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咳嗽

合集下载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砝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中医辨证咳嗽

中医辨证咳嗽

中医辨证咳嗽中医辨证咳嗽【证候特征】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病因病机】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生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

”2、内邪干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牌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通常是由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医理论认为咳嗽与肺、脾、肾、胃等多个脏腑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辩证分析,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由于肺部受热邪侵袭,导致肺气燥热,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剧烈,咳痰黄稠,甚至带血,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热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瓜蒌膏、川贝雪梨膏等。

2.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肺部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不畅,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时感觉寒冷,嗓子痛,咳痰清稀,舌苔白等。

治疗应重点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有苓桂朮甘汤、防风通圣散等。

3.目火咳嗽目火咳嗽是指由于肝火上扰,影响肺气的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多为干咳,伴有口干、目赤等症状,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柴胡桂枝汤、玄龟甘桔丸等。

4.脾虚咳嗽脾虚咳嗽是指由于脾气虚弱,无法运化水湿,导致湿邪内停,阻碍肺气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黏稠痰多,甚至久咳不止,舌质淡白,苔白腻等。

治疗应重点健脾化湿,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5.肾虚咳嗽肾虚咳嗽是指由于肾精亏损,无法保持肺气的下降功能,导致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声低弱无力,甚至伴有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治疗应重点补肾益气,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肺养生膏、杞菊地黄丸等。

根据不同的辩证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加速病情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咳嗽症状持续时间过长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别外感和内伤引起的咳嗽,外感咳嗽通常是新发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有肺表面证象。

内伤咳嗽则多为慢性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能伴有其他脏器的证象。

2、辨别虚实证型,外感咳嗽多与风寒、风热、风燥有关,属于实证。

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阴津亏耗引发的咳嗽属于虚证,或者虚证中夹杂有实证。

另外,咳嗽声音响亮者多为实证,咳嗽声音低弱者多为虚证;脉搏有力者属实证,脉搏无力者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根据邪正虚实的区分进行。

外感性咳嗽多由邪气阻滞肺脏引起,通常为实证,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促进肺部功能,具体根据不同的邪气类型如风寒、风热、风燥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等治疗方法。

内伤性咳嗽多为邪实正虚的组合,治疗原则是祛除邪气同时扶正,同时考虑病因中的"痰"和"火",采用破痰、清火的治疗方法,对于正气虚弱的情况则需要滋养阴液或益气为宜,同时也要区分虚实的主次进行处理。

在咳嗽的治疗过程中,除了直接治疗肺部病变外,还应从整体角度考虑,重视脾胃、肝脏、肾脏等的调理。

对于外感性咳嗽一般不宜过于收敛阻止邪气,而应根据肺气通畅的情况来处理,等待肺气宣畅则咳嗽自然停止。

对于内伤性咳嗽,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散发邪气伤害正气,注重调理脏腑,保护正气的平衡。

咳嗽是身体排除邪气的病理表现,治疗绝不能简单地止咳,而必须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三、分证论治外感咳嗽1、风寒侵袭肺脏症状:咳嗽声音沉重,呼吸急促,喉咙发痒,咳出的痰液稀薄且颜色苍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痛,恶寒发热,无汗等外在表证,舌苔薄白,脉搏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散风寒,宣通肺气,止咳。

方药:使用三拗汤合并止嗽散。

方剂中使用麻黄、荆芥来疏散风寒,结合杏仁来宣通肺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来理肺、祛痰;桔梗、甘草来滋润喉咙、止咳。

如果咳嗽较为严重,可以加入矮地茶、金沸草来祛痰止咳;如果瘙痒感严重,可以加入牛蒡子、蝉蜕来祛风止痒;如果出现鼻塞和声音沉重,可以加入辛夷花、苍耳子来通畅鼻窍;如果携带痰湿,咳嗽时痰液粘稠,胸闷,舌苔厚腻,可以加入半夏、茯苓、厚朴来燥湿化痰;如果外在表证较为明显,可以加入防风、苏叶来疏散风邪、解表;如果外寒未解,内部有郁热,热与寒相互阻遏,咳嗽声音嘎哑,呼吸急促类似喘息,痰液粘稠,口渴心烦,或出现身体发热,可以加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来解表清里。

风寒咳嗽辨证要点

风寒咳嗽辨证要点

风寒咳嗽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发病缓,病情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可虚实互见,虚证多见。

2.辨寒热:寒咳多见怕冷、痰稀白、舌质淡等症状;热咳则多见发热、痰黄、大便结、苔黄等症状。

3.辨咳声:咳嗽重浊,多属风寒或夹湿;咳声粗亢,多属风热;咳声嘶哑,多属燥热;咳而喉痒,多兼风邪。

4.辨痰液:白稀属寒痰;黄稠属热痰;白黏、量多、易咯出属湿痰;白黏少、难咯出属燥痰;痰夹泡沫属风痰;白稀夹泡沫属风寒;黄黏夹泡沫属风热;干咳无痰属燥火。

5.辨舌苔和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通常提示风寒咳嗽。

综上所述,对于风寒咳嗽的辩证,需要考虑外感与内伤、寒热、咳声、痰液、舌苔、脉象等多个方面。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可以得出准确的辩证结果,从而指导治疗。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中医关于“咳嗽”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咳嗽”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咳嗽”的辨证要点
一、辨外感与内伤
1.外感咳嗽
多为新病,病程短,常突然发生,病势急,常伴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全身酸痛等肺卫表证,一般属于邪实
2.内伤咳嗽
多为久病,病程长,常反复发作,病势缓,可伴有其他脏腑兼证,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二、辨咳嗽的特征
1.咳声高亢激扬者多属实证,咳声低弱无力者多属虚证。

病势急骤而病程短暂者多为实证,病势缓慢而病程较长者多为虚证。

2.咳嗽时作,白昼明显,鼻塞声重者,多为外感咳嗽;咳嗽连声重浊,晨起时阵发性加剧,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咳嗽或痰热咳嗽。

3.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较剧烈,持续不断,伴有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三、辨痰的特征
1.寒
痰的颜色为白,性质为清稀,痰量多,气味无。

2.热
痰的颜色为黄,性质为黏稠,痰量多或少,气味腥。

3.湿
痰的颜色为白,性质为稠厚,痰量多,气味甜。

4.燥
痰的颜色为白或黄,性质为粘连成丝,痰量少,气味无。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咳嗽的病因。

临床上,咳嗽属于多发病症。

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临床医生经常会面对诊断难、治疗难的患者,尤其是慢性咳嗽患者。

我们能见到很多咳嗽病人,吃了很多药,做了很多检查,最后还是没有结果,没有疗效,甚至加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原庆从中医角度来讲,引起咳嗽的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

外感,六淫、疫疠之邪都能致咳;内伤,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当然肺失宣降是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有可能是五脏六腑功能的失调。

咳嗽的辨证。

咳嗽的辨证无非是辨表里、寒热、虚实。

《诊断学》书中条分缕析详细得很,我只简单说说临床上需要注意的几点。

辨表里,有一部分很好辨,患者有明显的恶寒、发热、脉浮、苔不多等,即为表证,否则多为里证。

但很多时候表证、里证都有,这不好辨,特别是要辨出有几分表证几分里证,更难。

有时没有任何表证的表现,但单治里证,效果不好,而治疗时转向治表,或加几味表药,疗效反而上去了,这是通过疗效来辅助辨证。

还有就是通过时间及病程的长短来判定也是很重要的。

如刚起病,我们在辨为里证时免不了加几味表药,临床上发现这样做也挺好,加比不加强。

辨寒热,对于急性咳嗽来说最好辨,口干、舌燥、咽干、咯痰黄稠、大便干、小便赤、舌质红等等,很容易就辨出热了。

如果见到的症状与这些相反,就辨出寒了。

难在辨寒热都有,临床上辨证不清时,往往是寒热并见的情况,因此用药时也需要寒热并用。

对于慢性咳嗽来说,辨寒热没那么简单,一般说痰白属寒,痰黄属热,这适用于急性咳嗽,对慢性咳嗽基本不管用。

很多寒性咳嗽的病人偏偏吐得是黄痰。

对于慢性咳嗽,痰的稀和稠比黄和白对辨寒热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痰稀多寒,痰稠多热。

思考慢性咳嗽患者,为什么病变处会形成一个长期病灶,肯定与他自身的正气虚馁有关系,这种虚馁多是阳气不足,或全身的、或局部的。

而局部邪气长时间滞留,又很容易、甚至是必然化热,这时前面是虚寒,后面是实热,对治疗的要求相对就较高了。

辨虚实,急性咳嗽不存在这个问题,慢性咳嗽往往虚实并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咳嗽
脉辨咳嗽所因。

浮风紧寒。

数热细湿。

房劳虚涩。

右关濡者。

饮食伤脾。

左关弦短。

疲极肝衰。

浮短肺伤。

法当咳嗽。

五脏之嗽。

各视本部。

浮紧虚寒。

沉数实热。

洪滑多痰。

弦涩少血。

形盛脉细。

不足以息。

沉小伏匿。

皆是死脉。

惟有浮大而嗽者生。

夫咳谓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

嗽谓有痰。

脾湿动而生痰。

咳嗽者。

因伤肺气。

而动脾湿也。

病本须分六气五脏之殊。

而其要皆主于肺。

盖肺主气而声出也。

戴云。

因风寒者。

鼻塞声重恶寒者是也。

因火者有声痰少面赤者是也。

因劳者盗汗出。

兼痰者多作恶热。

肺胀者动则喘满。

气急息重。

痰者。

嗽动便有痰声。

痰出嗽止。

五者大概耳。

亦当明其是否也。

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新病风寒则散之。

火热则清之。

痰涎则化之。

湿热则泻之。

久病便属虚属郁。

气虚则补气。

血虚则补血。

兼郁则开郁。

滋之润之。

敛之降之。

则治虚之法也。

一论四时感冒。

发热头痛。

咳嗽声重。

涕唾稠粘。

中脘痞满。

呕吐痰水。

宽中快膈。

不致伤脾。

此药大解肌热。

将欲成劳。

痰嗽喘热并效用。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

河间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

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脾湿者,秋伤于湿,积于脾也。

故《内经》又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大抵素秋之气宜清肃,反动之,气必上冲而为咳,甚则动于脾湿,发而为痰焉。

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咳嗽。

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为患不同,宜随证而治之。

是故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

夫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必以顺气为主。

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气汤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浓朴汤疏导之。

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小青龙汤加杏仁。

此治法之大要也,学人不可不知。

咳为气逆。

嗽为有痰。

内伤外感之因甚多。

确不离乎肺脏为患也。

若因于风者。

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

辛温散之。

因于暑者。

为熏蒸之气。

清肃必伤。

当与微辛微凉。

苦降淡渗。

俾上焦蒙昧之邪。

下移出腑而后已。

若因于湿者。

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

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

若因秋燥。

则嘉言喻氏之议最精。

若因于火者。

即温热之邪。

亦以甘寒为主。

但温热犹有用苦辛之法。

非比秋燥而绝不用之也。

至于内因为病。

不可不逐一分之。

有刚亢之威。

木扣而金鸣者。

当清金制木。

佐以柔肝入络。

若土虚而不生金。

真气无所禀摄者。

有甘凉甘温二法。

合乎阴土阳土以配刚柔为用也。

又因水虚而痰泛。

元海竭而诸气上冲者。

则有金水双收。

阴阳并补之治。

或大剂滋填镇摄。

葆固先天一元精。

至于饮邪窃发。

亦能致嗽。

另有专门。

兼参可也。

以上诸法。

皆先生临证权衡之治。

非具慧心手眼。

能如是乎。

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亚健康问题的小知识?敬请关注京朋名汇老中医堂相关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