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判断)及其进展 (NXPowerLite)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

临床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摘要:镇痛是麻醉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合理的镇痛有赖于对疼痛准确的评估,目前最准确的衡量疼痛程度的方式仍是依据患者主诉评分进行判断。
全身麻醉术中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依赖于伤害性刺激监测。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伤害性刺激监测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监测及脑电监测。
其中,监测自主神经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包括镇痛与伤害性刺激指数、皮肤导电性、外科容积指数、瞳孔直径。
通过监测分析痛反应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镇痛深度进行客观评估,由此衍生出多种监测指标。
关键词:临床麻醉;监测;方法;措施1导言脑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临床上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用来测量人脑组织供氧含量及判定氧需求是否平衡的监测方式,其突出特点为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高,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发现脑氧平衡状态,脑氧饱和度的升降与术后神经并发症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在麻醉状态下很难对疼痛进行客观的测定。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时,除了产生疼痛的主观感觉外,还表现为不同病理生理活动的痛反应变化,如植物神经功能变化影响心率的调节,外周血管张力增加造成末梢灌注的减少,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诱发脑电的改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造成瞳孔直径的增大。
通过分析痛反应的变化来判断镇痛深度,衍生出多个监测指标。
2自主神经系统监测ANI是一项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对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指标,它基于对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的分析,计算伤害性刺激对呼吸性窦性心律的影响,从而连续监测机体的伤害性刺激/抗伤害性刺激平衡。
HRV是指每搏心跳R-R间期之间的差值的变化,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的共同作用。
当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时,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的作用减弱,HRV减小;反之,副交感神经对窦房结作用增强,HRV增大。
因此,心电活动R-R间期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状态改变发生持续的变化。
HRV中的高频成分高特异度地反映了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强弱。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的新进展

1 全 身麻醉的基本概 念
应 用的技术措施 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 ①脑 电双频指数 ; ②听 觉诱发 电位指数 ; ③麻醉深度监护仪 。 现针对各类麻醉深度监测
技术 的应用要 点做详细分析与阐述 。 2 . 1 脑 电双频指数在 全身麻 醉深度监 测 中的应用
麻醉后意识 苏醒进行 预测 , 特异度能够达到 9 4 . 0 %以上 ; 其次, 从
脑代谢 的角度上来说 ,脑 电双 频指数取值与葡萄糖代谢 率存在
极高 的相关性关系 。在脑 电双频指数取值降低的过程当中 , 中枢
神经 的代谢 率也会发生 比例对 等的下降 ,从而可将其作 为对大 脑代谢 情况 的反应指标 ; 最后 , 从 药物的角度 上来说 , 脑 电双频
脑 电双频 指数是 , 建立 在功率 谱 、 以及频 率谱 基础之上 . 融
合对位相 和谐波 , 通过非线性分析方式所生成 的数值 。脑电双频 指数 以 1 0 0分度 为表现形式 , 取值越大 。 则意 味着 大脑受抑制 的 程度 越小 。反之 , 取值 越小 , 则意 味着大 脑受抑制 的程度越 大 。 F D A于 1 9 9 7年批准在全身麻 醉深度监测 中应用脑 电双频指数 . 而后得 到了显著 的发展 。同时 , 大量 的临床研究结果也证 实了 : 在有关 患者全身麻醉深度监测 的过程 当中,脑 电双频指数与 患
综
述
C h i 2 — 0 1 4— N O . 0 4 n a &F o r e i g n Me d i c al Tr ea t men t
口固 — — 誓 ■ 譬 誓 _
全身麻醉深度监测研究 的新进展
韩 永 吉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的进展和展望岳云作为一个医学分支学科,麻醉学在经历了150多年的迅猛发展后,学科的最基本问题仍未解决。
这个基本问题就是全身麻醉深度的定义和监测。
正是由于这个基本问题的悬而未决,才导致术中知晓(awareness)这一严重的全麻并发症伴随着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始终困扰着历代麻醉医师。
在肌肉松弛药临床应用以前,麻醉医师常担心麻醉偏深带来危险。
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以后,全身麻醉趋于偏浅,麻醉医师常常担心麻醉偏浅,带来术中知晓等并发症。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值增高,人们不仅仅要求麻醉医师在全身麻醉中能保证患者意识消失、无痛、肌松、避免术中知晓等并发症,还要求能精确地给予适量麻醉药物,避免昂贵麻醉药品的浪费,减少麻醉后恢复室的滞留时间或出院时间,从而控制医疗成本。
这使得麻醉医师麻醉中既不能少给药也不能多给药,处于两难境地。
可见全身麻醉深度的精确的监测和判断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全身麻醉和全身麻醉深度的定义全身麻醉和麻醉深度的定义是麻醉学领域里争议较多,富有情感色彩和主观性的一个题目。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历史的、临床的、科学的、理论的和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思辩,使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定义全身麻醉和麻醉深度必须先了解与全麻相关的主要生理过程。
(一)全身麻醉相关的主要生理过程1.记忆(memory)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对输入的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
记忆的形成涉及许多脑区包括海马、杏仁核、前额叶和其它感觉和运动皮层。
麻醉药物可以影响上述一些或全部区域导致遗忘(amnesia)。
通常讨论的与麻醉有关的记忆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是个体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的记忆,它所涉及到的是被试者明确地意识到的,并能提取出来的信息,被试者能回忆起一些特定的事件如一场足球赛或他的婚礼日等。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其特点是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词干补笔、词汇判断等。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深度监测是在麻醉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准确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避免意外发生。
在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中,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本文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脑电图监测法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头皮上,记录脑电图的信号。
根据脑电图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变化,可以判断麻醉的深度。
脑电图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峰频(Peak Frequency,简称PF):指脑电图中出现最大振幅的频率点。
峰频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平均频率(Mean Frequency,简称MF):指脑电图中所有振幅的平均频率。
平均频率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平均幅度(Mean Amplitude,简称MA):指脑电图中振幅的平均值。
平均幅度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脑电图监测法通过对脑电图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动眼电监测法动眼电(Electrooculogram,简称EO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在眼睑、外眼角等位置放置电极,记录眼电信号。
根据眼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
动眼电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动眼电数量(Number of Eye Movements,简称N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次数。
动眼电数量越多,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动眼电持续时间(Duration of Eye Movements,简称D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持续时间。
动眼电持续时间越长,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动眼电幅度(Amplitude of Eye Movements,简称AEM):指眼电信号的振幅大小。
动眼电幅度越大,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动眼电监测法通过对眼电信号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可编辑】

应用拓展
手术范围拓展
随着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技 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将逐渐拓 展至更多类型的手术,包括复杂
手术和高风险手术。
急救医学应用
在急救医学领域,Narcotrend麻 醉深度监测技术也可用于监测患者 的麻醉状态和病情变化,为抢救患 者提供有力支持。
科研领域应用
Narcotrend技术还可应用于科研领 域,为麻醉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 究提供重要工具。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
•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简介 •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的优势 •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场景 •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的未来发展 •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的局限性
01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简介
优化手术过程
缩短手术时间
通过精确控制麻醉深度,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提高手术效果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麻醉状态,可以更好地掌握手术进程,提高手术效果。
03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场景
手术室
监测麻醉深度
在手术过程中,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帮助 医生判断麻醉效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
适用范围
• 适用范围: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适用于各种需要麻醉的手术,如外科手术、心血管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此外,该 设备还可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苏醒过程,以及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对患者的镇静状态进行评估。
02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的优势
提高麻醉安全性
实时监测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能够实 时监测患者的麻醉状态,及时发 现麻醉过深或过浅的情况,避免 因麻醉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麻醉在医疗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麻醉的深度监测是麻醉操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帮助麻醉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麻醉状态,确保麻醉效果的安全与有效。
本文将就麻醉中的麻醉深度监测进行详细论述。
一、麻醉深度监测的概述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测量和监测手段,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监测麻醉深度,麻醉医生可以获得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神经系统活动、意识与失去意识状态的信息,从而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和种类,以达到安全、稳定、有效的麻醉状态。
麻醉深度监测系统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术后的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二、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1. 临床评估方法:这种方法是麻醉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表现和行为反应进行判断。
例如,观察患者的瞳孔反应、肌肉松弛程度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较强,受到麻醉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监测方法: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EEG)、颅内压力、以及神经肌肉活动情况等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其中,脑电图是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脑电图的频谱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从而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
3. 物理参数监测方法:利用生理学指标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
例如,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对患者的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时延。
三、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监测:通过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帮助麻醉医生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理想的麻醉状态。
同时,麻醉深度监测还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 麻醉下的监测与干预:在特殊情况下,如在麻醉片断间或在麻醉结束后,麻醉医生仍然需要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和干预。
这有助于避免术后意识恢复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新进展

了便 利 条 件 。
1 脑电双频指数 ( i et dx BS Bs e a i e 。 I) p r n l
BS来源于双额 脑电图的记 录 , I 并计 算脑 电图的双谱 和
中, 它可 以预测记 忆减退 , 还能定位相应 的神 经解剖结构 , 是 研 究全身麻 醉效应成分 的新手段 。 当患者 处于无 意识状 态
听 觉是麻 醉过程 中最后 消失的一个感 觉, 是清 醒时最 也 先恢复的感 觉, 它是随着麻醉的加深 而逐 渐被 抑制 。听 觉诱 发 电位是指 听觉 系统在接 受声音刺激后 , 从耳 蜗至各级 听觉
中枢产 生的相应 电活 动 , 1 共 1个 波形 , 为 3个部分 : 干 分 脑 听 觉诱发 电位 ( A P 接 受刺激后 0~1 BE, 0s出现 , 主要反 映刺 激传至脑干及其 处理过 程) 中潜伏期 听 觉诱 发 电位 ( L - , M A E , 受刺激后 1 P 接 0~10 S出现 , 0 主要 产 生于 内侧 膝状体 和 初级 听皮层 ) 长 潜伏 期 听觉诱发 电位 ( I E 在 刺激 后 和 I. P, A
能量谱参数 ( 傅立叶转换 )再 与临床 资料进行 相 关分析 , , 使 用 多因素 回归模 型将 每 个特性参数 在 达到 临床 麻 醉 目标点
中的相对作 用最后 转换 为线性数字化指数 J 。用 0—10分 0
度表 示, 通常认 为 8 0~10为清醒状 态,o~ 9为浅麻 醉状 0 6 7
目的。14 87年 P me 将麻 醉 深度 分 为陶 醉期 , l l o y 兴奋 期 ( 有
或 无意识 ) 和较深 的麻 醉期 。13 97年 G ee 提 出经典 的 乙 u dl 醚麻 醉分期 , 即第一期为痛觉 消失期 , 第二期 为谵妄 兴奋 期 , 第三期 为外科手术期 , 由浅至深 分 为 4级 , 四期 为延 髓麻 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管内麻醉
疼痛
运动反应 呼吸反应
血压心律 出汗 应激
全麻的深度应适当并满足以下要求:
1、意识消失 2、镇痛良好 3、肌松适度 4、适当抑制应激反应 5、内环境稳定
全麻期间深度的一般变化过程
清
诱
维
恢
醒
导
持
复
浅
一定深度
浅
麻醉过浅的主要危害
1、显著的应激反应 2、循环系统兴奋 3、内分泌紊乱 4、代谢异常 5、术中知晓(awareness) 6、耗氧增加 7、其他
第二期 兴奋期 兴奋、躁动,呼吸、循环尚 不稳定,反射活跃
第三期 外科手术期 眼球固定、瞳孔缩小, 呼吸、循环稳定,反射抑制
第四期 过量期(延髓麻痹期)呼吸、循环严 重抑制,瞳孔散大
将Guedel法改进后通用的现代麻醉深度判 定标准(三期)更加适合现代麻醉的情况
呼吸
循环
眼征
其他
浅麻醉期
手术麻醉期 深麻醉期
不规律 呛咳 气道阻力高 喉痉挛
规律 气道阻力小
膈肌呼吸 频率增快 气管拖曳
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血压稍低 但稳定
刺激无改变 低血压
瞬目反射(眼睑反射(+ 眼球运动(+
偏视 流泪 眼睑反射(眼球固定中央
对光反射(瞳孔散大
吞咽反射(+ 出汗(+ 分泌物多
刺激下体动 (+
体动(分泌物减少
指标
状态
记分
P
收缩压
全麻过深的主要危害
1、应激反应低下(不足) 2、生命中枢抑制 3、呼吸功能抑制(通气不足、呼吸停止) 4、循环功能抑制(血压显著下降、心搏停止) 5、难以满足手术需要 6、其他
因此,全身麻醉期间, 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对于确 保病人安全和提供良好的手 术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为此, 必须掌握全麻深度的监测和 临床判断。
第四代双频指数监测 仪
麻醉前
双频谱指数
麻醉后
双频谱指数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EP)反映刺激外周神经时冲动传到通 路各级神经元的电兴奋现象。研究
表明多种吸入和静脉全麻药对 BAEP、SEP、VEP都有剂量相关的 影响。其中只有BAEP已在临床应 用。
结语
麻醉深度的监测仍有许多 问题需要解决,如术中知晓的 监测和预测目前尚无有效方法。 因此,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 应立足于临床,结合仪器监测 综合判断。
全身麻醉深度的监测(判断) 及其进展
魏继承
泸州医学院麻醉系、附属医院麻醉科
全麻深度的概 念
所谓全身麻醉的深度一般是 指全身麻醉药抑制伤害性刺激下 中枢、循环、呼吸功能及应激反 应的程度。
麻醉对伤害性刺激的抑制
伤害性刺激
躯体反应
自主反应
感觉 运动
呼吸反应
循环反应 催汗反应 内分泌
麻醉 阿片类药
肌松药 阿片类药
<对照值+2kPa(+15mmHg)
0
R
kPa(mmHg) <对照值+4kPa(+30mmHg)
1
S
>对照值+4kPa(+30mmHg)
2
心率
<对照值+15
0
T
(BPM)
<对照值+30
1
计
>对照值+30
2
分
出汗
皮肤干燥 皮肤较湿
0 1
系
可见汗液
2
统
流泪
分开眼睑无过多泪液
0
分开眼睑泪液明显过多
1
分开眼睑有泪液流出
最新型双频谱指数麻醉深度监测仪具有 反应灵敏、及时准确、显示直观、判断方便、 体积小、抗干扰强等优点。除监测麻醉深度 外,同时可反映肌松(EMG)和镇痛(SR)情况。 双频谱指数范围为0-100,指数越小,麻醉 越深。手术中适宜的指数范围(麻醉深度) 为40-60。
使用注意事项:(1)正确放置头皮电极; (2)信号质量指数(SQI)>50时的Bis(非 中空数值)才有意义;(3)手术电刀、电 凝的使用对其有一定干扰。
麻醉深度的临床判断依据
1、意识 2、生命体征 3、眼征 4、运动功能 5、其他体征 6、内分泌反应
麻醉、手术刺激、临床体征的关系
麻醉
手
术 刺
中枢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个别器官
激
临床体征
1937年Guedel首次将乙醚麻醉分为 四期-最早的全麻深度分期法。
第一期 遗忘期 麻醉诱导至意识和睫毛反射 消失
2
判断:5-8分:过浅麻醉;2-4分:适当偏浅;0-1分:适当 偏深。附注:P:血压;R:心率;S:出汗;T:流泪。
麻醉深度的仪器监测
1、双频指数(bispetral index, Bis)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 3、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4、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双频谱指数是对脑电活动中波谱界频
和中频综合分析的结果,能随常用麻醉药 的麻醉深度改变显示出剂量相关的变化。 Dutton等的临床研究显示Bis作为麻醉中 体动的预测,明显优于血压和心率。 Rampil发现界频可判断刺激前的麻醉深 度,以便及时调整深度。这是目前临床应 用最广、时间最长、最成熟方法。其监测 结果在美国是唯一可用作司法证据的。 Bis目前仍是麻醉深度监测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