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合集下载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生平及其心理发展观理论维果斯基生平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

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的经历与维列鲁学派(1896~1934)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本校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工作;1924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30年代,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34年病逝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工具2、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心理机能:低级机能——生物进化高级机能——历史发展(二)探讨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2、心理发展的标志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27页PPT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27页PPT
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 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生平(2)
❖ 他与皮亚杰是同时期的人物,但不同于皮亚杰认知发展泛宇 宙统一的观点,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 发展的影响。
❖ 其理论中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在1936至1956年间受到 苏联政府当局的打压,禁止讨论其理论。
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 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 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 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 部,成为人的内部心 理过程的结构。
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
低级心理机能
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 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感觉、知觉、机械记忆、形象性思维、情绪等
高级心理机能
2. 认知发展起源与社会性合作(儿 认知发展主要来源于儿童自己建构知 童在与同伴构建知识时,根据他们 识时的独立探索活动 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指导性的学习)
3.社会过程变成个体心理的过程
个体过程变成社会化过程(自我中心 言语从多方面调整以适应更为有效的 交流)
4. 成人作为变化的施动者,其作用 同伴作为变化施动者特别重要(同伴 尤其重要(把儿童要内化的质量适 交往促进社会性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应的文化工具传给他们)
心理机能。
言语 交流手段 内部言语 意志活动 外部调节 内部调节
❖ 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既不是生物学上形成的,也不是在纯粹种 系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而是以社会为模本的复制品。
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
活动定向
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活动和活动结果的表象
掌握物质化活动 运用各种实物、图片、模型来完成活动
出声言语活动
❖ 直至60年代,维果斯基的理论才受到美国心理学界的重视。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整理笔记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整理笔记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

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一、前言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初步掌握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四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理论60学时。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

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4.了解当前最新的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方法和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的研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进展发展心理学研究体制的进展。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展。

研究理论的进展。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目的要求:1.了解各种心理发展观点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2.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教学内容: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内化学说。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
具体实施: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游戏或任务,如共同搭建一座桥梁、合作绘画等,让幼 儿在实践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 儿分享合作成果,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深化概念研究
03
对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术语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内
涵和外延,以提高理论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
对未来幼儿教育的启示
强调社会互动
维果茨基的理论启示我们,幼儿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互动 能力,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
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根据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应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激发孩子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 篇
contents
目录
• 维果茨基简介 •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维果茨基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 维果茨基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维果茨基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维果茨基简介
生平简介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于 1896年出生于俄国莫斯科,是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培养基础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 帮助孩子发展基础认知能力,如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
塑造良好性格品质
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性格 品质,如独立、自信、合作等,帮 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基础。
促进社会性发展
幼儿教育通过与同龄伙伴的互动,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 力,为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文化与心理发展
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背景和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塑造儿童不同的心理 特征和调社会交互作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通 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和 行为模式。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探讨发展的实质以及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观点,其思想对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低级的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等,它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高级的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抽象思维和高级情感等,它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支配,通过语言符号的掌握和运用使儿童心理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在这里就提出了几个关键词:语言符号、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工具、内化、最近发展区。

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方面。

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先看一个维果茨基所做的拼图游戏(这也会成为我们后续知识点的主线材料):4岁的安妮第一次玩拼图游戏,她一开始无从下手,爸爸坐到她身边建议她最好先把有拐角的图片放在一起,然后指着一个图片拐角边缘的粉红色区域说,让我们来找下一块粉红色的吧.....当安妮又做不下去的时候,爸爸就会把两个相连接的部分拼在一起引起她的注意,当安妮拼对时,爸爸会及时表扬她做的很好。

安妮逐渐掌握了拼图的要领和技巧后,爸爸退到后面让她渐渐独立完成。

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

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在深入研究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后,我深感其观点的独到与深邃。

维果茨基,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以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独到见解,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奥秘。

他的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还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完成的。

他强调了社会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这与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有所不同,传统的心理学观点更注重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维果茨基的理论让我更加关注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遗传因素,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环境。

我们应当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积极的互动中发展自己的心理能力。

此外,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是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是儿童在他人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个观点让我认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例如,一个五岁的孩子在独立拼图时可能只能完成简单的图案,但在成年人的指导下,他可能会完成更复杂的图案。

这就是“最近发展区”的体现。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找到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帮助他们超越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更高的潜在发展水平。

同时,维果茨基的理论也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为我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

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和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性。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也为我提供了教育实践的指导。

维果茨基 心理学思想概述

维果茨基 心理学思想概述

维果茨基心理学观点概述维果茨基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一座里程碑,因其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主张,心理学应该坚持科学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反对将复杂的形式分解成简单的成分。

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成”之论断的正确性,拒绝从大脑深处解释高级心理过程。

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以下是维果茨基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观点阐述:1. 心理发展观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两条客观规律是:一、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二、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显然,这种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棗“内化”机制。

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式: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 解决问题的能力: • 1、学生能独立进行的; • 2、借助帮助也不能表现出来的; • 3、借助他人帮助可以表现出来的。 • 维果茨基明确指出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
系: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 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 之。”(Vygotsky,1978)
学习最佳期
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个体不断内化的结果。
• 社会发展 • 文化传承 • 文化工具
Hale Waihona Puke 心 理 发 展 的 原 因 物质或技术工具:书、钟表、计算器

心理工具:语言、文化、科学理论等 概念、符号、原理或规律
交往获得
内化发展
三、应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 最近发展区 • 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 学习最佳期
传统认识论与发生认识论的比较
柏拉图 理念论“回忆 说” 强调知识的先验论


统 生 洛克
经验论“白板
说” 强调后天学习的结
认果



论 论 康德 批判哲学辩证思 想 认识的感性、知性、理
性三分法
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 起源 和历史发展
主要是从生物学出发,以 心理学为桥梁,用运算逻 辑描述认识的结构和功能 达到认识论的结论
《思维和语言》(1934)
主要内容
• 一、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二、心理发展观——发展的实质 • 三、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应用——教学
与发展的关系 • 四、内化学说
➢一、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 理机能。 •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 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 一样是以及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 • 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间接经验,即社会 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不再受生物 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对各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 题进行研究。是跨学科的 理论
内外因相
互作用


只讲外因
皮亚杰 集大成

只讲内因 重 要

内因和 发展
外因和

发展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关于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A、认为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与质的变化;
适B、应心是理通、过智两力、种思形维式既实不现是的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源于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增强。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
组合性增强。 4.心理活动具有个性化。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 规律所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 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 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 质的心理机能。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 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
•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探索人类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 受哪些因素制约,内在结构是什么等问题。
•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 理学。
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 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 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 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
4岁的安妮第一次做拚图游戏。她一开始无从下手, 爸爸坐到她身边建议她最好先把有拐角的图片放在 一起,然后指着一个图片拐角边缘的粉红色区域说: “让我们来找一下另一块粉红的。”……当安妮又 做不下去的时候,爸爸就会把两个相连接的部分拼 在一起并有意引起她的注意。当安妮拚对时,爸爸 及时表扬她。安妮逐渐掌握拼图要领和技巧后,爸 爸退到后面让她渐渐独立完成。
• 新的高级心理活动,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 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 行”。
第四节
让·皮亚杰 (Jean Piaget,1896—1980)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 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 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 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 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 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 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怎样发挥教学的最大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如果 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 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 障碍。
内化学说
• 人类的精神生产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种符号。运用符 号就能使心理活动得到根本改造,这种改造转化不仅在人类发 展中,而且也在个体的发展中进行着。学生早年还不能使用语 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 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掌握语言这个工具, 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心理机能。
• 生产工具和语言符号的类似性就在于它 们使间接的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
• 生产工具指向于外部,引起客体的变化。 • 符号是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 控制自然和控制行业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在改 造自然时也改变着人自身的性质。
二、心理发展观——发展的实质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 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 程。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生平
1896 莫斯科 1917 莫斯科大学法律系 1924 《反射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926 《教育心理学》 1931 《高级生理机能发展史》 1934 《思维和语言》 1934 去世
• 维果茨基的重要论著: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1925) 《心理学危机的含义》(1926) 《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展》(1929) 《儿童心理发展问题》(1929~1934)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31) 《心理学讲义》(19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