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相关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赋取士、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讽谏诗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

这些关键词,正能够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

我看唐代人对唐代人的诗歌评论,也是推崇尽气的精神。

譬如盛唐诗人任华《寄李白》:“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

”可见我们不是无根据的。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说明:好诗是天意之所在,天意之肯定。

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

诗人最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是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么晚唐呢?不是都有点气脉衰败了吗?假如是跟盛唐比,晚唐是不够尽气了。

但是不要忘记,晚唐诗人使尽才的生命精神突出出来了。

到了晚唐,好诗才成为一种能够使人终身赴之、类似于宗教信仰一样的美好追求。

王建说“惟有好诗名字出,倍教少年损心神”;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所以,从初盛唐尽气的生命到中晚唐尽才尽情的生命精神,其实仍然是善待生命、高扬人性美好,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假如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个人性亮色的底子,就不会有唐诗的这种表现。

所以,我认为唐诗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尽气尽才的精神,就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

假如有谁敢说自己的生命是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用中国文化的说法,我们就能够说他是得了唐诗的真精神。

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

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

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唐代许多优秀诗人的佳作。

这些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不仅反映了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时代风貌,更寄托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唐诗三百首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领略这些经典诗歌的魅力。

一、儒家文化的体现唐代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儒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唐诗的创作。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写道:“楼船夜雪瓢泼大,洒向人头五十家。

”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天下为公”的观念,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类似的,杜甫《渭城曲》中的“城春草木深”,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和衷共济”的精神,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佛家思想的熏陶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诗歌体现了佛教的影响。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话表达了佛教中“诸行无常”的观念,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唤起读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终极目的的思考。

类似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发悬于耳,青鳞背于手”,则是借佛教中对“无我”的认识,反思人生的虚妄和无常。

三、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唐代的文化中,自然和人文的关系十分紧密,唐诗三百首中也有很多诗歌探讨了这种关系。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除了表达佛教思想外,还描绘了秀美的自然景色,将人与自然的美妙融合在一起。

类似的,孟浩然的《登高》中也表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描写美好的自然风景,强调了人文情感的美妙与深远。

四、玄学思想的探索唐代是中国玄学文化的重要时期,这种思想在唐诗三百首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借助夜空中的星辰寄托了对玄学思想的思考和探索,意蕴极深。

类似的,杜甫的《春夜喜雨》中,他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理解。

总之,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巨大财富,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华,对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世界观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与精神风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一个时代,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代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诗词文化的长河中,诗歌文化的影响力最为突出,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唐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优美的文化遗产。

一、唐诗的传统唐代的诗歌,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和律诗为主要形式,形式多样,艺术表现精湛,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唐代诗人崇拜自然,追求自由,以生命之力为表现对象,以生命之美为来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风貌。

唐代的诗词文化受到了古诗宋词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

唐代的诗人大多有政治理想和宏大的抱负,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世界贡献了许多不朽佳作。

二、唐诗的创作特征唐代的诗歌风格优美、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唐诗的常见题材有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抒情爱情等,写作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唐代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语言技巧,即“韵律音调,咏史怀古”。

唐代的诗歌表达着对自然、生活、人民和国家的热爱和关注,反映出唐代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

三、唐诗的主要流派唐代的诗词文化经历了数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中,玄学派、山水田园派和咏史怀古派是唐代诗歌的三大流派。

玄学派诗人主要是探索宇宙和人生灵魂的奥秘,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深邃、玄妙和神秘感,具有很高的哲学思考和审美价值。

山水田园派诗人主要是以写风景为主,他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出宁静、恬淡、无奈、悲伤等情感。

咏史怀古派诗人则以古代历史和文化为素材,反映唐代的历史事实和时代变迁。

四、唐诗的影响和价值唐代的诗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唐诗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宝藏,也是全人类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优美的文学形式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上,更体现在它所表达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上。

唐代的诗人通过借古喻今、咏史怀古、描写人民生活等多种方式,反映出了自己作为文人的崇高理想和人类精神的共同追求。

唐诗中的长安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中的长安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中的长安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

如果说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顶皇冠,那么唐诗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唐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盛世。

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样样都是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当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以至于直到今天在海外,中国人依旧被称为“唐人”,中国人的聚集区依旧被称为“唐人街”。

在唐代这个繁荣而强盛的朝代里,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从文学到艺术、从哲学到美学、从医学到天文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全面繁荣的大唐文化。

在大唐文化的百花园里,诗歌无疑是一朵奇葩。

唐代诗歌“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者所效法”。

“文学能转移民族的习性”而诗歌是民族心灵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时刻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点在唐诗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唐代诗人多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博大,普遍关心国事,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尤其是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继承了前代优秀诗人忧国忧民的传统,或投笔从戎,献身报国;或固守田园,吟咏山川;或远谪遐荒,心怀魏阙;或直言敢谏,为民请命。

”在他们的诗中充分体现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悲天悯人精神。

在唐初的近百年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出现,初步摆脱了齐梁浮艳文风的影响。

陈子昂高举“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大旗,倡导诗风改革,他的《登幽州台歌》,抒发孤愤,倾诉理想,充满着爱国激情。

在盛唐的的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政治统一,国力强盛,诗歌也发展到繁荣的顶峰。

在这个时候,诗坛的主流是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在一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身上,唐诗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得到集中的体现。

他们“出门不顾死”,用浪漫的诗歌来表达将士们从军报国、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的乐观豪迈精神;描绘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给唐诗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引言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唐诗三百首则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通过纵观这些经典唐诗,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人生、情感和艺术的启示。

1. 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唐诗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触动。

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与死亡、喜悦与忧伤、爱情与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洞察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面对人生起伏和挫折,并在其中找到力量和智慧。

2. 表达情感的艺术
唐诗以其简洁而优美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诗歌艺术的高度。

通过纵观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同时, 唐诗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处理复杂的情绪和共鸣他人内心深处。

3. 描绘自然之美
唐诗以其华丽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中国自然美的卓越。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山水、花草、季节等元素,让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的宏伟壮丽。

同时, 唐诗也教会了我们如何珍惜大自然,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4. 传承文化遗产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纵观这些经典作品,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历史和人文风情。

同时, 唐诗也传达出深远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纵观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够得到许多关于生命、情感、艺术和自然的启示。


些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也是跨越时空连接我们与古人心灵
的桥梁。

阅读并欣赏这些经典之作,将给予我们深思和启发,并丰富个人内心
世界。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唐诗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的奋斗精神、自由开放精神、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融会古今兼蓄中外的包融精神及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追求,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边塞诗更是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王昌龄得《从军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首“壮词”,气势恢弘,慷慨激昂。

从结构上看,构思奇特,结构奇变。

它打破一般填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

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

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悲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从古至今,歌颂爱国主义的诗篇不胜枚举,爱国是一个人最崇高的思想感情,更是我们小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故今日……。

唐诗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唐诗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唐诗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魅力的体现。

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唐诗注重情感表达。

无论是表达豪情壮志还是细腻柔情,唐诗都能够用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描绘月夜景色,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杜甫的《春望》则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情。

这些诗歌不仅情感真挚,而且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其次,唐诗注重形象塑造。

唐诗在表现形象时,不仅注重外部形态的描绘,更注重内在精神的刻画。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观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凌云的豪情;白居易的《琵琶行》则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表现出了琵琶声中的情感起伏和人生感慨。

这些形象塑造不仅生动逼真,而且富有思想内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第三,唐诗注重意境创造。

意境是唐诗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不仅表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出塞》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战争的
残酷,创造了一种悲壮而深沉的意境;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描绘庐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超脱情怀,创造了一种空灵而神秘的意境。

这些意境创造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唐诗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主要体现在情感表达、形象塑造和意境创造三个方面。

唐诗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

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民的情感,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通过对唐诗宋词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并体验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首先,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可体现在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上。

这些古代诗人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将鲜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致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意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思念之情的深切,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寄托了对自由、宽容的向往。

这些杰出的艺术成就使唐诗宋词成为了一扇窥探当时社会面貌的窗口,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瑰丽风采。

其次,唐诗宋词所传递的人文精神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这些诗词向世人展现了古代文人士人的情怀和境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唐诗宋词大量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咏史抒怀,描绘了社会的变迁、官场的险恶、民间的苦难,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与哲学观点。

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

同时,唐诗宋词中也表达了人们对家国、亲情、友情、爱情等人文关怀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情感从诗人的笔端流淌而出,引人共鸣。

进一步探究唐诗宋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我们不得不提及其背后的文化基础。

这些古代诗人往往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们深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以及道家的隐逸求真,这些思想都为唐诗宋词赋予了文化的内核。

另外,佛教的传入也对唐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诗歌中渗透着一丝对解脱和超脱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对于内心安宁和世俗烦扰的反思。

总结起来,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集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与人文的精神。

它们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与人们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人的智慧与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文化精神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众多伟大、杰出的诗人把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推向高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词藻。

待到“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他们无沦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风貌。

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近体诗的定型,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

律体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在初唐的后期,出现了两位重要诗人:陈子昂和张若虚。

陈子昂主张诗应该有所寄托。

他的38首《感遇》诗,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但他写得最好的诗是那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有一种得风气之先而不被理解的伟大孤独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陈子昂和张若虚艺术上的成熟,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信息。

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

王维和孟浩然善于表现山水田园的美,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

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白可留。

”雨后的松林间月色斑驳,流泉琮琮。

浣纱女踏着月色从竹林间喧闹着归来;渔人正分开荷叶摇舟远去。

山村之夜,如诗如画。

他还有一些诗,宁静中带几分禅意。

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他是受佛教思想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位。

但他不是一位完全遁世的诗人,有些诗写得慷慨激昂,有的诗表现出浓烈的人间情思。

那首《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时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人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

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

那首《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暮烟笼罩中的一抹树林,一轮水中月影。

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

孟浩然的许多诗,都这样以极俭省的文字,表现多重境界和情思。

这时和王维、孟浩然的诗歌风格相近的还有常建、储光曦等人。

盛唐有一些诗人,善于写边塞生活,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祖咏等。

他们大都到过边塞,领略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向往边塞立功。

在他们的诗中,祖国山河的壮美与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昌龄写了二十几首边塞诗,最有名的是《出塞》《从军行》。

他的边塞诗有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清刚的风格。

其他题材的诗他也写得很好,七言绝句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高适的诗风趋于雄壮慷慨:“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土,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豪侠气质。

边塞诗人的代表,还有岑参。

他写边塞风物的雄奇瑰丽,写军人的豪雄奔放。

荒漠与艰苦,在他笔下都成了充满豪情的壮丽图画。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

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

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个新的高度。

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

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

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

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

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

中国文化中有李白这个词语,真是一个美妙的亮点。

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即是尽气尽才的生命,而李白是尽二十分、三十分。

李白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公子、顽童、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日本学者还说他是官方的间谍,超量付出了才与气。

尽才尽气的表现,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自由。

自由有两种。

一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美好。

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来力量的束缚。

积极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热要燃烧,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

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鄙弃权贵、笑傲王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中国知识人中,最能自尊自爱、最不受拘限的一个典型。

李白,几乎成为真正的文人自爱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

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

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

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

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瞬”的抱负,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

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待被称为“诗史”。

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

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取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

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

在他—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

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人化。

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

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

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

杜甫是一个厚字,结实扎根在地上。

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

—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多元化,出现了有明确艺术主张的不同流派。

韩愈、孟郊和他们周围的一些诗人,在盛唐诗歌那样高的成就面前,另寻新路。

他们追求怪奇的美,重主观,常常打破律体约束,以散文句式入诗。

在这—派的诗人里,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只活了27岁的天才诗人。

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

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

在这个诗派里,他的诗有着特别鲜明的风格特征。

这时的另一个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主。

他们主张诗应有为而发,应有益于政教之用。

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元、白都写有新题乐府,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生民疾苦的同情。

白居易的50篇新乐府,有写得好的,如《卖炭翁》等。

在艺术表现上,白居易主张要写得通俗易懂,趣味与韩、孟诗派正好相反。

白居易既写有大量的讽喻诗,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而艺术上最成功的,是长篇歌行《长恨歌》和《琵琶行》。

中唐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和刘禹锡,他们的艺术趣味既不同于韩、孟,也不同于元、白,而有着自己的特点。

晚唐诗歌又一变。

中唐的那种改革锐气消失了,诗人们走向自我。

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许浑是代表。

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泊秦淮》等诗都是咏史佳作。

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是李商隐。

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

晚唐后期的诗人们,有的走向华丽,有的走向淡泊,而成就不大,已经无法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了。

多年前,华东师大的施蛰存老先生招考研究生时出了一道题目:“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大有意味的问题。

唐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

汉语中有很多美好的词语。

比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

唐诗也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之一。

我们提起唐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

唐诗只是风花雪月么?只是文学遗产么?只是语言艺术么?当然是的,可是我们又总觉得不够。

我们仅从风花雪月去看唐诗,或许表明,我们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

我们仅从语言艺术和文学遗产去看唐诗,我们又可能把唐诗看得太专业了。

唐诗还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远更大的东西?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盛,版图辽阔,经济发达,文化既大胆拿来,又讲送去主义,元气淋漓,色彩瑰丽;有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职官、府兵、刑律等等融为一炉。

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然而谈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遥想汉唐多少宏放”,我觉得这似乎是一个成见。

今天我们都不从这些大地方讲起,诗歌毕竟是关于心灵的事情,我们从唐诗的心灵世界讲起。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心灵性才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讲诗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边上,花港观鱼的旁边,曾经住着近代的老先生、仙风道骨的诗人马一浮先生。

诗是什么呢?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

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

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我们为什么说仅仅从风花雪月、语言艺术、文学遗产、汉唐气象等来读唐诗,总觉得不够呢,那就是隔了一层,没有醒过来跟自己的真身相见。

这似乎有点玄了。

有没有真身,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事情。

但是我这里姑且将它作一个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诗是这当中那个比较有力量、自己也比较爱之惜之的那个自我,而且是直觉的美好。

我又想起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

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

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我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

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多读诗,就是多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相接触、相释放,就像看花。

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