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底层电影与电影的底层叙事

合集下载

电影叙事结构模式完整(共30张PPT)

电影叙事结构模式完整(共30张PPT)
• 交织式对比结构通过各种不同叙述线索的交织性对比来”讲述“故事,更接近人类自身历 史演进的本来面目
基本叙述特征
以时间线索上的交错性为主导,以事件的对比性张力为叙 述动力,追求对故事进程的深层观念内涵的开拓,结局往 往是开放的,给人留下某种思考和寓意。
图示结构——“观念型”模式
也”讲述“故事,但它更注重对不同人物、不同
更不作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对比、交织、复调式等)处理
• 既然以事件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以人物的主观感受或心理活动为叙述动力,那么这种叙述必 然促使叙事集中于对事件的外部运动形态的发展与变化的关注上
• 需要一个严整有序、线索明晰的叙述序列来贯穿整个本文 • 叙述时间上的单线展开,使这种结构的叙述进程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流程保持着某种契合性,
这里所说的四个独特的具体结构,实际上是影片内部的情节画面、剪辑等的结构组合关系,它们是作为影片总体 结构之下的具体结构环节而发挥叙述功用的。
五种叙事结构
1 因果式线性结构
2 回环式套层结构
3 缀合式团块结构
4 交织式对比结构
5 梦幻式复调结构
1 因果式线性结构

因果式线性结构
该结构模式主要以事件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 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时间展开,很少设置打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述,
能促使观众产生较大程度上的“幻象认同”
基本叙述特征
以时间线索上的顺序发展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 动力,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
图示结构——“故事型”模式
遵循一种戏剧性叙述惯例,事件之间的密切 因果关联,通过一个首尾相连、圆满完整的 时间序列过程得到逐次扩展和强化。 核心动力:故事性
• 不是以事件进程的因果关联为动力来结构故事,而是以对事件的不同层面、不同测度上的 反复叙述来凸现“叙述”本身的深层意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郝瑞瑞山西师范大学摘要: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的诞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本文选取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角度来解 读左翼电影,从三个方面来主要论述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从而尽可能的挖掘左翼电影底层叙事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20世纪30年代 左翼电影 底层叙事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152-0220世纪30年代,国内严峻的政治形式,为左翼文 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左翼文学活动与其说是一种文学思潮,不如说是一场以文学为手段的革命运动,它 以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的变化。

闻与左翼文学相伴的左翼电影运动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特色o 《暴日祸沪记》《十九路军抗日战史》等都充满了时代 的气息,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抗日情绪。

“左翼电影”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31年9月通 过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中,纲领指出要组织“电影研究会”,吸收进步的演员与技术人材, 以为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基础。

回这个纲领还明确左 翼戏剧电影运动的方向,为以后的左翼电影人指明了 出路并对左翼电影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左翼电影底层叙事的具体表现从1933年起,左翼电影人采用暴露性策略创作了大量直接表达阶级斗争或民族救亡的影片,左翼电 影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用揭露和批判的手法,通 过“底层叙事”的影像系列,将左翼话语中的底层意义符号化、图像化。

⑺这里所说的的“底层叙事”突破了 20 年代狭隘的电影话语呈现,将镜头对准广阔的社会现 实,聚集于农村农民、城市工人和贫民、小知识分子、 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尤其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工农兵 方向。

⑺(一)底层农民苦难生活的展示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遇 之中。

国内外被硝烟包围弥漫,民不聊生,并且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国际市场不公平竞争激烈,这些 因素都使中国的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左翼电影放弃了传统的工业化制作方式,以自然真实的风格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电影画面中出现了贫民窟、工人工厂、牢房囚犯等底层生活场景,用真实的画面展现了穷人的困境和不幸遭遇。

例如,苏联电影《妈妈》描绘了一位寡妇的痛苦经历,她的丈夫为了革命而去世,留下她和小儿子苟活。

生活贫困,政治环境不稳定,儿子因为被教育、隓名而死去。

影片表达了苦难和悲痛中顽强的红色信仰。

法国左翼电影《囚徒》则通过一个罪犯的故事,呈现了法国监狱的冷酷和罪犯之间的人道关怀。

影片表现了罪犯的残酷遭遇,与此相对应的是监狱官员的冷酷和无情,影片指出监狱体制的不人道性。

左翼电影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物质条件,还有道德层面的关注。

苏联的《炮火中的婚礼》通过一对新婚夫妇的故事,剖析了社会不公和普通人的不易。

男主角维尼安被动员入伍,无法回家参加新婚,最终受到敌人的荣誉击杀。

女主角的援助和等待也表现出了家庭的牺牲和责任。

以上几个例子传达了左翼电影在当时倡导的价值观:反对剥削、不公,促进社会进步,弘扬人类主义。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内心的情感,达成了观众和电影的心灵共鸣,左翼电影因此受到了强烈的追捧。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左翼电影讲述底层叙事的方式非常多样化。

通过不同的视角、立场、艺术表现形式等手段,叙述不同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虽然个别作品过于宣传和夸大,但左翼电影在当时的文化和政治语境中,具有反战、反压迫、揭露不公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

作为编剧和制片人,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了解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通过电影,呈现出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同时唤起观众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的关注,启发人们思考更好的社会改革之路。

新主旋律电影的底层叙事——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新主旋律电影的底层叙事——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

声屏世界2020/4改革开放过后,尤其是2000年好莱坞电影进军中国市场之后,主旋律电影为了迎合现代消费主义电影市场的需求,不再强调“意识劝说”和“文化规训”,而是以震撼的视听效果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又以极具感染力的英雄形象和动人心魄的故事激发观众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共鸣。

纵观近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史,不难发现《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建国大业》等展现中国历史事件与革命英雄的主旋律影片频频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为何这些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能获得如此高票房和好口碑,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当下主旋律电影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主旋律电影的诞生与发展主旋律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电影强调艺术性或者娱乐性,它主要是以弘扬时代语境下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传达正能量的文化理念为主要目标,以国家历史潮流中的历史事件或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现实主义故事为主要选材,进而激发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受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改革开放初期,片面的政治化一度让主旋律电影陷入困境,也极大地束缚了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开放性。

这时候的《小兵张嘎》《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等主旋律影片虽然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的“时代精神”与“革命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但极其的严肃和刻板的叙述模式带给大众只是宣教于表,并没有深化到观众的“民族灵魂”之中。

21世纪好莱坞进军中国商业市场,大陆票房大量被海外电影所收割,以至于中国政府和中大型电影公司发现挖掘电影本土化资源的重要性,也开始想法设法的进行商业电影模式的运作。

2003年,内地和香港签署的《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 )。

CEPA 的出现加快推进了大陆与香港在电影产业的合作关系,中国内地也开始学习香港电影民营工业的资本运作、产业策略以及宣发模式,主旋律电影在场面调度、视觉表达、声音设计以及叙事策略上也逐年发生变化。

中国早期电影的底层空间叙事研究

中国早期电影的底层空间叙事研究

2017年第21期20世纪初期以来,“移民”实际上成为知识分子或文艺工作者撰写文艺作品不可逾越的主题。

在早期电影中,导演不仅将审美触角由关注进城的农民转向城市失业者及那些低收入群体,而且也关注到那些城市底层的、处于城市边缘的小手工业者等弱势群体。

这些弱势群体与进城农民被统称为城市“底层空间”的“底层群体”。

所谓“底层空间”,即底层群体的生存空间。

这一概念在社会变更及城市化进程中内涵日渐丰富。

城/乡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关系,在人口流动及劳动力资源重组的过程中逐渐被消解,使城市空间和乡土空间此前的平行发展关系逐渐衍化为城市的独自“狂欢”。

城市空间不断向乡村延伸,而乡土空间不断被城市侵蚀,从而逐渐缩减直至呈现出衰败景象。

一、 早期电影底层空间叙事的重置电影底层空间实际上包括底层群体生存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及文化空间。

此三个空间以物质空间为基点,以精神空间的感知与体验为内容,进而引申至文化空间。

物质空间,主要指电影镜头下呈现底层群体生存的具象事物。

“观众在银幕画面中视觉感受到的内容都可以称为物质空间。

”[1]这些物质空间主要包括自然空间,亦包括人造空间,即大到世界万物、山川河流,小到家庭寓所,房中一隅。

物质空间的呈现是精神空间传达的基础。

这里所言的精神空间并非“乌托邦”的世外桃源,更非想象中的美好世界,而是从物质空间生发出的关于人物处境和心理活动的精神体验和情感波动。

影像中的物质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是多重感知和象征的精神载体,包括创造者所期待受众感知的精神情感,它超越物质表象和物理空间的束缚,向受众分享作为人物或角色的精神体验,使受众参与到情感调动或精神交流中。

无论是秀美的江南水乡,还是繁华的上海都市,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皆塑造着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意蕴。

早期影片《风云儿女》中主人公之间的关联便是从物理空间开始的。

空间已然成为叙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道具。

《风云儿女》中诗人辛白华对史夫人的爱慕则是从窗外的影子开始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电影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也是电影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左翼电影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的电影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左翼电影主要着眼于揭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反对社会不公正和不道德的现象,通过电影中所展现的底层叙事来传达这些主题。

下面将重点探讨这些电影中的底层叙事。

一、底层叙事的反抗主题左翼电影在表达底层叙事的同时,回应了社会中底层群体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抗。

底层叙事通过描绘贫困、疾病、暴力、歧视等现象,突出表现了社会中不公正的现实,呼吁人们对此进行反思和关注。

例如,由弗里德里希·维尔克执导的电影《人类悲剧》中,描绘了一个由工厂工人组成的底层群体受到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故事。

电影通过底层叙事揭示了工人受到的不公正对待,表达了对资本家阶级的不满和反抗意义。

因此,底层叙事在左翼电影中充满了反抗主题。

二、寻求身份和自我价值在底层叙事中,除了表达反抗意义之外,还突出表现了人物寻求自我身份和价值的主题。

这种主题解释了贫穷底层群体的动机和目的,使底层叙事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

例如,在《小城之春》中,一个贫困的具有音乐才能的少女由于社会的限制和刻板印象而难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底层叙事通过描绘这一现象的同时表达了少女对自己身份的寻求,呼吁人们尊重和认可每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和发展。

三、关注性别、种族和社会等多重身份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不仅仅是单一的阶级问题,而是关注多重身份和多样性问题,如性别、种族、社会等。

通过多元身份的呈现,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

例如,在美国的黑人电影中,底层叙事可以展现黑人对于白人主导社会的抗争和反抗,表现他们作为少数族裔的独特身份和困境。

在电影中,底层叙事可以全面展示黑人的经济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对黑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充分展现了社会中底层群体的生活和经历,呼吁人们关注和反抗社会不公正现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左翼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时期。

正是通过这些左翼电影,底层群体的生活、斗争和理想得到了深刻的刻画和表达。

在这些电影中,底层叙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劳动者、农民、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的描绘,呈现了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批判,同时也为这些底层群体发声,为他们争取权益。

左翼电影中的底层叙事通常以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方式展现出来。

它挑战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强调了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斗争。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底层人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揭示了他们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公。

比如《无产阶级的血与火》这部电影就通过一位农民的视角,展现了农村底层人民在土地问题上的斗争。

这种立场和叙事方式,使得电影在表现底层生活的也在思想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呼吁社会改革和底层人民的团结。

在左翼电影中,底层叙事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们对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和细致的描绘上。

这种描绘通常是对社会主流视角的挑战,它突破了传统的底层形象,展现了更为真实和多样化的底层生活。

比如《大地》这部电影通过对农民阶层的生活、劳动和斗争的描绘,使得农民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而非冷漠的社会边缘人。

这种细致的描写和立体的人物形象,使得底层人民在电影中呈现出了更多元的一面,引起了观众对底层生活的关注,也为底层人民争取了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也展现了底层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些电影往往通过对底层人民的斗争和牺牲来展现他们的坚定意志和正义之心。

比如《现代斯巴达的运动员》这部电影通过对工人运动的描绘,展现了工人们团结抵抗、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底层人民在电影中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正义的底层世界。

与此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还透露出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社会的改变希望。

这些电影通常通过对底层人民的理想和追求的描绘,表现了对社会未来的美好向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底层叙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左翼电影的黄金时期,许多电影制作人将目光投向了底层人民的生活。

这些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而闻名,成为左翼电影的重要代表作品。

在这些电影中,底层叙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以真实、深刻的方式展现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了他们的苦难、斗争和希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底层叙事的特点和意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的底层叙事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

这些电影往往以揭露社会不公和剥削为主题,通过展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斗争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的摆脱》(1932)讲述了一群工人为了自己的权益而进行斗争的故事,《大地》(1930)则描绘了中国农民对封建制度的反抗。

这些电影通过底层叙事向观众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了人们对社会正义的关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斗争精神。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的底层叙事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

这些电影往往选择普通人的生活为题材,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电影中所呈现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能够触动观众的内心。

《失业大道》(1933)展现了大萧条时期失业工人的生活困境,《乡村地主》(1937)则揭露了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的苦难。

这些电影通过底层叙事将社会问题具体化,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问题对普通人的影响,从而激发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电影中的底层叙事是左翼电影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种叙事方式通过展现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来实现社会批判、现实关怀和理想追求,为左翼电影注入了批判性、真实性和鼓舞性,成为左翼电影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底层叙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仍然能够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斗争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层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底层叙事
有人说,真正伟大的艺术是在底层的,底层的人民才能真正感受到时代转型期间的阵痛,他们的酸甜苦辣才具有最显著的时代特点,也有着艺术的深层底蕴。

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群,这些―直被挂在嘴边的弱势群体,这些人的生存与命运,也是电影艺术不该忽视的领域。

底层电影叙事不像传统电影中人物形象高大伟岸、叙述对象宏大宽泛、社会景象欣欣向荣,它一面怀着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向世人诉说底层人民窘迫的生活环境,一面发掘出被蒙蔽的社会一角缩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颠覆。

电影代替不了生活,但却能够感染生活,传递关爱与思考,也沉痛,也温情。

一、底层电影的命名
谈到底层电影的命名,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特殊的人群――“第六代”导演。

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电影界
不再热衷第五代电影,与此同时,被称为“第六代”的年轻导演们开始在中国影坛上崭露头角。

但是囿于当时各种政策制度、资金、技术等原因,“第六代”电影并未像想象中的
那样一炮而红。

令人遗憾的是,这类电影是在国外影视界得到了关注和肯定,继而才在国内形成了轩然大波。

于是,借着“第六代”电影发展的这股东风,人们对于底层电影的研
究愈加深入。

底层叙事从两个方面来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方面来说,正是因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导致很少有人关注到底层人民的生活,在这繁华的世间,底层人民发出的痛苦的呻吟早已被喧嚣掩没,所以底层电影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注,让世人正视他们的存在。

其次在文化背景方面,底层叙事这种历史悠久的独特的叙事方式,与电影结合后,打破了电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屏障,让我们跟随着电影镜头触摸到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群。

二、底层电影的叙事方式
底层电影制作者在叙事方式上也有了新选择,他们摒弃了宏大历史的叙事方式,不再矫饰那些主流权力话语,并且塑造真正的底层电影中的英雄人物。

底层电影用一种类似民谣般朴素平淡的方式讲述那些普通人的真正生活,在那里,没有令人啧啧称奇的传奇事迹和万人敬仰的盖世英雄,而是贴近观众的心理,让人产生悲悯的人文情怀。

(一)摒弃“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的意思是指叙事完整,“宏大叙事”在我国社会、历史根源深厚。

“宏大叙事”产生的文化根源在于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备受推崇,成为主流,其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此外,中国历代的统治
者为了把这样优秀的思想运用在自己对于国家的管理上培
养了一批精通儒家文化的学士们。

他们的将来不止是做官,在文学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

这些饱读儒家精粹的官吏们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显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以及关爱苍生的特点。

然而自90年代以来,许多文学家和批评家对“宏大叙事”多产生负面的评论,然而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那些像红色电影之类的主旋律电影依旧无法抛弃“宏大叙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即使就“宏大叙事”来说,并无好坏之说。

(二)漠视权力话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种被权力话语深深影响的对“电影”叙事本身的漠视态度,其电影制作方式与批判话语纵向疏离了“电影”叙事。

这其中有着一言难尽的玄妙,在这篇文章中不予深究,此文中的“权力话语”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三)抛弃英雄主题
英雄这种人物形象在底层电影种不复存在,主旋律电影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三观颇为正确,是这个社会中所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化身。

这些电影中塑造的英雄形象不仅代表着本身,还代表着在一个国家中处在基础地位或统治阶级,所以“英雄”肩负着十分有意义的责任。

三、底层叙事的内容
中国电影在底层叙事的内容上付出了许多努力,电影制作者把万人敬仰的英雄形象戏剧化地删除掉了,与之替代的是出身卑微的草芥人物,利用这种身处底层的小人物内心深处宝贵的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当这些底层人物面对金钱的诱惑、道德底线的挑战时,他们往往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来充实电影的故事情节,使底层电影在消费市场上具有卖点吸引观众的目光。

(一)追寻与怀疑
在根据贵州六盘水发生的一起杀人案改变的电影《人山人海》中,铁老大由于弟弟被蓄意谋杀而踏上了漫漫的追凶之路,他的追凶过程曲折坎坷,经历了许多令人心凉的事情,被人欺骗、背叛的经历让他在追凶路上苦苦挣扎,他一面怀着对追凶的坚定意志又一路上产生怀疑这种强烈的反差让
观众的心理跟着铁老大纠结、解脱。

这部电影中凸显了底层人物精神世界中对这个世界的疑问以及自我救赎。

(二)成长与迷惘
贾樟柯的电影《小武》中小武是一个以偷窃为生的窃贼,电影中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没有在他的小偷身份上大做文章,也没有在道德准则上对小武进行批判,而是真正意义上记录小武这个人在青春路上的成长。

电影通过记录小武的日常生活,见证了小武的所有追求和理想慢慢化为泡影,而此
时的小武也不知未来的路到底在哪里。

小武这个形象代表了。

一群从乡村里走向大城市的青年面对着无比巨大的城市不
知所措做了许多错事,浑浑噩噩地游走在城市边缘,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迁,而他们依旧迷茫,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依旧难以融入这个巨大的钢筋水泥城市。

他们的青春不像童话般那样积极向上,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世界中,他们面对着物质的诱惑以及生理上的欲望,却无法填补的痛苦。

观众们很容易看到这样一个迷失自我的青年痛苦的内心,从而对这样的一个群体给予关注。

四、底层叙事的结构
结构是在所塑造的人物的生活记事中选择出一定的情
节进行组合进而产生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从而抒发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他的比较自我的一种人生价值观。

在电影方面,叙事结构对于支撑起一部作品来说是框架一样的存在,是电影的主干和分支,有利于用外在形式将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表达出来。

事实上,电影的叙事结构大体上都是一致的,然而每一部具有自身特色的底层叙事电影都有其不同于常规电影的独特叙事结构。

(一)弱化情节的
散文结构
如今电影界所推出的体系列底层叙事电影,每一部都有其独到之处,导演们在非常规性叙事的行文方式上都花了许多心思,纷纷把自己的情感注入电影的叙事结构,使得导演
们所拍出的影片具有浓浓的艺术气质。

导演们运用散文结构进行叙事,这样虽然弱化了故事情节,电影的行文故事情节线索并不明确,但一定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这样也就印证了散文的中心思想――“形散而神不散”。

(二)寓意丰富的开放结构
中国式的底层电影并不会设置一个特定的结局给观众,开放式的结局更能让观众对影片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使得电影作品更加发人深省,也能让电影更加缤纷多彩,观众们可根据自身对电影的理解制订属于自己内心想法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观众对于电影的不满情绪。

开放结构与之前单一而死板的牵强的叙事结构相比,更人性化、更自然流畅。

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一样,开放结构给人_种独特的艺术观感,使影片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更有美学方面的品鉴意义。

五、底层叙事的意义
虽然中国底层叙事电影并无精美的制作,但是它能反映出真正的生活,其内在意义是不可比拟的。

中国底层叙事电影深入底层人物的内心,展现了底层特有的生活环境,反映出来各种社会问题,这对以后国产电影的发展方向有了深远的影响。

(一)聚焦、折射潜在的社会问题
随着底层问题逐渐浮出地表,人们对此问题给予了十分
热切的关注,社会及文化领域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人们在社会问题方面讨论得更加热烈和深入。

分等级的社会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不公平的,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所谓的底层即位于社会最下层的一部分群体,本身就意味着这个时代有了裂隙。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那些有着华丽包装外壳的拜金主义意义泛白的商业化电影着实令人失望,底层叙事电影的出现有力冲击了这些没有现实意义的电影。

导演别出心裁地以普通民众的视角看这个世界,直击观众内心。

正如“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直接触及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人物,触及人类的经验,总是为当代的问题去寻求答案,帮助人们理解产生那些社会问题的环境”所说,底层叙事电影将国产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二)商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关于一部电影的好坏之论,打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出现以来就一直争执不休,真正的好电影在理论上应该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三个性质的统一会让整部电影散发出不同寻常的迷人魅力。

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这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艺术性和审美性,电影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枯燥乏味。

没有思想性的电影只浮于现象表面,华丽的艺术手法的堆叠,只会让人眼花缭乱,让观众不知所云。

电影的票房和其艺术性的统一融合对于电影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意义。

结语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身份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方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将社会问题展现给民众,引起群众的关注和讨论。

一个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应该直面社会的黑暗之面,正如底层题材电影的出现,凸显了优秀电影人独到的观察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语境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国底层电影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给国内空白的现实主义电影区域补上了浓墨重彩的一比。

中国电影要实现现实主义深化和类型扩展,就一定要对底层电影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样有利于中国电影更好地发展,让中国电影百花齐放。

目前电影界对中国底层电影的研究还不算深入透彻,中国在底层电影的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