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生存 发展——论侗族大歌文化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侗族大歌生存与传承模式

侗族大歌生存与传承模式

侗族大歌生存与传承模式一、侗族和侗族大歌“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因为没有专门的侗文,侗族人用有韵律的歌唱,传承了他们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

作为侗歌最精华的组成部分,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载,直接而生动的表现侗族文化,将侗族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婚姻家庭、习俗文化等方方面面传承给后人。

在侗族地区学习唱歌就像是汉人学习文化一样,不会唱歌的人就如同没有接受文化的人,会被人瞧不起。

“后生会找不到媳妇,姑娘嫁不出去”,“只有会唱歌,会种田,才有出路”。

可以说,人们对于侗歌的热情源于一种身份的认同。

侗族人民世代喜欢唱歌,在那些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里,人们的唯一娱乐就是唱侗歌。

二、侗族大歌的形式(一)侗歌唱歌内容侗族大歌歌唱自然、歌唱劳动、歌唱友谊和爱情,反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1)对歌。

这是最常用、最普遍的的歌,不管何种场合都可以用的歌。

(2)情歌。

流行于年轻人之间,有时候老年人之间也会唱,但是很少用于跨代唱歌。

现在也有跨代唱歌,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唱歌的经验少,跟别人对歌的时候对不上,父母就在背后出主意,但有种作弊的嫌疑。

(3)河歌。

归类于情歌类,但是唱调不同,以抒情为主,不需要琵琶,不一定在古楼上唱歌。

(4)认祖歌。

讲述本民族历史。

(5)叙事歌。

记一个地方的历史、故事。

这些歌多是自己现场编造的,唱出来的歌就好比是用文字写出来的美文。

(二)侗歌演唱地点(1)鼓楼。

真正的侗族大歌,必须要在鼓楼中进行,要有对垒才叫大歌。

所谓对垒就使鼓楼是侗寨的象征,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文化的缩影。

侗族素有建寨先建鼓楼之说,鼓楼是一个公共场所,除聚众议事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休闲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连续唱唱三天三夜。

(2)民宅。

大多情况下唱歌是家中的一种聊天方式。

侗族的民宅是木制吊脚楼,过去几个女孩子相约在吊脚楼上纺纱、织布的场景时常出现,她们边聊天边劳作,兴起时唱着侗歌。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

贵州侗族大歌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引言:贵州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群体,以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而闻名。

其中,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传统音乐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口头传统艺术。

本文将介绍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传承与发展情况。

一、贵州侗族大歌的背景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形式。

侗族大歌以自然界为题材,并取材于农田劳动、生育、婚嫁、祭祀等社会活动,是侗族人民表达情感和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二、贵州侗族大歌的特点1. 音乐风格独特贵州侗族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音乐风格独特,既有悠扬的旋律,又有独特的音调和节奏。

传统上,侗族大歌是通过口传和耳闻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音乐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地域特点。

2. 多样的演唱形式贵州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

除了常见的独唱外,还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合唱形式中,通常由一名主唱带领,其他人以和声的方式参与演唱;对唱形式中,两位歌手交替演唱。

3. 歌词丰富侗族大歌的歌词通常是由侗族人民自己创作而成的,以侗族方言演唱。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风貌。

歌词中常常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困境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

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年轻一代往往离开农村,接受现代教育,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2. 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侗族大歌作为贵州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侗族大歌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还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传承与发展的措施为了促进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侗族文化的宣传推广,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音乐等方面极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然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经济条件制约、民族文化教育缺失、政府职能定位偏差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侗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传承与发展侗族文化需要从合理对待外来文化、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反思政府职能定位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侗族;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一、侗族文化的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分析(1)服饰文化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根据整个侗族妇女服装特点,可将侗族服装分为三种款式,即:紧束型裙装、宽松型裙装和裤装。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再现。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纹样图案,主要有谷粒纹、桂花纹、花瓣纹、田螺纹、水车花等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

侗族服饰是侗族族徽标志之一。

鼓楼与服饰是侗族的两大族徽标志,有侗寨就有鼓楼,其标志特征十分明显。

而服饰作为侗族的族徽标志主要是它凝聚着侗族人的精神,增强民族内部团结、统一和为集体生存而拼搏的战斗力。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瑰宝之一,是侗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采取以下措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侗族大歌是源远流长的口头传统文化,其传承多为父传子,较少有文字记载。

因此,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原始资料是保护和传承的基础。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团队,深入不同侗族聚居地区,与侗族长者和歌手进行交流,记录下他们的唱法、曲调和歌词等重要信息,系统地整理成数据库或制作成音像资料。

二、设立侗族大歌保护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设立专门的侗族大歌保护机构。

该机构可以承担对侗族大歌的研究、收集、整理、保护和传承等工作,组织相应的培训班和讲座,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保护意识。

同时,该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保护侗族大歌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工作,确保其受到法律保护。

三、加强侗族大歌的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宣传和推广,可以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和社会价值。

可以在各地举办侗族大歌的音乐会和演出活动,邀请侗族歌手和乐队进行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侗族大歌。

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力量,开设专门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侗族大歌的相关信息和音频、视频等资料,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和传播侗族大歌。

四、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传承是侗族大歌保护的核心问题,应当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工作。

可以在侗族聚居地区设立侗族大歌传承基地,吸纳优秀的侗族歌手和音乐家,开展传授侗族大歌技艺和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的侗族大歌传承人才。

同时,可以将侗族大歌纳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中,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教育从小学、中学延伸到大学和艺术院校。

五、倡导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侗族自身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

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侗族文化节、音乐节等活动,将侗族大歌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

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国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各民族的文化价值也由特色民族音乐充分体现出来。

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颗灿烂之星,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侗族来讲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以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以及在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侗族大歌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与意义1.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侗族是一个友爱互助的民族。

族内人民和谐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形成了侗族大歌的特色:高亢嘹亮。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团结的关系都可在侗族大歌中表现出。

侗族大歌从各个方面立体展现还原人民的社会活动及日常生活。

侗族大歌是侗族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通过侗族大歌,能够充分领略认识到侗族社会精神文化世界的珍贵的人文美感。

1.2非遗文化侗族大歌的经济价值通过开发侗族大歌的内在经济价值潜力能够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的GDP。

因此,在宣传方面加大投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也会有效提高侗歌在大范围内的知名度。

重视侗歌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潜力与价值,有助于拓宽大众的眼界,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非遗文化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2.1侗歌传承出现断层,生存发展困难侗族大歌在现在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现代飞速发展文化的打击,使其也被侗族人民渐渐遗忘。

在现代的生活发展中,相对于历史文化年轻人更喜欢潮流事物和新兴娱乐,不喜欢传承弘扬侗族大歌这种相对古老的音乐。

除了侗族大歌的古老这一原因,还有就是侗族大歌传承的工作没有办法满足现代的消费要求,因此大多数年轻人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音乐,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工作发展,跟上现代发展的需求。

2.2歌队成员老龄化问题严重由于现代发展需求,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进入城市生活发展,导致侗族歌队中成员大多数都是老人,出现老龄化的现象,年轻歌者很少对侗族大歌的发展很不利。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

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发表时间:2018-08-27T11:28:39.8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作者:杨世英[导读] 侗族大歌属于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侗族大歌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榕江县文化馆贵州榕江557200 摘要:侗族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属于我国重要的传统民族音乐,主要分布在桂北、黔东南等南侗地区,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已经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属于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侗族大歌的继承和发展对我国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侗族大歌在实际传承与发展当中遇到了各种冲击,需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促使这一重要的文化形式得到更好的保护,并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

关键词:侗族大歌;传承;发展前言我国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各个民族的文艺歌舞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生活和劳作过程中创作出来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属于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对侗族大歌实现有效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对侗族大歌的继承带来了重要冲击,有必要积极采取必要措施推动侗族大歌的传承以及发展。

1.侗族大歌概述侗族大歌在侗语当中称为“嘎老”,而“噶”的意思就是歌曲,“老”的意思是众多声音且声音宏大,所谓侗族大歌,其实就是指侗族民间成员多声部和唱歌的总称。

侗族大歌源于民间合唱音乐,其历史悠久,演唱艺术和歌曲旋律都较为独特,基本上都没有伴奏和指挥,侗族大歌在演唱当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多声部,在侗族民间歌曲当中最具艺术价值[1]。

侗族大歌同时对侗族的婚恋嫁娶、社会形态、文化继承以及精神支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2.侗族大歌在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1民族语言日渐缺失中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侗族地区城乡加快了一体化发展,城市的快速建设促使侗族原始民族村寨发生了巨大转变,侗族人民生活环境发展具有改变并且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侗族语言的使用几率越来越少。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

《侗族大歌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摘要。

我国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以一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各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也是我国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

本文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侗族大歌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侗族大歌;文化;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侗族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巨大宝藏。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侗族大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侗族大歌这一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形式受到了来自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猛烈冲击和巨大挑战。

在此之前,侗族歌师备受侗族民众所尊敬,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他们往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

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以下对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一)年轻人传承出现断层。

在过去,侗族人民向来尊重善歌者,现如今,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

年轻人们更倾向于新兴事物与物质生活,不愿将侗族大歌这一传统艺术继续传承。

其次,从事侗族大歌传承无法保证生活需求,所以许多年轻人纷纷进城工作生活,从而放弃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被慢慢淡化。

(二)歌队成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交通闭塞,教育的普及率也不高,侗族人民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

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进城生活,出现了多数青少年不会唱传统侗族大歌,歌队成员老龄化的局面。

在近些年的民间侗族大歌歌会上,众多歌者中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

目前还在从事侗族大歌传播和演唱的歌师多为中老年,他们的年龄普遍偏高。

(三)科学技术的冲击。

侗族的优秀歌师曾是村寨里众人瞩目的焦点,但由于电视、电脑、手机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出现,许多年轻人不愿听侗族大歌。

同时,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民间音乐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侗族大歌是中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瑰宝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侗族大歌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一系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入手,探讨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有效措施。

一、侗族大歌的定义和特点侗族大歌是指侗族人民在劳动、祭祀、娱乐和生活中创造出来并传唱至今的一种叙事性歌曲形式,它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侗族大歌通常由数十名甚至上百名歌手组成合唱团体,分为数个声部,采用对答、间奏和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

大歌既包含着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保护侗族大歌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和历史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大歌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支持。

此外,加强侗族大歌的传统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鼓励侗族青年学习和传承大歌,组织专门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提高参与者对大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集体学唱和演唱比赛等形式,激发人们对大歌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应当注重收集和整理侗族大歌的音视频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保护和归档。

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保存传统的演唱方法和唱腔,还可以为后代的学习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亦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侗族大歌的版权保护和管理,打击盗版和侵权现象,确保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权益。

三、传承侗族大歌的措施传承侗族大歌需要在传统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培养一支新的大歌人才队伍。

可以通过设立侗族大歌的专业表演团队或学院,向广大侗族青年传授歌唱技巧和传统唱腔,培养专职歌手和演奏人员。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大歌与网络、APP等结合,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

此外,组织举办侗族大歌的各类演出和比赛活动,可以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 t r a c t : Wi t h t h e a d v e n t o f t h e b i g wa v e o f mo d e r n i z a t i o n,t h e c l o s i n g a t mo s p h e r e o f t h e Do n g r e g i o n i s be i n g g r a du a l l y br o ke n.Th e wa y o f pe o p l e’S t h i nk i n g a n d t he c o nc e p t i o n o f v a l u e h a v e u n d e r g o n e g r e a t c h a n— g e s .Re s ul t i n g f r o m t h a t ,t h e h e r i t a g e o f t h e Gr e a t Do n g S o n g s ha s e n c o u n t e r e d v a r i o u s d i ic f u l t i e s .I n s u c h a s i t - u a t i o n,h o w t o i n h e it r a n d d e v e l o p t hi s Do n g c u l t u r e h a s b e c o me a h o t i s s u e f o r d e ba t e .S o me p e o p l e t h i n k t h a t
中 图分 类 号 : J 6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5 0 9 9 ( 2 0 1 4) 0 6— 0 l 1 5—0 7
He r i t a g e,S u r v i v a l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 Cu l t u r a l T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Gr e a t Do n g S o n g s
歌 适 时转 型 、 走 市场 化 、 产业化之路 , 是 在 当前 传 承 危 机 下 找 到 的 一 条 与 现 实相 适 应 的 发 展 路 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把 “ 双刃剑” , 发展侗族 大歌 文化产 业应 该把握 好一个度 , 对其发展 必须正确导向。
关键词 : 侗 族 大歌 ; 保护传承 ; 生存 、 发展 ; 文 化 转 型
t he Gr e a t Do n g So n g s c a n o n l y b e ma i n t a i ne d i n t h e wa y c o mp l e t e l y t he s a me a s t h a t pe r f o r me d b y t h e i r p r e v i o u s
D ENG J u n , DE NG G u a n g — h u a
( 1 . C h i n a A r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0 ,C h i n a; 2 . C o l l e g e o f Mu s i c , G u  ̄ h o u N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G u i y a n g G u i z h o u 5 5 0 0 0 1 ,C h i n a )
2 0 1 4年 1 1月
省州 大 学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G U I Z H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 32 No. 6 NO V. 201 4
传 承

( 1 . 中国艺术研 究院发 展
论 侗 族 大歌 文 化 转 型及 其 “ 可持续发展”
1 0 0 0 8 0; 2 . 贵州 师范大 学 音乐学院, 贵州 贵 阳 5 5 0 0 0 1 )

要: 随着现代化 大潮的到来 , 侗族地 区的封闭状况逐步被 打破 , 人 们的 思维方 式、 价值观 念都 产生 了很 大 变
化, 侗 族大歌的传承 面临种种 困境 , 因此 , 如何传承与发展 已成为 当下争论 的热点问题 。有人认 为侗族 大歌 只能 维 系祖祖 辈辈一脉相承的模式 , 走产业化路子是有悖传统 的。本 文以社会 学、 文化 学理论 为指 导、 结合 对侗 族地 区的深入 考察分析 , 指 出侗族 大歌 同其它传统文化 一样 , 具有 “ 变” 和“ 不 变” 的双 重特 点。它 虽有很 强不 变性 , 但 必须 以保 留其封闭状 态为前提 。而其 可变的一面就是 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 变化 , 从 而获得 更好的 生机 。侗 族大
如黔东南侗族大歌艺术节黔东南州原生态艺术节黎平中国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中国从江原生态侗族118大歌节小黄侗族大歌节黎平县万人高唱侗族大歌从江县还开展了侗族大歌四个一活动即人人树立从江是侗族大歌之乡理念人人会唱一首侗歌人人都有一套少数民族服装人人都会跳多耶舞在全县范围内营造爱侗歌唱侗歌的氛围
第3 2卷 第 6期
g e ne r a t i o n s .I t i s a g a i n s t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i f i t i s p ut i n t o t he ma r k e t a nd c o mme r c i li a z e d. T a k i n g s o c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