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观 论述题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观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生于丹麦,是20世纪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以其“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而闻名于世,这一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
埃里克森提出了一套有关个体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逐步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并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观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一、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概述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存在着某种核心冲突,成功解决这些冲突将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这些阶段及其核心冲突依次是:1. 婴幼儿期(0-1岁):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2. 幼儿期(1-3岁):自我自主与怀疑和羞怯的矛盾冲突3. 学龄前期(3-6岁):自主性与自我质疑的冲突4. 学龄期(6-12岁):勤奋与努力的对立冲突5. 青春期(12-19岁):身份与角色混混的冲突6. 青年期(20-39岁):爱的亲密与孤独的冲突7. 中年期(40-64岁):关心的生产力与自我负责的对立冲突8. 晚年期(65岁至逝去):完整性与绝望的冲突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每个阶段的解决方案都要在下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果某个阶段的核心冲突无法解决,就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造成心理问题。
埃里克森还强调了社会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合适的社会支持,才能更好地解决各个阶段的核心冲突。
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观的启示1. 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观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成长需要合适的社会支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个体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影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创造更加有利于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嘿,说到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那可真是件有趣的事情。
我最近在学习心理学,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你知道吧,我有个好朋友叫小明,他刚经历了青少年时期,那会儿可是个调皮捣蛋的主儿。
他说他小时候,也就是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里的“自主对羞愧感”阶段,那会儿简直是自由自在,想干嘛就干嘛,完全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
但随着年龄增长,进入了“勤奋对自卑感”阶段,他的自信心就有点受打击了。
他说,那时候他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做事也不敢大胆尝试,生怕别人笑话。
哎,这阶段真是挺磨人的。
再后来,他进入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他说,那时候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可又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他说:“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迷路的旅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走。
”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想到了自己。
我现在正处于“亲密对孤独”阶段,也就是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里的成年早期。
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努力工作,真是挺有压力的。
但我明白,只有处理好亲密关系,才能在这个阶段取得成功。
哎,说起来,我觉得这个心理发展观真是挺有意思的。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就像我刚才和小明的聊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
哎,说到这,我突然觉得,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成长、变化。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
虽然过程中会有挫折、困惑,但只要勇敢面对,我们就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哎呀,时间过得真快,我得去忙活了。
下次咱们再聊聊这个话题吧!嘿嘿,这心理发展观真是越聊越有意思呢。
笔记 第二章第一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理论介绍1、理论要点“自我同一性渐成理论”或“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心理的发展乃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中,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人格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逐渐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因素影响,还会受特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发展历经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2)儿童早期自主对羞怯、疑虑(2-4岁)(3)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对内疚(4-7岁)(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5)青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18-25岁)(7)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25-65岁)(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失望(65-死亡)艾里克森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危机是划分不同阶段的标准或依据。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的年龄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对这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本阶段危机不能得以顺利解决而对人格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危机的解决办法中兼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
只有在有利于积极解决的因素比消极因素所占的比率高时才能说危机被积极地解决了。
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品质)。
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出生—1、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心理学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心理和社会发展过程。
埃里克森提出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强调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相应的发展任务。
本文将对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1. 婴儿期(0-1岁)在婴儿期,个体面临着建立信任和依赖的任务。
婴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快乐和满足的互动,建立起初级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对于婴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它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 幼儿期(1-3岁)在幼儿期,个体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探索独立性。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理能力,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尊心非常关键。
3. 学龄前期(3-6岁)在学龄前期,个体面临着掌握基本技能和发展想象力的任务。
儿童在这一阶段开始学会与同伴互动,并通过角色扮演和集体游戏来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4. 小学期(6-12岁)在小学期,个体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努力成为社会一员。
学校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们开始关注自己在小组和社交圈中的地位,并通过学术和体育成就来塑造自我价值感。
5. 青春期(12-18岁)在青春期,个体经历着身份探索和独立性的挑战。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和目标,并尝试建立个人身份。
他们与父母和同辈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正常的发展现象,这时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来做出决策。
6. 早期成年期(18-29岁)在早期成年期,个体面临着个人和职业生涯的建立任务。
他们开始寻找爱情伴侣、追求事业成功,并做出独立的决策。
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于个体的成年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着深远影响。
7. 中年期(30-64岁)在中年期,个体面临着家庭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平衡任务。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成就和遗产,并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中年期的发展是一个平衡个人需求和社会责任之间的过程。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观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观:埃里克森认为,一个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
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
2、自主对羞怯(2-4岁)
3、主动创造对内疚(4-6、7岁)
4、勤奋对自卑(6、7-11、12岁)
5、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fication):个体关于自已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
6、亲密对孤独(18-25岁)
7、创生对停滞(25-60岁)
8、自我整合对绝望(60岁之后)
1、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0-2岁)
不信任:婴儿特质,爱情不安全,依恋人格
反社会人格
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需要,如果此时缺乏来自护理者的爱抚,或照料无规律
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泼,相信自己,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儿童教育、临床心理学等领域。
他的观点着重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并探讨了这些任务的影响和影响因素。
埃里克森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阶段(婴儿期)在婴儿期,个体需要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如果婴儿的环境过于不稳定,会导致他们产生不信任和孤独感。
2. 自主性与怀疑的阶段(幼儿期)在幼儿期,个体开始掌握更多的自理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如果他们不被给予足够的自主权,就会产生怀疑和自卑感。
3. 意向性与罪疚感的阶段(学龄前期)在学龄前期,个体开始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各种意向,自觉地追求目标。
如果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意向,就会产生罪恶感和沮丧。
4. 勤劳与劣等感的阶段(童年期)在童年期,个体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社会角色,学会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
如果他们感到自己不够勤奋或不够有用,就会产生劣等感和自卑。
5. 角色身份与困惑的阶段(青少年期)在青少年期,个体需要面对自己心灵深处的问题,探究自己的真正价值和目标。
如果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的角色身份,就会产生困惑和不适感。
6. 亲密关系与孤独感的阶段(早期成年期)在早期成年期,个体需要寻找和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对自己和对方都有利。
如果他们无法建立这种关系,就会感到孤独和失落。
在中年期,个体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取得足够的成就,就会感到无用感和焦虑。
在晚年期,个体面临着身份的重构和人生的总结。
如果他们无法达到身份统一的目标,并发现自己在晚年期处于绝望的境地,就会感到无法克服的绝望和恐惧。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给予他们恰当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埃里克森的理论也对成人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à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埃里克森是心理学家兼儿童发展专家,他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被称为“人格发展理论”或“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根据他的理论,人的个性和人格是通过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系列阶段来发展的。
每个阶段都具有其自身的发展任务和困境。
以下我将详细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这些阶段按照年龄顺序排列,从童年到晚年,每个阶段涉及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1.信任与怀疑(出生至一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建立信任感,通过正面的亲密关系,婴儿能够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
如果婴儿无法建立信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
2.自主与怀疑(一岁至三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性。
幼儿开始学会掌控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如果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支持,他们可能会产生怀疑和缺乏自信的感觉。
3.主动与罪恶感(三岁至六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出主动性和想象力。
幼儿开始学会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产生兴趣。
如果他们受到过度控制或惩罚,他们可能会感到罪恶和自责。
4.行业与自卑感(六岁至十二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学会技能和掌握任务。
儿童开始参与学校和社交活动,并且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如果他们没有成功地掌握技能,他们可能会产生自卑感。
5.认同与角色混乱(十三岁至十九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和个人价值观。
青少年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并试图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如果他们无法解决身份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混乱和困惑。
7.发起与停滞(四十岁至六十岁):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成年人开始思考他们的遗产和影响,并希望建立他们的遗产。
如果他们感到停滞不前,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不满。
8.完整与绝望(六十岁以上):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过去,并感到满足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的不同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
•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发展的实质
–定义: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心理活动的抽象一概括机能,
•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