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理论教学讲义

合集下载

维果斯基理论ppt课件

维果斯基理论ppt课件


认识认世识界世界

控控制制、、反反应应思维思维
自我中心语言
关于自言自语
皮亚杰认为 “自言自语” 是儿童不能进 行观点采择的 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 “自言自语” 有助于个体将 共享的知识变 成个人的知识 ,是复杂认知 能力的基础。
P0=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P=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什么是狼孩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 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 类幼童。世界上已知 由狼哺育的幼童有 10多个,其中最著 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 个。狼孩和其他被野 兽抚育的幼童又统称 为野孩。
狼孩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 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 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人脑的发育有不同的 年龄特点。言语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错过这 个关键期,会给人的心理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 损失。因此长期脱离人类社会环境的幼童,就 不会产生人所具有的脑的功能,也不可能产生 与语言相联系的抽象思维和人的意识。成人如 果由于某种原因长期离开人类社会后又重新返 回时,则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这就从正反两个 方面证明了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身心发展所 起的决定性作用。
作学习
教师引入概念 支架,学生进 行反思总结, 最后,教师评 价学生学习的 效果。
1.构建背景支架
背景支架: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对称的图形, 如蝴蝶,六角形的雪花晶体、建筑物和它在水中 的倒影等等
原因:新的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而建 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设制背景支架,有利 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唤起与形成 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从而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 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这里通过学 生身边的事物建立实物“支架”,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奇函数 和偶函数的图像特征形成直观的印象.

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其应用ppt课件

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其应用ppt课件
学、美学、逻辑学及心理学等课程。 1924年 到列宁格勒参加第二届神经心理学会议,
并作了题为《反射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 1934年 因肺结核去世,终年38岁。
3
维果斯基的主要著作
《教育心理学》(1926) 《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1927) 《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1931) 《思维和语言》(1934)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 《艺术心理学》(1965)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1981) 《缺陷学原理》(1983)
专家的方法比较
23
对维果斯基的评价
——贡献
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创建了文化 历史学派
倡导辨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心理 研究高级心理机能的目的就是在于研究意识
24
应用实例
情景 主动建构问题源自互动思维认知冲突
发散
质疑
积极思维
25
21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合作学习(1)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三种模式
共同学习 “拼图”模式 同伴指导模式
22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认知学徒
认知学徒:一位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一位专家 的指导性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认知学徒的特征:
观察专家榜样的行为 通过外部指导,获得外部支持 得到概念支架 支架逐渐消退 表达学习过程中的认识 学生反思自己的进步,并将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
18
维果斯基理论的应用
——支架教学(1)
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 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支持也应具备这种 动态变化的特征,发挥这种暂时凭借的作用, 由此 正式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Vygotsky)是20世纪苏联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其核心概念和应用。

一、社会文化理论1.1 文化工具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文化工具如语言、符号和技术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些文化工具帮助儿童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和发展自我意识。

1.2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关键作用。

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儿童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认知水平。

1.3 区分近似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水平的概念,即儿童在自主学习和社会互动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近似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其认知发展。

二、区别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1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有所不同,维果茨基更加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的使用来实现认知发展。

2.2 注重动态变化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固定的阶段。

儿童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互动不断提升。

2.3 强调教育者的作用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者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文化工具和社会互动环境,引导儿童实现认知发展。

三、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3.1 语言的重要性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工具。

通过语言的运用,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表达自己。

3.2 指导性对话维果茨基提出了指导性对话的概念,即教育者通过提问和引导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指导性对话可以帮助儿童思考、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3.3 私语和内部对话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私语和内部对话的现象,这些对话可以帮助儿童自我引导、自我监控,促进认知水平的提升。

维果茨基理论讲解学习

维果茨基理论讲解学习

(一)维果茨基对心理科学的重要贡献 1、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创建了文化历史学派 3、倡导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4、影响了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
维果茨基提出的众多概念和理论,推动了现代心理学 的发展,其影响涉及心理学的众多领域如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儿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等。
借助这个工具,人便能够思维并且随意地控制 自己的行为,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该 理论中,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 能是怎样在人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 他指出,人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 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文明的活动,这种文明表现 在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越是高级,人的活 动就越是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他把人的这种活 动叫作文化活动。人的心理机能就是随着这种文 化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实质便是上 述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从而使人在最初的低级 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相应的新质的心理机能。 不但这些心理机能各自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机能 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Vygotsky,1978)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图)
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 心理机能,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实现从低 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 符号中介是知识建构的关键,符号机制(包括心理工 具)中介了社会机能和个体机能,连接了内部意识和 外部现实。
意识与高级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 关系。
4、最近发展区概念(图)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指“个体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 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在成人的指导或在能力较强 的同伴合作下,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差距。” (Vygotsky,1978)

《维果茨基理论》课件

《维果茨基理论》课件
基础。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 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促使教育 者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对心理学的影响
拓展心理学研究领域
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特别是对认知心 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丰富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理论丰富了心理发展理论,提供了除遗传和环境之外的 第三个影响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起源于社会 交往,而不是个体内在的遗传因素。
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认为儿童 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潜能是无限的,教育应 该针对这一区域进行。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为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 了理论支持。
02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
认知行为疗法
维果茨基的理论对认知行为疗法产生了影响。认知行为疗 法强调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以及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来 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师可以使用维果茨基的理论来理解和解决家庭问 题。家庭治疗师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彼此 的需求,以改善家庭关系。
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需求分析
工具理论
总结词
工具理论是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工具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认为工具的使用能够促进认知和心理的发展。
详细描述
工具理论认为,工具不仅是用来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且是促进心理发展的手段。 通过使用工具,个体能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心理 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工具的使用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维果茨基的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培训师更好地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师可以根据员工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培训内容和 目标,以提高培训效果。

《维果茨基发展观》课件

《维果茨基发展观》课件

工具中介理论
总结词
工具中介理论是指个体通过使用工具来 扩展自己的感知和行动范围。
VS
详细描述
维果茨基认为,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个体 扩展自己的感知和行动范围,从而促进认 知和行为的发展。例如,使用笔可以帮助 个体记录思想和观察结果,使用计算机可 以帮助个体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分析。工具 的使用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创造 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他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心理学,后 因对儿童发展的兴趣转入心理学领域 。
主要贡献
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中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的 。
维果茨基的研究对教育、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02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强调合作学习与同伴互动
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实践中应更 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提 升他们的认知和社交能力。
关注学生的前理解结构和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的理论提醒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前理解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学 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实证研究的挑战
01
02
03
实证依据不足
维果茨基的理论缺乏足够 的实证研究支持,其有效 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维果茨基的理论主要基于 观察和思辨,缺乏科学实 验等实证方法的支持。
跨文化研究的挑战
维果茨基的理论在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适用性需要进 行跨文化研究,以验证其 普适性。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教育心理学讲座8-维果茨基共23页文档

教育心理学讲座8-维果茨基共23页文档

加州海滩:
Ben:爸爸,看这枚贝壳!是块完整的贝壳呢!里面 是五颜六色的!
Mel:嗯,可能是abalone贝的壳。 B: abalone贝是什么? M:还记得昨天在码头我夹在三明治里面的东西吗?
那就是abalone贝肉。 B:你吃掉了? M:是的,你也可以吃,你吃掉的是abalone贝用来
关闭外壳的那块肉。 B:我可不想吃掉它。我可以要这枚贝壳吗? M:可以,也许你房间里什么东西可以摆放在里面。
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
赵希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本讲核心内容
认知发展发生于社会文化背景中,社会文化影 响着个体的认知发展;
父母、老师以及更有能力的同伴深刻影响儿童 的发展。
将儿童时刻处于“最近发展区”中并提供“支 架”对其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不仅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社会文 化本身就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的 基本依据
B:像妈妈的项链那样?
M:对啊!妈妈的项链就是用一种彩色的 abalone贝壳做的,叫做paua,有粉色的、 紫色的、蓝色的,当你转动时,它会变颜 色的。
B:哇!那我们找些paua贝壳吧!
M:可惜在这里我们找不到这种贝壳,只有 新西兰才有。
B:新西兰在哪里?你去过吗?
M:没有,不过,我可以在地球仪上给你指 一下新西兰,离我们很远,在地球的另一 边。
桑迪看着瓶顶那圆盖说道:“球!”“球,对!”妈妈肯定了 这个说法,并鼓励道:“拔开那个盖子。”并做了一个拉的动作。 “你能拔开吗?”桑迪把手放在妈妈的手上,她们一块儿成功地打开 了瓶盖。妈妈问道:“里面是什么?”并从里面拿出那个玩具娃娃, 问道:“它是谁?”
桑迪伸出手去拿那个盖子,妈妈继续指导,“好,你把盖子放 回上面去。”当桑迪“哇哦”欢叫时,他的妈妈也跟着叫起来。当桑 迪失去兴趣时,妈妈假装失望地问道“哦,你不想再玩了?”并提议 道:“我们能和它玩藏猫猫。”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引言概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六个大点来阐述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分别是:1.社会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的影响;2.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3.认知发展的区域性特点;4.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5.认知发展的辅助工具;6.认知发展的教育应用。

正文内容:1. 社会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的影响1.1 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1.2 文化传统对认知发展的塑造作用1.3 社会情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2. 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1 语言对思维的引导作用2.2 语言对问题解决和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2.3 语言对认知发展的限制作用3. 认知发展的区域性特点3.1 感知与运动发展的重要性3.2 情感与认知发展的互动关系3.3 社会认知与道德发展的关联4.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1 基本心理功能的形成阶段4.2 意义内化的阶段4.3 智力发展的阶段5. 认知发展的辅助工具5.1 工具与符号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5.2 社会文化工具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5.3 抽象思维与符号系统的关系6. 认知发展的教育应用6.1 教育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6.2 教育活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6.3 教育策略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总结: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社会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了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指出了认知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并探讨了认知发展的辅助工具和教育应用。

这一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深入了解和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果茨基学派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Vygotsky)是维 果茨基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 领导者,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 才华将一批优秀的学者团结在自 己周围,形成了著名的文化历史 学派,在批判性分析传统心理学 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 性观点与学说。至今,西方出现 了“维果茨基热”,维果茨基的 思想进入了当代心理学的话语中 心。
语言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语言可用于社会性的互动 与活动,儿童可以凭借语言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文 化与思想的交流;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研究高级心理机能应该坚持科 学的、整体的、决定论的、因果性的解释原则, 并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质由社会关系构 成”的论断。
(一)文化历史理论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 3、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4、最近发展区概念
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图)
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中介性的心理机能不是由内部 自发产生的,而是人们协同活动和人与人交往的结果, 新的心理过程结构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
内化过程不是外部活动向事先存在的内部意识的转移 而是通过它形成了内部意识。
学习者通过参与广泛的共同活动并将共同活动的结果 内化,获得了有关生活与文化的知识与策略。
(Vygotsky,1978)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图)
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 心理机能,通过工具的使用和符号的中介,实现从低 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为中介的。 符号中能和个体机能,连接了内部意识和 外部现实。
从1924~1934年,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维 果茨基与其学生和同事a.r.鲁利亚、a.列昂捷夫一 起,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 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提出了社会文化历 史学说。该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 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 逻辑记忆、随意注意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 助语言实现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它最 初在人的共同活动中形成,以后变成个体心理的 工具。
1930~1931年,维果茨基撰写了《高级心 理机能的发展》一书,这是他创立文化历 史发展理论的代表作。在该著述中,维果 茨基论述了他关于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 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以及他对高级 心理机能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途径。他 把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低级的心理 机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另一种是高级 的心理机能,以工具(词语或符号)为中 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然而,在个体心 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 一起的。
——“任何高级心理机能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 外部阶段,因为起初它是一种社会机能。”(Vygotsky,
1978. )
——“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机能都是在两个方面 两次登台,首先是社会的,作为一种心理间范畴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心理的,儿童内部的心理内 范畴……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
借助这个工具,人便能够思维并且随意地控制 自己的行为,使心理过程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该 理论中,维果茨基还提出了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 能是怎样在人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问题。 他指出,人的活动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就 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文明的活动,这种文明表现 在人会制作和使用工具,工具越是高级,人的活 动就越是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他把人的这种活 动叫作文化活动。人的心理机能就是随着这种文 化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实质便是上 述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从而使人在最初的低级 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相应的新质的心理机能。 不但这些心理机能各自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机能 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1925年,维果茨基针对行为主义与唯心主 义心理学导致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
发表了《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一文, 明确提出"忽视意识问题就给自己堵塞了研 究人的行为这一相当复杂问题的途径"。如 果"把意识从科学心理学中排除出去,就会 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旧的主观心理学中的二 元论与唯灵论"。这是他后来之所以从事高 级心理机能研究的中心思想。
生平 理论 简评
一、维果茨基的生平
维果茨基(Vygotsky,1896-1934) ,被誉为“心理学的莫扎 特”,是维果茨基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形 成了著名的文化历史学派。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 有影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主要代表作:《思维和语言》1934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历史》1931 《儿童发展中的工具和符号》1960 《心理学危机的历史意义》1927 《心理学中的工具性方法》1981 《儿童文化发展的问题》1928 《缺陷学原理》1983 《教育心理学》1926 《艺术心理学》1965
维果茨基的著述甚丰,达186种。除上述 提及的之外,主要的著述还有:《心理学 危机的含义》(1926)、《儿童期高级注 意形式的发展》(1929)、《儿童心理发 展问题》(1929~1934)、《心理学讲义》 (1932)。1956年和1960年,前苏联先后出 版了他的两本选集:《心理研究选集》和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在维果茨基逝世后的几个月,他的最后一部著 作《思维和言语》间世。在这部著作中,他首先 肯定了皮亚杰在儿童的言语和思维的发展理论上 的贡献,但是不同意皮亚杰关于儿童的自我中心 言语的观点。在皮亚杰看来,幼儿的言语大部分 以自我为中心,即言语不是作为交际的手段,不 执行沟通的功能。维果茨基的研究发现,自我中 心言语在儿童活动中起着一种特殊的作用,儿童 活动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是引起儿童自我中心言 语的主要因素,它是为解决困难服务的,是形式 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