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骨折内固定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的护理常规一.骨折病人最首要的是保持其生命体征的平稳:1. 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2.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prn3. 输血输液,补充有效血容量4. 观察胸腹部有无异常体征5. 准确记录出入量二.骨折部位的处理:1. 妥善固定骨折部位于功能位,绷带加压包扎止血2. 注意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和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的加重3. 如使用止血带则应注意12小时放松35分钟,注意患肢血循环4. TAT 测试,使用TAT5. 镇痛以稳定病人情绪,并且避免过多移动患肢6. 清洁伤口周围皮肤,肢体肿胀较剧烈时应剪开衣袖或裤管,一切操作都要谨慎轻柔7. 病人要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告诉病人和家属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配合手术剪开污染的衣裤,换上清洁衣裤取下假牙、眼镜等给予术前药8. 病人如意识清醒应配合抢救及治疗:避免各种管道的脱落,避免躁动有异常不适及时告诉护士及时告诉护士疼痛性质及部位避免绷带或止血带脱落三.心理安慰及健康教育:1. 简要告知病人及家属采取的抢救措施如包扎、固定、使用止血带等的目的,教育家属保持冷静配合抢救,并根据情况留陪护2. 安慰病人,减轻其恐惧感3. 医护人员送病人进入手术室,手术室的医生护士要热情接待病人。

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手术前后整体护理常规一. 术前护理常规:1.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2. 让病人对病情和手术方案有所了解,使其恐惧和紧张度降至最低,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并根据病情落实陪护3. 讲解此类手术的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增强患者信心4. 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者给镇痛剂,协助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测定并记录生命体征5. 注意避免受凉,要教会病人有效咳痰深呼吸以及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知道禁饮禁食时间6. 进行有关疾病的卫生宣教,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7. 术前备皮,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遵守医嘱使用术前药,带病历药品进手术室8. 医护人员护送病人到手术室,贵重物品交给家属或护士保管,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和安慰病人二. 术后护理常规:1. 介绍手术情况、护理内容以及疼痛的管理知识,使病人及家属对术后护理方式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在需要时给予止痛剂,尽可能把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程度2. 安慰病人及家属,随时提供治疗信息让其了解恢复情况,解除恢复期的各种顾虑3. 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证睡眠4. 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注意大小便情况,鼓励自解小便,必要时导尿术后平卧6小时,定时更换体位重点观察神经根症状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病情出现特殊情况由主管医生和护士解释原因并及时处理5. 让病人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介绍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动活动双下肢关节肌肉,做直腿抬高锻炼术后3周后行腰背肌锻炼坚持功能锻炼,循序渐进。

骨折术后内固定存留的护理常规

骨折术后内固定存留的护理常规

骨折术后内固定存留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神志、面容、表情、营养状况和精神变化。

2、皮肤的完整性。

二、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感觉、运动、肌力、温度、末梢血液循环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疼痛时给予镇痛剂。

(5)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如渗血多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四、注意事项
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护理记录。

石膏、夹板固定术的观察与护理常规

石膏、夹板固定术的观察与护理常规

• 3.皮肤温度低 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健肢,甚至冰 冷潮湿,则有血液循环障碍。 • 4.皮肤颜色的改变 若患肢出现皮肤苍白或青紫 ,则说明有血液循环障碍的存在,应通知医生查 明原因,及时处理。 • 5.感觉运动改变 正常情况下,肢体感觉灵敏,活 动自如,如出现患肢感觉麻木,迟钝或消失,肌 力减弱,未固定关节活动受限,或丧失,均是神 经、肌肉缺血的征象。 • 6.动脉搏动的改变 由于夹板内或组织内压力过 高,阻断动脉血液供应,可出现桡动脉搏动或消 失,提示组织缺血严重,应及时采取减压措施。
• ⑦、石膏背心: 适用于脊 柱骨折、脊柱结核恢复期 和脊柱融合术后等。伤员 脊柱保持伸展位。前面从 胸骨柄到耻骨联合,背部 从肩胛冈下到骶部,使 胸 骨柄、耻骨联合和腰部构 成三个压力点。石膏背心 包好后,腋部和腹股沟部 的石 膏边缘应加修整,以 便于上、下肢活动。上腹 部开窗(以剑突到脐为直 径,画圆开窗),以利呼 吸。
三.夹板固定的松紧度
• 检查方法一般是拇、示指提起扎带以能在 夹板上上下移动1cm为正常。过松、过紧均 应及时调整。
四.护理措施
.①对病人进行床头交接班、重点观察; ②夹板固定松紧适宜,定时检查,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 平,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发现异常松解外固定; ③预防压疮形成,要经常检查夹板两端关节处的皮肤是 否受压、发红、发热,如发生褥疮,应先局部处理后再改 其他方法固定; ④如患肢肿胀、疼痛严重,要警惕肢体缺血痉挛和筋膜 室综合症的发生。缺血肢体严禁做按摩、热敷、理疗,防 止增加局部代谢,加重组织缺血; ⑤小夹板固定复查X线检查是否移位,如移位及时纠正。 ⑥注意保持夹板清洁,以防污渍刺激皮肤或使夹板变形 ,如不慎污染,应及时更换。
• • • •
1、全身情况差、如心、肺、肾功能不全,进行性腹水。 2、伤口发生或怀疑有厌氧菌感染的。 3、孕妇禁忌做躯干部大型石膏。 4、年龄过大、新生儿、婴幼儿及身体衰弱者不宜做大型 石膏。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本)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本)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疾病护理常规【骨折病人护理要点】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2、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动。

3、如伴有休克发生,先行抗休克治疗,再处理骨折。

4、四肢损伤,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充盈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疼痛及肿胀等。

5、因骨折而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遵医嘱尽快给予镇痛药物。

6、保守治疗的病人,应注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的观察。

【手术护理】1、术前护理(1)脊柱及腰以下各关节手术的病人,术前训练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区域的皮肤应在术前24小时开始准备,皮肤不甚干净者,酌情提前准备。

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不能活动的病人指导家属进行皮肤清洁擦拭。

2、术后护理(1)、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病情观察及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3)、石膏固定的病人,执行石膏病人护理要点。

(4)观察病人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5)、脊柱术后的病人,翻身时进行轴向翻身,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6)、四肢手术的病人抬高患肢,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

(7)、对危重病人做好预防合并症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水分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8)、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9)、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1、对危重患者先抢救、后办住院手续。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可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病人保持颈部制动。

5、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

6、伤口护理观察包扎止血效果是否明显,经输血及扩容后,伤口渗血是否明显增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7、建立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用药和液体出入量,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骨折的护理常规

骨折的护理常规

骨折的护理常规
引言
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破坏。

骨折的护理常规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骨折的护理常规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护理常规
1. 及时就医:骨折发生后应立即就医,确诊骨折类型和程度,进行必要的治疗。

2. 保护伤口:及时清洗伤口,并用合适的大小、材质的敷料进行包扎,防止感染和进一步损害。

3. 稳定骨折部位:采取合适的固定措施(如石膏、夹板等)稳定骨折部位,防止移位和加重伤害。

4. 镇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采取适当的药物镇痛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5. 伤风化痰: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容易产生肺部问题,进行适当的呼吸道护理(如痰液引流、被动活动等)有助于预防并解决这些问题。

6. 饮食调理:提供均衡营养的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入,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7. 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关心和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合适的心理支持和鼓励,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和恢复信心。

注意事项
1. 避免剧烈活动:骨折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使劲用力,以防止骨折处再次受伤或移位。

2. 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及时调整固定措施,确保骨折愈合进展良好。

3. 床位护理:卧床休息期间,定期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4. 饮食要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品、煎炸食品等,以免影响胃肠功能。

以上是骨折的护理常规及相关注意事项,请根据医生的具体指导进行护理操作,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参考资料:。

骨折患者护理常规

骨折患者护理常规

骨折患者护理常规
1. 患者观察和评估
- 定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伤口是否有红肿发热等症状。

- 监测伤口排泄物,及时更换和清洁敷料。

- 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患者的体温。

2. 疼痛控制
-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处方止痛药。

- 定期评估疼痛程度,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 骨折固定和保护
- 根据医生的指导,正确固定患者的骨折部位,以保护骨折不进一步移位或受到外界伤害。

- 注意患者的姿势,避免扭转或加重骨折的压力。

4. 康复训练和活动
- 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活动和功
能锻炼,以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遵守康复计划,定期进行康复评估。

5. 营养和液体摄入
- 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 确保患者充足的液体摄入,以维持体液平衡。

6. 定期复查和随访
- 定期安排患者进行骨折的复查,包括X射线检查和其他必要
的检查。

-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随访。

以上是骨折患者护理的常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注意:该文档内容仅供参考,请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操作。

】。

常见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常见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

常见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常规常见的上肢骨折包括肱骨干骨折、肱骨霞上骨折、尺椀骨干双骨折、楮骨远端骨折;下肢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和胫腓骨骨折。

一、肱骨干骨折肱骨干骨折是指发生在肱骨外科颈下1~2cm至肱骨豚上2cm 段内的骨折,常见于青年和中年人。

【病因】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

直接暴力常由外侧打击肱骨干中段导致横形或粉碎性骨折。

间接暴力常由于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上传,加之身体倾倒产生的剪式应力,导致肱骨中下1/3段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有时因投掷运动或“掰腕”,也可导致中下1/3骨折。

【临床表现】受伤后,上臂出现疼痛、肿胀、畸形、皮下瘀斑及功能障碍。

肱骨干可出现假关节活动、骨擦感、患肢缩短等。

肱骨干中下1/3段骨折易发生梯神经损伤,合并梯神经损伤时可出现垂腕、各手指掌指关节不能背伸,拇指不能伸,前臂旋后障碍;手背椀侧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治疗要点】主要取决于骨折的位置和移位情况,大多数肱骨干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粉碎性、开放性及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肱骨干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

1石膏固定复位后比较稳定的骨折,可用U形石膏固定。

若为中、下段长斜形或长螺旋形骨折,手法复位后不稳定,可用上肢悬垂石膏固定,但有可能因重量太大,导致骨折端分离,宜采用轻质石膏,并在固定中严密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

2,小夹板固定用四块合适长度的小夹板分别置于上臂前、内、外、后侧捆扎固定。

在屈肘90。

位用三角巾悬吊。

成人固定6~8周,儿童固定4~6周。

3.康复治疗复位术后抬高患肢,主动练习手指屈伸活动。

2~3周后,开始主动的腕、肘关节屈伸活动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频率。

6~8周后加大活动量,并作肩关节旋转活动。

在锻炼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骨折对位、对线及愈合情况。

骨折完全愈合后去除外固定。

内固定物可在半年以后取出,若无不适也可不必取出。

在锻炼过程中,可配合理疗、体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骨折护理常规

骨折护理常规

骨折护理常规---1. 前言骨折是指骨头完全或部分断裂的损伤,常见于外伤或骨质疾病。

骨折护理是指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旨在减轻疼痛、促进骨折复位和愈合,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档将介绍骨折护理的常规措施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2. 护理常规2.1 创伤处理当患者发生骨折时,应迅速采取以下措施:1. 确保患者的安全,防止二次伤害的发生。

2. 保持患者的安静,尽量减少移动和活动。

3. 做好伤口处理,清洗伤口,并采取适当的止血措施。

4. 如果需要,采用固定装置进行临时固定,以减少疼痛和进一步损伤。

2.2 疼痛管理骨折常伴有剧烈疼痛,需合理管理疼痛,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以下是常用的疼痛管理措施:1. 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冷敷或热敷,以减轻疼痛和消肿。

2.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适当使用镇痛药物。

但应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依赖和副作用。

2.3 饮食与营养饮食与营养对骨折的愈合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一些饮食与营养的注意事项:1. 患者应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促进新陈代谢和康复。

2. 高蛋白质食物有助于骨折的愈合,患者应增加摄入。

3. 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有助于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2.4 伤口护理伤口护理是骨折护理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伤口护理的要点:1. 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干净和干燥。

2. 注意伤口的观察,如有发红、肿胀、渗液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防止伤口感染的发生,保持卫生和消毒,并遵循洗手和穿戴无菌手套的原则。

2.5 功能锻炼骨折后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以下是一些锻炼的注意事项:1. 根据医生的建议和骨折部位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2. 避免过度运动和负重,以免引起骨折部位的压力过大。

3. 需定期评估患者的锻炼效果,及时调整锻炼方案。

3. 注意事项在骨折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进行合理的床位转换和体位转换,以避免血液淤积和肌肉萎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肢体骨折内固定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疼痛性质:观察疼痛程度,有无肿胀、麻木感。

2.患肢血运:观察肢体动脉搏动。

3.感染征象:伤口有无红、肿、热、痛、波动感。

4.功能恢复状况。

护理措施:
1.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2.做好生活护理,鼓励病人进食。

3.加强临床观察,区分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护理操作中动作应轻柔、准确,以免加重病人疼痛。

4.严密观察肢端有无剧烈疼痛、肿胀、麻木感,皮肤有无温度降低、苍白或青紫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对症处理。

对血液循环不良的肢体,除对症治疗外,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并严禁热敷、按摩、理疗,以免加重组织缺血、损伤。

5.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波动感,遵医嘱使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伤口疼痛性质的改变为感染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

6.术后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的逐步恢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主要以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训练负重行走能力。

7.加强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1.向病人讲解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功能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早期积极自动配合锻炼,以尽早恢复其肢体功能。

2.饮食指导:术后早期进食清淡饮食,病情稳定后及时调整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少刺激性食物。

3.出院指导:
1)告知随访时间。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如行内固定,半年至一年复查后取出。

2)如有石膏固定的按石膏固定出院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