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荀子的思想

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以大儒为培养目标他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和大儒

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论教师——最早提倡尊师

他认为教师具备的四个条件

1要有尊严和威信,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要能循序渐进,颂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

墨家的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他把教育看成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与表现。他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影响下的改变和形成。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所以人人应该接受和学习教育。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

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是与生俱来的,人所要做的不是增长知识,而是以自己智力所能理解的来保持其智力所不能理解的,即不强求知识,一切应顺应自然。

道家人法自然,主张培养能体会自然之道的圣人,主张以自然天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完全听凭自然,对于传统文化也持反对态度,强调绝学无忧。

2逍遥的人格理想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法家的教育思想——绝对的性恶论

人性利己说:表现:1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2人性有趋利避害的特点3人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尽力满足自己的欲望

教育论著

《中庸》——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

论述的主要问题

1性与教,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扬就要靠教育

2中庸:最大限度的妥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

4提出了两条教育途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一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它主要论述教育问题的实施,偏重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学制与学年

提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把大学教育年限分为两段,五级,九年。这是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

豫时孙摩——豫指预防,时是及时,孙是按顺序,不越级

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文教政策确立的影响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促成了教育政治伦理化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为博士设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成立。

郡国学是地方官学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文翁兴办。

鸿都门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是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

汉代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孝廉(主要科目)、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兵法、阴阳差异、童子。

董仲舒的主要教育思想

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表现的是熹平石经

三大文教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兴学士以养士(兴教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选拔有贤德的人才,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为了改变人才短缺的局面)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意义:对于巩固统一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有一定进步意义。

论人性教育与作用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人性之中有仁气,有利于发展封建社会的道德因素,是主导方面,而贪气是从属方面。教育的作用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谢之性,中民之性的人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王充的教育实践——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论衡》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主张问难

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贯通

关于教育作用

他充分肯定了教育和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提出了国家和社会应该保障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他认为,人的善额关键在教育;教育可以使人变善,使中人定型,也可使善人变恶,同时环境对人的影响极大。

名言: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沙入缁,不练自黑。

培养目标:五个等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培养目标第一是鸿儒,其次是文人,首次明确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伦理人才。

论学习

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学习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

学习效果——效验

学习方法——问难与距师

西晋的教育制度的特征是国子学的设立。国子学的创办,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与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也使传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格局。

南朝宋的四馆

儒学馆,史学馆,玄学馆,文学馆

宋明帝设立总明观,置祭酒,分设儒,道,文,史四科。总明观不是单纯的教学机构,而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

隋唐时期

隋文帝设置国子监,内设祭酒,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唐代的学制分为官学与私学两部分,管学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二者是递升关系不是统属关系。

中央设有六学和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

地方官学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唐代的两种特殊教育机构,玄学和集贤书院。

私学发展的原因

1政府提倡2 太平年代,人们渴求文化3 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

4 办学形式灵活,私学发展具有活力

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 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 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5学校类型多样化

6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7重视医学教育

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产生。

科举考试的程序

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基本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

考试科目:常科和特科。常科包括秀才,进士,明经,明字,明法,明算

特科包括一史,三礼,道举,武举。

科举的考试方法:帖经(相当与填空题),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

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制度。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成为人们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合理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消极:1国家只重视科举,而忽略了学校教育2科举制有极大地欺骗性,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颜之推——最博学而有思想的学者

写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论士大夫教育

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治国人才

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仁义是德育的最终目的。他还提倡士大夫应该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不过仅限于认识上的重视,不是亲自去耕作。

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

家教的主要内容是言语教育,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

教育原则和方法为严慈相济。同时注意: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

韩愈的思想

性三品说是韩愈提出的

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韩愈主张以儒道治天下,先通过教育向广大百姓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再用刑罚加以控制,同时还要统治者以德治天下。

他建议统治者效法孟轲,以培养合格官吏。教育的任务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他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

他也重视选拔人才,呼吁统治者爱惜人才,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

韩愈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师道思想。

中唐时期以儒家思想卫道士自居的思想家是韩愈。

宋神宗将科举改为三年一试,从宋代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朝时期进入鼎盛时期,明代正式将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

宋代兴文教政策的表现:1是重视科举,重用文人2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3 尊孔崇儒,辅之佛道4 理学,书院,私学兴盛。

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范仲淹主持,运用苏湖教法

熙宁兴学——王安石主持,创立三舍法

崇宁兴学——蔡京发起,作用最大

三舍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将上舍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也有影响。

苏湖教法

由胡瑗创立,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而且开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

六等黜陟法

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监生历事

是明朝国子监的一种教学实习制度。

书院

书院始于唐朝,有两种,一种是中央藏书机构,一种是个人读书治学之所。

书院作为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私学最高级的表现形式,实行山长负责制。书院的宗旨是以发扬学术为重,以探明圣贤之学为真旨。

宋初出现六大书院: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崇阳,茅山。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

主要内容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东林书院(明朝,影响广,众望高)——密切关注社会政治

诂经精舍、学海堂——(阮元所创,清朝)

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重视藏书,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书院有私办,公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

书院的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关的主要标志。

书院的教学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见于书院所制定的学规或教约,即《白鹿洞书院揭示》书院逐渐出现官学化的倾向。

蒙学教材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史籀篇》。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

以识字为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伦理道德教材: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吕本中的童蒙训,李毓秀的弟子规。

综合知识类:龙文鞭影,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幼学琼林

诗歌类:千家诗,训蒙诗,小学诗礼

朱熹的教育思想

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

论大学和小学教育

小学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亲自制定《童蒙须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读书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格物致知而无所不尽其道。十五岁入大学。

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王守仁的思想

论儿童教育

他认为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来取代督,责,罚的传统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应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

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动静搭配,体脑交叉

随人分限所及原则:对不同的人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一个人,意指循序渐进。

升舍制度是宋代创立的

在苏湖教法分斋教学中,仍然注重传统经学学习的是经义斋。

黄宗羲提出了近代民主色彩的教育思想——公其事非于学校

提出取士八法

颜元的思想——漳南书院

注重培养实用人才:1 培养实德实才的经济臣

2 培养百职,实才

六斋与实学的教育内容

实学

提倡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三物,六府

三事:正德,利用,厚生

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府:金,木,水,火,土,谷

他把漳南书院分为六斋,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涵的最明确,有力的说明。

习行是颜元提出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教会学校

1839年,中国第一所西式学校马礼逊学堂在澳门正式成立,开创了教会在华办学的先声。这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

洋务学堂

特点:造就各项洋务事业所需要的人才;教学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组织上,制定分年课程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

京师同文馆

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这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

学院的宗旨是习学洋技,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

它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于企业中,旨在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为近代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

留欧学生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重要骨干。

中体西用思想

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

张之洞——《劝学篇》

1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位置。

2还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倡导留学教育,制定学制,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师资。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首先,它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

其次,可以较为充分的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

再次,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

最后,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延缓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

清朝时,成为当时支配学术界、教育界的一种潮流是考据学。

兴办学堂(维新派)——最早是万木草堂

办学宗旨: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

教育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京师大学堂既是实行教育的机构,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既说明建立自己高等教育机构已经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

京师大学堂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学生入学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定,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制订提供了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一个新起点。

京师大学堂所开创的统辖各省学堂的规章制度适应了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作用。

京师大学堂所确立的师法日本的办学方针影响了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他把教育事业当作进行政治改良,救亡图存,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善恶,所以必须兴办教育,开办新的学堂。

他提出改革的措施:1 废八股,改革策论2 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3 为了更快更有效的学习西学,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

《大同书》的教育思想

康有为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

完整的教育体系

人本院(胎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育婴院和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人生的关键期),大学院(以开智为主)。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教育的作用在于开民智,继而伸民权,把开民智和伸民权联系在一起,为兴民权而开民智,认为权生于智。开民智是国富民强的第一要义。

2 培养新民

3论学制——梁启超主张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梁启超是中国最早系统介绍和提倡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来制定学制的人。

4论师范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设立师范学校的人,也是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的形式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人。

他鲜明的提出:欲改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要义。

他希望通过广设师范学校,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一批在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上都符合维新要求的新教师,推动维新教育活动的全面展开。

5 论女子教育

1898年,梁启超积极参与中国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的筹办,以实际行动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国势的强弱,中国要由弱变强就要发展女子教育,破除女子缠足的陋习给女子自由。

6论儿童教育

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幼学》

他十分赞赏西方儿童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学习要循序渐进。

教育内容要该丰富多彩,要合乎儿童年龄特征,改进教学方法。

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育,学习西方新教育的进步性。

严复的教育思想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真正的西学,要包括西方的民主、政体、科学,他明确肯定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壬寅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的系统的学校制度,《钦定学堂章程》,由张百熙拟定。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并首次得到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1905年,清朝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行政机关,以后将国子监并入学部。1906年,学部正式规定了明确的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学用结合,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王国维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四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庚款兴学与留学教育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在维新运动时期颁布的,科举考试是在清末新政时期终结的。

《京师大学堂》规定的大学的办学宗是中体西用。

近代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是梁启超。

1912年,颁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1913年,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称“壬子癸丑学制”,也称“1912——1913年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作为民国的第一个学制,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

壬子癸丑学制的优越性

缩短了学制年限,有利于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

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

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在课程的改革上,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完全人格”或“养成健全之人格”。

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它是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

1 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2 调整系科结构,改革教学制度

3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教授治校

教育独立思想——他实行大学区制

经费独立,行政独立,思想独立,内容独立,以传教为主的人,不能参与教育事业

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

平民教育思潮

1923年前后,资产阶级平民运动达到高潮,这一运动的中心人物是晏阳初,陶行知。1923年,他们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由晏阳初任总干事,向全国推行平民教育。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的基本内涵: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的求学精神,以消除体脑的差异。

职业教育思潮

其基本内涵: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

1917年,以黄炎培为首的一批人组织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杜威是第一个将教育与实用主义哲学联系起来的人物,他的教育理论往往被称为“实用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信条有“教育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勤工俭学思潮

发端于1912年,目的是大兴苦学之风,采取“以工兼学”的办学方法,以华工为主要对象。1916年,蔡元培等人在巴黎组织了“华法教育会”。

科学教育思潮

1914年,任鸿隽与赵元任等在美国成立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入各项社会事业。其基本内涵:“物质之上知识”的传授,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

科学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

1 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倡导以科学内容尤其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渗透、充实教育。

2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

3 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者,将科学的方法理解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科学教育运动的主要表现:科学的教育化,教育的科学化。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

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的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和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延存国脉。

2教育是国家的任务,教育设施应完全由国家负责经营、办理,国家对教育不能采取放任态度。

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最早传入中国的教学法是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的主要表现:

1 重视实验心理学研究

2 普遍设立实验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的附中

3 开展教学方法的实验

4 实验课程趋于完备

收回教育权运动

1925年前后,收回教育权运动达到高潮。

1925年11月,颁布了《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这是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最大的实际性成果。

影响:狠狠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进展。

虽然是近代教育战线反帝斗争的一次胜利,但并没有完全收回教育权,教会学校仍然不受中国政府的管辖。

1922年“新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

1922年学制的特点:

1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2 缩短了小学年限,确立了幼儿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

3 中学的年限延长。

4 职业教育渗透到普通教育中。

5 师范教育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

6 取消大学预科有利于大学进行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

蔡元培北大改革,成立的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是评议会。

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是道德教育。

1926年,国民革命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提出“党化教育”的口号。

1928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决定以“三民主义教育”替代“党化教育”。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内容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主革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27年6月,国民党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地方试行大学区。10月,中华民国大学院成立,蔡元培为首任大学院院长。

目的是促进教育与学术的结合,实现教育行政机构的学术化。

戊辰学制

1928年,蔡元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未正式公布

学校西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

训育制度:目的是为了实施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大多数强调的是封建的思想道德观点,是倒退的。

1914年,在上海成立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蒋介石为会长,总会设在上海。

中学毕业会考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1933年,废除《暂行规定》,取消小学生毕业会考。

根据时局需要,对1922年新学制加以局部变通而制定的学制是戊辰学制。

苏维埃文化教育方针——1931年

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阐明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性质。教育方针政策

抗战教育政策,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政策,民办公助政策。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干部学校有:中国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

抗大——1937年更名,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教育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宗旨: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

学风: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工作,边战斗,在战争的第一线学习、锻炼。

教学方法

启发式——由具体到抽象,突出重点,注意相互联系

研究式——集体讨论,教员只是从旁指导

实验式——较少的课堂讲授,多实地操作,培养随机应变能力

“活”的考试——教员拟定考题,学员互阅试卷

群众教育——以成人教育为重心

成人教育的形式:冬学,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以及剧团,俱乐部等。

冬学和民校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

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表现:1 解放区迅速扩大,大量的学校需要接管,大批的学生和教师需要妥善安置,需要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

2 解放区的原有大学需要进一步正规化

3 创办新大学,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工学院,沈阳医科大学,东北大学,东北行政大学,延边大学。

杨贤江——《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

“全人生指导”思想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

作用:职业教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育则是延续社会发展的条件,职业既有对谋生和对群众服务的作用,又是适应社会、人的发展差异的需要。它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

教育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方针:社会化和科学化

教学原则:知行结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晏阳初——化农民与农民化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陈鹤琴——活教育,五指活动,活教学

他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鼓楼幼稚园。

要做好现代中国人,五方面要求

1 要有健全的身体

2要有建设的能力

3要有创造的能力

4要能够合作

5 要服务

活教学的四个步骤:

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

他最早创办的学校是晓庄学校。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中国教育史课程论文

论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专业颜静 2007010130 摘要:韩愈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师道”的论述。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师说》一文被世人公认为是韩愈最重要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构成了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性的产物,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韩愈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认真的研讨与大胆的借鉴。现代教育是指以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为宗旨的教育。它的目标已凸显出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等特征。这同时也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思想“性三品”《师说》 主要内容: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愈的文章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韩愈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韩愈作为一位正直而有抱负的文人,是主张儒家积极入世的观点的。他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问题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他在教育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事迹如下:在其做四门博士、国子祭酒期间不停地四处讲学,激励提携后学;在其任潮州刺史期间捐资助学,大力兴办乡校,促进了潮州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韩愈所留下来的教育论著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才与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都是具有建设性的观点。从其主要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把韩愈的教育思想大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 任何一个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都必然要涉及对人性的看法。韩愈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则是以其性三品说为其理论基础的。他总结、继承并发展儒家传统的人性观,创立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而已矣。”《原性》。就是说,人之性有上、中、下三个品级。上品人之性天生是善的,中品人之性可诱导之为善为恶,下品人之性始终归于恶。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善性。上品人只在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偏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偶尔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了善性。在这里,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

习题集锦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六经) 二、单项选择题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期末模拟试题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的原则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2.古代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时期建立的——。 3.封建礼教的“三纲”是——、——和——。 4.韩愈认为构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5.明清科举正式考试为三级,即——、——和——。 6.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 二、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艺 2.求放心 3.朱子读书法 4.京师大学堂 5.活教育 6.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何时开始的? 2.简述王夫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教育观点。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回答(20分)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填空均无先后次序规定) 1.《学记》 2.东汉(或汉代) 鸿都门学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乡试会试殿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8,1912年(或民国元年、壬子)学制1922年(或壬戌)学制 9.《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0.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二、解释 1.西周时的教学内容(1分),指礼、乐、射、御、书、数(2分,每错1项或次序颠倒扣0.5分)。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2分,每错1项扣0.5分,允许次序颠倒) ,2.(孟子1分)提出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分)。意思是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2分) 3…是朱熹(1分)的门人<1分)整理归纳出来的。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共3分,每条o.5分)。 4.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建立(1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1分)。 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 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1分),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辛亥革命 后,改为北京大学(1分)。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孙培青版)

中国教育史练习题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庠和成均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 (X )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 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填空题 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 诗__》、《__书_》、《_礼_》、《乐》、《_ 易_》、《_春秋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C)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 A 商代B夏代C西周D东周 (B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B《史籀篇》C《三字经》D《急就篇》 (C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D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B )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 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 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中国教育史》2015年春期末A卷及答案

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2015年春季学期 2013级小学教育本科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前7题每题1分,后5题每题2分,共17分)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 《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6.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代表。 7.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 8.孟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11.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2.晏阳初针对当时我国农村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问题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2.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 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2)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 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 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1)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2021年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欧阳光明(2021.03.07) 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场所,也是当时私学空前发展的一个标志,意味着封建制官学的萌芽。是春秋用士、养士发展而来,是有教师有学生、有教有学的教育机构,属官学和私学合营性质。 2、《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3、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不允许的人,都有可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学而优则仕 是孔子选拔人才的方针,是子夏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和选拔能治国安民的

贤能之士。为平民从政开辟了道路,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有利于封建官僚制的形成。 5、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6、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7、《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乐正克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以及教师及师生关系,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8、太学 太学的本义就是儒家经典中所说的大学,我国古代官立高等学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