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ppt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5:课外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5:课外文言文阅读PPT课件

第15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优质课件
真 题 例 析
1、[2013·台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崔 光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 积①于廊庑②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 莫不称力③而去。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④,蹶倒 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 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 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选自《洛阳伽蓝记》) [注] ①露积:堆积后不加覆盖。 ②廊庑:走廊、廊屋。 ③称力:量力。 ④过任:力不胜任。
第15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优质课件
方 法 总 结
一、断句六大绝招 准确朗读,就要把握“两个原则六大绝招”。 “两个原 则”(1)结构原则;(2)意义原则。“六大绝招”如下: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与所属内容间应停顿。如:①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故/君子有不战。③若夫/淫雨霏霏。 (3)在转折连词前应停顿。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 开读。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可/以一战。
想到
)
(2)怡然 同群 ( 安适愉快的样子) ..
是 就
) )
解 析 第(1)小题中的“念”是“想到”的意思;第(2) 小题中的“怡然”是带“然”字的形容词,即“快乐的样 子”;第(3)小题中的“为”作判断动词“是”;第(4)小题 中的“遂”是副词,相当于“就”。
第15课时┃ 课外文言文阅读
优质课件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第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PPT课件第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风 土/考 其 区 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3 分) _勤__奋__、__严__谨__、__专__注__、__不__耻__下__问__、__持__之__以__恒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
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 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 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 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 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 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 有的时候因此从马上跌落,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 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A.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 钱。
B.子贡在诸侯那里买了个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 金。
C.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并给了那人一些钱。 D.子贡在诸侯那里赎回鲁国人,却拒收给他的赏金。
【分析】很明显在四个选项中,只要突破一个实词 “赎”和一个虚词“而”字,就能通过排除和比较准确 选出正确答案 D。
四、 如何把握对文中人物的评价 解题时,首先要读懂文章,弄清文中的人物究竟是
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 定,是赞美还是批评等。平时同学们要多积累一些关于 人物评价的词语。
下面请同学们熟记“人物分析类”常用词语: 正面人物(用褒义词去分析概括)
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善于劝谏、有勇有谋、机智果 断、恪守诚信、勤奋严谨、不耻下问、持之以恒、作 战骁勇、博古通今、通达事理、崇尚自由、勤政
声喊他,周顗还是不理睬。(周顗)出了皇宫,又给皇帝 上书,表明王导的忠心,言辞非常恳切。王敦叛乱得逞, 问王导说:“周顗、戴若思分别在南北极具名望,应当 担任三公,毋庸置疑。”王导不回答。王敦说:“你不同 意,那就杀了他。”王导又默不作声。王导后来整理中 书省的旧文书时,发现周顗极力为王导辩白的奏章,言 辞恳切。王导拿着奏章痛哭流涕,极度悲伤。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6张PPT).ppt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共66张PPT).ppt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技巧二:组词推断法 技巧三:对偶揣摩法 技巧四:词类活用法 技巧五:通假字法
理解 文言实词的含义
常考文言虚词: 之、而、于、以、为、 其、则、虽、乃、何、、与
理解 文言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
技巧一:借助语意断句 技巧二:借助句子成分断句 技巧三: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技巧四: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技巧五:借助关联词标志断句 技巧六:借助古今不同断句 巧七:借助文学常识断句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 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 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 句”何……之有?”
划分句子节奏
阅读全文,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先通读文章,再仔细理 解需断句的句子意思,看上下文有没有提示。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 乡竟无一人逃散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 一人逃散
技巧二:借助句子成分断句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技巧三:借助对话标志断句
中考真题: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对偶揣摩: “殚”与“竭”相对, “竭”,竭尽。
得出答案: “殚”,尽,竭尽 。
技巧四:词类活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课本溯源: 无安牍之劳形。
词类活用: “劳”是劳累,不能带动 词,所以活用为动词。
得出答案: “劳”,使劳累 。
题型 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句子划分节奏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演示课件.ppt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演示课件.ppt
精选课件
【 命题规律探寻】常见题型:
1. 用“/”给文中画 线句断句。(限断两 处)(3分) 范与兰七十有三 好琴喜种兰及盆 池 小 景。
(2015年温州)
2.用“/”给文中画线的 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 倍卫三十里闻宁喜 之难作右宰谷臣死 之。
(2015年台州)
常见题型2——断句
精选课件
1. 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
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 题最接近?( )(3分)
A.《唐雎不辱使 命》 B.《曹刿论战》
C.《大道之行 也》 D.《醉翁亭记》
2.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 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 答。(2分)
(2015年绍兴、义乌)
(2015年金华)
常见题型7——主旨情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握
精选课件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靖郭君:为了筑高薛国城墙起初不听别人劝告 ,后来在齐人的进谏下接受意见,是一个 能虚心纳谏、知错就改的人。 (2分)
精选课件
【把握人物形象策略指导】
1.概括事件知个性。 2.品味描写显性情。
精选课件
【实战演练】
4.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析郑武公、靖郭君两 人的性格特点。( 2 分)
5. 阅读【甲】【乙】【丙】文后,你获得了怎 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邻人之父、关其思、 齐人作答。(4 分)
纵使、苟、然、故、是故)前往往需要停顿;语
气助词(乎、哉、也、焉、耳、欤)后面往往需
要停顿。
精选课件
【实战演练】
甲乙丙三个文段比较阅读(14分)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2)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精选课件

中考复习指导--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ppt课件

中考复习指导--课外文言文阅读技巧ppt课件

1、解释: ①或问 或 : ②如今人以牛驴名小儿耳 ③且伏公之辨也 伏:
2、翻译: ①必正色视之 ②而以和尚名子何也? ③所以贱之也
以: 辨:

12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
文言文内容理解
本节课的难点
文言词句的翻译
学习注意事项 课内外知识点相结合
学习建议
熟记常用 文言词的含义
13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注释]永:唐代地名,今永州。 ②氓:民,百姓。 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 寻,十六尺为常,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8
翻译句子
27.翻译下列标红的划线 句子。(6分)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何不去之! 汝愚之甚,蔽之甚
课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
词语解释
课内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永之氓咸善游 ②中济,船破,皆游 ③有顷,益怠 ④又摇其首。遂溺死
①咸:都。 ②济:渡,渡河。 ③怠:疲惫。倦怠 ④遂:于是,就。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中考复习指导
课外古文阅读技巧
1
理解全文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 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 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27.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②何不去之! ③汝愚之甚,蔽之甚!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第1篇《论语》十二章

而不 忠⑩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
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⑪乎?
传⑫
不 习 乎?”
心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学
而》)
⑥吾(wú):人称代词,我。 ⑦日:每天。 ⑧三省(xǐn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下文所说的三个方面。省,自我 检查、反省。 ⑨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⑩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⑪信:诚信。 ⑫传(chuá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文学文化常识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 篇。 《论语》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
称为“四书”。
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曾子 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内容理解类 1.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 交友原则和态度? 答案:原则: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态度:视交友为乐事。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二者 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 要 自觉学 习、不 断实践 ;后者 强调通 过温 习达到 “知新 ”的目 的 ,强 调 “悟”,即思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5.“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与“笃志”有什么关系? 答案:“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 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不 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坚定的意志。

初三复习课外文言文十篇PPT

初三复习课外文言文十篇PPT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 〕
〔2〕信能尽忠于我也〔 〕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长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 然
3、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4.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独立课程,必需有日日不断 之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参谋,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 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 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布满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 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行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 留与山僧游客受用,为俗士道哉!
一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 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 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 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 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 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3张PPT)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五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83张PPT)

五、 大公无私 伦①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
遗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 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②。然 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 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 退而安寝; 吾子有疾虽 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 是者岂可谓 无私乎?”
二、 教育劝学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
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 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 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①,莅事惟烦。’不 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墙面:处处碰壁。
(选自《吴子兵法·图国》) 【注释】①起:指吴起。②同“悦”,喜悦,高兴。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昔楚庄王尝谋.事(商议) B. 得其友者霸.(霸王) C. 今寡人不才.(才能) D. 于是武侯有惭.色(惭愧)
【解析】句意:能与他们交朋友就可以称霸。 霸:称霸。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1. (改 编 ) 下 列句 子 中 加点 词 语解 释不.正.确.的 一项 是
(D)
A. 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私下) B. 不止赎.尔死(赦免) C. 赏不可得.也(得到) D. 使臣失信.(信心)
【解析】句意: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信:信 用。
2. (改编)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太 祖 大 怒/以 其 诬 害 忠 臣 /命 缚 其 人 予 进/使 自 处 置
3. 结合文章,谈谈长孙道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2009年中考卷第12题解释加点词:
竟复具一德——“具”( 具备,具有

“具”在教材中出现过的义项有:
①器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伤仲永》)
②详细——“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③具备,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2、联系语境,确定词义。
一个词语,往往有多个义项,然而一旦进 入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它就只有一个意义,因 此我们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判断它最适合的 意义。
◆有时,为了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可以从正反 两方面分别阐述:如“我们应该……,不应 该……”,或 “要……,不要……”的句式表 达。
2005年中考《郑人逃暑》第10题这则寓言告诉人们 的道理是:我们要顺应变化,不要墨守成规。
2007年中考《鲍君》第10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 理是:凡事要主动探究事理/我们要敢于质疑。
3、廉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反败为胜,采用的妙招是 ①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②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 (用文中语言回答) 4、从廉范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可看出他是个
从选文看,篇幅不长,一般在120字左右; 有相对完整的情节,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 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人物故事、著名典籍 中的精彩片段;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从题型看, 1.解释文中加点字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填空题(内容理解题)
从题量、分值看, 1.解释加点字(2题,4分) 2.翻译句子 (1题,3分) 3.填空题 (2题,5分) 共12分,占文言文阅读总分的近三分之一。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 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三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 的成分增补出来,并用括号表示。
四是翻译的句子标点、语气要与原句一致。
对于关键实词、重要虚词、特殊句式(判断 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等几种采分点,尤其 应当注意加以落实。
2007年中考第8题“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的采分点应是“何神之有” 这一特殊句式, 这是宾语前置句,“何神之有”即“有何神”, 译为:“这是我的鲍鱼,有什么神灵啊 ?”
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考试目标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
2、掌握“之、其、而、以、何、于”等虚词

4
常用意义和用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4、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5、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关于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从命题看,以注重考查课内知识与能力迁 移为原则,要求考生能调动课内的积累, 在新的语境里进行灵活运用。
处的句子是
(用原文语
句回答)
(2)要求概括人物性格品质,或回答故事 中蕴含的道理,获得的启发、感受等。
◆ 2006年中考第10题: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
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
4
◆ 2010年中考第15题:“鼠啮我稿,实勉我也”
表现了顾亭林
的心态;“五易其稿”
则表现了他
的态度。
◆ 2011年中考第15题: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
【提炼人物性格特点】
◆ 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进行分析概括。 ◆一般用二至三个词语来形容,尽量用四字词语
信守诺言、虚心好学、机智勇敢、治学严谨、 宽厚待人、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知错就改、 善于思考、敢于质疑、豁达乐观、实事求是、
……
【概括故事中的启示】
◆ 答题时,一般用肯定、明确的语气来答题: 如“我们应……” 或“做人要……”
2009年中考第13题“白者频来顾视之”的采分 点分别是“白者”“顾”“之”等。可译为:
“白母鸡多次来看望(这群)黄小鸡。”
三、内容理解题
(1)要求分析事件前因后果,回答人物某 种做法的原因;或人物的具体表现等;
◆ 2006年中考第9题:秦西巴“纵麑”的原因 是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2010年中考第14题:表现“二母鸡”和睦相
例如,2005年中考第7题解释“徙”(徙衽 以从阴),而课内学过的《捕蛇者说》有“非 死则徙尔”一句,其中“徙”的意思是“迁 移”,引申为“搬家”。
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考虑,可 将“徙衽以从阴”一句中的“徙”,由“迁移” 引申为“移动”。
二、翻译句子: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 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宽宏大量 的品质。
廉范以少击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匈奴大入塞 ( 正赶上\适逢 )
(2)范乃令军中褥食(
于是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 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官吏想要发出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 廉范不听,亲自率领士兵抵抗敌人。
做好“内容理解题”的方法:
1、抓住人物描写的语句(语言、行动)
如2008年中考试卷中的《误认》, 文中有对卓茂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 “心知非是,解以与之”,他明知别人 认错了马,却仍然解下自己的马给人家, 据此就不难归纳出他“仁慈厚道”的品 质。
2、抓住文中议论性语句。
例如,2009年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选 文末尾提到“鸡虽微禽”“竟复具一 德”“因呼之为‘慈鸡’”等,不难发现, 作者是在肯定这种卑微家禽身上的美德, 因此,第15题“文中的‘一德’指的 是 慈 或 仁慈。
课堂检测 《物破自有时》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云耕者入冢而得 ( 说 )( 获得\得到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
4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误触台倒,玉盏俱碎。 (用原文语句回答)
课外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步骤 一、紧扣标题、感知内容
二、结合注释、4 读懂文章。
三、审读题干、再阅文章。 四、筛选定位、准确答题。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
1、联系课内,选择义项。
课外文言文考查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 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词语是课内文言篇目中出 现过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 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确定合适的义项。 特别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 假字等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