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中国部分

合集下载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教育学之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校萌芽的传说(一)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活动:身教、言传)(二)学校的萌芽(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原因:①教育的分化;②文字的产生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特点: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重视道德教育,明人伦是核心(二)国学与乡学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

(三)大学与小学天子的大学:辟雍、东序、成均、瞽(谷)宗、上痒。

诸侯的大学:泮宫(四)家庭教育教以初步的礼仪。

7岁开始男女有别。

三、“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心是礼、乐。

“六艺”起源于夏代。

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识;既重传统文化,又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戒备;既重礼仪规范,又要重内心情感修养。

第二章私人讲学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一)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废(天下动乱、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2.学术的扩散与下移3.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二)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1.私学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三)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二、齐国的稷下学宫(一)稷下学宫的性质:1.是一所有官家举办而由四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二)稷下学宫的特点:★1.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2.不治而议论。

3.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4.学无常师。

5.管理规范(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

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22
四、论道德教育
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核心。他是 董仲舒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刑法为辅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道德的基本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
五常(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3)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在把握不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个人的
主观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4. 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的隐效性,因为教育的社会效应是 间接的,它是那些直接产生效益的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30
四、教育的培养目标(“鸿儒”)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⑵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在长 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的学生)50人。 ⑶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5
由地方(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 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录用为官。
始于汉文帝,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重视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国举孝廉,成为固定 的选士制度。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分为五个层次 文吏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王充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 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 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31
五、教育内容 (一)诸子百家学说 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文
化知识都应当学习 (二)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要从
11
⑷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定的儒 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 程。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文教政策:一个国家对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水平和重心。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夏朝:以“射”造士重视军事教育。

弓箭是当时战争中主要的武器装备之一,培养擅射的武士是统治者的要务。

教育便具有此项特点二、商朝:以“乐”造士《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

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

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殷人尊崇鬼神,领导人民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重刑罚而轻视奖赏,尊严而不亲和。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放荡不安分,好胜而没有廉耻之心。

周人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亲近人并且忠厚待人,用爵位等来对人进行赏罚,亲和而不尊严。

这给人民造成的弊端就是贪利取巧,重文饰不知羞愧,相互残害而不知道事理。

”三、西周:以“礼”造士这种文教政要求为国家培养通晓并遵守礼仪的官员。

这可视为中国“文官政治”的开端。

礼:《说文解字》有言,”礼,覆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依此可知,它实指祭神的仪式和心态,其引申意为敬意、敬礼或礼貌。

周朝对礼赋予了“敬德保民”的新内涵。

西周的以“礼”造士为孔子所倡扬,更为西汉之后的历代帝王所借用,从而形成了“重教兴学”的传统,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重德轻智”的基调。

四、春秋战国:“礼”文“戎”实所谓“礼文”,继续打着礼的旗号,以礼相标榜,以礼为文饰。

所谓戎实,则是以军事力量的积累作为实际的、潜隐的考量。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但历史惯性决定,西周重礼的传统难以断然割裂。

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而兴养士之风。

官学教育耗财多而收效慢,故大多数统治者均不修官学,而讲财力倾斜于军备。

除以礼示人外,还重视礼在教化中的功用。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1、书同文:统一文字工作;行同伦:匡正异风异俗;2、设三老以掌教化;3、禁游宦;4、禁私学,焚书坑儒;5、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二、汉代:独尊儒术1、设五经博士;2、兴太学;3、以儒术取士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一、尊崇儒学二、玄学的滥觞玄学的思辨哲学,直承老子,而其人生观、教育观,则多取法于庄子。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中国教育史 第十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二部分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 育观念的引入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一)教会教育是什么
教会教育,狭义上即教会学校教育。 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由基督教会设立和管
辖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
辞、文法、辩证法。“四学”: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其各个
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一、教会教育的形成
中宝科学知识、下宝文学艺术)
5、主张办新式学校,赞赏西方教育制度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已显露“衰 世”的景象,列强的炮火更加剧了清朝统 治的危机。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一 批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从训诂考据的圈
子中挣脱出来,开一代教育改革之风。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
(一)龚自珍改良教育主张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一)宗教课
1、学《圣经》及各种宗教书籍、教义 2、参加宗教仪式和集会 3、参加教会组织的传教活动
4、诱迫学生信教
三、教会学校的教学
(二)传统中国经学课
开设传统经学课原本是为了培养学生 基本的中文能力,后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将 宗教奴化教育与旧的封建礼教相结合,这 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的体 现。
(1)师夷: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军事技术的 长处,不仅主张购买西洋船炮,更强调引进先进 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2)制夷: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四、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为手段,制夷为目的,限定性强,不 涉及中国自身的变革 (2)与传统儒家“以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 的观点 相对立,思想史上划时代意义 (3)近代教育改革观念上的先导
三、留学教育
(一)幼童留美
1、洋务派主持 2、倡导者容闳
三、留学教育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中国教育史(近代与现代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教育史内容

中国教育史内容

六艺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主要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它包括多方面教育因素:集中式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也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佳偶,形成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代以后把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是施德政的基本手段。

2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3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为教育目的。

4以六艺作为教学内容。

5总结了兴致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7提出树立教师的典范。

一、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1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学术下移。

2提出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3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丰富了教材建设,奠定儒家经典基础。

4提出学而优则仕,为古代封建官僚体系准备条件。

5重视德育教育,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总结佳偶实践经验,都提出许多教育学原理方法,教育学规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历史影响,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为古代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二、有教无类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并指导教育实践,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本来意思是无论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实施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满足了平民入学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广泛的接受学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

墨子;三、孟子的观点孟子从性善论和施仁政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是的民心,而得民心是施行仁政的关键,最有效措施。

教育对人作用是求放心,每个人虽具有先天的善端,但由于环境诱惑和自身不够努力,可能会失掉善端,教育就在于找回本性,保存和发扬善端。

教育目的:明人伦。

四、大学大学明确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从低到高,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达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中国教育史第四章

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改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西晋在继续兴办太学之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

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国子学的设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国子学的设置,使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性更明显。

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文帝当政的元嘉时期,官学教育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文帝征召名儒,先后设立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四馆并列,各就其专业招收学生进行教学、研究。

泰始六年(470年),宋明帝以国学既废,诏立总明观(亦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每科置博士。

总明观并不是纯粹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总明观的四科虽与元嘉时期的四馆分科相同,但它以总明观作为总的领导机构,在管理上更加完善,也使原来四个单科性质的大学发展成在多科性大学中实行分科教授的制度。

三、北魏的中央官学北魏明元帝时(409—423年)改国子学为中书学,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

中书学名称是北魏的特创,太和十年(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为强调皇族的教育,北魏还建起了黄宗学。

黄宗学亦为北魏首创。

附:泰始:????(265年十二月-274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

这也是西晋的第一个年号。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鲜卑族人。

拓跋嗣文武双全,在位期间,勤政爱民,拓展疆土,励精图治,在北魏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隋唐时期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文教政策和调整,文教政策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的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和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书院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五节 孔子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杨贤江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
书同文 行同伦 设三老以掌教化 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一)汉初的“无为而治”
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挟书律”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董仲舒
汉代最负盛名的儒学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封建时代文教政策的总设计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政府任命书院的教师 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生徒的去向 设置书院学田
特点
数量上大发展 丧失了书院“淡薄名利、志在修身问学”
的初衷
五、明代书院的起落
发展状况:沉寂——勃兴——禁毁 东林书院
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立五经博士 开设太学 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秦汉文教政策的比较
以暴力为保障的——“禁”
统一思想 巩固专制
以功名利禄为诱饵的——“尊”
独尊儒术对教育的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文教政策
儒学受各种思潮的冲击日渐衰微
四、隋唐重振儒术、兼崇佛道的文教政 策
重振儒术
兼崇佛道
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儒家:要求人们安于现状,遵守既定的三纲五常, 成为统治阶级需要的良臣顺民
贡献
教育过程与政治有所分离,教育内容与生 活有所联系
扩大了教育的对象 有利于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总结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书院
书院是集藏书、教育、学术研
究为一体的机构,与官学、私 学共同支撑起我国古代的传统 学校教育体系
内容提要
书院的渊源 书院的产生 封建社会各朝代的书院发展状况 书院的管理特点 书院的教学特点
佛教:以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为依据,以升西天 为诱饵,要求人们行善弃恶,忍受现世的苦难, 追求来世的幸福
道教:以长生不老,羽化成仙为目的,要求人们 学道修炼
五、宋代的崇文重儒的文教政策
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庆历兴学(范仲淹) 熙宁兴学(王安石) 崇宁兴学(蔡京)
奴隶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级
学在官府
学在四方
自政教由合办一学、自由就学政教分设
自有身由份讲限学制 、自由竞争自由受教
官师合一
官师分离
无思想自由
百家争鸣
六艺
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固定
不固定
统一规格
多种特色
(四)私学的历史意义及贡献
意义
打破学术官守,使学术下移到民间 私学产生后才有了独立的教育机构 出现了取士和养士并行的双轨制
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中外教育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书院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 第五节 孔子
复习回顾
中外教育史的分期 名词解释
挟书令 五经 理学
一、书院的渊源
两汉时期的“精舍” 佛教禅林的,正式出现于五代
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
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书院由私人藏书之 地向开放式的教学研究机构转型
三、宋代的书院
(一)北宋书院的兴起
宋初重取士轻养士,书院得以发展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成均之学 虞痒之学
一、中国古代的官学
奴隶社会官学制度的建立 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 地方官学 专业学校
(一)奴隶社会官学制度的建立
夏、商的官学
痒、序、瞽宗
西周奴隶制极盛时期的官学
完备的学校制度 以“六艺”为基本教学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
学在官府
(一)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政治上的变化 生产工具的改进 文化下移
(二)私学的办学和教学方式
个人的私家传授 学生自由求学,大师“有教无类”
(三)私学的特点
经济基础 社会阶级基础 学术特点 机构特点 入学限制 教师 思想自由 教学内容 施教场所 培养人才的目标
官学
私学
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生
理学思想的产
六、元代尊崇理学的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 推崇理学
七、明朝“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 本”的文教政策
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删减《孟子》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八、清朝“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 文教政策
三、宋代的书院
(二)南宋书院传统的开创
书院的大发展时期 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国书院发展史
上的纲领性学规
三、宋代的书院
宋朝书院的特点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 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
繁荣 书院官学化倾向已经出现
四、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政策:保护、提倡、加强控制
(二)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
太学的设立 太学的教师和学生 太学的教学与考试 太学生的干预政治
(三)地方官学
地方学校
中国古代按照地方行政区划所办的学校
(四)古代的专业学校
教育、研究、行政三为一体 课程设置宽广 兴衰无常
二、中国古代的私学
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私学的办学和教学方式 私学的特点(与官学比较) 私学的历史意义
秦始皇禁止私学、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
影响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
内容提要
古代学校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官学 中国古代的私学
古代学校的产生
(一)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有人来学、有人来教 有的可学、有的可教
古代学校的产生
(二)最早的学校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