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实录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故乡》课堂实录

《故乡》课堂实录

教材说明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

我们的课叫学读课。

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

好,请你说———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

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

(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

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 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一段。

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

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

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

好,我来起头。

“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继续读。

读“我这时很兴奋” 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 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 内心的那种惊讶。

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 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

你们看,“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 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我问问他的近况”,读———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师:还是读快了,你看———(非常缓慢地读)“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那种凄惨的情形要读出来。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完整版)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完整版)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完整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

)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

(他的同桌说。

)师:怎么,学生就不能看教学参考书吗?什么是教学参考书,它既是教师教的参考书,也是大家学的参考书,因此能主动用教学参考书学习的同学,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表扬,当然如果能把教参书上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不用看着读,那更好。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师:上课前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喜欢不喜欢读小说呀?生(齐):喜欢。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每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不由自觉地回忆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把小说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朋友听。

师:复述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自己口才,又与别人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好!生:我在读小说时,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读书笔记抄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注意积累,这种习惯很好。

生:读完一篇好的小说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师: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对于训练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一定很有帮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写得那么有文采,原来是读小说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学习他这种读小说的方法。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读小说,老师就满足大家的这种爱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读通读懂小说《故乡》,而且要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师: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按照我们的惯例,先来检查同学的预习情况,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几位学生读各自圈划查注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学习情况,其过程略。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从名、时、地、著、评方面来说说作者及《故乡》的有关情况?生:名: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地:浙江省绍兴市人,时、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学生很不好意思。

)生:老师,他是看着教学参考书念的。

(他的同桌说。

鲁迅作品《故乡》教学实录

鲁迅作品《故乡》教学实录

鲁迅作品《故乡》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部好小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世态与人一辈子;一部好小说还像长鸣的警钟,震撼着每个读者的思想与灵魂。

今天,让我们从鲁迅先生的《故乡》这面明镜中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的生活,去探究旧时代人们的命运吧!(板书课题:13课《故乡》鲁迅)二、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背景师:同学们,关于鲁迅我们差不多特别了解了,谁能为大伙儿介绍一下他的情况?生: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学过的文章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社戏》、《藤野先生》,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不》。

师:这些是我们明白的,还有我们不明白的一些内容呢?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还有《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等、师:大伙儿找的材料特别好、三、阅读"预习提示",掌握课文内容师:65页”预习提示”请大伙儿读一下。

生:(略)四、听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师:我为大伙儿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准字音,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生:好!(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1。

小说的要素是什么?(人物、环境、情节)2、故情况节分为几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故乡》的作者是谁?选自哪部作品?写于哪一年?在这十年里中国爆发了什么革命?(鲁迅、《呐喊》、1921年、辛亥革命)4、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安排情节?全文可分几个部分(时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生四个人一小组,讨论后得出答案。

师:特别好,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1—3自然段。

生:(略)师:课文中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有哪些?生: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荒村。

师: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够看出这是故乡深冬的景色,揭示了一个如何的社会现实?生:从故乡的荒凉、衰败、毫无生气的景象中能够看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败的现实。

《故乡》教学实录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故乡》教学实录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设计简说】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描绘,在鲜明的对照与比较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作家以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表达了改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读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录音机和课文朗读磁带,第一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

目的是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也为课文练习“朗读全文”的要求提供示范。

学生准备带《新华字典》,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查找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读效率,为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小说,是哪篇?它写在什么时候?生:《一件小事》。

写在 192 7月。

师:那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多处运用对比方法表现中心思想。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也运用了对比写法的鲁迅小说,这就是19 年1月写的《故乡》。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因为它们写作上有类似点。

以旧导新,先入为主,加深印象。

]师:1919年 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去京,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

最新《故乡》名家教学实录

最新《故乡》名家教学实录

《故乡》名家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2、了解对比手法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教学过程:一、导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三、新授: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讨论: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讨论: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讨论: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

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四、板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2、了解对比手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二、示标三、新授: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 (现在)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故乡》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教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知识资料1、小说的知识:(1)什么是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3)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什么?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

(4)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5)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2.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长春版7故乡教学设计

长春版7故乡教学设计

7 故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理解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3. 学习对照的写作方法。

2教学重点本堂课的重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3教学难点理解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对照的写法。

4学情分析我教授的是农村初一的学生,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偏低,尤其对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很陌生,我们在授课的过程要加大培养力度,争取让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并且能自主探究问题。

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故乡》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对课文已比较熟悉,这堂课我们的主要目标为两点一个是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的段落并说出它的作用,另外一点就是讨论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塑造。

活动2【活动】品读课文自主探究(一)文中有几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①第2自然段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②第12自然段描写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景物色彩明快、艳丽。

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

其作用是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

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

③结尾段再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景物描写。

其作用是表明“我”对新的希望的想象、向往。

(二)故乡除了景物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人的变化)1 .看看人物到底有哪些变化?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毡帽、脸色灰黄皱纹深极薄的棉衣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眼肿得通红破毡帽手粗笨开裂语言泼刚健动作利落有智有勇说话吞吞吐吐只是摇头谦语言朴质生动热情纯真恭又含糊迟钝麻痹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纯真平等友谊恭恭敬敬,呼“我”老爷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生活知识悲伤痛苦寄托神灵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小结:少年闰土—活泼刚健热情浑厚有无穷的知识勇敢聪明中年闰土---苍老贫穷笨拙怯懦迟钝谦恭麻痹受封建等级的制约笨拙迷信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闰土的变化??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实录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设计简说】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描绘,在鲜明的对照与比较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作家以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表达了改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读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录音机和课文朗读磁带,第一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

目的是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也为课文练习“朗读全文”的要求提供示范。

学生准备带《新华字典》,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查找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读效率,为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小说,是哪篇?它写在什么时候?生:《一件小事》。

写在 19207月。

师:那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多处运用对比方法表现中心思想。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也运用了对比写法的鲁迅小说,这就是1921年1月写的《故乡》。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因为它们写作上有类似点。

以旧导新,先入为主,加深印象。

]师:1919年 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去京,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

一年后,他以这次回乡的所闻所见所感作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这篇小说。

因为它是小说,作品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这与《一件小事》相同。

既然是小说,就有它的情节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写作顺序。

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同学们注意: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听读之后,要能简要地进行复述。

[导入新课之后,提出初步学习要求,让学生边听边记,进入课文。

](学生听、记认真、仔细。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自读一遍课文,遇有生字难词,自己查阅《新华字典》,注明音义。

例如下边的字、词就得注意(教师板书):楞胯鹁颧伶仃潺潺认真读完之后,给课文划分段落,编写课文段落提纲,并准备课堂复述课文。

(生自读课文,查注字词,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归纳提纲内容,分条板书。

)[以上为第一课时。

教师导入课文,学生自听自读,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为进一步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二、点拨•讨论之一:人物——“小英雄”与“木偶人”师:小说主要是写人的。

《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生:是“我”。

师:为什么?生:“我”的活动贯穿全篇:《故乡》里的环境、人物、情节都是通过“我”在回故乡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有。

我的意思是:《故乡》的主人公是闰土而不是“我”。

师:理由呢?生:理由是:闰土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他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作品主要是通过他的生活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痛苦的,他处于矛盾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

因此,主人公应当是闰土,“我”只是一个陪衬人物。

师:大家的意见呢?(有争论,多数人支持学生后一种意见,气氛热烈。

)师:我赞成主人公是闰土。

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简单取决于出场次数或占有的篇幅多少,而要看他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

闰土在《故乡》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他是主人公。

[以理服人,教给学生以分析人物的能力与方法。

]师: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生:童年的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会装弓捕鸟,会月夜刺猹,会管西瓜,认识各种鸟、各种贝壳,还认识“鬼见怕”和“观音手”,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师:这个闰土,的确是一个“小英雄”!生:中年的闰土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们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如今,他的确成了一个“木偶人”了!从“小英雄”到“木偶人”,这是多么大的变化!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写这些变化的?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少年闰土健康、活泼、能干、热情,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是一个机灵、勇敢、天真、朴实的劳动人民子弟的形象。

作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显示出“小英雄”的影像,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

生:中年闰土却变得衰弱、迟钝、自卑、麻木,而且和“我”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墙。

这是一个饱经压迫、备受摧残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作品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他的“木偶人”的特征的。

在这些描写中,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的极度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

师:大家说得很好。

课文正是通过从“小英雄”到“木偶人”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在鲜明的对比描写中,揭露和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那么,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生: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师:说到了要害。

这就充分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是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

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生集体朗读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的句段,加深对比的印象。

)师: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生:它启示我们: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童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就是通过“头戴小毡帽”“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等富有特征性的外貌、衣着和言行描写表现出来的。

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浑身瑟索着”,说明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折磨,并由此而变得迟钝和衰弱;“破毡帽”“极薄的棉衣”表明他经济上穷困;“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的手,证明他的辛勤和劳苦。

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细致、具体而又富有特征性的,反映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性格变化,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广大农民从政治到经济、从精神到肉体上的迫害和摧残,深刻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师:分析具体、深刻。

我们写记人的文章也应当努力学习这种写法。

同学们写人,往往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没有个性特色。

我们应克服这些缺点。

[集中分析闰土的形象,略去杨二嫂和“我”的分析,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效果较好。

]之二: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学生分段集体朗读这三段景物描写的课文。

)师:这三段描写,一在开头,一在中间,一在结尾。

“神异的图画”是过去,“萧索的荒村”是现在,“朦胧中”的想象是将来。

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道路。

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生:写“神异的图画”是为了对比“萧索的荒村”。

写“神异的图画”时,“沙地”是“碧绿的”,“天空”是“深蓝的”,又“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这是一个奇丽而美好的境界!生:写“萧索的荒村”,又是“深冬”,又是“阴晦”,又是“冷风”,天是“苍黄”的,村庄是“萧索”的,到处“没有一些活气”。

师:这是一个多么阴暗而凄凉的现实!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生: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图景。

那“萧索的荒村”就是在“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蹂躏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和写照。

这“荒村”的“萧索”景象,生动而有力地烘托了中国广大农民在反动统治下的贫穷、悲惨的生活。

师: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

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不是?生:鲁迅之所以写“神异的图画”,一是以此来对比“萧索的荒村”,突出“萧索的荒村”;二是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衬和突出中年闰土的变化。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的那些美丽的景物,是由回忆少年闰土而引起的联想,这是一种文学笔法,目的是借以衬托和对比现实中的故乡,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

师:见解高明。

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一本分析《故乡》的书上见到的。

生:好,应该课外自己看点有关的书。

现在我再问: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无人回答,四座寂然。

)师:我来讲讲个人的看法,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亦即小说中所说的“希望”。

这段描写,既与开头的“萧索的荒村”形成鲜明的对照,也与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相融合,从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和鼓舞的力量。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生再朗读一次三处景物描写的文句。

)师:《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大家能谈谈体会吗?生:它启示我们,写景要配合人物,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师:说得好。

同学们的作文常常是为写景而写景,往往堆砌一大堆“蓝天”“白云”之类的漂亮辞藻,却不知表现什么思想感情,景物游离于人物描写和作品主题思想之外,不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