 90 ~ 100mmHg PaO2<65 mmHg 为 严 重 低 氧 血 症 PaO2<60 mmHg为呼衰标准
常用测压部位:
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 其中桡动脉测压应作Allen试验, 以免掌弓动脉供血不足造成手缺 血坏死。
4.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5~15cmH2O
临床意义:
CVP降低主要反应右心室充盈不佳, 血容量不足和血管扩张等;CVP升高主 要反应血容量过多,输液输血速度过多 或过快、右心功能不全、纵膈受压、各 种慢性肺部疾病、心脏压塞等。
2.判断酸碱失衡的原发因素:因机体对酸碱失 衡的代偿性变化总是跟不上原发性变化,故 原发指标的偏离较继发因素(代偿因素)为 远,如PaCO2和HCO3-都升高,升高较大的一侧 为原发指标,反之下降较小的一侧为原发指 标
3.判断代偿还是合并:应用酸碱代偿预计公式 判断
2.血气监测和分析
1.意义:精确评估呼吸状态;酸碱平衡的诊断 基础;维持生命的指南针。
三、内稳态监测
1.血液酸碱平衡的监测
酸碱的定义: 根据质子理论酸为能释放H+的物质, 释放H+越多则酸性越高;碱为能接受 H+的物质,接受H+越多则碱性越高。
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pH=pK+log[HCO3-]/a x pCO2 pK=6.1是溶液中溶质的解离常数(K)的负对数 a是二氧化碳的溶解系数(0.03umol/L) HCO3-,正常值是24mmol/L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监护仪是麻醉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同时,麻醉监护仪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提供给医生参考,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以及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
一、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1. 麻醉监护仪的基本原理麻醉监护仪通过传感器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显示在监护仪的屏幕上。
常见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2. 麻醉监护仪的放置位置麻醉监护仪通常放置在离患者床边适当距离的位置,以便医生随时观察监护仪的显示屏。
同时,监护仪的传感器需要正确安装在患者身上,以确保生理指标的准确监测。
3. 麻醉监护仪的操作技巧医生在使用麻醉监护仪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
首先,对设备进行开机自检,确保各部分功能正常。
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项目,并将传感器正确连接到患者身上。
最后,监护仪开始工作后,医生需要及时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镇静程度和意识水平,评估麻醉深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医生一个客观的参考,以确保麻醉的效果正常。
1. 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包括神经监测指标和非特异性监测指标两种。
a. 神经监测指标神经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脑电图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常见的神经监测指标包括BIS(脑电双频指数)、SE(熵值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调整麻醉剂的使用量,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b. 非特异性监测指标非特异性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是否适宜。
围术期的体温监测与保护2015

机体的散热
传导(conduction) 体热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较冷的物体。约占
3%。 传导散热的多少与与之接触的物体的导热性有关。 临床上采用冰袋等降温措施,目的就是增加
热的传导。
机体的散热
对流(convection) 一种特殊的传导散热(与空气传导);约
占12%。 对流散热量受风速的影响极大。
与血清钾的降低成正比。 ----低温还可降低心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围术期低体温生理影响
心脏负荷加重,心血管并发症增加
低体温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和术后高血压,最 重要的是寒战及复温时的氧耗量及二氧化碳增 加,易导致高碳酸血症,引起心率增加和肺动 脉高压,加重心脏负荷。
研究表明手术病人体温过低,心脏意外的发 生率约增加55%。术中低温的患者术后心肌缺 血的发生率是术中体温正常者的3倍。
体温降低是围手术期最常见的热紊乱现象 之一,50-80%的病人发生术后低温。多数情 况低温程度不重,体温通常降低23C,即 中心温度在3436C之间。
一般认为该现象是麻醉药物抑制体温调节中 枢和病人暴露在相对寒冷的手术室环境共同 作用的结果。
机体的产热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肝脏为主、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机体的散热
蒸发(evaporation)
(1)不感蒸发:指体液中的水分直接渗透出皮肤和呼吸道粘 膜等表面而蒸发,并不为人们察觉,持续进行。每天 1000ml,皮肤600-800ml,呼吸道200-400ml。
(2)发汗:为汗腺主动分泌的结果。是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 的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途径。
汗腺分布:手掌、足底 > 额、手背 > 四肢 > 躯干 汗液:水分99%,固体成分主要是NaCl。
围术期体温调节的影响因素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一、体温监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中心体温维持在(37±0∙4)o C o麻醉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变化除与其疾病本身相关外,还受到手术室内温度、手术术野和体腔长时间大面积暴露、静脉输血或输注大量低温液体、体腔内冲洗等因素影响。
此外全身麻醉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机体随环境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的能力降低,一些麻醉期间常用药物(如阿托品)也可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升高。
因此体温监测是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危重患者、小儿和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一)测量部位麻醉期间常见的中心体温监测部位是鼻咽部、鼓膜、食管、直肠、膀胱、肺动脉等,前两者反映大脑温度,后四者反映内脏温度。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一致。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O.5~10℃,口腔温度比腋窝温度高O.5~1.O o C o体表各部位的皮肤温度差别也很大。
当环境温度为23。
C时,足部温度为27℃,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o中心温度比较稳定。
由于测量部位不同,体温有较大的变化。
在长时间手术、遇危重及特殊患者时,体温变化更大。
因此,根据患者需要围术期可选择不同部位连续监测体温。
(二)体温降低和升高1.围术期低温体温低于36。
C称体温过低。
当体温在34〜36。
C时为轻度低温,低于34。
C为中度低温。
麻醉期间体温下降可分为三个时相。
第一时相发生早且体温下降快,通常发生在全身麻醉诱导后40分钟内,中心体温下降近HC。
第二时相是之后的2〜3小时,每小时丢失0.5〜1(ΓC0第三时相是患者体温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相对稳定阶段。
常见围术期低温的原因如下:①术前体温丢失,手术区皮肤用冷消毒,及裸露皮肤的面积大、时间长;②室温过低,<21。
C时;③麻醉影响:吸入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④患者产热不足;⑤老年、新生儿和小儿;⑥术中输冷库血和补晶体液;⑦术后热量丢失,运送至病房时保暖欠佳。
2.围术期体温升高①手术室温度及湿度过高。
②手术时无菌巾覆盖过多。
③麻醉影响:阿托品抑制汗液分泌,影响蒸发散热。
麻醉浅时,肌肉活动增加,产热增加,C02潴留,更使体温升高。
④患者情况:术前有发热、感染、菌血症、脱水、甲亢、脑外科手术在下视丘附近手术。
骨髓腔放置骨水泥可因化学反应引起体温升高。
⑤保温和复温过度。
⑥恶性高热。
在体温监测数据的指导下,术中应重视对患者体温的调控,具体方法包括:①调节手术室温度,控制在恒定范围;②麻醉机呼吸回路安装气体加温加湿器,减少呼吸热量丢失;③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对进入人体的液体进行加温;④使用暖身设备对暴露于术野之外的头部、胸部、背部或四肢进行保温;⑤麻醉后,恢复室使用辐射加热器照射。
二、肌张力监测全身麻醉期间使用肌肉松弛剂时,传统判断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方法有观察腹肌的紧张度、抬头试验、握手试验、睁眼试验和吸气负压试验等,但这些方法均缺乏科学的、量化的依据。
进行神经肌肉传递功能的监测可为判断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提供客观的参考指标,是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内容。
我国多中心研究显示,全麻气管拔管时肌松药残余作用(ToF<0.9)发生率为57.8%,因此,肌张力监测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老年和肝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的麻醉。
(一)目的和适应证1目的(1)决定气管插管和拔管时机。
(2)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要求,保证手术各阶段顺利推进。
(3)指导使用肌松药的方法和追加肌松药的时间。
(4)避免琥珀胆碱用量过多引起的∏相阻滞。
(5)节约肌松药用量。
(6)决定肌松药逆转的时机及拮抗药的剂量。
(7)预防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所引起的术后呼吸功能不全。
2.适应证(1)肝肾功能明显减退、严重心脏疾病、水与电解质紊乱及全身情况较差和极端肥胖患者。
(2)特殊手术需要,如颅内血管手术、眼科或其他精细手术等。
(3)血浆胆碱酯酶异常的患者。
(4)恢复室内患者尚未清醒。
术毕呼吸抑制延长可区分原因处理,如果是肌松药残余作用引起,则应使用拮抗药。
(二)监测方法1神经刺激器脉冲宽度0.2〜0∙3ms,单相正弦波,电池使用时间长。
输出电压限制在300〜400V,当皮肤阻抗为0〜2.5Q时,输出电流25〜50mA,最大电流60~80mA o使用一次性涂胶氯化银表面电极,直径7〜8mπι0安放电极位置十分重要,远端电极放在距近端腕横纹ICm尺侧屈腕肌椀侧,近端电极置于远端电极近侧2〜3cm处(图2-10)。
对腕部尺神经进行超强刺激将产生拇指内收和其余4指屈曲效果,此时可凭视觉或触觉估计肌松程度。
2.TOF-WATC H应用加速度仪基本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公式为:F=ma。
因质量不变,力的变化与加速度成正比,即加速度可以反映力的变化。
测定时应用压电陶瓷薄片制成微型加速度换能器,体积(11X26X25)mm3o用胶布粘贴在大拇指端腹侧,同时将其他4指和前臂用弹性绷带固定在木板上,将温敏电极置于鱼际处,监测时体温不低于32C;另将两个一次性涂胶氯化银表面电极置于尺神经表面,刺激方法与神经刺激器相同,技术要求恒流60mA,阻抗V5kQ,脉冲时间4.2~4.3ms,重复刺激无危险。
输入加速度仪进行分析,可手控和自动,显示各项参数并有图像、数据、趋向,连续打印。
(S)监测类型1.单次颤搐刺激(Sing1etwichstimu1ation)应用单次超强电刺激,频率0∙1~10Hz,刺激时间0.2毫秒,一般每隔10秒刺激1次,以便使神经肌肉终板功能恢复至稳定状态。
90%受体被阻滞时才完全消失(图2-11)o但单次颤搐刺激恢复到对照值水平时,仍有可能存在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余作用。
单次颤搐刺激可用于监测非去极化和去极化肌松药对神经肌肉功能的阻滞作用,特别适用于强直刺激后计数。
2.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stimu1ation,TOF)TOF又称连续4次刺激,频率2Hz,每0.5秒一次的4个超强刺激,波宽0∙2~0∙3ms,每组刺激是2秒,两个刺激间相隔12秒,以免影响4次颤搐刺激的幅度。
在给肌松药前先测定对照值,4次反应颤搐幅度相同,即TOF(T/T1)二10。
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和琥珀胆碱引起∏相阻滞时,会出现颤搐幅度降低的情况,第4次颤搐反应(T4)首先发生衰减,第1次颤搐反应(T1)最后发生衰减,根据TOF(T/T1)比值,判断神经功能阻滞类型和深度。
T4消失表明阻滞程度达75%;T3和T2消失表明阻滞程度分别达到80%和90%;最后T,消失,表明阻滞程度达到100%。
如4次颤搐反应都存在则表明阻滞程度不足75%o去极化肌松药阻滞发生时,会使4次颤搐反应同时降低,不发生顺序衰减,如剂量过大,可发生∏相阻滞,T4/T,发生<50%并有强直后增强现象。
TOF是临床应用最广的刺激方式,可在清醒时取得对照值,即使没有对照值,也可直接读数。
3.强直刺激(tetaniCStimu1ation)临床上采用50Hz持续5秒的强直刺激。
非去极化阻滞发生及琥珀胆碱引起∏相阻滞时,强直刺激开始,神经末梢释放大量乙酰胆碱,神经肌肉功能阻滞被部分拮抗,肌肉收缩反应增强;然后,乙酰胆碱释放量下降,肌松作用增强,出现衰减现象(fade)。
停止强直刺激后,乙酰胆碱的合成量增多,颤搐反应增强,称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potenitation)o但在部分非去极化阻滞发生时,用强直刺激后,因乙酰胆碱的合成和消除率加快,肌颤搐幅度可增强一倍以上,即谓强直后易化现象(post^tetanicfaciI1itation,简称PTF),强直刺激通常在60秒内消失。
因强直刺激能引起刺激部位疼痛,清醒患者难以忍受。
4.强直刺激后计数(posttetaniccountstimu1ation,PTO当肌松药作用使TOF和单次颤搐刺激反应完全消失时无反应期间,先给IHZ单次颤搐刺激1分钟,然后用50Hz强直刺激5秒,3秒后用IHz单次刺激16次,记录强直刺激后单次颤搐刺激反应的次数,称为PTC,每隔6分钟进行1次。
PTC与T,开始出现时间之间的相关性很好,可以预计神经肌肉收缩功能开始恢复的时间。
PTC的临床意义包括:①判断非去极化肌松药的阻滞深度;②指导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连续输注;③了解肌松药作用的恢复时间。
5.双短强直刺激CdoubIeburstStimu1ation,DBS)连续2组0.2毫秒和频率50Hz的强直刺激,每2次间相隔20毫秒,两组强直刺激间相隔750毫秒,如每次短阵强直刺激有3个脉冲,则称为DBS3o应用DBS便于临床在没有记录装置时更敏感地用拇指感觉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程度。
(四)临床意义1.神经肌肉功能监测时程的术语及意义11)TOF(TOFratio)为T/T,值。
(2)显效时间(1agtime):从注药毕到T;第一次发生明显下降(降幅为5%)的时间。
代表从肌松药进入体内到神经肌肉接头开始发生阻滞的时间。
(3)起效时间(Onsettime):从注药毕到T,达到最大抑制程度的时间。
代表从肌松弛药进入体内到神经肌肉接头达到最大阻滞程度的时间。
(4)最大阻滞程度(Tmx):给予肌松药后,T,颤搐幅度受到最大抑制的程度。
如T1>0,T,颤搐幅度需在同一水平稳定出现3次以上才能作为最大阻滞程度。
如T1V0,则用PTC或PTBC表示最大阻滞程度。
最大阻滞程度代表肌松药对终板的阻滞深度。
(5)临床作用时间(C1inica1duration):从注药毕到T,恢复到基础值25%的时间。
代表肌松药临床有效作用时间o(6)恢复指数(Recoveryindex,RI):T,从基础值的25%恢复到75%的时间。
如恢复指数采用其他量度,RI后必须用右下标注明量程。
例如:RI5-gs代表该恢复指数是T,从基础值的5%恢复到95%的时间;RI2-s代表该恢复指数是T,从基础值的20%恢复到80%的时间。
2.指示肌松程度,颤搐高度与肌松程度的关系3.判断肌松消退情况患者能抬头5秒以上、伸舌、睁眼及咳嗽,VC及最大通气量已恢复至正常的90%,常提示肌松消退。
非去极化神经肌肉功能阻滞,主要用TOF监测,一般从注药到TOF完全消失为起效时间,TOF消失期间为无反应期,T,消失为中度阻滞,注药到T出现为T,高度25%恢复,T高度25%〜75%的时间为恢复率或称恢复指数(RI)。
TOF仅有一次反应为90%〜95%阻滞,ToF的4次反应都出现,指示神经肌肉功能60%〜95%恢复。
应把TOFr恢复标准提高到0.9,确保应用肌松药后患者的安全。
(五)肌张力监测的注意事项(1)适当选用刺激方法。
(2)非去极化肌松药对不同肌群的作用。
①膈肌:所需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剂量比拇内收肌所需的剂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