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存在的必然联系
全球化未来发展对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影响

全球化未来发展对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和热门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化将不仅对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对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未来发展对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全球化将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和知识交流,先进国家的医疗技术和经验可以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例如,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的全球化推动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免疫规划,有效控制了疾病的传播。
此外,全球化还促进了对医学研究和创新的更多投资,推动医学领域的进步。
全球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为新药研发和新治疗方案的推出提供了更多机会。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使得疾病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广泛。
跨国旅行和国际交流使得病毒和细菌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
例如,新冠病毒的爆发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疫情,迫使各国加强疫情防控措施和全球合作。
此外,全球化还导致了营养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病率。
全球化背后隐藏的口腔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健康问题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改变。
全球化对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的影响也体现在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上。
全球医疗资源的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城市地区,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服务不平等。
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拥有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护理资源。
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匮乏,导致人口无法及时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以加强医疗服务和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然而,尽管全球化存在一些挑战,但也为人类健康和医疗服务提供了极大的机遇。
全球化带来了跨国合作的可能性,推动了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共享。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创新,为各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全球化还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国际化。
地球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地球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类的健康则受到地球环境的直接影响。
在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频发,导致洪涝灾害、食品短缺、疾病传播等问题。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了蚊虫传播疾病的范围扩大,如疟疾、登革热等,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空气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此外,空气污染还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改善空气质量对于保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另外,水资源短缺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缺乏安全饮用水会导致水源污染、水源枯竭等问题,进而引发各种水源性疾病,如腹泻、霍乱等。
此外,水资源短缺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进而对人类的营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质量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以上问题,还有许多其他与地球环境有关的健康问题。
例如,土壤污染会导致农产品中的重金属超标,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生物多样性丧失会减少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增加疾病的传播风险等。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采取行动来解决环境问题,保护人类健康。
为了改善地球环境并保护人类健康,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其次,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另外,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水源地,确保人们有足够的安全饮用水。
此外,加强土壤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联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类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来应对这一挑战。
一、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1 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和加剧,例如暴雨、洪水、干旱、热浪、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人类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
暴雨和洪水可能导致水源污染和疾病传播,干旱和热浪则会增加中暑、脱水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
1.2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传播全球气候变化还与传染病传播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气候变暖导致病媒生物如蚊子和跳蚤的繁殖季节延长,从而增加了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的传播风险。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影响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和扩散范围,进一步增加了疾病的传播率。
1.3 气候变化与营养不良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生产造成了影响,从而导致粮食供应不稳定和价格上涨。
这对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来说意味着更加严重的营养不良和饥饿问题。
长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和生理功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二、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对策2.1 提高公众意识提高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关联的认识和意识非常重要。
政府和媒体应加强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宣传教育,向公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2.2 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全球气候变化和健康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公众提供准确的预警和应对指南。
同时,加强科研力量,深入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为制定政策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3 加强医疗保健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医疗保健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医疗保健机构的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
此外,加强对气候变化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2.4 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与协调,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解决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关联问题的根本之道。
环境保护与个人健康有什么联系

环境保护与个人健康有什么联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保护似乎是一个宏观的话题,常常与政策、工业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大概念联系在一起。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状况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让我们谈谈空气质量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能源消耗等活动都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当我们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时,这些有害物质会进入我们的呼吸系统,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甚至增加患肺癌的风险。
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本身就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其危害更为严重。
他们的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污染物的侵害。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的质量同样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受到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等的污染,水资源的质量不断下降。
如果我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其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病原体等有害物质可能会在体内积累,损害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引发各种疾病,如腹泻、肝炎、寄生虫感染等。
此外,水污染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破坏生态平衡,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土壤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都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超标。
当我们食用了生长在受污染土壤中的农作物,这些有害物质会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例如,土壤中的重金属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导致智力下降、行为异常等问题。
除了这些直接的影响,环境破坏还会引发一系列间接的健康问题。
例如,森林砍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而它们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一些原本在野生动物中存在的病原体,可能会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传播到人类身上,引发新的疾病。
《论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

《论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问题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首先,自然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例如,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进入人体引起诸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健康问题。
此外,自然灾害如飓风、暴雨、地震等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损失。
为了改善自然环境,政府和人民大众应当付出更多努力。
政府应当加强环境治理,建立相关的环境监测系统,严厉打击污染行为。
人民大众则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尽可能减少个人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其次,自然环境还与人类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可以带来人类的愉悦感和对生命的认同感。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可以帮助人们减压,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因此,保护自然环境也可以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使人们更倾向于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为此,政府应当鼓励人们在城市中增加公共绿化面积,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严禁违法砍伐森林与非法开采矿物等破坏行为。
最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和林火等对健康和社会经济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全球变暖引起的气温上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死于高温、中暑和脱水等问题。
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加剧了卫生问题,尤其是疟疾和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传播。
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是重中之重。
政府应当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立有效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法规体系,减少二氧化碳等高污染物的排放。
人们应该开始采取共同行动,例如尽量减少汽车使用与节约能源等,以有效对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环境健康问题对全球公众都具有普遍性的影响,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去解决。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加强环保意识、鼓励城市公共绿化、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达到保护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效果。
全球化与人类健康的关联

全球化与人类健康的关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群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全球化使得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得到了迅猛推进,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与人类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全球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1.知识与技术的共享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交流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医学研究成果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更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提高了医疗水平,有助于人类健康的提升。
2.疫苗与药品的普及全球化促进了疫苗和药品的普及,许多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得到了控制。
通过国际合作,多国共同研发疫苗,有效地遏制了疾病的传播,保障了人类健康。
3.全球医疗资源的共享全球化使得医疗资源可以更加均衡地分布。
在某些贫困地区,通过国际组织和合作,医疗设施得以兴建,医疗人员得以培养,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改善了健康水平。
二、全球化对健康的负面影响1.传染病的跨国传播全球化加速了人员和货物的流动,也加大了传染病的跨国传播风险。
例如,SARS、禽流感等传染病的迅速传播,给全球健康安全带来了挑战。
2.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许多国家开始大规模开发工业和农业,但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例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水污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等。
3.不平等的健康资源分配全球化加大了贫富差距,也带来了健康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许多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医疗条件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改善。
三、全球合作下的健康保障1.加强国际卫生组织的合作全球化的发展提醒我们,在应对全球性健康挑战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应当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共享疫苗和药品研发成果,共同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
2.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人类的健康,应当推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各国应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环境污染的程度,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
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
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病毒、细菌、寄生虫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
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病毒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
对新兴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病毒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病毒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也影响,突出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病毒的人时,这种病毒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
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
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
携带这种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以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
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人类健康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人类健康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人类健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在面临日益扩大的严重性和广度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从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应对之策。
一、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着大约1/4人类健康问题,对人类的健康状况构成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气温升高导致热波、食物及水源减少、破坏农作物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气候变化也使自然灾害的规模和强度增强,如飓风和洪涝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需要救助的人以及动植物数量的减少。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是通过径路: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媒介、农业及食品链、自然灾害等多个渠道影响着人类健康。
二、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方法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一般采用现有文献和数据分析、建立气候模型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
而在这些方法中,对文献与数据的搜集与获取、对模型的搭建与应用、对实地调查的侧重点勾画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发现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影响机理,为提出更具体、可行、应对性的应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三、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策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国际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其中,提高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适应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降低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从而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改善环境健康。
例如,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开展清洁能源与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保护生态系统、采用生态友好的经济模式、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减灾等方式,控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同时,加强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
随着多个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公众已对气候变化的性质和后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然而,由于环境及人类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对于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和有效应对在很多方面面临着挑战,因此有必要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加强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变化与人类健康存在的必然联系摘要: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事件的危害更为惊人。
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
全球迅速变化的背景下,人类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只能改变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
然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又间接地影响全球变化,这种影响既有促进的全球变化一面,也有减缓全球变化的一面。
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关键词:全球变化、人类健康、气候变暖、空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的留来及影响全球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中陆地,海洋和大气因温室效应而造成的温度上升的气候变化现象。
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冻土消融和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温:全球气温将升高.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上升.就本世纪而言,较乐观的预测是全球气温将升高1.4摄氏度,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摄氏度.海洋:海平面将升高.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厘米至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北极浮冰层厚度50年来减薄了40%).在格陵兰,自1988年以来,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已提高了2倍.极端现象:将对未来造成损失.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后50年内,法国每2年就会出现一次2003年那样的酷热(当年造成1.5万人死亡).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疾病:人类将首当其冲.据绿色和平组织说,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每年在100多个国家造成250万人死亡)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报道援引法国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雅多的话说,如果气候变暖继续照此速度发展,那么到2050年将会有百万物种消失,即占各种生物种类的40%,而法国本土将会有20%的物种消失.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高温与危险同时进军人类新生活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此环境中人的记忆力强,工作效率高;温度在4-10℃时,发病率较高,在4℃以下时,易生冻疮,发病率更高。
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
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
在30℃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
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破坏。
若人体温度达到40℃以上,生命中枢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这是因为人体是经过大脑的中枢神经来指挥正常活动的,体内产生的热量和散发的热量基本上相等,体温一般保持在36.5-37℃之间,人体的散热,除了通过呼吸、大小便外,主要通过皮肤层散发热量。
由于高温天气的出现,导致人体的热平衡被破坏而产生中暑和其他疾病。
所以气象上就把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2℃时定为高温天气。
高温天气分为高温炎热天气和高温闷热天气两种。
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相对湿度在60%以下称为高温炎热天气;当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2℃达不到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称为高温闷热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人体的汗水来不及从皮肤中排泄出去,热量难以发散,感觉非常难受。
这是自然界升温对人体造成的直接影响。
自然界升温对人体健康也有着间接影响。
一是自然界的升温为蚊子、苍蝇提供了更好的孽生条件,为病原体提供了更佳的传播环境,有利于传染病的流行。
二是高温可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层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城市的“热岛效应”还会使城市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个闭合的高温中心。
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气体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消化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
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导致以心胀,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
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
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
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
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
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
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事件是平时的138.5%。
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
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尼尔尼诺事件与疾病共同发展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的意思,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原指赤道海面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通常认为区域平均海温持续12个月以上为正距平,且海温正距平的峰值达到1°C或连续3个月区域平均海温正距平超过1°C,即可视为一次厄尔尼诺发生[1]。
由于海水表面温度平均升高1°C,就会使海水上空的大气温度升高6°C,造成大气环流异常,严重地影响世界各地气候,所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以引起全球性的天气气候异常,造成大范围的高温与干旱,有时也可以使原本少雨的地区暴雨成灾。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与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尼尔尼诺出现往往会造成某些地区气候异常,进而引发疾病。
例如,1982~1983年尼尔尼诺事件期间,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天气,引发了疟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由于暴雨灾害,也发生了疟疾的流行。
据科学家分析,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疟疾病例增加35.1%。
在如,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活动高潮期,在索马里和尼肯亚,感染上裂谷热病的人数为8.9万,死亡人数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积的干旱造成疟疾病和猩红热爆发。
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忧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空气污染物即大气污染物,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
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负担也不断加重,致使区域性污染事件(霾污染、光化学烟雾等)频发,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人群较为密集的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污染更为严重,人群健康的损失也更大。
众多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SO2、NO2、PM10和PM2.5等多种污染物在一定浓度下可对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以致对人群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污染的负担也不断加重,致使区域性污染事件(霾污染、光化学烟雾等)频发,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在人群较为密集的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污染更为严重,人群健康的损失也更大。
众多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SO2、NO2、PM10和PM2.5等多种污染物在一定浓度下可对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造成损害,以致对人群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
空气污染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由于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变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
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严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的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亚临床的和病理的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
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年)和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事件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一)、急性中毒性中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
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二)、慢性中毒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
,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