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创新奖”
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案

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案1. 引言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制定了以下的奖励方案。
该方案旨在提供激励,促进学生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长和发展。
2. 奖励项目2.1 科技创新比赛奖励学校将定期举办科技创新比赛,鼓励学生参与。
对于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将给予以下奖励:- 一等奖:奖金500元,获奖证书- 二等奖:奖金300元,获奖证书- 三等奖:奖金200元,获奖证书2.2 学术论文发表奖励对于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校将给予以下奖励:- 发表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奖金1000元,获奖证书- 发表国内一流期刊论文:奖金800元,获奖证书- 发表学术会议论文:奖金500元,获奖证书2.3 科技成果专利奖励对于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专利成果,学校将给予以下奖励:- 发明专利:奖金2000元,获奖证书- 实用新型专利:奖金1500元,获奖证书- 外观设计专利:奖金1000元,获奖证书3. 评选标准学校将根据以下标准评选获奖学生:- 创新性:项目的创新程度和独特性- 实用性:项目对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 成果:项目的实际成果和效益- 学术水平:论文和专利的质量和影响力4. 申请流程学生在参与相应科技创新活动后,需要按照以下流程申请奖励:1. 填写奖励申请表格,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2. 学校进行初步评审和筛选3. 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团进行最终评审4. 公布获奖名单并颁发奖励5. 奖励使用学校鼓励获奖学生将奖励资金用于以下方面:- 进一步科技创新研究- 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 购买科研设备和材料6. 结语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奖励方案旨在激励学生的创新潜能,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我们期待着更多学生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优秀成果,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应用法学院关于2009—2010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决定

应用法学院关于2009—2010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决定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好地推动学院学风建设,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经研究,决定对董蕴等个人和法学本科08级二班等先进集体给予表彰,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集体戒骄戒躁,再接再励,同时号召学院全体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创先争优,为学院和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附:应用法学院2009—2010年度获奖名单一、学院级奖项:(个人)1、应用法学院试点班院优秀党员姚星,韩列,单博成,卢昌劲,张洪涛,范红梅,黄纪伟,马晶2、三好学生唐鑫,万柔君,李熙煜,乐芳,马丹萍,应娟,刘洋洋,张程程,张菲飞,王娅琳,叶世春,应娟,邓大花,王星,江家红,谢玲灵,刘聃,孙乐绮,程明,李艳,范红梅,刘琴凤,许伟东,武志鹏,冯俊,龚朝菊3、优秀学生干部唐龙辉,胡鑫,邓大花,王铭滔,彭龙,薄怀杰,刘聃,洪增华,张细慧,漆龙星,凌建勇,区荷芳,刘子琪,黄俊杰,薄怀杰,张天铖,龚中航,刘洋,郎贺剑,单博成,马晶,马进,戴江4、学习优秀先进个人郑杰,鲁桂云,刘子琪,陈烨昕,谢玲灵,王琳,向艳,张细惠,张菲飞,蔡晨慧,刘洋洋,江红,张程程,马丹萍,何宏玉,崔雪,刘海登,关慧清,王婉鹭,卢云晓,姚素贞,阳敏,胡厚进,斯文,李慧萍,范冬梅,刘杨5、科技创新先进个人邹鑫,吴珣6、文艺活动先进个人吕正,邱天,王雪莲,李竺芯,林桂莲,吴姝颖,刘礼,尹鑫亚,赵越,陈烨昕,马洋洋,李杰仁,邓玉萍,辛本凤,许飞龙,杨溢,吴培培,雷菲菲,刘帝华,任麒超,黄继伟,潘荀7、体育活动先进个人邓雪峰,陈科,李小龙,李长幸,李霖杰,陈05,孙兵兵,栾友辉,包睿,陶佳鸿,周鹏飞,胡旋,栾友辉,黄晓华,车俊杰,彭浩,张伟宁,孙世宇,刘志玲,韦炳全,唐寅8、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唐相赢,张伟,马洋洋,张锦涵,钟小明,凌建勇,龚培,晏雯雯,张贯之,漆龙星,李兰,钟毓莎,林雅亮,王琳,陈家欢,黄刘森,李诚,张津津,郑银,龙小燕,陈庆华,郑贤文,庞博,李飞,周娜,白璐,罗坤9、志愿者先进个人叶永鑫,陈红西,于琅琅,吴冬春,张黎,李年丹,江红,毛寅,李慧伟,张锦涵,陈锐锋,吴冬香,李慧伟,彭龙,王桂林,陈坚10、社会活动先进个人张乐,殷杰,辛本凤,陈锐锋,叶世春,于亦晗,许飞龙,区荷芳,张红涛,李正阳,陆阳,何强,周洪,刘艳11、自立自强先进个人李仕华,贺小江,张金华,周科杰,张开红,陈俊杰,陈虹霖,杨平,张西勇,乐芳,张金华,周科杰,张开红,陈虹霖,杨平,陈彩霞,李子龙12、2009-2010学年院学生会优秀干部周云红、于亦晗集体1、文明寝室东园1520 东园1314 .东园12321,东园12241,东园12232,东园123512、优秀寝室东1434 ,东1436,东1505,东3519 ,东1502,东1504 ,东3520,东1434,东1436,东1505,东3519,东1501,东3520,东1431,东35163、优秀班集体2009级刑事执行2009级法学(律师方向)1班、2009级法学(律师方向)2班、2009级法学(律师方向)3班、2008级法学(律师方向)1班、2008级法学(律师方向)2班、2007级法学(律师方向)4班2010年学生工作创新奖一等奖1.陈健大力强化学风班风建设年级内形成“比学赶超”良性竞争态势2.石雷“1+3+1”党员帮带活动3. 张玲“半军事化管理”加强学风建设二等奖1.张艳娣结合专业特色和重庆特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2.黄薇学生党员讲党课3. 黄亚菲加强纪律管理,采取周末离返校登记制度4、谭瑞和系统引导创新学生综合教育模式5.周晓应用法学院刑事执行党支部创先争优之刑事执行班委交流会6、张艳娣“法域拾慧”学术活动月7、张玲全面备战司考,提高司考过关率,促进综合素质提高8、喻小利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9. 陈健“书香应院”读书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诵读经典,牵约美文”朗诵比赛决赛三等奖1. 黄薇情系西部关注作海——党员与甘肃作海小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2. 陈健聘请老教授为法学09级学生传道解惑3. 黄亚菲开展法律论文比赛、开展模拟法庭活动4. 喻小利与老师的“亲密接触”——08法律文秘谈心活动5. 黄薇美化校园卫生大扫除6. 祖伟爱心走进敬老院其它奖项:2010年应用法学院优秀助理辅导员表彰名单黄沙沙(法学本科2009级)冉旭妍(法学本科2009级)陈希(法学本科2009级)刘璟鹏(法学本科2009级)李思岱(法学本科2009级)徐应(法学本科2009级)李梦琳(法学本科2009级)赵靖宇(法学本科2009级)“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比赛二等奖:罗亚雄三等奖:秦杰,邓林司法文书大赛获奖人员名单三等奖:王洪应用文写作大赛获奖人员名单二等奖:吴丹,罗亚雄三等奖:文欣,许罗兰,张渝,陈艳琳“平安校园建设”征文比赛获奖人员名单三等奖:邓林罗亚雄第二届声采飞扬主持人大赛获奖名单第三名:马泽林毓秀书香书画大赛获奖名单绘画组:二等奖:张靖(男)三等奖:许罗兰,武芯宇,于清书法组:一等奖:郑宁东二等奖:韩婷,刘志頔三等奖:郑宁东,韩婷英语演讲比赛获奖人员名单第二名:李艳维第三名:李梦琳学校广播稿大赛(院级)一等奖:罗亚雄冯骋二等奖:谢正瑜杨茜易彦星陈艳琳三等奖:许罗兰朱小霞谭静武芯宇林子赵紫琦李雪陈雪薇学生工作年度特别奖魏蔚09应本朗诵比赛获奖人员名单第一名:邓林第二名:秦雯第三名:罗骋09应本迎新杯乒乓球赛名次第一名:周末,马泽林第二名:赵靖宇,蒋明玉第三名: 李元棚,龙升,周耘芸,李雅培09级年级羽毛球赛龙升(第一名)魏云鹏(第二名)赵靖宇郭静(女)张丹(第三名)2010年应用法学院司法考试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名单特等奖:中央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法学二学位试点班2009级(5人):范冬梅刘琴凤李斌黄继伟谢建明法学(律师方向)本科2007级(3人):董蕴田安琴谯玉凤06级09年转本、07级10年转本(2人):陈星何世全一等奖:中央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法学二学位试点班2009级(50人):张建王鹏飞单博成姜希浩杨杰郑焰郑贤文李庆庆王纯齐丽明杜秀娟陶颖龚朝菊陈东旭郭斌冯俊刘强刘伟张红涛柴武彦刘媛春阳敏胡厚进左丹强亮亮徐淦贺晶婕王静王立陆阳杨怀王叶敏邓鑫王海宝潘珣任春梅李艳马进孙翔谢小峰龙群宇魏秀成范红梅王明珍童青汪溪陈文娟王宁李文李英法学(律师方向)本科2007级(29人):付宏莉李林蒋雪飞刘子昊王艳王欢冯超汪洋王杰张蓝余琴肖珊吴维刘茂旭周琳玲汤海洋陈洁王怡余陈洋骆浩龚伟许鑫王晓梅陈茜茜姜小青张盼胡廷霞卢西芳陈若蛟06级09年转本、07级10年转本(13人):陈润明张琳李诚黄聪谢小燕施峰杰张继超金炜炜孟春燕李子龙黄楚莹朱成华陈金成二、学校级奖项军训09级刑事执行内务卫生二等奖09级刑事执行优秀连队09级刑事执行队列训练一等奖09应本军训合唱三等奖09级军训优秀学员:陈科、万柔君、张伟、胡鑫、安宁、曾春林先进党支部(3个)应用法学院学生三支部(支部负责人:石雷)应用法学院学生六支部(支部负责人;黄薇)应用法学院学生七支部(支部负责人:黄亚菲)校学管委卫生寝室:3619校“文明寝室”:东3-4-23 东园1505,东园1609先进班集体:法学(律师方向)07级4班法学(律师方向)09级2班校级“五日”红旗团支部:应本08级一支班校“唱读讲传”合唱比赛:韩婷周西子张登洋彭越(三等奖)校合唱比赛团体:黄玥秦雯张靖(三等奖)优秀共产党员(18名)韩丽,姚星,单博成,卢晶劲,张红涛,范红梅,黄继伟,马晶,江一骄,李建波,程荣淼,胡静松,任国保,胡筱婧,唐绮,区荷芳,蒋雪飞,王梦茜三好学生胡皓然,彭杨,李晋,李熙熤,应娟,郑大花,吴巧,张楚,黄沙沙,李小林,罗亚雄,郑杰,李艳,范红梅,孙乐绮,程明,彭杨优秀学生干部万柔君,区荷芳,王铭滔,薄怀杰,刘子琪,蒋雪飞,王梦茜,潘虹为,沈智川,向雪莲,郑渝,黄玥,廖光丽,安宁,万柔君,马晶,龚中航优秀团员2006级(2009专转本):郑银、李诚、黄雪仪、李子龙05级(2008专转本):程荣淼、何红霞、韩远东2006级:雷芳琳、王春雪2007级:李敏、陈金成、张欣宁、刘信、令狐荣洪、伍艳梅、王映川、蒋雪飞、邓凤2008级:郑杰、叶世春、张菲飞、林蓓蓓、杨树、李佳、颜纲、向雪莲2009级:胡波、罗亚雄、黄沙沙、黄玥、陈洋政法干警:朗贺剑、刘洋、何星优秀团干2006级(2009专转本):孙乐绮2006级:张新星、胡筱婧、2007级:姜志远、何梨、张涌彬、严志平、韩祥、周媛、吴巧、任冰、刘晶2008级:彭杨、王文雯、李熙煜、卢泱辰、王娅琳、张锦涵、张鑫校团委“优秀干事”校级优秀志愿者李鑫明,颜纲,魏蔚,周健,张渝,郑渝,周逸校会“优秀迎新志愿者”:徐应“三下乡”校优秀个人胡皓然冯清谭玲孙蔚朱剑杭王栋潘虹为颜纲戴江李玲陈希赵靖宇陈雨黄沙沙刘小林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陈红西,陈锐锋,李杰仁,赵丽,李佳,周键,陈红西,陈坚学习优秀先进个人胡波,唐鑫,刘洋洋,张细惠,闫夏秋,刘微,张谧,曹勇,刘梦非,陈柳竹,唐鑫,胡波,阳敏,刘杨,何宏玉,崔雪体育活动先进个人叶廷廷,周鹏飞,张宇星,李琪,陈希,叶廷廷,孙世宇,李彬彬自立自强先进个人李仕华;乐芳,张程程,郭小琴,王光兰,向丽容,罗小勇,杨欢,李仕华,李子龙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漆龙星,吴维,陈雪微,陈夏,郑贤文,李诚文艺活动先进个人赵越,朱晨晨,高浩耘,杨琪璐,雷菲菲,杨溢社会活动先进个人叶世春,罗梓芸,李文韬,赵靖宇,牟芯玉,赵泰源,张红涛三下乡先进个人颜纲,李晋校文艺先进个人高浩耘校志愿者先进个人王文雯;校友事迹传播中心“年度优秀干部”:叶世春;校友事迹传播中心校友寻访总动员活动三等奖:叶世春;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党校第四十二期“优秀学员”:叶世春。
大连海事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

海事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一、适用围本办法适用于在校期间代表海事大学参加的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获得的各类专利、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一)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指由国家、省(部)有关部门正式主办,经学校同意并由学校有关部门组织参加的科技类最终决赛(不包含预赛和附加奖项);.学科竞赛按级别分为三类:类:是指由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机构或国家级学会主办或署印的具有重大影响力、参与围广的综合性国家级或国际级竞赛;类:是指由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机构或国家级学会主办或署印的具有较大影响力、参与围广的国家级或国际级竞赛;类:是指由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科协等机构或国家级学会或社会团体主办或署印的一般性国家级或地区级竞赛,或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各类竞赛。
本办法适用的具体竞赛项目及分类见附表。
之后出现的附表中未列入的竞赛,分类标准由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确定。
(二)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指本科生为第一作者、以海事大学为第一署位公开发表的检索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不含增刊)发表的其他学术论文;(三)专利“专利”是指本科生以海事大学为第一产权单位获得的各类专利;(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指分别由教育部、省教育厅、海事大学资助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二、参加学科竞赛成绩管理. 本条款所指的竞赛仅为附表中的类比赛、类比赛、部分类比赛(即类比赛对应的省部级、地区级比赛). 学校有关参赛组织部门,须在组织训练前一周(若不组织训练,则于比赛前两周),将比赛的主办单位、比赛容、比赛时间、训练计划、参赛队员等材料报教务处审核。
对于在考试周进行的非重要比赛,学校原则上不予同意。
未办理申报手续而组队参赛的项目不视为本办法所指的比赛。
. 学校有关部门在选拔参赛队员时,应考虑学生的学业状况,不得因参加训练、比赛而影响正常学业;学生本人也应根据本人的学业状况决定是否参加训练和比赛;原则上不允许一名学生同时参加多项比赛。
学生创新奖学金实施方案

学生创新奖学金实施方案目标该实施方案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通过奖学金的给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奖学金资格1. 该创新奖学金适用于全体在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
2. 学生需要在学术成绩、创新能力以及学术道德方面表现优秀,具备参与创新项目的能力和意愿。
3. 学生需提交创新项目或成果的详细介绍,包括背景、目标、方法、预期成果等。
4. 学生需获得指导教师的推荐,并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审核和认可。
奖学金金额和发放方式1. 奖学金金额将根据学生的创新项目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行评定,最高可达到每人¥10,000。
评定参考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学术水平、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
2. 奖学金将在每学期末统一发放,直接打入学生个人银行账户。
3. 奖学金获得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和奖学金证书,以资鼓励和表彰。
创新活动支持1. 学校将提供创新活动的平台和资源支持,包括实验室设施、科研经费、导师指导等。
2. 学校将定期举办创新论坛、学术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创新成果。
3. 学校将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新项目提供外部支持和合作资源。
实施方案评估和调整1. 学校将定期评估该实施方案的效果和成果,对奖学金资格、金额、发放方式以及创新活动支持等进行调整和优化。
2. 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该实施方案的改进和完善。
3. 该实施方案的终止将由学校决定,学校将事先通知学生,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补偿。
以上为学生创新奖学金实施方案的简要内容,具体细则将由学校相关部门制定和公布。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新奖评奖规定(第三次修订)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新奖评奖规定(第三次修订)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新奖评奖规定(第三次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奖(以下简称创新奖)评奖规定,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提高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水平,对《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创新奖评奖规定(第二次修订)》(华师…2010?124号)进行修订。
第二条创新奖每年评奖一次。
评奖的对象为在上一年度,即在上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取得优秀成果或显著成绩的全日制本科学生。
第三条创新奖分为论文、竞赛、技术成果三类,以项目进行申报,采取由个人或项目负责人(我校全日制在读学生排名最靠前者)申报、学院初审、学校审核及评定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创新奖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课程中文名为《创新实践》,英文名为《Innovation Practice》。
获得创新奖的项目成员可获得相应的成绩和创新学分。
第五条创新奖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五个档次。
其中:特等奖奖金每项3000元,项目成员每人2个学分、计成绩95分;一等奖奖金每项2000元,项目成员每人2个学分、计成绩93分;二等奖奖金每项1200元,项目成员每人2个学分、计成绩91分;三等奖奖金每项800元,项目成员每人2个学分、计成绩90分;优秀奖奖金每项300元,无学分和成绩。
第六条创新奖所需奖金每年由学校预算,学生工作部(处)审批,财务处发放。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七条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奖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学校主管领导和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评审委员会是每年创新奖评奖的唯一评定机构,具有评定和撤销的职权。
第八条评审委员会的职责包括:(一)审核、认定项目申报者的成果;(二)组织召开评审会议;(三)评定、撤销创新奖获奖项目;(四)对超出本规定或有异议的事项进行解释说明。
第九条在学校学生创新奖评审委员会领导下,学生工作部(处)具体负责创新奖评奖工作的组织实施。
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奖励政策

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奖励政策背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们在科技创新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学校制定了以下奖励政策。
奖励政策概述学校的奖励政策旨在认可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杰出表现,并提供一系列奖励措施以激励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该政策适用于所有在学校注册的学生。
奖项设置学校将设立以下奖项以表彰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1. 最佳科技创新项目奖:该奖项将颁发给在科技创新项目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团队。
评选标准包括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项目的影响力。
2. 最佳科技创新个人奖:该奖项将颁发给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学生。
评选标准包括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以及个人在项目中的贡献。
3. 科技创新进步奖:该奖项将颁发给在科技创新项目中展现进步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学生。
评选标准包括项目的发展历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的成长。
奖励措施除了奖项的颁发,学校还将提供以下奖励措施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1. 奖学金:对获得最佳科技创新项目奖和最佳科技创新个人奖的学生,学校将提供一定额度的奖学金作为奖励。
2. 学术支持:学校将为获得科技创新进步奖的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进一步的科技创新项目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3. 项目展示机会:学校将为获奖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机会,例如举办科技展览或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
申请和评选流程学生可通过学校指定的渠道提交他们的科技创新项目,并填写相关申请表格。
评选过程将由学校科技创新委员会负责,评审将根据奖项设立的标准进行,确保公正和客观。
结论通过制定这一学校奖励政策,学校将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激励,以推动科技创新在校园中的发展。
希望这一政策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学生科技创新与劳动技能奖励方案

学生科技创新与劳动技能奖励方案1. 背景学生科技创新与劳动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我们制定了以下奖励方案。
2. 奖励内容2.1 学生科技创新奖励2.1.1 科技创新项目奖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将获得以下奖励:- 一等奖: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 二等奖:奖金3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 三等奖:奖金2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2.1.2 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并获得优异名次的,将获得以下奖励:- 冠军:奖金8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 亚军: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 季军:奖金3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2.2 学生劳动技能奖励2.2.1 劳动技能比赛奖励学生参加劳动技能比赛并获得优异名次的,将获得以下奖励:- 冠军:奖金5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 亚军:奖金3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 季军:奖金200元、荣誉证书、校内表彰3. 奖励评选方式3.1 科技创新项目奖励评选科技创新项目奖励的评选将由学校成立的评选委员会负责。
评选委员会将根据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3.2 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评选科技创新竞赛奖励的评选将根据竞赛的成绩和名次进行评定,由竞赛组织方或学校进行评选。
3.3 劳动技能比赛奖励评选劳动技能比赛奖励的评选将根据比赛的成绩和名次进行评定,由比赛组织方或学校进行评选。
4. 颁奖仪式与宣传学校将定期举行颁奖仪式,表彰获奖学生,并颁发奖金、荣誉证书等奖励。
同时,学校将通过校内媒体、校网站等渠道进行宣传,以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5. 监督与调整为确保奖励方案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学校将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奖励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科技创新与劳动技能的发展需求。
---以上为学生科技创新与劳动技能奖励方案的内容。
希望通过该方案能够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科技创新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奖励暂行办法

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奖励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高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动广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5〕43号)、《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延大校发〔2016〕89号)等文件精神,以及《大学学生奖励及奖学金评选办法》第三条、第十三条之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颁发本科生科研创新奖,为做好评选工作,特制定本办法(以下简称“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奖励范围包括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第三条本办法原则上适用于取得我校学籍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以下简称本科生)。
第二章奖励范围及标准第四条成果范围(一)学术论文:凡由我校本科生为第一作者(指导教师单位为大学)完成、在国内外刊物上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专利:凡由我校本科生为第一发明人或设计人(我校为第一专利权人)、经中国专利局或其他国家专利局授予专利权的专利项目,国家发明专利须初审通过方能参评。
(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凡由我校本科生为第一发明人(我校为第一著作权人)、经中国版权局正式登记并授予证书的计算机软件。
(四)专著:凡由我校本科生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的专著、译著(著或编著)。
仅仅参编部分章节不在本办法评选的范围之内。
(五)各类科技竞赛:凡由我校本科生为主要参与人(有个人获奖证书)、我校为获奖单位取得“挑战杯”、“互联网+”等科技竞赛省级以上奖项。
(六)创业训练项目:有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虚拟企业运行报告、企业实践报告、创业报告、创业训练过程日记的完整情况汇报、创业训练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报告、创业训练成果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采取边研究探讨,边实践应用,边总结经验出成果的办法,各项措施和制度已在学院各个专业中进一步全面落实,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教师、学生、包括IT业界一些企事业专家和有关领导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围绕重理论探讨,更注重实际效果的做法,全面提升IT相关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不断提高。学院构建和完善了一套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模式,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理论价值。该成果的应用在计算机学院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在全校其他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建立校外就业创业基地,搭建学生就业平台。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技术优势、就业趋向等,推荐学生到北京、上海、深圳、青岛等地的IT企业进行见习,搭建学生广阔的就业平台。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企业各个岗位,进行实战演练,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就业竞争力,疏通了毕业生就业的绿色出口。现在达内教育集团、北京汇众教育集团、北京赛思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软件园、青岛软件园、齐鲁软件园等已成为我院的就业创业基地,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很多就留在这些企业参加了工作。
二、创新举措
(一)积极融入中心工作,确保“三创”教育正确导向
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我院学团工作的中心工作;“三创”教育是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更是我院学团队伍积极融入中心工作,有效开展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和载体,也是我院学团工作的重要延伸和拓展。一年来,我们始终立足专业特点,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搭建平台,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校内有作为,社会有影响”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立足专业,面向全院,分类管理,跟踪指导,优化组合,重点培育”的“三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观念,创新“三创”教育活动载体,丰富“三创”教育内容,彰显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三创”文化,深入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创”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三创”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了我院“三创”教育的正确导向。
2、依托两部两协会,搭建“三创”实践平台
在学生组织中重点打造了学生会三创工作部、学生会外联部、科技创新社团“格创计算机协会”、创业实践社团“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两部两协会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实践搭建了充分的校内组织及工作平台。格创计算机协会目前已发展成为学生乐于参与、活动载体丰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的科技创新品牌社团,并获得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提名奖。并为校内各部门、校外企事业单位开发了大量的管理系统及网站系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自2011年5月成立以来,通过创业沙龙、非你莫属、职场逐鹿等品牌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通过校园文化纪念产品销售、手机电脑服务、平面设计工作室等创业项目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演练机会。经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现已成功升级为校级社团。
4、夯实基础增能力,搭建科研训练平台
实施项目驱动、团队驱动式的科研训练模式。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合适的主攻方向,在班内自愿组成项目研发小组,在专业导师和在校研究生的带领和指导下,以团队的形式开展项目开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小组内,通过项目管理和项目开发的练习,掌握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点带面、由个体带动整体、步步深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院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就业创业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缩短了毕业生与企业的距离,通过二基地的建立为学生三创实践搭建校内外的技能提升、实战拓展平台。学院积极参与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工作,目前已成功申报项目60余项,有的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供“三创”教育工作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三创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发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组织推动作用,不断发挥系主任等双师型教师的带动指导作用,不断发挥学生专业社团的参与示范作用,形成三支队伍齐上阵,全员动员效果好的良好局面。
不断强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着重发挥其三创教育的组织、推动作用。选聘责任心强、专业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他们专业水平高,协调能力强,担任本系相关专业班级的班主任,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为学生专业发展及三创教育打好基础。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学习培训、企业实践等形式,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实现“双师型”教师既能讲授理论课,也能指导学生动手做项目的双重作用。学院建立起了一支优秀的学生科技创新队伍,重点培育了一个科技创新社团“格创计算机协会”,形成了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良好科技创新局面,促进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逐步打造并形成了“三创”专业设计大赛、“闪亮E苑”大学生综合技能大赛、格创学子科技送下乡、三创教育实践行等一系列三创技能提高载体;三创大讲堂、我与导师面对面、东湖论剑大学生交流峰会、联通创业沙龙等一系列三创学术交流活动载体;三创表彰、十佳科技学术之星评选、三创教育成果展等一系列三创表彰展示载体。通过技能实践、学术指导、表彰展示等途径,积极搭建三创教育平台,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工作氛围。“三创奖励”基金表彰活动已成功举办六届,共评选出优秀作品250余项,表彰先进个人550余名。
(五)推动三创平台建设,提升“三创”教育工作水平
为使“三创”精神和“三创”文化更好的引领指导实践,学院逐步搭建起了完善的三创教育平台、三创实践平台、科技竞赛平台、科研训练平台、技能提升平台,“五大平台”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全面提升了三创教育工作水平。
1、打造“三创”品牌活动,搭建“三创”教育平台
积极引导全院师生共同开展“三创”课题研究,同时积极整合行政管理、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等六大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提高三创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构建三创工作的科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学院《基于信息化社会地方综合性大学IT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曾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改革项目二等奖。
3、以赛促学强技术,搭建科技竞赛平台
坚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第一课堂补充的原则,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倡导“以赛促学,以证促教,以赛促技能提升”的培养理念,引导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学生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和创业热情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导师辅导团,为学生提供全国重点科技竞赛选择菜单,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类专业竞赛,引领学生开展研究,参加专业相关证书认证考试,并不断扩大竞赛的覆盖面,组织指导学生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目前为止,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100余人次,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人数达到650余人次。
5、校内外基地齐发展,搭建技能提升平台
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就业创业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与企业的距离,通过二基地的建立为学生三创实践搭建校内外的技能提升、实战拓展平台。
建立了具有企业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让学生不出校门“就业”。在不增加学校投入的情况下,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按照企业标准在实验室建立了硬环境、软环境和工作环境。软环境就是安装企业使用操作系统平台,开发用的新型语言工具等。工作环境就是对实训的学生按照企业工作模式进行训练,包括企业文化,职业导向,工作规范,人员管理等。学生实训期间实行项目经理制,按照企业化标准流程进行严格训练,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如同到企业上班一样。学院多次以2+1学期制的形式,利用假期组织校内实训。
三、创新效果
通过实施三创教育,进一步更新了育人理念,锻炼了学团队伍,升华了第二课堂活动,培育了三创导师队伍,搭建了管理服务育人新载体,拓展了思政教育工作新阵地,开辟了资助育人新领域,开拓了就业创业工作新途径,探索了项目驱动式管理育人新模式。2012年在省级以上专业大赛中,有5人获全国一等奖,9人获全国二等奖,12人获全国三等奖;7人获省级一等奖,获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奖励人数达160余人次,约占学生总数的15%,学院获评全国专业竞赛优秀组织单位3项。2013届毕业生很多在实习期间就在北京上海等知名IT企业找到满意的工作,学生“三创”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中国教育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电脑教育报》《光明日报》《现代教育报》《山东教育卫视》《河南科技报》等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辅证材料目录
(图片、DV、报纸、论文等)
1、计算机学院2006年以来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汇编
2、计算机学院2012年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汇编
3、计算机学院三创教育成果展示ppt
学院(部)
推荐
意见
(盖章)年月日
学校
评审
意见பைடு நூலகம்
(盖章)年月日
(二)扎实推进体系构建,推动“三创”教育系统开展
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以及我院实践教学现状,积极构建面向学院各专业学生的能够贯穿各个培养环节的实践创新体系。通过课后设计、年度设计、专业设计,同时注重学思结合等方法,搭建基础理论实践平台;通过以赛促学、以评促教、团队建设,注重知行统一,构建实践技能训练平台;通过分类培养、企业实践、基地产业化,注重个性发展,探索综合素质发展平台。做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实践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拓展结合,不断完善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全面完善的三创教育工作体系。
聊城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奖”申报表
2013年1月5日
项目名称
计算机学院大学生“三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申报单位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
主要内容
(不少于1500字,可另加附页)
一、创新思路
计算机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总体部署,立足专业特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营造具有学院鲜明专业特色的“三创”文化,强化校园文化活跃工程、科技创新培养工程、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就业创业服务工程品牌建设工作。学院按照“校内有作为,社会有影响”的工作要求,积极创新“三创”文化活动有效载体,丰富内容,彰显特色,强化品牌,通过实施“11235”工程,即“坚持一个中心、完善一个体系,坚持两个创新、依托三支队伍、搭建五个平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并优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