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p【摘要】:^p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我国财政“统收统支”的制度,但是国家分配财政及资的大方向依旧没有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政府角色在经济活动中的转变以及市场在我国现有经济制度下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做出相应的优化。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p ,就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总结,并就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优化。

【关键词】:^p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一、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由社会经济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出仍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基本建设支出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占主要地位。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节后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

经过分析^p 1978-20__年的财政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变化。

财政支出总量结构偏低。

从1978年之后,放权让利的政策基调不可避免的带来公共支出相对规模的缩小,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到20__4年达到21。

但相比于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仍然较低,日本的这一比重1985年就己达到33。

公共支出的规模较小无疑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

经济建设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总额超过60,为了激发经济活力,财政收入一降再降。

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处于增长趋势,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也有所恢复和增长,但基本建设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呈下降趋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并完成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其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为了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明确了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变化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2020年的中国 —— 宏观经济情景分析

2020年的中国 —— 宏观经济情景分析

世界银行中国研究论文系列(第九期)202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情景分析高路易1/摘要本文勾勒了2010年到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情景。

通过增长核算我们认为,尽管资本深化仍将维持可观的规模,但随着今后劳动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放缓,未来10年潜在GDP的增长可能会有所放慢。

实际GDP与潜在GDP将大致保持同步增长,并延续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的增长轨迹。

受到预期中结构调整的影响,消费占GDP的比重可能会触底,但到2015年这个比例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投资所占的比重会逐步下降。

鉴于世界经济的前景,尽管出口仍将具有不错的竞争力,但其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在2010年到2015年间将会出现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将会对进口形成支持,同时贸易顺差相对于中国经济的规模而言可能会有所缩小,但即使如此,外部盈余将会继续增加。

到2020 年,中国的平均生活水平(即人均GDP)将和拉丁美洲、土耳其及马来西亚目前的水平大致相当。

经购买力调整后,2020年中国的人均GDP将是美国的四分之一,而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

以现行价格和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追赶速度将取决于实际汇率升值的幅度。

国际经验表明,通常只有在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收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才会出现实质性升值。

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例仍然很高,然而,展望未来,人口构成方面的变化可能会加速劳动力市场的趋紧。

为了反映出这种不确定性,我们给出了以现行价格和市场汇率计算的两个情景分析,来研究相对美国而言中国经济的追赶情况;分析显示按照这个计算方法,中国可能在2020年到2030年间的某个时间成为最大的经济体。

关键词:中国预测调整经济增长方式。

世界银行中国研究论文第9期,2010年6月1/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经济部,电子邮件:********************。

作者真诚感谢韩伟森(Ardo Hansson),赵敏和Ivailo Izvorski给本论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2020年(财务知识)发酵经济学

2020年(财务知识)发酵经济学

(财务知识)发酵经济学发酵经济学李藤仙发酵工程于技术上的成功,仅仅是其实现产业化开发过程的基本前提条件。

生物技术最终能否转化成生产力,真正成为经济上可行的过程,要取决于对该过程的经济学分析(processeconomicanalysis)。

简单来说,发酵经济学(Fermentationeconomics)就是对—项技术上成功的发酵技术于实现产业化,即建立—个完整生产工厂过程中进行成本及其预期经济效益分析。

当所从事的研究项目于技术上已具备投资建厂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的条件,且且所有资质文件(qualifications)(生产、排污及产品许可)已经或将会被批准之后,就需向投资者进行该项目的说明。

这时,过程经济分析便显得尤其重要。

本章主要简介过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且举例说明设计和投资建厂过程。

第壹节成本估计对投资者来说,没有成本估计(costestimates),就不能做出合理的投资决定。

也就是说,对生产过程的成本估计是决定投资和否的基础。

成本估计包括俩个主要方面:资本成本(capitalcosts)和营业成本(operatingcosts)。

前者是和工厂建立有关的成本,如土地准备、生产车间等;后者是和运营工厂有关的成本。

如劳力、原材料、公用设施(蒸汽、水和电)等。

壹、资本成本估计资本成本通常分成直接(固定)成本(directcosts)和间接(营运)成本(indirectcosts)俩个部分。

直接成本,又称固定成本(fixedcapitalcosts),是建造和装修工厂所花费的资金;间接成本,又称营运成本(workingfixedcapitalcosts),是建设工厂过程中需要的费用、运输费和税金(taxes)等。

资本成本估计(capitalcostestimates)壹般包含的项目如下。

资本成本估计项目⏹生产设备及功用设施(水、电、蒸汽及其配套工程)⏹仪器⏹设备、仪器及管道的安装及劳力费用⏹建筑施工(土地购买、筹建、工程承包费用)⏹管理⏹保险和税金⏹应急(预备)费用二、营业成本营业成本,又称生产成本(manufacturingcosts),是衡量生产产品所需费用的壹个简单尺度。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Abstract: this article an alyzes the cha nges of the fiscal spe 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a 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 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 ing the rati on ality and irrati on ality of the major cha nges.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

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

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图1 : 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T-经汾建讼费TB-社会文製费一*-国防费—行政宜理费-------- 技他主出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47 2^WB7T -*• JKJOJJ 甜巴丿一 WT 一2001200Q 2003 冷M 20C62006 £CO7 2 畑 200«SOU ^012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年伪财政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上匕重2000 1588^^0 1922.37 12.10% 2C01 18002.581387.40 10.51%2002 22053.152636.2211.95%2003 24S49.95 2S55.91 10. 2001 23436.69 3116.0510.94% 2005 33030.23 逅日& S510.90% 2006 40422. V3 4961. 78 10.79% 2007 49731.356447.1& 10.94%2006 e2E92.es6804. 29 10.87%20007S299.937606.689.57%进料来源|根据相关国家統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相黄数据整理得出. 2、财政数据分析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 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 1、图1)。

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
财政学
第十三讲 财政体制
第十三章 财政体制
一、财政体制概述
二、分级财政体制的一般模式
三、我国财政体制的演变
四、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 ——分税制
公共物品的分类
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受益面是有地域限制的。 公共物品根据受益面可分为全国性公共物品(全国范 围内的居民都受益的产品,如国防)和地方性公共物
特里西:用偏好误识理论解释地方政府存在的合理性。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 程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而由地方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 存在着某种优越性。
用脚投票
指消费者在众多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水平的社区 中进行选择,寻找一个公共服务提供水平及税收 负担符合其要求的社区前去居住。 用脚投票行为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为社区管理 者提供了一种信号,社区管理者将做出反映,以 最低的税收成本向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满足 其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这样相同偏好的人会 住在同一个区域内。通过居民用脚投票的行为和 社区对此的反应就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狭义:指预算管理体制,是确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预算分配关系的根来自制度,包括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
收支划分、预算管理权限划分、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 制度)和方法。
一、财政体制概述
2、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两种国家类型:联邦制与单一制 政治原因:集权导致专制 经济原因:主要的财政职能是提高资源配 置的效率,地方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供给 比中央政府集中供给更有效率。相关理论。
一、财政体制概述
3、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划 分的理论
泰伯特(Tiebout)与马斯格雷夫认为:由于流动性(资 源在地方政府辖区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和差别性(地 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资源状况和消费习惯 等方面是存在差别的)的存在,资源配置职能按公共产品 的受益面在各级政府之间划分,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 增长职能只能由中央政府负责。

党校心得体会:学习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现状趋势及深化改革的思维有感

党校心得体会:学习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现状趋势及深化改革的思维有感

学习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现状趋势及深化改革的思维有感今天听了XX教授关于财税体制改革课后,明白了财税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分配问题。

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确定了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

但由于相关方面的改革没跟上,中央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一直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中央与地方出现了严重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问题:地方政府以54%的财权收入承担了85%的事权支出,中央政府以45%的财权收入仅承担14%的事权支出。

因此,在过去二十多年,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其他手段进行“开源”:一是卖地收入,二是通过融资平台的举债作为收入。

前者形成的“土地财政”,是持续推升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根本因素之一,也是多年来房地产调控重需求、轻供给的主要原因。

后者是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不能直接发债融资而催生的替代产物(2014年预算法修订之后地方政府才可以发债),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国有公司)等等平台发债融资,并对其进行隐性担保,是造成当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急剧膨胀的历史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只有通过财税体制改革给地方政府开源,纠正央地财权与事权的错配,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泡沫困局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从而解决当前存在的行政运行效率偏低、国家政策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为建立全国市场统一、司法公正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根本保障。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两大目标:一是健立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科学的可持续的财政制度。

体系上要统一规范,即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公平统一、调节有力的税收制度,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功能上要适应科学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财政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调节分配、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职能;机制上要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包括权责对等、有效制衡、运行高效、可问责、可持续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2020年(财务知识)产业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产业经济学专业(代码

2020年(财务知识)产业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产业经济学专业(代码

(财务知识)产业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系产业经济学专业(代码人文社会科学系产业经济学专业(代码:020205)(壹级学科:产业经济学)壹、专业简介产业经济学是壹门应用经济学科。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通晓产业经济理论和关联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硕士点有壹支梯队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2人。

近年来,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三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课件十余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百多篇,获省部级、地厅级科研奖励1项。

二、培养目标学生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产业经济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全面系统地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态,熟悉其发展趋势,且了解其关联学科的研究情况;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关联知识,能胜任和本专业关联的教学、科研工作。

熟练掌握壹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三、学制俩年半。

授予经济学硕士学位。

四、主要研究方向1、企业改革和发展研究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的调整和发展必须建立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之上。

全球化、信息化的经济会使企业的结构和形态发生重大的变化。

于特定的产业发展和优化的背景下研究产业组织及其企业的变革,又从企业的重组和变革中去寻求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政策措施,是本研究方向的出发点。

本研究方向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壹是着重从产业视野和战略层面研究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二是加强研究企业国际化运营、竞争战略、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发展、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等问题;三是关注现实,联系实际,把握企业制度和产业组织发展的趋势,通过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企业和行业典型案例解剖,为企业改革、政策规制和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

2、产业理论暨产业政策和产业组织研究;产业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基础内容,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俩个重要领域。

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的发展变化,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影响着产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仍将制约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知识)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我国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和完善,经历了由高度集中、壹灶吃饭到分级管理、分权分税的发展过程。

沿着这条制度变迁的轨迹,从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会发现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对进壹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壹、财政体制的变迁历程(壹)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阶段(1950年-1952年)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恢复经济,中央做出了《关于统壹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要求统壹全国财政收支,统壹全国的物资调度,统壹全国现金管理。

之后政务院又发布了建国后第壹个关于国家财政体制的文件,即《关于统壹管理1950年财政收支的决定》,规定国家预算管理权和制度规定权集中于中央,收支范围和收支标准均由中央统壹制定;财力集中于中央,各级政府的支出均由中央统壹审核,逐级拨付,地方组织的预算收入同预算支出不发生直接联系,年终结余也要全部上缴中央。

1950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财政统收统支的体制,又称为收支俩条线的管理体制。

1951-1952年间,随着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实行于中央统壹领导下的初步分级管理,国家预算划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

可是,于这种体制下,财权和财力仍然集中于中央,划归省级财政的收入只充抵原来的中央拨款,地方机动财力有限。

因此,1951-1952年的财政体制基本上仍是统收统支的办法,但于壹定程度上开始向分级管理的体制过渡。

(二)划分收支、分类分成阶段(1953年-1957年)1953年,我国进入第壹个五年计划时期。

随着大行政区机构的改变和撤销,县级政权的建立和健全,国家的财政体制也作了相应的改变,由原来的中央、大行政区、省(市)三级管理,改为中央、省(市)和县(市)三级管理,且划分了各自的财政收支范围。

1954年根据周恩来、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开始实行分类分成办法,将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中央调剂收入三大类。

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的预算支出,首先用地方固定收入和固定比例分成抵补,不足部分,由中央调剂收入弥补。

分成比例壹年壹定。

“壹五”期间,财政体制虽然每年均有壹些变化,但主要倾向仍然是于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前提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三)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1958年-1979年)从1958年起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

这次重大改革的背景是,“壹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骨干工程已陆续建成投产,中央各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数量剧增,难以做到有效监管。

1956年4月毛泽东于《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央和地方俩个积极性,比只有壹个积极性好得多”的论断,“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正是于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设计的。

它把三种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调剂分成收入)划归地方,分类分成,多收了能够多支,少收了只能少支。

1958年的财政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传统体制下的第壹次财政分权。

可是由于财力下放过度,中央财政收支所占比重锐减,于是于1959年开始实行“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成,壹年壹变”的财政体制,即各地的财政收支相抵后,收不抵支的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补助,收大于支的部分按壹定比例上缴中央财政。

从1959年到1970年,以及后来的1976年到1979年,“总额分成”的管理体制共存续了16年。

(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1980年-1993年)为进壹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遵循“放权让利”的思路,从80年代初开始实行财政大包干的过渡体制。

198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其要旨是,把收入分成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实行分类分成,财政支出主要按照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进行划分,地方财政于划定的收支范围内多收可多支,少收则少支,自求平衡。

1983年和1985年国家对国营企业实行俩步利改税,企业由上缴利润改交税金,同时开征了几种新税,完善了税制体系。

从1985年起财政体制也相应调整为“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1987年开始于全国范围推行承包运营责任制,财政体制于某些方面和之不相适应。

1988年,根据财政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开始全方位实行财政承包制。

财政包干体制使地方政府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但它从本质上见仍未摆脱集权型的财政分配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财力分配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问题,但它和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吻合的,为后来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五)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1994年至今)为了进壹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从1994年开始改革财政包干体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是“三分壹返”,即于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按税种划分收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收入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俩套税务机构,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仍制度。

分税制体制改变了原来多种体制形式且存的现象,通过“存量不动、增量调整”的原则,既保证了中央财力不断增强,又有利于实现对现存关系的逐步平稳调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所得税收入的弊端日益显现,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助长了重复建设和地区封锁,妨碍了市场公平竞争和全国统壹市场的形成,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为此,于分税制实施8年后即2002年,中央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完善,改革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

二、财政体制的特征分析(壹)财政体制变迁的主线是由集中到分权。

通过上述对财政体制变迁历程的描述,我们能够见到,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变化进行,能够说财政体制的变迁史,实际就是从集权到分权、从收权到放权的循环变化过程。

图1给出了1953年到199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变化的面积图,图2则描述了1953年到1998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化情况,通过图示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见出这种制度变迁的主要脉络。

50年代基本上属于高度集中阶段,1953年中央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3.0%,中央财政支出占到73.9%。

1958年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建国来的第壹次财政分权,尽管当年中央财政收入仍然占到80.4%,比1957年提高了6.9个百分点,支出比重却由1957年的71.0%骤降到44.3%。

之后到60年代末仍然属于集中阶段,将1958年下放过头的权力逐渐收回,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回升的趋势,到1968年达到60.7%。

1969年以后国家再次实行以“块块”为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从1971年开始实行财政收支包干体制,扩大了地方预算管理范围,当年中央财政收入所占比重萎缩到16%,1975年达到最低点11.8%。

有人把这个阶段的财政体制改革称为传统体制下第二次大规模的财政分权。

十壹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了又壹轮的财政分权改革,由过去全国“壹灶吃饭”,改为“分灶吃饭”,财力分配由过去“条条”为主,改为“块块”为主。

“分灶吃饭”体制的实施,承认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的地位和利益,是迈向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壹步。

从1988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财政承包制,运用边际增量分成的手段激励地方政府组织收入。

这期间中央财政收入比重总体呈现下滑态势,由1985年的38.4%下降到1993年22.0%。

1994年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进行了较为规范的财政分权改革,即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突破了50%。

分税制体制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再壹次导致中央财政收支呈现下滑态势,到1998年中央财政收支所占比重分别降到49.5%和28.9%。

(二)财政体制改革往往是壹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所谓“帕累托改进”,就是指于存于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确实使得某些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而和此同时,其它人的福利水平却没有降低(至少是不变)。

属于“帕累托改进”的改革是不会受到改革阻力的。

于实践中,越接近“帕累托改革”的体制改革,所引起的利益摩擦和震动也越小,改革越容易推进。

财政体制规定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对政府间的财政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因此,财政体制的改革,实质上是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

于这个过程中,或者是中央(或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要以地方(或中央)财政收入的损失为代价,或者是部分省(市)财力的增加要以其他省(市)财力的减少为代价。

即使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最终能够使中央和每壹个地方政府从中受益,但各方获益多少是不壹样的,这就可能引起地方政府财力位次的升降,位次下降者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损失。

2002年实行所得税体制改革时,财政部最初估计东部发达省市肯定会反对改革,而中西部省份应该支持改革,因为所得税改革的初衷就是要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增加的收入将全部用于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壹般性转移支付。

出乎财政部预料的是改革方案也遭到了中西部省份的反对,因为所得税改革也同样集中了他们的部分财力由中央统壹安排,对他们而言和其等待中央的转移支付仍不如自己收取放到自己的腰包里放心。

所以说,财政体制的改革往往是壹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

非帕累托改进意味着阻力,改革的设计者壹般运用“补偿”的手段来减缓阻力推进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体制调整,基本上是用“基数法”确定体制的收支划转,从而保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

承认地方的既得利益是中央政府为了推行财政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最大的补偿措施,很多人对这种补偿措施提出批评,认为基数的长期延续承认了原有分配结构中的不合理部分,使壹次性体制受益或受损永久化,使财政体制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是壹个渐进性的连续的演变过程,是通过制度于边际上的不断调整而实现的。

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是吻合的,正是“增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这俩大特点,才使得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稳步进行。

于壹个更加标准和优良的体制办法出现之前,通过保证既得利益、调节增量的手段,能够避免“鞭打快牛”的现象发生,于确保效率的前提下达到调节政府间财力情况的目的,符合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要求。

通过这种承认既得利益的补偿措施,能够把“非帕累托改进”向着“帕累托改进”的方向转化。

(三)中央和地方“经济理性”的特征十分明显。

尽管我国是壹个单壹制国家,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没有摆脱“经济人”的本质属性,博弈味道十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