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

合集下载

浅谈麻醉深度监测

浅谈麻醉深度监测

浅谈麻醉深度监测(内蒙古民族大学)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由丹麦Kehlet教授首先提出的,目前已有20年的历史,其核心是减少患者的创伤与应激,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费用等。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全麻患者的比例逐渐增长。

传统麻醉方法不能够更好的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容易造成麻醉过浅,发生术中体动,甚至术中知晓,不仅影响手术的进行,而且增加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治疗费用等。

而麻醉过深,造成呼吸、循环系统抑制,严重可以危及生命,且患者不宜苏醒,药物消耗量大。

麻醉深度监测应用能够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麻醉药的用量,缩短拔管时间,提高麻醉质量,降低费用。

本文对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进行如下综述。

1、脑电双频指数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可以分析脑电信号,代表大脑皮层的抑制程度。

自从1996年美国FDA批准第一台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护仪(采用双频指数Aspect MS,美国)进入临床,目前BIS监测已广泛应用[1]。

BIS监测器是反应信号处理脑电图的非侵入性装置,它们提供了在手术中,外伤或医学疾病中接受机械通气和镇静剂的患者镇静程度的指标。

BIS指数的评分范围是从0到100,是脑电活动的度量,90至100分,与清醒状态相关,70?80分,有意识镇静,60?70分,深层镇静评分,全身麻醉40?60岁评分[2]。

静脉全麻药中,以BIS为反馈信息的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与人工开环控制比较,系统性能更优越,麻醉镇静深度更稳定、更理想[3]。

氯胺酮麻醉时,BIS仅能反映麻醉深度的变化趋势,不可反应确切的麻醉深度[4]。

在吸入性麻醉药中,脑电双频指数调控下的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老人的应用能使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自主恢复时间与拔管时间都比较快,值得推广应用[5 6]。

BIS的应用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掌握患者的麻醉深度并指导用药,BIS与镇静/醒觉评分(OAA/S)评分相比,敏感性更好。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麻醉深度及其监测

提高手术安全性
预防术中知晓
麻醉深度监测可以有效预防术中 知晓的发生,即在手术过程中患 者意识恢复,经历痛苦和不适感 。
减少手术应激反应
通过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可以 降低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稳 定患者的生理状态,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术后恢复期并发症
适当的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减少术后 恢复期的不良事件,如术后认知功能 障碍、呼吸系统并发症等。
和可靠性。
个体化监测
针对不同患者的生理特点和麻醉 需求,未来将进一步发展个体化 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案,以更好地
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患者的生理状态
患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遗传背景等生理因素会影 响麻醉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效果,从而影响麻醉深度。
手术刺激强度
手术刺激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影响麻醉深度。强刺 激可能导致机体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需要增加药物 剂量以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监测设备和方法
采用不同的监测设备和方法对麻醉深度进行评估,可能会 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和方法对于 准确评估麻醉深度至关重要。
02 麻醉深度概述
麻醉深度的定义
01
麻醉深度是指麻醉药物对中枢神 经系统的抑制程度,通常以意识 状态、疼痛反应和自主神经反应 等指标进行评估。
02
麻醉深度的变化会影响患者的生 理状态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
麻醉深度的分级
同,通常 将麻醉分为三个阶段:浅麻 醉、中度麻醉和深麻醉。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以评估呼吸功能和麻醉深 度。
3
肌电图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指标 • 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麻醉深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麻醉深度监测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设备,对麻醉过程 中的麻醉药物浓度、生理指标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 实时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确保麻醉安全的过 程。
对于危重病人,麻醉深度监测可以作为生命体征监测的一部分,提供关于患者病情 的重要信息。
通过实时监测危重病人的麻醉深度,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必要 的抢救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危重病人监护中,麻醉深度监测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药物研究与开发
麻醉深度监测在药物研究与开发 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研究 人员了解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础监测
基础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监测, 是最早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
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通过监测脑电活动、听觉诱发电位等 指标,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
药物浓度监测
随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深入研究,麻醉药物浓度的实时监 测成为可能,通过监测血液或呼吸中的药物浓度,可以更 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多模态监测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监测成为研究热点,通过融合多 种生理指标和监测技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 麻醉深度和麻醉状态。
02
麻醉深度监测的方法
临床观察法
总结词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来判断麻醉深度。
详细描述
临床观察法主要依赖于麻醉师的观察和经验,通过观察患者的生理反应和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来判断麻醉深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主观性强, 受麻醉师个人经验和判断的影响较大。

麻醉深度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BIS)
疼痛评估
通过测量大脑电活动的变化,评估患者的 意识状态和麻醉深度。
对于术后疼痛的评估,可以采用视觉模拟评 分(VAS)和数字疼痛评分(NRS)等方法。
监测设备与仪器
麻醉气体分析仪
用于监测麻醉气体浓 度的设备,包括吸入 和呼出气体分析仪。
生理参数监测仪
用于监测心电图、血 压、心率、呼吸频率 等生理指标的设备。
药理学基础
药物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神经系统的受体结合,发挥抑制作用。了 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理解麻醉深度的变化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动力学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会影响其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了解药物动力学有助于预测麻醉深度的变化和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生理反应与监测
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无创监测技术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研究和发展无创的监测技术,避免对 患者的创伤和并发症,提高监测的安 全性和可靠性。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监测 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自动化和 智能化的麻醉深度监测和管理。
多模态监测技术
结合多种生理信号和参数,如脑电、 肌电、体温等,进行多模态监测和分 析,提高对麻醉深度的全面了解。
循环系统
在麻醉过程中,循环系统的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 影响,如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等指标的变化可 以反映麻醉深度的变化。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受到麻醉药物的抑制,如呼吸 频率、潮气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反 映麻醉深度的变化。
麻醉深度监测的挑战与解决
04
方案
监测准确性的提高
01 准确识别麻醉深度
麻醉深度监测
目录

麻醉效果测量

麻醉效果测量

麻醉效果测量简介麻醉效果测量是评估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的镇静和疼痛缓解程度的重要方法。

通过准确测量麻醉效果,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麻醉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麻醉管理。

测量方法常用的麻醉效果测量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口服液麻醉深度评估量表(OAA/S):该评估量表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表情等特征来评估其麻醉深度。

量表中共有5个级别,分别表示清醒、嗜睡、沉睡、浅度麻醉和深度麻醉。

2. 眼睑反射评估:通过观察患者的眼睑反射情况来评估麻醉效果。

正常情况下,患者眼睑反射应无明显反应。

3. 血流动力学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指标来评估麻醉效果。

血流动力学监测能够提供关于患者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信息。

4. 人工智能算法:近年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算法也被应用于麻醉效果测量。

这些算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生理信号和临床数据,预测并评估麻醉效果。

应用领域麻醉效果测量在各个麻醉相关的领域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外科手术:麻醉效果测量可以用于指导麻醉深度的调整,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2. 重症监护:在重症监护中,麻醉效果测量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镇静状态,调整镇静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治疗效果。

3. 疼痛管理:通过麻醉效果测量,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调整镇痛药物的使用和剂量,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服务。

结论麻醉效果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评估患者的麻醉需求和疼痛缓解程度。

通过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应用领域,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安全、舒适和个性化的麻醉管理服务。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方法麻醉深度监测是在麻醉科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准确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避免意外发生。

在麻醉科麻醉深度监测中,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本文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脑电图监测法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放置电极在患者头皮上,记录脑电图的信号。

根据脑电图的频率、振幅和波形变化,可以判断麻醉的深度。

脑电图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峰频(Peak Frequency,简称PF):指脑电图中出现最大振幅的频率点。

峰频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平均频率(Mean Frequency,简称MF):指脑电图中所有振幅的平均频率。

平均频率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平均幅度(Mean Amplitude,简称MA):指脑电图中振幅的平均值。

平均幅度越高,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脑电图监测法通过对脑电图信号进行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动眼电监测法动眼电(Electrooculogram,简称EOG)监测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

通过在眼睑、外眼角等位置放置电极,记录眼电信号。

根据眼电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

动眼电监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用的指标:1. 动眼电数量(Number of Eye Movements,简称N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次数。

动眼电数量越多,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2. 动眼电持续时间(Duration of Eye Movements,简称DEM):指一段时间内眼睑的运动持续时间。

动眼电持续时间越长,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3. 动眼电幅度(Amplitude of Eye Movements,简称AEM):指眼电信号的振幅大小。

动眼电幅度越大,表明麻醉深度越低。

动眼电监测法通过对眼电信号的分析,可以实时监测病人的麻醉深度,为麻醉师提供准确的信息。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

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常用于手术和镇静治疗等。

麻醉可以分为轻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三种。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的深度需要得到精确的评估,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

本文将对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一、麻醉的深度1. 轻度麻醉轻度麻醉通常用于短时间手术和检查,患者能够维持自主呼吸和意识。

轻度麻醉的镇静效果不强,但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焦虑情绪。

常用的轻度麻醉药物有地塞米松、芬太尼等。

2. 中度麻醉中度麻醉常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治疗过程,患者意识减退但不完全失去。

中度麻醉可以减轻手术期间的疼痛感和手术应激反应。

常用的中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3. 深度麻醉深度麻醉一般用于较长时间手术和复杂手术,患者意识完全丧失。

深度麻醉需要有专业的医生和麻醉设备进行监控,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常用的深度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二、麻醉的评估方法麻醉的评估方法是确定麻醉深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麻醉深度。

1. 瞳孔反应瞳孔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

正常情况下,瞳孔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当麻醉的深度增加时,瞳孔会逐渐变得无反应。

瞳孔反应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2. 意识评估意识评估是一种最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方法。

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姓名、年龄和位置等信息,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意识评估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麻醉。

3. 血压和心率血压和心率是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之一,当麻醉深度增加时,血压和心率会逐渐降低。

血压和心率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4. EEG监测EEG监测是一种监测大脑电活动的方法,可以反映麻醉深度。

当麻醉深度增加时,EEG波形会逐渐平稳。

EEG监测评估适用于所有麻醉深度。

总之,麻醉的深度和评估方法对手术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至关重要。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评估方法,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

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学知识点:麻醉监护仪的使用与麻醉深度的评估麻醉监护仪是麻醉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能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同时,麻醉监护仪还可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提供给医生参考,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本文将介绍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以及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

一、麻醉监护仪的使用方法1. 麻醉监护仪的基本原理麻醉监护仪通过传感器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转化为电信号,并将其显示在监护仪的屏幕上。

常见的生理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医生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

2. 麻醉监护仪的放置位置麻醉监护仪通常放置在离患者床边适当距离的位置,以便医生随时观察监护仪的显示屏。

同时,监护仪的传感器需要正确安装在患者身上,以确保生理指标的准确监测。

3. 麻醉监护仪的操作技巧医生在使用麻醉监护仪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

首先,对设备进行开机自检,确保各部分功能正常。

然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相应的监测项目,并将传感器正确连接到患者身上。

最后,监护仪开始工作后,医生需要及时观察显示屏上的数据,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麻醉深度的评估原理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镇静程度和意识水平,评估麻醉深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医生一个客观的参考,以确保麻醉的效果正常。

1. 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目前,常用的评估麻醉深度的方法包括神经监测指标和非特异性监测指标两种。

a. 神经监测指标神经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脑电图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常见的神经监测指标包括BIS(脑电双频指数)、SE(熵值指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调整麻醉剂的使用量,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b. 非特异性监测指标非特异性监测指标是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来评估麻醉深度的,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镇静程度,医生可以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是否适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尼基础上联合用药盐酸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同种手术患者采用不
同药物进行术后镇痛的效果。结果 两组剖宫产患者术后采用不同镇痛
方案镇痛后均达到了镇痛与镇静之效,但研究组患者用药后镇痛、镇
静效果更明显,布氏舒适评分(BCS)、Ramsay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盐酸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剖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6月 第30卷 第6期 147
消失并伴有突发性抑制增多状态)。临床使用时应将麻醉深度 控制在 D、E 范围内,即为适宜的麻醉深度。NT 可对脑电波进 行实时监测分析,保证高质量的脑电信号,将麻醉深度进行实 时量化显示,有效监控麻醉状态趋势,且操作简便易行。NT 监 测还可对个体化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进行指导和调节。NT 与 BIS 类似,其对神经肌肉的阻断和对阿片类药物的监测结果仍不可 靠,对清醒和麻醉之间的过渡状态不能有效反应,故使用时应 需注意其局限性 。 [13-14] 对 NT 的时效性和可行度仍需进行进一 步探究。 3 总结
年龄 22 ~ 36 岁,平均(30.1±1.7)岁,所有患者均无既往手术
作者简介 :于学超(1978-),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临床麻醉。 作者单位 :天津港口医院麻醉科,天津 300456
2 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 2.1 近似熵指数
近似熵指数又称作平均信息量,是通过电极传感器对机体前 额部三个电极信号进行采集,得到机体脑电图和肌电图信号, 再将信号通过熵运算公式和相应程序计算得出 [7]。近似熵指数 分为反应熵(response cntropy,RE)和状态熵(state entropy, SE),RE 主要用于反应面部肌肉活动敏感性,对麻醉状态苏 醒时做早期提示。SE 在临床主要用于反应麻醉药物对大脑皮层 所引发的睡眠效果。一般将 RE 和 SE 范围控制在 40 ~ 60 即为 合适的麻醉深度。当 SE=RE 时,表明麻醉最为理想,当患者出 现面部肌肉活动时 RE 则迅速变化。故通过 RE 和 SE 可对麻醉 深度进行量化,对麻醉药物剂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可监 测患者麻醉苏醒。 2.2 听觉诱发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是机体 接受声音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电生理活动,主要包括脑干听觉诱 发电位、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在 进行麻醉时,听觉是机体最后消失的一种感觉,故对 AEP 的 监测能有效的控制其麻醉深度。其中 MLAEP 与麻醉药物使用 剂量存在相关性,因此可对麻醉深度进行量化,得到 AEP 分 度指数(AAI),当 AAI < 30 时,即处于较适宜的临床麻醉 深度 [8-9]。AAI 能敏感的监测麻醉期唤醒中枢活动,对切皮时 的体动反应进行预测,但检测仪对使用环境要求较高且对听障 患者不适用。 2.3 脑电双频指数
从 2014 年 12 月 ~ 2016 年 2 月天津市第二医院妇产科收治的
行剖宫产分娩患者 90 例分作研究组与对照组(各 45 例),其中
作者简介:黄岩(1971-),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产科麻醉与镇痛。 研究组产妇年龄 21 ~ 34 岁,平均(27.3±1.6)岁,对照组产妇
作者单位 :天津市第二医院麻醉科,天津 300143
宫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显著,降低产妇疼痛感,有效缓解她们的焦虑
情绪。
【关键词】盐酸右美托咪定 ;剖宫产 ;术后镇痛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6-0147-03
doi :10.3969/j.issn.1004-6763.2016.06.088
146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June. 2016, Vol. 30, No.6 ·临床麻醉研究
·综述·
浅谈临床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
于学超,刘永
【摘要】麻醉深度监测是临床麻醉医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它对麻醉药 物剂量使用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麻醉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保 证良好手术条件,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自己临床工作 经验和相关参考文献对目前临床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方法进行总结归 纳,现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麻醉深度 ;近似熵指数 ;听觉诱发电位 ;脑电双频指数 ;麻 醉趋势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6)06-0146-02 doi :10.3969/j.issn.1004-6763.2016.06.087
对患者实行有效的麻醉监测可保证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创造 良好的手术条件,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理想的麻醉深度 监测应具备以下条件:能无创性对麻醉深度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预 测机体体动反应,有效反应手术刺激变化,不受麻醉药物和使用环 境的干扰,对麻醉深度进行量化控制,指导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操 作简便易行且适合临床手术室操作 [15]。但目前临床上尚没有一种麻 醉监测技术能同时满足以上要求,故在临床麻醉深度监测使用时应 结合大量临床信息进行综合性监测,以最大限度避免麻醉风险。相 信在不断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对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会取得全新的进 展,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 收稿日期 :2016-05-2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疗效观察·
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黄岩
【摘要】目的 探究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
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 45 例剖宫产患者作对照组,注射药物舒芬太
尼进行术后镇痛 ;另选取 45 例剖宫产患者作研究组,在注射药物舒芬
对于麻醉深度的定义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发展阶段。目前临 床上得到公认的麻醉深度定义为 1937 年由 Guedel 提出的麻醉 分期,即机体疼痛消失期、兴奋期、手术期和延髓麻醉期 [4]。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麻醉有了新的认 识,在 1986 年,Pinsker 的观点认为,麻醉应当包括机体无意 识遗忘、体动反应消失、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等诸多反应状态, 但在 1987 年,Prys-Roberts 则认为应该区分开机体的无意识状 态和对伤害性刺激无反应的状态,即由药物诱导的机体无意识 状态称为麻醉 。 [5-6] 由于意识状态的有无不存在深浅之说,故目 前对麻醉深度仍缺乏明确的定义。意识消失是大家所公认的麻 醉核心成分,故对机体意识水平的监测已逐渐成为麻醉深度监 测的主要任务。
麻醉趋势(narcotrend,NT)是一种全新的以脑电分析为基础, 结合多参数统计处理而得出的一种以 A~F 表示麻醉深度的量化指 标,已广泛普及于欧美多国家 [12]。NT 将麻醉深度分为 6 个阶段和 14 个级别,其中 A(完全清醒),B(镇静状态),C(浅麻醉状态), D(临床麻醉状态),E(深麻醉状态),F(麻醉过深脑电 活 动
伴随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很 多孕妇均选择剖宫产分娩,但术后疼痛为剖宫产手术需解决 的首要问题 [1]。术后疼痛会导致产妇出现焦虑、情绪紧张等心 理,影响他们的正常休息与进食,不利于产妇康复与泌乳 [2]。 基于此种情况,我院对剖宫产产妇术后采用药物盐酸右美托 定镇痛,最终结果受到医务工作者肯定。现将用药过程与结 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在大样本临床麻醉 患者的脑电双谱和能量谱基础上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处理转化而成 的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的一种混合型信息拟合数字。BIS 的范围在 0 ~ 100,其数值的高低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具有密切关系。 80 ≤ BIS 分度值≤ 100 时,患者处于清醒状态;60 ≤ BIS 分度值 < 80 为浅麻醉状态;40 ≤ BIS 分度值< 60 为临床麻醉状态;BIS 分度值< 40 为深麻醉状态 [10-11]。BIS 操作简单方便且保留了原始 脑电的信息功能,但对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具有密切关系,临床 使用时应注意其局限性。 2.4 麻醉趋势
参考文献 [1] 康茵,邓龙姣,赵国栋,等 . Narcotrend 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老
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3,29(8):734-737. [2] 田可耘,康茵,邓龙姣,等 . Narcotrend 监测下不同麻醉深度
对老年患者无痛胃镜的影响 [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3): 390-392. [3] 李志刚,于金辉,李明颖,等 . 麻醉深度指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 术中麻醉监测中的作用 [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5,22(4): 298-300,304. [4] 吴平蕾 . BIS 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监测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患者 POCD 发生与 S100β 蛋白水平关系的临床分析 [J]. 中国高等医 学教育,2015(3):135-136. [5] 姜丽华,赵军博,张怡,等 . 意识指数监测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 的应用 [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30(4):363-365. [6] 张立冬 . 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 用 [J]. 中国民康医学,2015,27(21):15-17. [7] 黎达锋,曾秋谷,梁华娜,等 . Narcotrend 脑电监测不同麻醉深 度对全麻患者 POCD 发生和 S100β 蛋白水平影响的临床分析 [J]. 医学综述,2014,20(15):2851-2853. [8] 邓佳,蒋璐,许婷,等 . 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测在全麻中的应 用 [J]. 四川医学,2016,37(2):167-170. [9] 于帅,林财珠 . 脑电双频指数和熵指数监测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 比较 [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5,49(5):317-321. [10] 佘守章,陈勇 . 围术期麻醉深度监测研究新进展 [J]. 广东医学, 2013,34(20):3087-3090. [11] 程宏霞,王晓冬,邱颐 . 熵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2):211-214. [12] 边文玉,唐俊 . BIS 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研 究进展 [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4):19-20,22. [13] 邱红雨,李晶莹,张国庆,等 . 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 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 [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4): 32-33. [14] 鹿曼曼,杨改生 . 麻醉深度监测对全身麻醉恢复时间影响的 Meta 分析 [J]. 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71-74. [15] 闫欢 欢, 杨 龙 慧, 苑 野, 等 . Narcotrend 麻 醉 深 度 监 测 仪 在 快 通 道 麻 醉 中 的 应 用 [J]. 中 国 实 验 诊 断 学,2016,20(1): 124-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