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

合集下载

维果次基

维果次基

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变化,都首先在 游戏活动中表现出来,游戏活动是学前 儿童的主导活动。
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
• 儿童游戏最重要的特征是想象和规则, 象征性游戏包含了行为规则,儿童必须 遵循,才能成功地进行游戏的情节。 • 维果茨基强调指出,任何游戏只要有想 象的情境,都有规则的存在。
• 游戏是维果茨基非常重视的一个领域,是学前儿 童社会相互作用的最重要形式。维果茨基强调游 戏、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关系,认为游戏是发展过 程的基础,原因在于游戏属于一种最近发展区内 的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在学前年龄,儿童的游 戏是发展的最重要源泉。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 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年龄、 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 平要高出一点”。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言语、 符号活动作为中介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 。奥尔斯(B. van Oers)的研究发现,4--7岁儿 童的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进其心理水平的发展。
维果茨基比较强调象征性游戏 (representationalplay),而对感觉运动游戏 (sensorimotorplay)相对忽视,这与他把幼儿能 使用符号(sign)作为幼儿步入高级认知发展阶段 的标志是一致的。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 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 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
• 启示:维果茨基主张游戏先于发展的观 点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促使我们进 一步思考游戏在幼儿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在进行幼儿游戏教学活动的时候,要考 虑游戏的发展性。教师在对幼儿游戏水 平进行评价的时候.也要崩发展的眼光, 鼓励幼儿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所发展, 同时,还要考虑如何促进幼儿发展的全 面性。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维果茨基游戏理论(Vygotsky’s theory of play)是苏联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一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儿童获得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游戏区域”和“下一发展区域”。

游戏区域指的是儿童在游戏中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范围,即儿童已经具备的能力。

下一发展区域则是指儿童在成年人的引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范围,即儿童尚未具备但有潜力发展的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进入下一发展区域,促使他们发展出更高级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游戏的本质在于它是儿童主观上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探索和理解他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表达,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例如合作、竞争和分享。

维果茨基游戏理论认为,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与成人和同龄人的互动中进行游戏。

儿童与成人的互动可以提供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他们发展出新的能力。

而与同龄人的互动则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

然而,维果茨基游戏理论并不意味着儿童的学习只能通过游戏来实现。

游戏只是儿童学习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形式的学习,例如直接指导和学习任务。

而且,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一些观点也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完全依赖于成人和同龄人的引导,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游戏理论提供了一种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过程。

游戏对于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游戏。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
具体实施: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或任务,如共同搭建一座桥梁、合作绘画等,让幼 儿在实践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 儿分享合作成果,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深化概念研究
03
对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术语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内
涵和外延,以提高理论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
对未来幼儿教育的启示
强调社会互动
维果茨基的理论启示我们,幼儿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互动 能力,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
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根据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应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激发孩子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 篇
contents
目录
• 维果茨基简介 •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维果茨基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 维果茨基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维果茨基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维果茨基简介
生平简介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于 1896年出生于俄国莫斯科,是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培养基础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 帮助孩子发展基础认知能力,如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
塑造良好性格品质
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性格 品质,如独立、自信、合作等,帮 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基础。
促进社会性发展
幼儿教育通过与同龄伙伴的互动,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 力,为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文化与心理发展
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背景和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塑造儿童不同的心理 特征和调社会交互作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通 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和 行为模式。

维果茨基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

文化历史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内化学说
主要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
GO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 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 即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而不是像动物那样是以身体的直 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 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 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 制约。 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了人类的 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 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 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 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 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 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 的性质。
主要研究方向
•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 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 题。 •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 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 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 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 讨。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 维果斯基和鲁利亚、列昂节夫一道从20年代开始研究人 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从而形成了社会文 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苏联称трик.а, 意思是三人在一起)。 • 维果斯基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这个由维果斯基、列昂节 夫、鲁利亚为首所形成的心理学派,是当代俄国最大的一 个心理学派别。后来有许多心理学家,例如Л.И.钦琴 科、Л.Я.加里培林、Л.В.赞可夫、А.В.查包罗塞 茨、Д.В.艾利康宁和В.В.达维多夫等,都是这个学 派的重要成员。在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也有着广泛的影 响。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
① Vygotsky, L.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②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内化”学说——工具理论
在儿童思维发生学的研究中,国际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外部动作“内化”为智力活动的理论。维果茨基是“内化”学说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维果茨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就是他的工具理论。他认为,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号就使心理活动得到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机能。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由此可见,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是与他的文化——历史发展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强调,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产生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并为这个变化过程确定了一系列的指标。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当然,工具本身并不属于心理的领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结构,只是由于这种间接的“物质生产的工具”,就导致了人类的心理上出现了“精神生产的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们使间接的胜利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所不同的是,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他引起客体的变化,符号指向于内部,它不引起客体的变化,而是影响人的行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的自身的性质。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 成人与同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与同伴的不一致比与成人的不一致更有可能导 致认知冲突与不平衡。
维果茨基认为,成人比同伴拥有较多的文化知识,更有条件 帮助儿童进行文化适应与同化。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 • 认知发展阶段:
维果茨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
维果茨基的生平(1896——1934)
• 从童年时代起,维果茨基就对文学、戏剧、艺术、 哲学发生了兴趣。 • 18岁进入莫斯科大学最初学医,后改法律,同时 还就读于沙尼亚夫大学历史—— 语文学系。 •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在一所市属师范学校专 门讲授心理学,此时他还在该校创办了一个心理 学实验室,并自编心理学讲义供中学教师参考。 • 1925年他提出学位论文《艺术心理学》,获得该 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兴趣转向)
皮亚杰认为,儿童个体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感知运动阶 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在阶段 之间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儿童认知格式系统的整体转变。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过程的发展是通过反映和内化实践 活动的特征而实现的,他将此描述为从心理间过程向心理 内过程的转换。这样,就可以推测在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 中存在着个发展阶段,即心理间阶段和心理内阶段。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最近发展区
•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应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 二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 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 最近发展区存在个别差异和情境差异,即不同个体之间, 最近发区有所不同,在不同情境中,同一个体也可能有不 同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

该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儿童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是在与更有经验的成年人或同伴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区间:维果茨基将儿童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区间。

每个区间代表着儿童能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特定范围。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能够进入更高级的区间,从而实现认知的发展。

2. 近似发展区间:该概念指出,儿童在与成年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合作时,能够完成超过他们自己能力水平的任务。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超越自己的发展水平。

3. 社会文化活动: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互动而实现的。

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语言交流、游戏和合作,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4. 语言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不仅是儿童与他人交流的工具,还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能够内化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应儿童当前发展水平的学习任务,并通过与儿童的互动和合作,引导他们逐步进入更高级的认知区间。

教育者还应该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和交流机会,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提升。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游戏,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发展认知能力。

总结而言,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简介

维果茨基简介
维果茨基的著述甚丰,达186种。除上述提及的之外,主要的著述还有:《心理学危机的含义》(1926)、《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1929)、《儿童心理发展问题》(1929~1934)、《心理学讲义》(1932)。1956年和1960
1925年,维果茨基针对行为主义与心主义心理学导致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发表了《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一文,明确提出"忽视意识问题就给自己堵塞了研究人的行为这一相当复杂问题的途径"。如果"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中排除出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旧的主观心理学中的二元论与唯灵论"。这是他后来之所以从事高级心理机能研究的中心思想。
在维果茨基逝世后的几个月,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思维和言语》间世。在这部著作中,他首先肯定了J.皮亚杰在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但是不同意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在皮亚杰看来,幼儿的言语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即言语不是作为交际的手段,不执行沟通的功能。维果茨基的研究发现,自我中心言语在儿童活动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儿童活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是引起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主要因素,它是为解决困难服务的,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
维果茨基简介
>维果茨基,列夫·谢苗诺维奇(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1896年11月5日出生于白俄罗斯的戈梅利,1934年6月11日患肺病逝世于莫斯科,终年仅38岁。维果茨基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雅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期间,他广泛涉猎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艺术和其他有关社会科学的著述。1924年,应K.N.科尔尼洛夫之邀,维果茨基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开始其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从1924~1934年,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维果茨基与其学生和同事A.R.鲁利亚、A.列昂捷夫一起,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该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体心理的工具。借助这个工具,人便能够思维并且随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该理论中,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是怎样在人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他指出,人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文明的活动,这种文明表现在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越是高级,人的活动就越是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他把人的这种活动叫作文化活动。人的心理机能就是随着这种文化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实质便是上述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从而使人在最初的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相应的新质的心理机能。不但这些心理机能各自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理活动的随意技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况技能 (3) 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5) 提出内化学说
维果斯基在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内化学说,维果斯基是提出 内化学说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是便是教学创 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发 展的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的全人类的经验内化为儿童自 身的内部财富。该理论的基础就是他的工具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究竟又如何体现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思想,做到 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呢?针对这个问题,维果斯基强调了“学习的 最佳期限”的概念。他认为,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 佳的期限,虽然教学必须以儿童的发展与成熟为前提,但是,对于 最近发展理论而言,更佳重要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识别出儿童的 某一技能的学习的最佳期限,在儿童开始形成的时侯,让教学走在 儿童发展的前面,而不能错过儿童的最佳学习期限,如此一来,教 学方能达到最佳效果了。
谢谢大家
二、影响
他毕生从事心理发展问题,重点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和发 展。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 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维果斯 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学者,他既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理论,又创造性 地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在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中,他 提出的观点和应用的方法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在苏联心 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观理论
提出背景
维果斯基认为以往的发展观,存在种种不足,并不能 够真正揭示人类心理本质上不同于动物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他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我们人类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 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 中。 第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 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 程的结构。
维果斯基
汇报人:龙彦达
一、生平
维果茨基,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 历史学派的创始人。1917年,维果茨基毕业 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 史-哲学系,他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读了 很多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著作, 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 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 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 学校讲授心理学。1934年因患肺病逝世, 终年只有38岁。
三、维果斯基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斯基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 机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 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心理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 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所谓心理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下,在低级心理机组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维果斯基归纳为四个 方面的表现:
最近发展区示意图
从以上观点出发,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 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 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决 定着智力的发展,因此,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 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 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 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认识与近年 来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吻合的。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 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 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 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 题的水平。
维果斯基特别指出:“我们至少应该确定儿童发展水平的两种水 平,如果不了解这两种水平,我们将不可能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在 儿童发展进程与他受教学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维果茨基将 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 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