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论韩愈陈寅恪先生对于冯友兰之《中国哲学史》,评价甚高。
先后作了两篇审查报告,第一篇认为冯作取材准确,态度持中;第二篇则似乎有感于冯著之第八、九章内容,对于吾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进行了阐述。
言下之意,对于冯著所持观点持肯定之态度。
冯书对于韩愈,评价很高。
谓“真可为宋明道学家先驱之人,当推韩愈。
”将韩愈看作宋明理学的先导。
并把韩愈的观点,从三方面加以注意:一为尊孟子,二为重《大学》。
三则为倡“道统”之说。
1954年陈寅恪先生作《论韩愈》发表于《历史研究》第二期,对韩愈有一系统之评价。
先生认为退之之功有六: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二曰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三曰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五曰改进方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六曰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对比陈与冯说,可知陈对冯文评价极高,与陈先生对于退之之评价有密切之关系。
上面陈先生对韩愈的评价,一至四项皆为肯定韩之刺佛对于我国文化之功。
陈先生在对冯文的审查报告三中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也。
”能体会先生此话的含义,则可知先生对冯书评价甚高之原因,亦可知先生作《论韩愈》一文之目的。
亦可见先生立论,乃从文化角度入手,此先生论韩子之深意所在。
此外,陈先生之推崇韩子,还因为韩子之人格。
《论韩愈》文中说:“退之排斥道教之论点除与其排斥佛教相同者外,尚有二端,所应注意:一为老子乃唐皇室所攀认之祖宗,退之以平民之资格,痛斥力诋,不稍避讳,其胆识已自超其侪辈矣。
二为道教乃退之稍前或同时之君主宰相所特提倡者,蠹政伤俗,定是当时切要问题……则知退之当时君相沉迷于妖妄之宗教,民间受害,不言可知。
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论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首先走入我视野的韩愈并不是其诗人的身份,是他散文大家的不凡气度。
韩潮苏海,从这句精确的概括中,只一个“潮”字,就突现了韩愈文风的特色,那种狂涛迅浪,澎湃汹涌,锐不可挡的气势,像铺天盖地扑面而来,让人有不敢仰视之感。
苏东坡誉他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渡天下之溺”,后人推他为唐宋八家之首,诗名远远不如文名,但是论到唐诗犹是绕不开的高峰。
韩愈作诗想象纵横恢奇,尚荡尚奇,往往出人意表,因为风格峥嵘奇特,后人称为奇险诗派,或叫韩孟诗派,对后世宋诗有着颇深远的影响;但有时过分去熟就生,一味追求奇险,得之暗涩失之醇和。
韩愈还以文为诗,在诗中使有散文句式和赋法,直阵其事发表论议,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但有时过分散文化也大大减弱韵味和含蓄,诗意淡薄。
我一向喜欢韩文却不怎爱读韩诗,以为其文美而气盛,诗却句险而意奇,不堪象诗,倒是有几首“正常”的小诗,写得非常有韵味,清新可爱,比如这一首就丝毫不见奇险之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远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然而,最终留在我心底的韩愈,却是其人其事与其风骨。
韩愈一生磊落忠朴,在政治上主儒学,拆佛老,为文反对六朝浮夸艳丽之风,提倡复古文,提出文以载道,遵从词必自出,为人处世不平即鸣。
上面这首诗就是韩愈作于五十二岁贬官途中。
当年宪宗崇佛,迎佛骨入宫,以至劳民伤财,韩愈即上《论佛骨表》劝阻,结果触宪宗之怒,一纸令下贬谪潮州。
在唐代岭南还是南蛮之地,民智未开,毒虫猛兽遍地,贬官岭南等同流放。
无端被贬已是不幸,更不幸贬地是岭南,悲愤的韩愈,凄凄惶惶南下,给赶来的侄儿写下这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有不平的申诉,悲情之情,又流露出对未来的彷徨心情。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最堪咀嚼,我们仿佛看见又伤心又悲愤又凄凉的诗人,立马回望长安,但长安不见,连秦岭也隐在一片烟云中,而前路还十分遥远;离不忍离,去不忍去,但走始终在走。
《论韩愈》——陈寅恪

《论韩愈》——陈寅恪古今论韩愈者众矣,誉之者固多,而讥之者亦不少。
讥之者之言则昌黎所谓“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者(昌黎集五调张籍诗),不待赘辩,即誉之者亦未中肯綮。
今出新意,仿僧徒诠释佛经之体,分为六门,以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之特殊地位。
至昌黎之诗文为世所习诵,故略举一二,藉以见例,无取详备也。
一曰: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
华夏学术最重传授渊源,盖非此不足以征信于人,观两汉经学传授之记载,即可知也。
南北朝之旧禅学已采用阿育王经传等书,伪作付法藏因缘传,已证明其学说之传授。
至唐代之新禅宗,特标教外别传之旨,以自矜异,故尤不得不建立一新道统,证明其渊源之所从来,以压倒同时之旧学派,此点关系吾国之佛教史,人所共知,又其事不在本文范围,是以亦可不必涉及,唯就退之有关者略言之。
昌黎集一一原道略云: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退之自述其道统传授渊源固由孟子卒章所启发,亦从新禅宗所自称者摹袭得来也。
新唐书一七六韩愈传略云: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昌黎集一复志赋略云:当岁行之未复兮,从伯氏以南迁。
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
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
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
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
同书二三祭十二郎文略云: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李汉昌黎先生集序略云:先生于大历戊申,幼孤,随兄播迁韶岭。
寅恪案,退之从其兄会谪居韶州,虽年颇幼小,又历时不甚久,然其所居之处为新禅宗之发祥地,复值此新学说宣传极盛之时,以退之之幼年颖悟,断不能于此新禅宗学说浓厚之环境气氛中无所接受感发,然则退之道统之说表面上虽由孟子卒章之言所启发,实际上乃因禅宗教外别传之说所造成,禅学于退之之影响亦大矣哉!宋儒仅执退之后来与大颠之关系,以为破获臧据,欲夺取其道统者,似于退之一生经历与其学说之原委犹未达一间也。
论韩愈道统观的实践意义

本 文 试 就 道 统 与 实 践 、 道 与 务 实 、 识 与 才 能 等 方 面 关 系 帜 , 众 不 同 。 求 知 与
探索韩愈道统观及其实践意义 。
一
安 史 之 乱 后 , 代 的 分 裂 局 面 愈 演 愈 烈 , 之 相 应 的 则 唐 与 是 思 想 领 域 的混 乱 。儒 释 道 三 教 并 立 , 争 短 长 , 愈 对 此 互 韩
第 2 9卷 第 4期
Vo- 9 No 4 l2 .
周 口师范 学院学 报
J u n l fZ o k u No m a ie st o r a h u o r lUn v r iy o
21 0 2年 7月
J 1 2 1 u. 0 2
论 韩 愈 道 统观 的实 践 意 义
排 斥 佛 老 ; 政 治 主 张 上 , 是 反 对 藩 镇 割 据 ; 文 学 主 张 在 就 在 上 , 是 提 倡 “ 道” 古 文 。它 们 相 互 交 融 , 机 统 一 , 成 就 载 之 有 构 了 韩 愈 道 统 观 的 具体 内容 。这 样 , 愈 的 道 统 观 就 有 了 丰 富 韩
李 继 华
( 口师范 学院 中文 系, 周 河南 周 口 4 6 0 ) 6 0 1
摘 要 : 愈 一 生 以恢 复 儒 家道 统 为 己任 , 有 思 想 上 的 明 晰 性 和 坚 定 性 。 同 时 , 赋 予 道 以 充 实的 内容 , 韩 具 他 并付 诸
实践 。在 为 民 与 为 已、 识 与 才 能 、 与 用等 重 要 关 系上 , 鲜 明地 贯 之 以道 , 求 真 务 实 , 达 识 变 , 他 所持 之 道 具 知 学 既 又 通 使 有 强 烈 的 实践 意 义 和 现 实意 义 。 关键词 : 韩愈 ; 统 ; 道 实践
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

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
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至关重要。
这部经典
之作在中国历史上留有深刻的影响,是中国文化传承的宝贵财富。
《论韩愈》是陈寅恪先生 20 世纪 30 年代创作的一部著名的文
学作品,其内容以五代宋朝的文化大师韩愈为主题,全面考察了宋代
文化的特点、价值、发展与功能,对宋以来中国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主要分析了韩愈的诗文,剖析了宋代文
学的发展及其文化思想的特点。
陈寅恪先生从思想、文化方面剖析了
宋代文学发展及文化思想的特点,深刻概括了宋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脉络。
他主要关注诗歌、文献、宗教、文艺、名人传记这五个领域,
并据此提出了他的理论思想,即“改外归内”的思想。
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
为宋代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把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精华内容融
入到当时的宋代文化中,为后人指明方向。
其次,他的思想理论为中
国文化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理论思想“改外归内”的思想,弘
扬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影响深远。
总之,《论韩愈》是陈寅恪先生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经典
之作,其全面考察了宋代文化的特点、价值、发展与功能,并从思想、文化角度提出了“改外归内”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为我们向前走指明了方向。
北京大学历史学2013—2017年真题

北京大学历史学2013—2017年真题文/青史考研帮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中国史:一、古文阅读(15分)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
诏征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
己卯,幸河南城。
乙酉,幸豫州。
癸巳,次于石济。
请问帝到石济是几月几日?二、用现代汉语翻译第一段(40分);解释带点词(45分)。
闽土非甚硗确民亦不绵力薄材而食谷必转于近省甚哉烟草之为害烈也田莱一顷三谷而七烟市烟之利逾谷且十倍树烟之劳杀谷且十倍民以呰窳绌与而赢取烟叶之苦泽下毒其壤数年不能成菜茹虽欲反而树稼其道无繇殖者滋庶食者滋众民利而玩之监司恬而狎之迾禁不设若天之无凶年也嗟乎天下方穰穰以思罂粟之禁于此琐且尾者则何暇议去夫不审利害之原而苟以大小权之固也罂粟大而烟草细也树罂粟者使民食而死树烟草者使民不食谷而死死一也何大与细之分古者萍氏有酒几今亦禁烧锅夫酒以成宾嘉之礼宾主百拜而后敢酬醋以道天命其下穷民冬非酒不燠然而有迾禁者害谷甚也今烟草无酒之利而有酒之害酒害谷有涘烟草害谷无涘无禁得乎或曰闽民赖是久矣迮而禁之不能而适为恐猲受赇者地是擅吏资而夺民利也禁不如榷榷当如洋药十而税其三无厚利则止矣噫葸慎怯耎之臣闻益帑则孰敢动了者以为害谷而重困之也瞍者以为利国而不可去也则禁不得行适助之增重耳且昔之禁罂粟其病亦足以夺民而擅吏然忍志禁之者爱民以政不以小惠也夫借君相之势诛鉏草茅且不能则何以为政愚以为烟草之禁政在守令而司以耆老乡先生吏无得与与者格无禁何资之擅下令之岁已栽者不芟明年无莳莳以番薯蓣足以代谷三年而腊毒尽则壤可稼矣何利之夺诏之无谷之害而动其戒心犯禁三亩者伏通衢五亩捶十亩罚白金五两二十亩官笞之没其地入里校室导同畴除烟草者三亩一升醴五亩一箪羹十亩一丈布二十亩白金二两三年以觇闽田五年以觇闽仓之谷(按,所引材料均为繁体)三、名词解释(80分,10题,选做8题)1.良渚文化2.侨州郡县3《唐律疏议》4.元丰改制5.金瓶掣签6.李秀成7.轮船招商局8.国民军9.新生活运动10.“四人帮”四、论述(120分,4题,选做3题)1.汉代儒学的发展过程。
2016年历史考研真题

2016年历史考研真题(全国统考)21、弭兵运动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之间势均力敌,疲于攻占,进入两强相持阶段。
此时中原小国也因饱受大国争霸战争之苦,普遍厌战,于是出现了以宋国发起的两次弭兵会盟。
第一次在前579年,第二次在前546年。
此后,晋楚40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种形势对恢复、发展各国的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
22、嘉定和议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双方再一次订立和议。
和议规定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为三十万匹、两;犒军银(赔款)三百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嘉定和议后,宋金都日益衰弱,无力再发动战争。
23、明代司礼监司礼监,官署名。
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司礼监在明初没有太大权利,明中叶后,皇帝不理朝政,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披红大权,实际上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代表皇权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以确保皇权的利益不受损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违背皇帝意图的行为出现。
24、十通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
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
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
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
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三、史料分析题: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29(1)、材料一中“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是指鸦片泛滥,大量中国人吸食鸦片,导致建康受损,身体素质下降,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为了购买鸦片,白银大量流失,导致饷银不足。
材料三中“浙洋之事”是指英军攻打舟山,“羁縻”是指清廷设法安抚英军,与之和解。
(2)、林则徐希望在销毁鸦片的同时,尽量不与外国开战,然而英军如侵,在他看来是以下犯上,应当尽量招抚,同时要做好防务,把广州的税收大量投入到军事建设中。
略论韩愈诗歌的创新

略论韩愈诗歌的创新xx海中国诗史上有“四大诗人”之说——李、杜、苏、黄,李、杜为唐人,苏、黄为宋人。
这两组人物分别代表了中国诗史上的两种诗风——唐风与宋调。
而宋调之成其来也远矣,叶燮《原诗·内篇》云: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
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租。
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在韩愈以前的文坛上,有许多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诗歌的革新,他们为昌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为杜甫所称道的元结,实开元和诗坛元白新乐府之先声。
他们都反映民生疾苦,将诗歌向明白易晓方面发展,主张语言的质朴浅易,其末流未免流于浅俗。
顾况虽同其声气,但其诗颇有纵横奇诡之作,实有昭示后人向上一路之意。
大历十才子有较深的艺术修养,有琢词炼句之偏好,却缺乏诗歌意境的创造,亦存在忽略现实人生之倾向,形成其平淡省净的艺术风格。
韦应物、刘长卿、李益为第三层次的诗人。
韦、刘造意清新,内蕴深厚。
李益边塞诗内容丰富,思绪深沉,豪迈慷慨,既承盛唐余绪,又启中唐诗风。
至德、大历年间的诗坛上存在的这三批诗人,都显示了由盛唐向中唐诗风的转变。
以元结、顾况为代表的一派,他们主要是在诗歌内容上发挥过渡作用的。
他们不再象盛唐诗人那样,强调对理想的追求,而开始着眼于现实人生。
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一派,他们刚是在诗歌的艺术上发挥过渡作用的,以平淡省净的风格代替了盛唐诗歌的雄伟壮丽。
而刘长卿、韦应物等介于这二派之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过渡作用。
而所有这些,都为元和诗人提供了一个借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才性、嗜好以及对社会的认识与责任感来选择自己的方向,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力图以显自己的才思。
而由于着眼点的不同,形成了两大派别: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一派痛切于大历诗人关心民瘼不够,则远绍汉魏乐府民歌,以矫大历诗歌内容之浮,成就巨大,成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派的成就是巨大的,只是元白一派终为唐调,并没有给后人开启出多少新路子。
以韩愈、孟郊为首的一派则主要从风格上来矫大历之浮,以奇崛之辞,发幽忧之思,并非没有反映社会政治的外部世界,而是主要从士人们郁结愤激的内心世界来认识社会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陈寅恪《论韩愈》
陈寅恪一贯坚持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张,他的文化理想简练地表达在二十年代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铭文中,其中有:“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后来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他又申述自己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看法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向道:“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他还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
”
五十年代初,郭沫若邀请他到北京担任科学院中古历史研究所负责人。
他不同意时兴的“先有马列主义的观点,再研究学术”的办法,提出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自由主张。
在与劝说他赴任者的谈话中,他提到自己撰写的王国维纪念碑铭:“碑文你带去给郭沫若看。
郭沫若在日本曾看到我的王国维诗。
碑是否还在,我不知道。
如果做得不好,可以打掉。
郭沫若是甲骨文专家,是‘四堂’之一,也许更懂得王国维的学说。
那么我就做韩愈,郭沫若就做段文昌……我的碑已经流传出去,不会湮没。
”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向陈寅恪约稿时,他在第一、二期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李唐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另一篇就是《论韩愈》。
可见,他肯定和赞美韩愈,除了对中华文化复兴和延续寄托希望之外,还有上述的现实原因:他反对举国尽是八股洋腔,生吞活剥马列主义术语。
陈寅恪当然会注意到郭沫若其时的种种言行。
但他没有批评韩愈的人品而影射郭沫若——韩愈的人品的确有无法遮掩的瑕疵——他的着眼点在韩愈的历史贡献,而不是斤斤于文人细行。
陈寅恪从六个方面赞颂韩愈在唐代文化史和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贡献。
第一,建立道统,证明传授之渊源;第二,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琐;第三,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第四,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第五,改进文体,广收宣传之效用;第六,奖掖后进,期望学说之流传。
第一点,韩愈《原道》一文追溯道统,并有自配孟子之意,历来攻击者颇多。
但陈寅恪
认为这是韩愈受禅宗教外别传之说影响,借禅宗故事来阐扬儒家道统。
第二点,唐朝儒学承接的是南北朝以来的正义义疏繁琐章句之学。
韩愈看到儒家的积弊,扫除贾、孔繁琐章句,受新禅宗的启发,明心见性,直指人伦。
《原道》的中心意思就在这里。
韩愈因此奠定了宋代新儒学的基础。
第三点,《原道》中有些话鼓吹专制思想,为现代人所不满。
实际上,这并不是韩愈的发明,而是儒家学说的原有之义,不过他说得更为精炼,而且借了教科书的传扬,更深入人心罢了。
陈寅恪指出,韩愈的“不事上则诛”有其时代性。
当时佛教徒繁多,影响了国家财政及社会经济。
如不改正,加强税收,则国家有枯竭之虞。
因此韩愈提出的办法恰是匡世正俗的良策。
而且还有更值得钦佩的地方:他排斥的道教鼻祖老子是唐皇室所攀认的祖宗,韩愈痛斥力诋,不稍讳避,显示了硬骨头精神。
第四点,韩愈谏迎佛骨得罪,“当时后世莫不重其品节”。
陈寅恪认为,古文运动的起因是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
安、史本为西胡杂种,起兵反叛,祸乱中原。
因此,“尊王攘夷”就成为古文运动的中心思想。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排斥佛教,都为了保持儒家文化传统不使中断。
第五点,是陈寅恪对韩愈文学成就的评价:“(韩愈)古文乃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唐代当时民间流行之小说,欲借之一扫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作此尝试而能成功者,故名虽复古,实则通今,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也。
以文为诗,尤为独创。
较之华译佛偈,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
”
第六点,培养后进,开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
总之,“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
今天来看这篇文章,我们对也已经成为历史人物的陈寅恪应有同情理解。
他不惜给韩愈以最高赞词,实是在浇自己的块垒。
他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受到严厉的批判,担心外国学说割裂或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但他的态度不能不说有些狭隘,他过于强调“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而不大注意“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
他曾论及外来思想被吸收后对中国思想的促进情况,例如,韩愈就受到佛教(新禅宗)的很大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当然要经过中国人的消化吸收。
陈寅恪也说“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
”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中国就不能受西方文化(包括马列主义)的影响?他也可以寄希望中国文化最终吸收融合西方文化,改造使之适应中国国情。
陈寅恪
的文章发表后,引出了反对意见。
有学者撰文,认为韩愈没有那么大的功绩,不同意陈文给予韩愈如此高的评价。
这位学者指出,韩愈的功绩在文学,而不在思想。
他后来还专门撰文讨论韩愈和柳宗元的文学评价问题,并且也议及韩愈的人品问题:“现在我们对韩愈的肯定,主要是韩愈的文学,不是韩愈的儒学。
韩愈的文学,是有卓越的成就的,而他的儒学,则仅仅跨在文学的背上腾踔虚誉而已,它的本身谈不到有什么独立的成就。
不但没有独立的成就,严格地说,韩愈还不是过去所谓真正的‘守道君子’,韩愈的崇尚儒学,是言有余而行不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