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合集下载

BIS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

BIS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

BIS麻醉深度监测在全身麻醉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对全身麻醉患者采取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分析其对麻醉深度的监测与调控作用。

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某医院行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血流动力学调控麻醉组(对照组)和根据BIS值变化调控麻醉组(观察组),各100例。

就患者应用效果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BIS值相较于对照组更为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异丙酚的用量、苏醒时间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采取BIS监测,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提升苏醒期质量,保障患者麻醉安全。

关键词: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血流动力学调控;全身麻醉引言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是近年来临床发展起来的应用于监测脑电活动的指标之一,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能够准确监测镇静水平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

随着全身麻醉患者的逐渐增加,为了达到术中精准麻醉效果,BIS监测技术渐渐应用于临床麻醉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00例,年龄16~90岁,ASAⅠ~Ⅲ级,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根据临床经验判断麻醉深度用药组(A组)、根据麻醉深度监测意识深度指数(IoC1)、疼痛伤害刺激敏感程度指数(IoC2)、肌电指数(EMG)参数判断麻醉深度调整用药组(B组),每组100例。

1.2麻醉方法B组增加全麻深度监测。

常规检查备好麻醉机、吸引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用品及用药;A组诱导插管程序为:静脉依次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2mg、咪达唑仑3~5mg、丙泊酚70~90mg、苯磺顺阿曲库铵10~12mg、枸缘酸芬太尼150~240μg,患者入睡面罩加压吸氧3~5min,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置入牙垫,导管导囊充气,像皮膏妥善固定导管,连接麻醉呼吸机行人工通气;B组诱导插管程序为: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2mg、咪达唑仑1~1.5mg、芬太尼150μg,分次注入丙泊酚20mg,IoC1数值逐渐下降IoC2数值多在90以上,当IoC1数值下降到某一水平,IoC2数值陡降时的IoC1数值即患者的意识临界点(意识拐点),继而注入诱导插管用药预计量,当IoC1数值在临界点下80%%、IoC2数值在(30±5)稳定1min即插管时机,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等操作同A组。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常用于手术和镇静治疗等。

麻醉可以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三种。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深度需要得到精确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将对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的深度1. 轻度麻醉轻度麻醉通常用于短时间手术和检查,患者能够维持自主呼吸和意识。

轻度麻醉的镇静效果不强,但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焦虑情绪。

常用的轻度麻醉药物有地塞米松、芬太尼等。

2. 中度麻醉中度麻醉常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治疗过程,患者意识减退但不完全失去。

中度麻醉可以减轻手术期间的疼痛感和手术应激反应。

常用的中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3. 深度麻醉深度麻醉一般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复杂手术,患者意识完全丧失。

深度麻醉需要有专业的医生和麻醉设备进行监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常用的深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二、麻醉的评估方法麻醉的评估方法是确定麻醉深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麻醉深度。

1. 瞳孔反应瞳孔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正常情况下,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当麻醉的深度增加时,瞳孔会逐渐变得无反应。

瞳孔反应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2. 意识评估意识评估是一种最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位置等信息,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意识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3. 血压和心率血压和心率是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之一,当麻醉深度增加时,血压和心率会逐渐降低。

血压和心率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4. EEG监测EEG监测是一种监测大脑电活动的方法,可以反映麻醉深度。

当麻醉深度增加时,EEG波形会逐渐平稳。

EEG监测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总之,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对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评估方法,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析麻醉深度指数(BIS)在全身麻醉(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66例进行全麻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

参照组患者由临床麻醉师根据经验给予麻醉剂量,实验组则根据BIS对麻醉深度进行测量和判定结果给予合适的麻醉剂量,并及时调节剂量。

观察麻醉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BIS指数变化情况,并比较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时(T0)、切皮时(T1)、手术刺激最强时(T2)、完全清醒(T3)4个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BIS指数波动均小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低于参照组的2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P<0.05)。

结论在全麻醉手术期间,采用BIS 对麻醉深度进行监测,可随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小,同时缩短了麻醉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麻醉深度指数;全身麻醉手术;麻醉深度;应用价值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尤其以手术舒适度最为典型。

在手术治疗中麻醉是最为关键的步骤。

麻醉方式多种多样,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提高麻醉效果、改善舒适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

同时麻醉剂量的大小对手术镇静以及术后清醒非常关键。

BIS 主要可以反映麻醉镇静深度,对于维持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以及提高麻醉安全性至关重要[2]。

本文主要针对全麻手术患者给予BIS进行麻醉深度监测在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希望为临床提供借鉴。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6月在本院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33例。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是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如何准确监测麻醉深度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目前,存在着多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麻醉科的相关知识。

一、临床观察法最朴素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就是通过医师的临床观察进行评估。

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瞳孔大小、肌肉松弛程度、意识状态等来判断麻醉深度。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受医师主观因素和经验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误判的风险。

二、BIS监测法BIS(Bispectral Index)是一种利用脑电图(EEG)信号分析来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频率、幅度等参数,计算出一个从0到100的数值表示麻醉深度。

BIS监测法在麻醉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减少主观判断的误差,提高麻醉质量。

三、Cerebral State Index监测法Cerebral State Index(CSI)是一种基于脑电图和其他生理信号的多参数分析方法,用于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与BIS相比,CSI技术更加精细化,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脑部活动情况,提供更可靠的麻醉深度监测结果。

四、Entropy监测法Entropy是一种综合了多种脑电图参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可以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麻醉深度评估。

Entropy监测法通过分析大脑电信号的复杂度和无序性来反映麻醉状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麻醉深度监测技术。

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以上几种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常常结合使用,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总的来说,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先进的麻醉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医疗行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观察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和苏醒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单纯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分别接受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和常规麻醉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用量和苏醒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丙泊酚用量403.2±26.3mg,雷米芬太尼用量0.21±0.14mg,维库溴铵用量7.8±0.8mg,睁眼时间5.2±1.3min,拔管时间6.8±2.1min;对照组患者平均丙泊酚用量468.5±29.2mg,雷米芬太尼用量0.38±0.12mg,维库溴铵用量7.8±0.8mg,睁眼时间10.7±1.6min,拔管时间15.2±2.3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能够减少全凭静脉麻醉用药,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全凭静脉麻醉用药;苏醒【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5-010-01为了观察麻醉意识深度指数监测对全凭静脉麻醉用药和苏醒质量的影响,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单纯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单纯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凭静脉麻醉指证,无手术和麻醉禁忌症。

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4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52.5±7.7岁;男20例,女14例。

对照组34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6.3±8.2岁;男21例,女13例。

narcotrend与bis在老年患者全麻中临床应用意义

narcotrend与bis在老年患者全麻中临床应用意义

Narcotrend和BIS在老年患者全麻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摘 要 背景:生物学年龄与实际年龄有时并不平行,导致相同年龄的患者在生理学、药物动力学、药效学间存在明显不同,从而使得不同老年患者对于相同麻醉药物的药效及副作用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增加了临床医生在使用麻醉药品和其他药物上的难度。

有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探讨在老年人全身麻醉中使用Narcotrend监测仪和脑电双频指数是否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并与仅凭临床征像和传统经验进行麻醉管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方法:实验设计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实验的方法。

择期行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或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男性或女性患者45例,年龄65~85岁,ASA I~II级。

排除标准:现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酒精成瘾或服用精神类药物史的患者。

实验分组:随机将登记的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组C),Narcotrend监测组(组NCT),BIS监测组(组BIS)。

在NCT组,整个手术期间均将Narcotrend值控制在D0期以下。

在BIS组,整个手术期间BIS值均控制在50以下。

对照组中,患者同时接受Narcotrend监测和BIS监测,但施行麻醉者无法看到监测数据。

常规麻醉诱导后以地氟醚维持麻醉。

比较三组麻醉药品的使用量、苏醒质量、术中知晓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记录6个时间点的Narcorend值和BIS值、平均动脉压、心率、呼气末地氟醚浓度。

6个时间点分别是基础值(T1),气管插管前1minIII(T2),气管插管后即刻(T3),切开皮肤前1min(T4),切开皮肤后即刻(T5),手术结束时(T6)。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arcotrend组能降低29.1%的分钟地氟醚用量,BIS组能降低26.6%的分钟地氟醚用量;Narcotrend组能缩短43.5%的拔管时间,BIS组能缩短44.7%的拔管时间;而Narcotrend组与BIS组之间在分钟地氟醚用量以及拔管时间方面无显著差异。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

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比较和评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200001)杭燕南周仁龙近年研究提示麻醉镇静过深会发生许多不良反应:①心动过缓;②循环抑制和低血压;③呼吸抑制;④低氧血症;⑤认知功能障碍;⑥免疫抑制;⑦ICU停留时间延长;⑧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⑨静脉充血;⑩医疗费用上升。

麻醉过浅使应激反应增高,发生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

所以围术期监测麻醉深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设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准确监测病人的镇静状态,并与临床镇静表现有较好的相关性;②数据正确可靠;③设置与使用方便,可从不同距离方便地获取数据,结构紧凑,具有独立性;④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决定性的帮助;⑤不受电磁与其它电器设备的干扰。

但目前已有的麻醉深度镇静监测仪器都还不能满足全部要求[3]。

1.镇静评分的临床应用镇静评分有30多种,比较公认的有Ramsay Sedation Scale(RSS), Motor Activity Assessment Scale(MAAS), Riker 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等。

对于镇静评分方法的评价,Micheal A.E. Ramsay的观点是:“临床麻醉与重症监护治疗中的镇静,重要的不是选用哪一种镇静评分,而是使用与不使用这些方法的问题,就已经获得公认的这些镇静评分方法,合理地应用于临床均能有效地防止镇静过深或过浅的发生。

”以下是三种具体比较常用的镇静评分方法(表1)。

表1 三种镇静评分表评分病人状态RSS MAAS SAS0 -- 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1 紧张,激动,不安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2 合作,有定向力,安静对触碰有反应安静,但对指令无反应3 对指令有反应安静,合作安静,较难唤醒4 入睡,但对轻碰或较大的声音刺激有较快的反应不安,合作安静,合作5 入睡,但对轻碰或较大的声音刺激有缓慢的反应激动激动,但可听从指令安静6 入睡,对刺激无反应剧烈的激动很激动,无法安静7 -- -- 剧烈的激动,有袭击他人倾向2.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2.1 BIS与麻醉药对于异丙酚或硫喷妥钠麻醉的病人,BIS监测有利于术后更早的恢复和拔管。

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全身麻醉患者镇静效果的差异性

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全身麻醉患者镇静效果的差异性

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84542,规格型号:4ml)肌 2.2 两组患者术中血压(BP)及心率(HR)变化分析 由表 2 可
松。术中密切监测 BIS 值,保持在 40- 65 范围内,血压维持在 见,两组患者 T0 时间点的 BP 及 HR 指标无显著差异 ( >
100/60mmHg 以上。手术结束前 30min 停止肌松药物输注,并 0.05)。两组 T1、T2 时间点 BP 及 HR 指标较之 T0 点有显著
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全身麻醉患者 镇静效果的差异性
冯 卫,李宁清 (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高州 525200)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全身麻醉患者镇静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 70 例实施全身麻醉患者为本次 研究对象,病例均于 2018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收治。以随机、单盲法分组,各 35 例。对照组实施咪达唑仑麻醉,观察组以右美托 咪啶麻醉。分析两种麻醉药物的镇静效果。结果 观察组镇静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之对照组更早( <0.05)。观察组 Ramsay 镇静评分较之对照组更低( < 0.05)。两组患者 T0 时间点的 BP 及 HR 指标无显著差异( > 0.05)。两组 T1、T2 时间点 BP 及 HR 指标较之 T0 点有显著变化,而观察组变化较之对照组更小( <0.05)。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 5.7%较之对照组 22.9%更低( <0.05)。结论 与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啶应用在全身麻醉中,镇静效果更好,安全性高,且可有效保持术中血流 动力学稳定。 关键词:全身麻醉;右美托咪啶;咪达唑仑;镇静效果;心率、血压
T0 110.3±12.2 111.2±11.5 66.7±10.0 67.8±11.4 66.2±12.6 67.8±14.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背景介绍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麻醉的深度和镇静状态需要得到良好的监测和调节。

目前,广泛应用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主要有两种:脑电图(BIS)和自发电位监测(SEP)。

本文将介绍这两种技
术的基本原理和性能特点,并对其在全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比较。

BIS监测技术
脑电图(bispectral index, BIS)监测技术是一种将脑电图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评估患者麻醉深度和意识水平的方法。

BIS监测的主要原理根据脑电波的频率、相
位和振幅等变化,提供一个标志麻醉深度的定量数值,数值越低越表示越深的麻醉状态,反之则表示越清醒。

BIS监测技术是一种在全麻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其具有
以下几个特点:
1.容易使用:BIS监测技术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经验要求较低,通过
一个机器来自动地获取数据,并提供相应的数据报告。

2.精确度高:BIS监测技术通过脑电波的频率、相位和振幅等变化,可
以相对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水平。

BIS监测系统准确率高,避免了由于人为因素影响结果的情况,如术者的主观判断等。

3.快速反应:BIS监测技术可以及时获得数据和分析结果。

麻醉工作者
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地检测是否需要加大或降低麻醉药物的剂量,来维持患者的安全。

SEP监测技术
自发电位监测(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技术是一种测量皮肤自发电位的
技术,它可以通过测量感觉神经传导时间来判断麻醉深度程度。

SEP监测技术主要通过检测脊髓前角神经传导速度来判断麻醉深度,其主要原理是:越深度的麻醉,感觉神经传导的速度就越慢。

SEP 监测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灵敏度高:SEP 监测技术在探测麻醉剂量的变化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2.实时反应:该技术能够实时提供信息,有利于麻醉医生及时地调整麻
醉剂量。

3.安全性高:SEP 监测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技术,有效地避免了其他
检测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两种监测技术的比较
虽然 BIS 监测与 SEP 监测技术都可以提供关于麻醉状态的有用信息,但由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1.手术类型:在普通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以及心脏手术中,BIS 监
测技术的使用范围更广,而在一些其他手术类型如脑外科手术和脊柱手术中,SEP 监测技术更加适用。

2.精度:BIS 监测技术在评估镇静程度时要比 SEP 监测技术更加精确。

因为 BIS 监测技术可以在脑电波变化的同时分析 EEG 信号的相位、频率和振幅等多种参数,并计算出一个总体评估,从而准确评估麻醉深度。

3.安全性:由于 BIS 监测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监测技术,且与任何形
式的麻醉剂物理性质都不一样,安全性更高。

而 SEP 监测技术虽然也是一种安全性极高的监测技术,但它需要放置电极来检测信号。

4.价格:BIS 监测技术的价格略高于 SEP 监测技术。

BIS 监测技术需要
购买专用设备,而 SEP 监测技术可以在手术室现有的仪器上进行。

结论
总之,BIS 监测技术和 SEP 监测技术都是全麻手术中常用的监测技术。

它们在不同的手术情况下,各有其优点和劣势。

在选择适合的监测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患者情况、手术类型以及医疗条件综合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