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孟子》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 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 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 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如果大王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 怕就差不多了!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 多。”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 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 欣赏音乐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 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 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 快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 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课文结构分析理解
中心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第一层:借回答齐宣王问题,提出 论题
第二层:借景公和晏子的对话,来 讲解君民相乐的道理。
本段总结:孟子借景公和晏子对话 阐明君子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道理。
这三则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与民同乐
这三则材料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对比
请结合文章说一说对比手法的好处? 采用对比手法可使“乐以天下,忧
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学习 其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第一则
自主学习
生字认读
王语暴以好乐 yù 庶几 shùjī
有诸 zhū
独乐乐 yuèlè
孰乐 lè
臣请为王言乐 Wèi lè
管籥之音 yuè 疾首蹙頞 cù è
羽旄 máo
则王矣 wàng
问题归纳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 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 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 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 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 好君也。”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美课件)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精美课件)


《诗经》上说:‘开始营建灵台,于是反复地度量。百姓制造,
不到一天就把它筑成了。开始营建时文王说不要着急,可是百
姓十分踊跃,就好像儿子跑了为父亲做事一样。文王在那饲养
禽兽的灵囿中,看到母鹿趴在那里,母鹿长得胖嘟嘟的并且有
光泽,鸟儿则长着洁白而有光泽的羽毛。文王在那灵沼旁边,
满池的鱼儿在欢悦。’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台深池,但人民
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
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巡游,我
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游乐,我怎么能得到救助?
一巡游一游乐,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
18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 虐民, 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 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 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 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 君者,好君也。”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 为论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 的思想主张。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 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 的死活,其结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 快乐。
14
15
自主学习
放于琅琊 fǎng yá 秋省敛而助不给 xǐng jǐ 睊睊 juàn 慝 tè 徵招 zhǐ sháo
9
10
自主学习
经史勿亟 jí 麀鹿攸伏 yōu yōu 於牣鱼跃 wū rèn
王在灵囿 yòu 麀鹿濯濯 zhuó

zzj乐民之乐_忧民之忧

zzj乐民之乐_忧民之忧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深耕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 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 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 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 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 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 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 为民父母。(〈梁主张的?该主张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正反对比,以周文王和夏桀的典型例证作为论 据,提出了当政者应‚与民同乐‛的思想主张。 从而又一次教育了梁惠王。 •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领导人与民同 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残暴专制独裁 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其结果是自 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经始勿亟
jí yōu wū
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
於牣鱼跃
yōu rèn
yòu 麀鹿濯濯 zhuó
时日害丧 害,通‚曷‛,何日,何时。
予及女偕亡 女,通‚汝‛。 亟:同“急”。 经始勿亟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古之人与民 偕乐,故能 乐也。
《汤誓》曰:时日何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 独乐哉?
• 1.想象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场景 • 梁惠王正在花园中休闲散心,那个劝他不要谈利的‘ 叟’——孟老头又去拜见他了。他一边左顾右盼地观 赏园林池台中的珍禽异兽,一边漫不经心的问:‚你 们这些不言利的贤人先生们觉得这园林风光,这珍禽 异兽怎样啊?你们也会以此为乐吗?‛语辞间满含奚 落的味道。想不到孟老先生聪明人装糊涂,就像没有 觉察出什么来似的,反而将话就话,接过他的话头来 就亮出了自己的主题:‚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 此不乐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共1)
好一个完善的伏击战例!
-16-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2.主旨归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 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 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沼泽苑囿 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 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 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 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3-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乐器
(1)鼓 今王鼓乐于此 演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击鼓
(2)疾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到……去 (3)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适合,合乎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7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7
1. 暴见于王,
我被齐王召见,(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2. 王语暴以好乐,
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状语后置)
3. 何以能鼓乐也?
凭什么(为什么)能奏乐呢?(宾语前置)
2019/3/18 17
一词多义
于:
1、暴见于王 2、今王鼓乐于此 以: 1、王语暴以好乐 2、暴未有以对也 3、何以能田猎 庶几: 1、则齐国其庶几乎 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其: 1、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2、则齐国其庶几乎
自主学习
检测预习

yōu rèn
王在灵囿
经史勿亟
yòu
麀鹿攸伏 yōu
於牣鱼跃
麀鹿濯濯 zhuó

时日害丧 害,通“曷”,何日,何时。
予及女偕亡 女,通“汝”。
2019/3/18 31
梳 理 文 意
2019/3/18
32
自主学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环视着 鸿雁麋鹿,说:“有才有德的人也以此为乐吗? ”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 孟子回答说:“只有有才有德的人能够以此为乐, 无才无德的人即便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 。
2019/3/18 10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 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孟子说:“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会很不错了!现在的音 乐跟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齐王说:“这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呢?” 齐王说:“不如跟众人一起娱乐。” 孟子说:“跟少数人娱乐的快乐,跟多数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 更快乐呢?” 11 2019/3/18 齐王说:“不如跟多数人一起娱乐。”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待到合围之势形成,孟子便指挥前后两军,全线出击。“臣请为王 言乐”便是合围成功、全线出击的信号。出击便须势如破竹,不给 敌人以喘息还手之机。《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势如扩弩(张满的 弓),节如发机(触发机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孟子“前军”— —“妻离子散图”,“后军”——“黎庶齐安图”相继发出,前军为阴,后军 为阳,阴阳配合,一举将齐王拿于马下!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读音 zhuó zhǐ sháo liǎn
-2-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1)王语.暴以好乐 告诉 (2)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测量,度量 (3)庶民攻.之 制造 (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难,责怪 (5)乐以.天下 同,与 (6)遵.海而南 沿着 (7)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法度,标准 (8)景公说,大戒.于国 做准备
-15-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3.用“见”“见„„于„„”表被动
(1)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5.动词本身表被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好乐何如?
何以能鼓乐也?
何以能田猎也?
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不若与人
不若与众
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幅画面:
悲景图: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乐景图:举欣欣然而相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小结
• 这则故事中,孟子主要想要告诉君主:仁 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全章 以音乐为题,说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 心;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治天下。 这「与民同乐」与儒家礼乐治天下的思想 是一致的。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发出“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宣言,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鲁迅曾在诗中 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 达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汶川地 震后的废墟上,温总理苍老、忧心、疲惫的面容 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老百姓心连心的国家领导人形 象。他们这些人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以百姓的 快乐为快乐,那么这种忧乐思想的源头在哪里? 他就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那儿。今天我们学习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篇课文,来了解孟子 “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达到目的的?试着
分析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论辩技巧
引入话题 →转换话题 →直切正题 →得出结论 投其所好 布下陷阱 由谈乐(yuè )而言乐(lè )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对照说理 形象生动的对照引出与民同乐 水到渠成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4 人教课标版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ppt4 人教课标版

正反对比论证
不与民同乐 与民同乐
• (王) (百姓) • (百姓) • 鼓乐——疾首蹙额 ——欣欣然有喜色
• 田猎——疾首蹙额 ——欣欣然有喜色
突出主题:与民同乐
• 第一则主旨: •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如果王跟 百姓同乐,那么就能成就王业了。 • 孟子所谓“同乐”是指? • 不是说王跟百姓一同欣赏音乐或者一同打猎 ,而是说王以百姓之乐为乐,而百姓亦以王 之乐为乐。
【合作探究】
• 梳理课文内容: • 第一则记录了孟子与 、 的两次谈 话。第二次谈话的主要内容有: • ① • ② • ③
庄暴、齐宣王、孟子讨论的是什么问题? “好乐”----“好乐何如?”
“王变乎色”齐宣王听到谈起自己喜欢音乐为什么会“变色”?
因为儒家学者把乐为分先王这乐和世俗之乐。 基于这样一种背景,齐宣王一听孟子谈起自己 喜欢音乐,就变了脸色,原因大概是为自己喜 欢的音乐不正派而感到惭愧。而齐宣王喜欢的 喜欢的恰恰是世俗之乐,
宾 语 前 置
特殊句式
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状 语 后 置
今王田猎于此
特殊句式
可得闻与 不若与人
省 略 句
不若与众
固定句式
〔直……耳〕只是……罢了
直好世俗之乐耳
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何如〕……怎么样例:好乐何如?
• 四、简要概括一、二则的主旨(主要意 思)。 • 1、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 实 行“仁政”的思想。 • 2、君主贤明,才会享受真正的快乐(池 沼苑囿之乐)。
继之庄暴,提出话题 奉承齐王,借题发挥
好乐(yuè )
齐王变色,话不投机
独乐(yuè )乐 与众人乐(l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 仅仅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由通犹 如同
可得闻与
与通欤
三、词类活用
今王鼓乐于此 名词作动词,弹奏
独乐乐,与人 名词作动词,欣赏
乐乐
音乐
与少乐乐,与 形容词作名词,
众乐乐
少数人,多数人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
成就王业
四、文言句式
王语暴以好乐 今王鼓乐于此 今王田猎于此
状语后置句
好乐何如?
第二次谈话中出现了两幅什么样的画面?
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 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图景。
人人“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 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
思 考 用了什么手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孟子在文中以两幅生动而又截然不同的 画面对比,以反复的语言描述国君同样的活动,以 对比的语言,描述人民不同的感受、造成的不同的 政治局面,启发齐王探究同中有异的原因在于是否 与民同乐,从而揭示了主题:“今王与民同乐,则 王矣。”
思考 这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 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 明。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
第二次,孟子与齐王的谈话。
三步:1、肯定齐王,引入话题 2、转换话题,连发两问 3、直切正题,得出结论
孟子
一、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
(1)王语暴(yù) (2)庶几(shù jī) (3)举首蹙頞(cù è) (4)管龠(yuè )之音 (5)羽旄(máo)之美

Yuè 王语暴以好乐
好乐如何
Lè 臣请为王言乐
不与民同乐也
yuè lè
yuè lè

独 乐 乐,与人 乐 乐,孰 乐?
二、通 假 字
何以能鼓乐也? 宾语前置句
何以能田猎也?
五、梳理文意
1、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庄暴、 孟子、齐宣王,用白话来再 现 孟子和二人的对话。
2、老师示范梳理最后一段前 半部分,请同学再翻译后半 部分。
六、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几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
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回答则直接提出了齐王好乐 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作为引子
论辩艺术
肯定激发兴趣引入正题 行 →引入话题 投其所好
由谈乐(yuè)而言乐(lè)
文 思
→转换话题
请君入瓮
悲喜对照引出与民同乐 路 →直切正题 形象生动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得出结论 水到渠成
探究: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
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针对春秋战国朝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 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使 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它对两千年来的中国 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 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 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 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 己的这种权利呢?这种思想不过是空想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