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路由协议实验设计报告

OSPF路由协议实验设计报告

20014010-02 陈果

设计目标

设计一个关于OSPF路由协议的实验,要求采用如下的拓扑:

设计要求

1.设计实验指导书,要求包括:实验目的、预备知识、实验环境、实验原

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思考题。

2.设计实验记录的内容和格式。

3.根据指导书中设计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回答

指导书中设计的思考题。

4.分析实验数据,解释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5.完成设计报告。

设计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

2.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份实验指导书,协同完成本小组的实验内容。

3.小组成员独立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安排

设计时间为两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设计并完成实验指导书,收集实验所需的路由器配置命令周一:了解设计内容、要求和环境,选举组长。

周二:搜集相关材料,讨论、分析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

周三:完成实验指导书,分析实验所需环境、设备配置内容。

周四:与指导老师讨论和修改实验指导书、实验环境和实验设备的配置内容。

周五:完成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准备工作。

第二周——实现并验证所设计的实验,完成设计报告,进行答辩

周一~周三:在指导老师和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实验内容,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

周四:分析设计过程和实验过程,完成并提交设计报告。

周五:答辩。

设计过程

确定目标

实验环境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小规模网络,且网络的拓扑比较简单(实际上就是线型拓扑),权衡各方面的因素,我们确定了三条实验目的:1、基本的OSPF 配置;2、分别在单区域与多区域中观察LSA的扩散过程;3、观察OSPF是如何应对链路状态发生改变的情况的。另外有一个可选的实验目的,即截获实际的OSPF报文并对其进行解码。后来的实验证明,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是可以完成以上实验目的的。

配置过程

实验环境中有5台CISCO 2600路由器,运行的操作系统是IOS 12.1。在配置过程中我们曾经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超级终端的速率设置不当,导致输出乱码。解决方法是指定速率为9600 bps。另外,通过超级终端的捕获功能将输出导入到文本文件中,非常有利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2、对IOS的模式不是很熟悉,因而常常出现某些特定命令无法执行的情况。

3、以前保存在路由器中的配置文件没有清除,因而干扰了本次实验的配置。解决方法是在特权模式下输入:

然后重新启动路由器:

4、在配置路由器串口的过程中忘记了指定时钟频率,导致串口的链路层协议不能启用。解决方法是在串口的DCE端指定时钟频率:

5、没有指定RID,即没有创建Loopback接口。结果导致了在此后的实验过程中,如果某个接口的IP地址恰恰被选择成为RID,当我们手工将其shutdown 之后,就会导致路由器的RID改变,从而引起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信息标识发生混乱。解决办法是为每台路由器创建Loopback接口。在我们的实验中,A、B、C、D、E的Loopback地址分别是1.1.1.1、1.1.1.2、1.1.1.3、1.1.1.4、1.1.1.5。

另外,对于OSPF数据包的截取,因为无法在串口上进行侦听,我们选择了A与C之间的以太网线路。将采用交叉双绞线连接更换成采用集线器连接,这样就可以通过PC的以太网卡来捕获数据。

配置路由器E所用到的命令如下:

接口标识:Fa0/0 接口类型:以太网

观察此接口状态的命令:

显示结果表明此接口已经启用:

接口标识:S0/0 接口类型:串口

观察此接口状态的命令:

显示结果表明此接口已经启用:

配置Loopback接口:

单区域测试

在实验中,我们采用debug命令来观察各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我们发现Router#debug ip ospf adj命令比Router#debug ip ospf events命令更有效,因为它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但是,debug命令会持续不断的刷屏,干扰正常的操作过程(可以通过und all来结束debug进程),而实际上,LSA的传播过程可以通过链路状态数据库和路由表来观察,因而我们没有将debug命令写入实验指导书中。

打开debug ip ospf adj 命令后,可以观察出两台路由器从发现邻居到建立邻接关系的过程。以路由器E为例:

打开debug命令:

启动ospf进程:

配置各个网络接口所在的区域(单一区域):

以太网接口所产生的信息:

以上信息反映了在以太网接口产生LSA,选举指定路由器和备份路由器的过程。由于路由器E所在的以太网只有一台路由器(它本身),因而其结果就是DR和BDR都为1.1.1.5。

串行接口所产生的信息:

此后收到的都是保持邻接状态的Hello报文。

以上信息反映了路由器E和路由器D发现对方并形成邻接关系的过程:首先通过Hello报文确认对方的存在,然后进行协商并指定主从路由器,再发送各自的链路状态信息,更新数据库,最后通过每隔10秒钟发送一次的hello报文维持两台路由器的联系。

显示此时的OSPF信息:

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在这台路由器上,为了防止网络状态改变频繁时占用大量CPU时间,将SPF算法的间隔设置为10秒钟。同时还可以看到,至OSPF 1进程运行以来,SPF算法一共执行了5次。

显示此时的邻居路由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路由器E已经发现了与它串口相连的邻居路由器1.1.1.4。

显示链路状态数据库:

对比其他各路由器可以发现,所有路由器上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是一致的。这正是单区域下OSPF的特征。

显示路由表:

以上的路由表是通过链路状态数据库通过SPF算法得出,与实际的网络情况完全符合。几乎在相同时刻,其他的路由器也得到了正确的路由表,可见OSPF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快速收敛了。

在192.168.248.2上进行连通性测试:

路由测试:

显示整个网络通信正常。

然后将D的S 0/0端口断开,观察E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发现其表项并未减少:

但是注意到被断开的链路所对应的年龄字段在不断增大(粗体部分)。观察E的路由表,发现已经更新了路由信息。后来发现,在链路断开的时候,E的路由信息就已经立即更新了,只不过被断开的链路的信息仍然保留在链路状态数据库中。因而观察链路状态改变有三种途径:debug命令的输出、链路状态数据库的age字段以及路由表。考虑到debug命令容易干扰正常的实验,因而在设计实验指导书的时候采用了后两种方法。

多区域测试

多区域的测试过程与单区域的大同小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之前曾经配置了单区域的OSPF进程,那么在配置多区域的OSPF之前一定要将以前的配置清除掉,否则会对多区域的配置产生干扰。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用erase命令清除所有配置,然后重新启动路由器。后来我们发现clear命令可以清除一个OSPF进程,而不会对路由器的接口配置产生影响。

在路由器E上配置多区域OSPF的过程如下:

启动OSPF进程:

配置区域: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虽然配置了多区域,但是任何一台路由器的链路发生改变之后,所有的路由器都可以感知到变化,LSA的扩散过程与单区域的OSPF并没有什么不同。后来才知道路由器在默认状态下是不进行链路聚合的,必须手工进行链路聚合。

在边界路由器进行链路聚合的命令如下(以路由器C为例):

进行链路聚合之后,路由器E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如下:

对比单区域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可以看出,多区域的链路状态数据库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数据库中只有本区域(这里是区域2)的链路状态信息,而不存在本区域之外的链路状态信息,而通往192.168.1.0、192.168.64.0、192.168.72.0的路由都聚合在RID为1.1.1.3的路由器上。

从E的路由表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其中的192.168.0.0就是被C聚合的路由。

将路由器B的Fa 0/0断开之后,路由器E的链路状态信息数据库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路由器E的路由表也没有发生改变。由此可以说明,区域外的链路状态的变化不会影响本区域的路由。

将路由器A的Fa 0/0断开之后,路由器E的链路状态信息数据库变为:

由于路由器A在主干区域内,因而其链路状态的变化可以被路由器E感知,然而此时的路由表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路由器E是不清楚区域2之外的链路状态细节的。

分区是OSPF的重要特征和优势。对区域路由进行聚合有利于建立层次化的网络,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局部的网络故障不会对整个网络造成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引起大规模的链路状态信息的扩散以及SPF算法的重新计算。以上的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报文分析

OSPF使用5种不同类型的分组:hello分组、数据库描述分组、链路状态请求分组、链路状态更新分组以及链路状态确认分组。下面以一个最常见的hello 分组进行分析:

这段数据是直接附在IP头之后的,各字段内容如下:

可见OSPF是一种不依赖TCP或UDP的协议,它有独立的确认机制和差错控制机制,还提供了一定的加密验证功能。

设计体会

OSPF协议是一种基本思想相对简单,但技术细节却十分复杂的协议,在短时间内演示其完整的运作机制是十分困难的。在翻阅OSPF文档的时候,发现其可选参数多达四十多个,而这些参数与OSPF的性能密切相关。幸运的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它们的默认值就足够了。

在我们的实验设计中,有意识的回避了实施起来相对困难的步骤。例如,OSPF 协议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收敛时间短,但是在我们的实验网络中OSPF的收敛是如此的迅速(只有几秒甚至几百毫秒),以至于无法进行精确测算,而只能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又如,采用洪泛法扩散链路状态信息也是OSPF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直接观测的方法(如sniffer软件或者debug命令)会产生大量难于分析和处理的数据,因而我们最终决定采用间接的方式,即从链路状态数据库和路由表的变化来了解链路状态信息的扩散过程。

在实验中可以发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例如,我们原以为配置多区域之后,单区域的设置就被覆盖了,结果并非如此,因而在显示链路状态数据库的时候,单区域和多区域的数据混在一起了。又如,原以为在设置多区域之后,路由器会自动进行链路聚合,但事实上链路聚合是需要手工完成的。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对实验指导书进行了多次修改。

整个实验设计需要多人的集体协作。没有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指导老师的帮助,本次实验设计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附件一

OSPF路由协议实验指导书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实验目的

1、掌握采用Cisco路由器建立、配置一个OSPF网络的方法;

2、比较在单区域与多区域中,LSA扩散范围以及路由表项的区别;

3、测试在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OSPF的运作机制;

4、了解实际的OSPF报文格式及其内容。(选作)

预备知识

1、OSPF路由协议的基本原理;

2、CISCO路由器命令行基本操作及OSPF协议相关配置命令。

实验环境

1、分组实验,每组5-7人。

2、网络拓扑:

多区域

3、网络设备:5台PC(预装终端模拟软件);5台CISCO 2600路由器;连

接线若干;集线器一台(可选)。

实验原理

OSPF是一个无类路由选择协议,采用多播和路由限时器的概念来发现和维持邻居路由器。OSPF在区域中扩散发送链路状态通告,直到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完全一致,然后通过Dijkstra算法产生一个无环路径图表。每台路由器都拥有无环路径图表的完全拷贝,因此可以快速收敛。其具体过程如下:

1、初始化时,OSPF通过所有的接口以多播地址224.0.0.5发送HELLO数据

包。在接收到HELLO数据包后,路由器会将此数据包与它自己的网络信

息进行验证;

2、数据包经过验证之后,两台路由器就建立了邻接关系;

3、每台路由器向新建的邻居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信息;

4、每台邻居路由器记录新收到的信息,再转发到所有邻居路由器;

5、所有路由器收到链路状态信息后,建立完全相同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并

由此产生无环路径图表。

6、通过无环路径图表更新路由表或转发数据库。

在本次实验中,实验者在PC上运行超级终端软件,通过TELNET协议登录到路由器上,完成配置OSPF的全部过程。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一、任务分配

一般应当保证一个人对一台路由器进行配置。工作站的配置工作不多,可由配置其相邻路由器的小组成员配置。

二、建立实验网络

1、按照拓扑图连接各路由器和工作站;

你所配置的路由器在拓扑图上的名称:______

2、通过串口登录到路由器;

选择的串口名称:______ 速率:______

3、配置路由器的各个接口;(请同时记录运行命令的模式,即系统提示符)

接口在拓扑图上的标识:______ 接口类型:______

选择此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IP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时钟频率(串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活此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此接口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结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结果表明此接口是否已激活______

接口在拓扑图上的标识:______ 接口类型:______

选择此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IP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时钟频率(串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激活此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此接口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结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结果表明此接口是否已激活______

4、创建并配置Loop back接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A与C所在的以太网中打开sniffer软件(选作)

三、单区域下的OSPF路由测试

1、启动OSPF进程(建议小组成员约定相同的ospf进程号)

激活一个OSPF进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配置各个网络接口所在的区域(单一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查OSPF进程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查看邻居路由器

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查看并记录链路状态数据库和路由表

查看链路状态数据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结果:

查看路由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连通性测试 ping traceroute

选择一台路由器(或工作站),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结果表明是否连通_____

选择一台路由器(或工作站),用traceroute命令测试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试结果表明路由是否正常____

若网络不通或路由异常,找出并记录原因及修复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定某个小组成员关闭一个网络接口

关闭接口的路由器名称_____ 关闭的接口名称_____

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记录此时的邻居路由器和路由表

9、使用Ping和traceroute命令进行连通性测试

四、多区域下的OSPF路由测试

1、清除单区域状态下的OSPF进程

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启动一个新的OSPF进程

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配置各个网络接口所在的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查OSPF运行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边界路由器上分别对区域1和区域2进行链路聚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查看并记录链路状态数据库和路由表

7、连通性测试

选择一台路由器(或工作站),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结果表明是否连通_____

选择一台路由器(或工作站),用traceroute命令测试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试结果表明路由是否正常____

若网络不通或路由异常,找出并记录原因及修复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指定某个小组成员关闭一个网络接口

关闭接口的路由器名称_____ 关闭的接口名称_____

命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观察此时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和路由表,记录发生改变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使用Ping和traceroute命令进行连通性测试

五、OSPF报文分析(选作)

从sniffer截获的数据包中找出一个OSPF数据包,并进行简要分析。

思考题

1、比较在单区域与多区域中各路由器的路由表的区别,并简述分区在OSPF中的

优越性。

2、列举判断路由是否收敛的几种方法及其准确性。

3、解释OSPF协议比RIP协议有更短收敛时间的原因。

4、描述SPF算法的基本思想,如果可能的话,实现它。

HCDP实验:BFD检测动态路由协议(OSPF BGP)

一、实验拓扑 和上个实验《使用BFD备份静态路由》的拓扑一样,编址一样。 二、基础配置 R1的基础配置 # sysname AR1 # interface Vlanif1 ip address 192.168.10.1 255.255.255.0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0 ip address 12.1.1.1 255.255.255.0 ospf cost 5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0/1 ip address 102.1.1.1 255.255.255.0 # interface LoopBack0 ip address 1.1.1.1 255.255.255.255 # bgp 100

network 12.1.1.2 0.0.0.0 network 102.1.1.2 0.0.0.0 # 三、观查现况(未使能BFD) 在PC上发50个ping包,并同时中断HUB2 和HUB3之间的链路,观察OSPF和BGP的收敛,及PC的丢包 PC>ping 192.168.20.20 -c 50 Ping 192.168.20.20: 32 data bytes, Press Ctrl_C to break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1 ttl=126 time=16 ms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2 ttl=126 time=16 ms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3 ttl=126 time=16 ms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4 ttl=126 time=31 ms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5 ttl=126 time=16 ms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Request timeout!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25 ttl=126 time=15 ms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26 ttl=126 time=15 ms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27 ttl=126 time=31 ms From 192.168.20.20: bytes=32 seq=28 ttl=126 time=16 ms --- 192.168.20.20 ping statistics --- 28 packet(s) transmitted 9 packet(s) received 67.86% packet loss round-trip min/avg/max = 15/19/31 ms

动态路由协议:RIP与OSPF

动态路由协议:RIP 与OSPF 1. 动态路由特点:减少管理任务、增加网络带宽。 2.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路由器之间用来交换信息的语言。 3. 度量值:带宽、跳数、负载、时延、可靠性、成本。 4. 收敛:使所有路由表都达到一致状态的过程 动态路由分类: 自治系统(AS ) 内部网关协议(EIGRP 、RIP 、OSPF 、IGP ) 外部网关协议(EGP ) 按照路由执行的算法分类: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 )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F ) 两种结合(EIFRP ) RIP : RIP 是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RIP 基本概念:定期更新(30秒)、邻居、广播更新、全路由表更新 RIP 最大跳数为15跳,16跳为不可达 RIP 使用水平分割,防止路由环路:从一个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信息,不再从这个接口发出去 RIPv1:有类路由、RIPv2:无类路由 OSPF : OSPF 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Router ID 是OSPF 区域内唯一标识路由器的IP 地址。 Router ID 选取规则:先选取路由器lookback 接口上最高的IP 地址,如果没有lookback 接口,就选取物理接口上的最高IP 地址。也可以使用Router-id 命令手动指定。 OSPF 有三张表:邻接关系表、链路状态数据库、路由表》》首先建立邻接关系,然后建立链路数据库,最后通过SPF 算法算出最短路径树,最终形成路由表 OSPF 的度量值为COST (代价):COST=10^8/BW 接口类型 代价(108/BW ) Fast Ethernet 1 Ethernet 10 56K 1785 OSPF 和RIP 的比较: OSPF RIP v1 RIP v2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没有跳数的限制 RIP 的15跳限制,超过15跳的路由被认为不可 达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 (VLSM ) 不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 支持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 收敛速度快 收敛速度慢 使用组播发送链路状态更新,在链路状态变化时使用触发更新,提高了带宽的利 周期性广播整个路由表,在低速链路及广域网中应用将产生很大问题

锐捷实训9-1 路由器动态路由协议OSPF多区域的配置

实训9 路由器动态路由协议OSPF 多区域的配置(1) 实验目的: 掌握多区域OSPF配置技术 实训技术原理: 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路由协议之一。 (1)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 一组使用相同路由协议交换路由信息的路由器,缩写为AS。 (2) 骨干区域(Backbone Area) OSPF 划分区域之后,并非所有的区域都是平等的关系。其中有一个区域是与众不同的,它的区域号(Area ID)是0,通常被称为骨干区域。骨干区域负责区域之间的路由,非骨干区域之间的路由信息必须通过骨干区域来转发。对此,OSPF 有两个规定:1,所有非骨干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保持连通;2,骨干区域自身也必须保持连通。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因为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法满足这个要求。这时可以通过配置OSPF 虚连接(Virtual Link)予以解决。 (3) 虚连接(Virtual Link) 虚连接是指在两台ABR 之间通过一个非骨干区域而建立的一条逻辑上的连接通道。它的两端必须是ABR,而且必须在两端同时配置方可生效。为虚连接两端提供一条非骨干区域内部路由的区域称为传输区(Transit Area)。 (4)区域边界路由器ABR(Area Border Router) 该类路由器可以同时属于两个以上的区域,但其中一个必须是骨干区域。ABR 用来连接骨干区域和非骨干区域,它与骨干区域之间既可以是物理连接,也可以是逻辑上的连接。 实验内容: 构建OSPF多区域连接到骨干区域上 实验拓扑: 中所有的路由器都运行OSPF,并将整个自治系统划分为3 个区域。其中Router A 和Router B 作为ABR 来转发区域之间的路由。配置完成后,每台路由器都应学到AS 内的到所有网段的路由。

动态路由协议ospf实验

课程名称实验 成绩 实验名称动态路由OSPF配置 学号姓名班级日期 实验目的: 1.掌握OSPF中Router ID的配置方法 2.掌握OSPF的配置方法 3.理解多路访问网络中的DR或BDR选举 4.掌握OSPF路由优先级的修改方法 实验平台: ENSP 一、实验任务 能够完善的配置各个路由器上的OSPF,配置Router ID,然后通过更改路由器的优先级,设置R1的GigabitEthernet0/0/0接口为DR,更改路由器接口的优先级,设置R1的GigabitEthernet0/0/1接口为BDR 二、网络规划 按照实验图示配置路由器的网段 R1的router id为1.1.1.1 R2的router id为2.2.2.2 R3的router id为3.3.3.3 修改R1的 GigabitEthernet0/0/0优先级为255 三、网络结构图如下所示 配置思路:

------------------------------------------------------------------------------ Routing Tables: Public Destinations : 10 Routes : 10 Destination/Mask Proto Pre Cost Flags NextHop Interface 10.0.1.0/24 OSPF 10 2 D 10.0.23.2 GigabitEthernet 0/0/2 10.0.2.0/24 Direct 0 0 D 10.0.2.254 Ethernet0/0/0 10.0.2.254/32 Direct 0 0 D 127.0.0.1 Ethernet0/0/0 10.0.12.0/24 OSPF 10 2 D 10.0.23.2 GigabitEthernet 0/0/2 10.0.13.0/24 Direct 0 0 D 10.0.13.3 GigabitEthernet 0/0/1 10.0.13.3/32 Direct 0 0 D 127.0.0.1 GigabitEthernet 0/0/1 10.0.23.0/24 Direct 0 0 D 10.0.23.3 GigabitEthernet 0/0/2 10.0.23.3/32 Direct 0 0 D 127.0.0.1 GigabitEthernet 0/0/2 127.0.0.0/8 Direct 0 0 D 127.0.0.1 InLoopBack0 127.0.0.1/32 Direct 0 0 D 127.0.0.1 InLoopBack0 9,当退出ensp时,点击保存。

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配置

实验二动态路由协议RIP、OSPF配置 一、实验目的 (1)掌握RIP、OSPF协议的配置方法 (2)掌握查看RIP、OSPF协议产生的路由 (3)熟悉广域网电缆的连接方式 二、实验内容: (一)动态路由协议RIP配置-三层交换机 1绘制拓扑图 2配置PC的IP、掩码、网关 分别:PC1 192.168.1.2 255.255.255.0 192.168.1.1 PC2 192.168.2.2 255.255.255.0 192.168.2.1 3.三层交换机配置 (1)划分VLAN,将接口划分到对应的VLAN中 (2)配置每个虚接口(VLAN)的IP (3)配置RIP 4 R1上的配置 (1)配置配置两个接口的IP和串口时钟 (2)配置RIP协议:发布直连路由 5.R2上的配置 (1)配置配置两个接口的IP (2)配置RIP协议:发布直连路由 6测试 1、分别在R1R2上查看路由表 2、在PC1中ping PC2 三、实验步骤 1绘制拓扑图 2配置PC的IP、掩码、网关 分别:PC1 192.168.1.2 255.255.255.0 192.168.1.1 PC2 192.168.2.2 255.255.255.0 192.168.2.1

3.三层交换机配置 (1)划分VLAN,将接口划分到对应的VLAN中(2)配置每个虚接口(VLAN)的IP (3)配置RIP (3)配置RIP协议:发布直连路由 4 R1上的配置 (1)配置配置两个接口的IP和串口时钟 (2)配置RIP协议:发布直连路由

5.R2上的配置 (1)配置配置两个接口的IP (2)配置RIP协议:发布直连路由

动态路由协议RIP与OSPF的配置

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 计算机网络 实验名称:动态路由协议RIP与OSPF的配置 学号:20151681310139 姓名:李新宇班级:电子信息类05班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ISCO IOS和CLI命令模式的使用; 2、了解和掌握路由器基本配置命令的使用; 3、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 4、掌握VLAN中路由器的设置; 3.掌握RIP与OSPF路由协议及其配置。 二、实验设备与环境 Windows 2000 Server/Advance Server主机局域网、CISCO Catalyst 2950交换机和2600系列路由器,Cisco Packet Tracer 7.0软件。 三、实验内容 3.1 课内实验任务 (2)实验过程 0)创建拓扑图 评定成绩指导教师

1)采用配置PC1和PC2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2)连接到路由器Router3,配置路由器的RIP,命令如下: Router>enable Router#conf terminal Router(config)#hostname R3 R3(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 0/0 R3(config-if)#ip address 11.0.0.1 255.255.255.0 R3(config-if)#no shutdown R3(config-if)#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R3(config-if)#ip address 12.0.0.1 255.255.255.0 R3(config-if)#no shutdown R3(config-if)#interface serial 0 R3(config-if)#ip address 10.0.0.1 255.255.255.0 R3(config-if)#bandwidth 128 //设置链路带宽为128kbit/s R3(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设置DCE设备的时钟速率 R3(config-if)#no shutdown R3(config-if)#exit -------------设置路由器R3的RIP -------------------------------------- R3(config)#router rip //设置RIP R3(config-router)#network 10.0.0.0 //设置接口S0连接的网络地址 R3(config-router)#network 11.0.0.0//设置接口E0连接的网络地址 R3(config-router)#network 12.0.0.0 //设置接口E1连接的网络地址 R3(config-router)#end R3(config)#router rip//设置RIP R3(config-router)#network 10.0.0.0//设置接口S0连接的网络地址 R3(config-router)#network 11.0.0.0//设置接口E0连接的网络地址 R3(config-router)#network 12.0.0.0//设置接口E1连接的网络地址 R3(config-router)#end R3# %SYS-5-CONFIG_I: Configured from console by console 4)按照步骤(3)分别完成对路由器R1、R2、R4的接口配置。 //配置过程不再列出 5)按照步骤(3)分别完成对路由器R1、R2、R4的RIP配置。 R1(config)#router rip //设置路由器R1的RIP R1(config-router)#network 11.0.0.0 R1(config-router)#end R1(config)#router rip //设置路由器R1的RIP R1(config-router)#network 11.0.0.0 R1(config-router)#end

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原理与特点介绍

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原理与特点介绍 引言 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BGP-4。 路由协议(Routing Protocol):用于路由器动态寻找网络最佳路径,保证所有路由器拥有相同的路由表,一般路由协议决定数据包在网络上的行走路径。这类协议的例子有OSPF,RIP等路由协议,通过提供共享路由选择信息的机制来支持被动路由协议。路由选择协议消息在路由器之间传送。路由选择协议允许路由器与其他路由器通信来修改和维护路由选择表。 1 路由和路由协议 顾名思义,动态路由协议是一些动态生成(或学习到)路由信息的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领域,我们可以把路由定义如下,路由是指导IP报文发送的一些路径信息。动态路由协议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Router)学习网络中路由信息的方法之一,这些协议使路由器能动态地随着网络拓扑中产生(如某些路径的失效或新路由的产生等)的变化,更新其保存的路由表,使网络中的路由器在较短的时间内,无需网络管理员介入自动地维持一致的路由信息,使整个网络达到路由收敛状态,从而保持网络的快速收敛和高可用性。 路由器学习路由信息、生成并维护路由表的方法包括直连路由(Direct)、静态路由(Static)和动态路由(Dynamic)。直连路由是由链路层协议发现的,一般指去往路由器的接口地址所在网段的路径,该路径信息不需要网络管理员维护,也不需要路由器通过某种算法进行计算获得,只要该接口处于活动状态(Active),路由器就会把通向该网段的路由信息填写到路由表中去,直连路由无法使路由器获取与其不直接相连的路由信息。 2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按照区域(指自治系统),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实验5 动态路由协议RIP与OSPF的配置

实验5 动态路由协议RIP与OSPF的配置 实验学时:2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ISCO IOS和CLI命令模式的使用; 2、了解和掌握路由器基本配置命令的使用; 3、掌握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 4、掌握VLAN中路由器的设置; 3.掌握RIP与OSPF路由协议及其配置。 二、实验设备与环境 Windows 2000 Server/Advance Server主机局域网、CISCO Catalyst 2950交换机和2600系列路由器,Cisco Packet Tracer 7.0软件。 三、预备知识 3.1动态路由配置 两个重要的命令用于配置动态路由:router和network。Router命令启动一个路由选择进程,格式:router(config)#router protocol [keywork],network命令是每个IP路由选择进程所需要的。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参数如下表: 3.2 RIP协议配置 RIP的关键特点如下: ·它是一个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 ·选用跳计数作为路由选择的度量标准; ·跳计数允许的最大值是15; 缺省情况下,路由选择的更新数据每30秒种广播一次。第一版本不支持子网划分,如使用子网划分应使用第二版本(命令:version 2)。 router rip命令选择RIP作为路由协议: Router(config)#router rip network命令指定基于NIC网络号码,选择直连的网络: 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network-number 路由选择进程将接口与适合的地址相关联,并且开始在规定的网络上处理数据包。

常见动态路由协议的比较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路径优先 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加强型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静态路由:静态路由只适用于小型网络或小型转中型网络中只有较小范围的扩充中。需要手工输入,手工管理,管理开销对于动态路由来说是一个大大的负担。 优点:带宽优良,安全性好。 动态路由协议: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和维护路由表的过程,是基于某种路由协议实现的。 种类: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特点:减少管理任务,占用网络宽带 RIP:RIP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RIP是为小型网络环境设计的,因为这类协议的路由学习及路由更新将产生较大的流量,占用过多的带宽。为了避免路由环路,RIP 采用水平分割、毒性逆转、定义最大跳数、闪式更新、抑制计时5 个机制来避免路由环路。水平分割是一个规则,用来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这里的规则指的是从一个接口上学习到的路由信息,不再从这个接口发送出去。 RIP 协议分为版本1 和版本2。不论是版本1 或版本2,都具备下面的特征: 1. 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2. 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值; 3.默认路由更新周期为30 秒; 4. 管理距离(AD)为120; 5. 支持触发更新; 6. 最大跳数为15 跳; 7. 支持等价路径,默认4 条,最大6 条; 8. 使用UDP520 端口进行路由更新。 RIPv1 和RIPv2 的区别如表: RIPv1 和RIPv2 的区别 RIPv1 RIPv2 在路由更新的过程中不携带子网信息在路由更新的过程中携带子网信息 不提供认证提供明文和MD5 认证 不支持VLSM 和CIDR 支持VLSM 和CIDR 采用广播(255.255.255.255)更新采用组播(224.0.0.9)更新 有类别(Classful)路由协议无类别(Classless)路由协议 经过一系列路由更新,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具有一张完整的路由表的过程,称为收敛。OSPF作为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用于在同一个自治域(AS)中的路由器之间发布路由信息。区别于距离矢量协议(RIP),OSPF具有支持大型网络、路由收敛快、占用网络资源少等优点,在目前应用的路由协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广为使用的是OSPF第二版,最新标准为RFC2328

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应用

OSPDF动态路由协议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原理和配置方法 2.掌握通过OSPF动态路由方式实现网络的连通 二.实验描述 实验原理如图所示,三层交换机a的f1口连接192.168.10.0/24网段。F2口连接192.168.22.0/24网段。F3接口和路由其f1接口通过192.168.13.0/24网段相连。路由器b的f0接口连接192.168.8.0/24网段。通过配置OSPF协议,保证全网路由。 三.实验内容 1.根据实验原理图,划出世界设备的实际网路拓扑连接图,注明设备型号,编号及连 线时所用的端口 2.用show命令查看三层交换机的版本信息并大致记录 3.设计网路中各设备接口的ip地址和主机的网络参数。配置主机网络参数,按实际里 连接图连接好各设备。 4.配置三层交换机a的f1f2的三层接口以及f3端口所在的Vlan的SVI接口。用show 命令查看ip地址的设置情况并记录。

5.配置路由器b中的f0和f1接口的ip地址,用show命令查看端口的摘要信息并记录

6.全网配置OSPF协议,用show命令查看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路由信息并记录 7.用三台主机互ping,查看并记录结果。

8. 9.配置三层交换机Loopback地址为100.10.1.1,路由器Loopback地址为192.168.1.1, 请用相关命令查看此时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Router ID,观察Loopback地址的生效情况,并解释原因。 10.将192.168.8.0/24网段改至Area2,其他胡网络拓扑和配置不变,用PC1ping PC3,查看结果并说明原因。 11.针对第九步胡问题,请设计方案并完成配置,实现全网路由。 四.实验总结 1.本实验的收获 通过这次实验明白了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一些配置和应用,把书上的内容进行了 实践。并且把前面实验的一些东西复习了一下。 2.目前还存在的疑虑及设想。 3.还是要多多上机练习才能把配置搞好。

简述OSPF动态路由协议

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简述OSPF动态路由协议 作者姓名 *** 系别 ***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班级 *** 指导教师 *** 完成日期 **** 年 **月 ** 日

简述OSPF动态路由协议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OSPF协议基本特点、链路状态算法的路由计算过程、OSPF基本概念、OSPF协议的协议报文与状态变化、OSPF的路由计算过程和一个区域配置OSPF的相关步骤。通过本文介绍可以了解OSPF的相关原理、OSPF运行的步骤及配置OSPF的相关命令。 OSPF是一种基于开放标准的链路状态型路由选择协议。OSPF是一种强壮的、可扩展的路由选择协议,适用于今天的异构网络。 OSPF的良好扩展能力是通过体系化设计而获得的。可以将一个OSPF网络规划分成多个区域,它们允许进行全面的路由更新控制。通过在一个恰当设计的网络中定义区域,可以减少路由额外开销并提高系统性能。 关键词:开放最短路径优先指定路由器备用指定路由器路由ID 1 引言 随着Internet技术在全球范围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个人和企业单位都纷纷接入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中。接入到Internet的自治系统有大有小,小型自治系统因其网络结构简单往往采用静态路由技术即可完成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寻址,然而大、中型自治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往往更加复杂,采用依靠人工分配的静态路由技术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根据合理的路由寻址算法设计的动态路由技术随之诞生,而OSPF动态路由技术因其功能强大、可拓展性强和网络性能优越在动态路由技术中格外优秀,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中型自治系统中。 2 OSPF的基本特点及链路状态算法基本过程 2.1 OSPF基本特点如下: 2.1.1支持无类域内路由(CIDR): OSPF是专门为TCP/IP环境开发的路由协议,显式支持无类域内路由(CIDR)和可变长子网掩码(VLSM)。 2.1.2无路由自环: 由于路由的计算基于详细链路状态信息(网络拓扑信息),因此OSPF计算的路由无自环。 2.1.3收敛速度快: 触发式更新,一旦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新的链路状态信息立刻泛洪,对拓扑变化敏感。 2.1.4使用IP组播收发协议数据: OSPF路由器使用组播和单播收发协议数据,因此占用的网络流量很小。 2.1.5支持多条等值路由: 当到达目的地的等开销路径有多条时,流量被均衡地分担在这些等开销路径上。 2.1.6支持协议报文的认证: OSPF路由器之间交换的所有报文都被验证。 2.2 OSPF的链路状态算法:

Cisco Packet Tracer实验8: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OSPF 配置

实验8: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O SPF 配置 一、实验目的 1、练习OSPF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配置; 2、掌握了解OSPF 路由协议原理 二、实验环境 packet tracer 5.0 三、OSPF 协议介绍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是一个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 简称IGP) ,用于在单一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决策路由。与RIP 相对,OSPF 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而RIP 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OSPF 的主要特性如下: 适应范围——支持各种规模的网络,最多可支持几千台路由器。 快速收敛——在网络的拓扑结构发生变化后立即发送更新报文,使这一变化 在自治系统中同步。 无自环——OSPF 根据收集到的链路状态用最短路径树算法计算路由,从算法上本身保证了不会生成自环路由。 OSPF 把一个大型网络分割成多个小型网络的能力被称为分层路由,这些被 分割出来的小型网络就称为“区域”(Area)。由于区域内部路由器仅与同区域的路由器交换LSA (链路状态广播)信息,这样LSA 报文数量及链路状态信息库表项都会极大减少,SPF (Shortest Path First 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速度因此得到提高。多区域的OSPF 必须存在一个主干区域,主干区域负责收集非主干区域发出的汇总路由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返还给到各区域。 OSPF 区域不能随意划分,应该合理地选择区域边界,使不同区域之间的通 信量最小。但在实际应用中区域的划分往往并不是根据通信模式而是根据地理或政治因素来完成的。 在OSPF 多区域网络中,路由器可以按不同的需要同时成为以下四种路由器中的几种: 1. 内部路由器:所有端口在同一区域的路由器,维护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 2. 主干路由器:具有连接主干区域端口的路由器。 3. 区域边界路由器(ABR): 具有连接多区域端口的路由器,一般作为一个区域的出口。ABR 为每一个所连接的区域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负责将所连接区域的路由摘要信息发送到主干区域,而主干区域上的ABR 则负责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各个区域。 4. 自治域系统边界路由器(ASBR): 至少拥有一个连接外部自治域网络(如非OSPF 的网络)端口的路由器,负 责将非OSPF 网络信息传入OSPF 网络。 四、实验步骤:

路由协议RIP、OSPF、BGP比较

根据是否在一个自治域内部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这里的自治域指一个具有统一管理机构、统一路由策略的网络。自治域内部采用的路由选择协议称为内部网关协议,常用的有RIP、OSPF;外部网关协议主要用于多个自治域之间的路由选择,常用的是BGP和BGP-4。 协议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是在一个AS系统中使用地内部路由选择协议,是基于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的协议。RIP有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它们均基于经典的距离向量路由算法,最大跳数为15跳。 RIP的算法简单,但在路径较多时收敛速度慢,广播路由信息时占用的带宽资源较多,它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相对简单且数据链路故障率极低的小型网络中,在大型网络中,一般不使用RIP。 RIP使用UDP数据包更新路由信息。路由器每隔30s更新一次路由信息,如果在180s内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回应,则认为去往该路由器的路由不可用,该路由器不可到达。如果在240s后仍未收到该路由器的应答,则把有关该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从路由表中删除。 RIP具有以下特点: 不同厂商的路由器可以通过RIP互联; 配置简单; 适用于小型网络(小于15跳); RIPv1不支持VLSM; 需消耗广域网带宽; 需消耗CPU、内存资源。 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采用链路状态路由选择技术,开放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路由器互相发送直接相连的链路信息和它拥有的到其它路由器的链路信息。每个OSPF 路由器维护相同自治系统拓扑结构的数据库。从这个数据库里,构造出最短路径树来计算出路由表。当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OSPF 能迅速重新计算出路径,而只产生少量的路由协议流量。 主要优点: 收敛速度快;没有跳数限制; 支持服务类型选路 提供负载均衡和身份认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