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新编

愚公移山新编
愚公移山新编

愚公移山新编

旁白:很久很久以前,在东安江畔,坐落着两座巍峨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山脚下坐落着一个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村庄,人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繁衍生息……村庄里有一位年迈的老头子,叫做愚公。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开会,非要把这山铲平不可。(此处有婚礼进行曲想起来,一家老小聚集开会)

愚公:“今天召集你们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彻底铲平咱们家门口这两座大山。”

家人:“啊!这么伟大的工程你也想得出来,太酷了,支持。”众人惊讶。

愚公的大儿子站起来:“爹,我支持你的决定,我今年才70岁,还很年轻。”(摆个姿势)

小孙子:“爷爷,你不用亲自去劳动了,只管在家歇着,由俺爹和叔叔运土搬山就行了。”

愚公妻子说:“老头子,算我一份,我也支持你。可是老头子,移山挖出来的泥土我们堆到哪里啊?

家人:放到东安江边,可以做一个大型游乐场。

愚公充满一脸笑:“好,你们都是好样的,说干就干,出发。”正式移山:播放西游记主题曲,一人扛一面“移山敢死队”大旗,众人手提扫把跟在后,有人喊口令“向右转,齐步走”,一些人转错,齐踏步走,逛一圈到山下。

旁白:此时,愚公一家人信心坚定,众志成城,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向大山,不管是刮风(配上刮风声音),还是暴雨(配上暴雨声音),不管是烈日还是闪电(配上闪电声音),他们都埋头苦干、坚持奋战在挖山第一线。一天,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经过愚公干活的工地,听说此人聪明过人。

智叟老人:愚公。

愚公:“智叟啊,老同学,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此时,“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你是否真的在乎我……”一首歌响起,两人共跳一曲舞。跳完,两人坐下。)

智叟:愚公啊,听说你准备把王屋和太行两座大山移走?

愚公:唉!我为人处世这么低调,想不到这件事还是让你给知道了。

智叟(边笑边摇手指,用轻视嘲笑的语气说):“哈哈哈哈,愚公啊,你说你怎么那么笨啊,都那么大的岁数了,还折腾什么呀,山那么大,你又没有推土机,什么时候才能搬得完啊。愚公愚公,真是一个愚蠢的公公,I 服了YOU.,哈哈哈哈。”

愚公(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原本我以为你是来帮我的,现在你却来动摇军心,再大的困难,我也不会改变移山的决心的。就算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孙子,孙子的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山还是那座山,怎么会移不完呢?!你走吧,不送。(愚公起身离开,退场。)

智叟喊:“愚公愚公,哎,哎。”(智叟无奈地离开,一步一回

头。)

旁白: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一天,上天派巨灵神出来巡视人间,正巧路过此地。小神手提写有“故意路过”牌。

小神:我听说凡间有个叫愚公的老头带全家人挖山,今天特意路过此地打探个究竟,让我拨开云层。(巨灵神做了拨开乌云,探头观察的姿势) “哦!啊!噢耶!”

巨灵神:我得赶快回去禀报玉帝。(巨灵神做腾空驾云之势飞走了)

(此时,头戴一顶草帽的玉帝出场了,坐在凳子上,修剪指甲。) 玉帝(玉帝自言自语):凡人都羡慕我们这些做神仙,认为我们神通广大,无所不能,逍遥自在,唉,其实神仙也有难言的苦衷的,像我,身为玉帝,国事家事乱如麻,五行山下的齐天大圣、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都让我操碎了心啊。唉!

巨灵神:“玉帝,小的有急事禀报。”

玉帝:“讲。”

巨灵神:“有个叫愚公的老头儿在凡间兴风作浪,想要把太行、王屋二山挖掉。”

玉帝:“嘿,没想到都21世纪了还有人会做出这等事,高大上的挖掘机不用,哈哈哈哈!不过愚公也算是勇气可嘉,可以帮帮他,来人啊。”(玉帝大笑)

玉帝:夸娥女神,你安排你的两个儿子一起去帮愚公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山。

夸娥是:“臣领旨。”(此时,两神仙伴随着一阵风,把两山给搬走了)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

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2、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3、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启发质疑,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后,启发学生理解“愚公”本意指是“愚蠢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按照“移山”问题的提出,移山的过程,移山的结果这样的顺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第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大多数人都同意,其妻子的献疑是出于关心。是一场民主的讨论;第二场争论是与智叟的对话,是针锋相对的。 2、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愚公与智叟两种不同的态度,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体会:智叟惧怕困难,而愚公有不怕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3、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学。老师设疑: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移山过程中,开始是家里人,后来是邻居,四面八方的人,最后是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搬走了。 四、学生讨论:如果玉皇大帝没派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儿子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移走吗? 五、归纳通读全文,组织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暴风骤雨,但没有克服困难和智慧的勇气,目光短浅。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读了这则寓言之后,引导学生谈对愚公移山的体会,并向课外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加深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七、积累内化1、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选四个字的词语。2、完成课文后的练习。3、识字写字。认读本课生字。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字形。形声字:霄、渤、痴、娥。“寡”的写法。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愚公移山2004-2019年中考试题

2004-2011年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汇编:《愚公移山》2004年中考 《愚公移山》汇编 2004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愚公移山》(节选),完成9~13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2) 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 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 ....。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___________ 1、语音 太行(h mg ) 万仞(r en ) 惩(ch eng ) 塞(s e ) 汝(r u ) 曾(c eng ) 诸(zh u ) 箕(j i ) 六、词类活用 畚(b 缶)荷(h e ) ng )冀(j i ) 四、 通假字 1 、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无陇断焉 6、 指通豫南 五、 古今异义词 孀(shu aig ) 龀(ch e )叟(s aj )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 匮(ku 1)亡(w u )以应厝(cu b )雍(y o 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 、达于汉阴 3 、指通豫南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投诸渤海之尾诸: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北山愚公长息曰 9 、虽我之死 10、惧其不已也 11 、无陇断焉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 2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

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注释 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指面积。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第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重点) 3.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重点) 4.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

为哪种说法好,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文本。 二、预习展示 1.作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2.掌握难词难句。 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 固:A.本来;B.顽固。 献:A.提出;B.奉献。 曾:A.甚至;B.竟然。 荷:A.荷花;B.肩负。 惩:A.苦于;B.惩罚。 ③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3.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二)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愚公移山》理解题

《愚公移山》理解题整理 1.内容概括。 第一节: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故事的背景) 第二节:愚公不畏艰难,依然率子孙依山。(情节的开端) 第三节: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情节的发展) 第四节:愚公精神感动天帝,依山愿望实现。(情节的结束) 2.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3.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是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会派力神的两个儿子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种神话结尾,跟宣扬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4.结合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命名,理解本文对比和烘托的作用。 答:以愚公长远眼光而命名为“愚”,愚公以发展的眼光认为子子孙孙生生不息,只要世世代代坚持挖,终能铲平大山。愚公看到了斗争的前途,看到了未来的力量,愚公理直气壮。名愚实智。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体现出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智叟目光短浅,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看不到世世代代的力量,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持静止的观点,这样就更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5.纵观全文,愚公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6.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愚公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7.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①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意思上有共同之处:都觉得愚公没有可能将太行、王屋二山移走。情感上不同:愚公妻是偏爱愚公,关爱愚公;智叟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的话甚至有点讽刺,嘲笑的意味在里面。 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启示:要像愚公一样具有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愚公移山》课文分析 1、各段段意 第一段: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位置。——背景 作用:交代故事背景,为下文移山、负山作铺垫。 第二段段意: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开端 第二段:一层:愚公为改善交通条件,向家人提出移山的主张。 第二段:二层:写解决土石的方法。 第二段:三层:写移山的艰难和众人的支持。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发展 第四段:写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实现。——结局 本段作用(1)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2)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古代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幻想方式,它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3、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4、概括愚公及智叟的形象及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22 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

《愚公移山》课文

愚公移山 朝代:先秦 作者:列御寇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魁(kuí)。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中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萧县郝庄初级中学李海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 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彩屏显示:MTV录相《愚公移山》 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同学们听后,一定被愚公那种不畏困难的精神给打动了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 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疏通难词、难句。 彩屏显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例.()汝.()魁.父()荷.担() 箕畚 ..()()孀.妻()始龀.() 智叟.()穷匮.()曾不若.() 亡.以应()一靥.()陇.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年且.九十②惩.山北之塞③指.通豫南 ④投诸.渤海之尾⑤始一反.焉③汝之不惠. 三、听朗读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含词、句)。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疑(通过这一步骤,进一步解决生字难词,基本疏通文意)。 五、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讨论下列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彩屏显示:1.愚公为什么下定决心“移山”?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移山”的结果如何? 六、全班齐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课文写了哪些人? 明确:有愚公、智史、愚公妻、子孙、京城氏遗男。 彩屏显示:愚公等人的人物速写画。 2.哪些人响应愚公的号召,参加了移山的行动? 明确:愚公、荷担者三夫(三个子孙)、遗男。 3.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请学生从书中找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小结: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越是困难的处境,越能显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所写的这些人物对待移山的态度如何,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空,一人读叙述做文字,“杂日”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5.从指导朗读人手,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愚公妻和智良说的话差不多,能不能用同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明确:不能,因为他们对待“移山”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以看出。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资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总之,愚公真是“献疑”,智更是“笑而止之”,一“疑”-“笑”,态度截然不同。“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全班齐读2、3段,深入体会愚公妻与智具不同的态度。 再来看愚公子孙和“遗男”的态度。找出表明他们态度的词、句子。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

愚公移山文言文愚公移山赋的节选翻译 愚公移山 1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课文释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

愚公移山全文翻译、重点语句翻译、文常及课文内容梳理

愚公移山 一、全文带点字解释及翻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意思。 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达几万丈。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岸。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且:将。面:面对,向着。居:居住。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这两座山居住。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塞:阻塞。迂:曲折,绕远。 (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都要绕道。 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聚:聚集。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尽。平:铲平。指:直。于:到

(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杂然 ..相许.。 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以:凭借。曾: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曾”应读音为“zēng”,释为“乃”,即“竟然”之意,可以译为“连……都”,用来加强否定语气。) 损:削减。之:这样的。如……何:把……怎么样。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你的力气,就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诸:相当于“之于”。 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遂:于是。率:带领。荷:负荷、挑。子孙:儿子和孙子。 箕畚:用箕畚装土石。于:到。

《愚公移山》课文资料

【课文资料】 列子简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中的人物形象 (一)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作结语,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 (二)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四读《愚公移山》 小学读《愚公移山》,当它是个童话; 初中读《愚公移山》,学到韧劲; 高中读《愚公移山》,发现要寻求创新,不能一味傻做; 大学读《愚公移山》,领悟——坚定不移的信心能够移山,可是具有这种信心的人并不多,能够“移山”的人则更少——成功者就是那些拥有坚强信念的普通人。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转伍老师博客) 《愚公移山》原文译文赏析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 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 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王屋山 [注释]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济源市,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乡。 太行山 太行山(T'ai-hang Mountains 亦作T'ai-hang Shan或Taihang Shan。)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它由多种岩石结构组成,呈现不同的地貌,这里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里是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